1、神奇的磁力教学建议教学准备: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等。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用1课时。教学导入:本课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水中取物”来导入教学。实验中的“魔棒”是一块包裹起来的条形磁铁,使得这个实验相当于一个“解暗箱”的活动。这个活动负有双重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为教学营造一个有利的心理环境;二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铺设一段知识的阶梯。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表现与认知水平,适时地引导学生的猜想来展开教学。 活动1 探物游戏活动目标:1 通过用“魔棒”探物的试验,发现并认识磁铁能吸引铁的事实。2 认识到磁铁有磁力。活动建议:1这个活动应该分为
2、两步走:先让学生试一试,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再引导他们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使学生认识磁铁能够吸引铁的事实,进而认识磁力。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试验去获取事实,去发现问题。2我们知道磁铁的周围存在一个磁场,在实验中,学生也会发现这一现象:在一定范围内(隔物或隔一段距离)磁铁都能吸引铁。当学生提出来这种现象时,教师可因势得导地引导,让他们知道在磁铁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磁力的事实。3学生们根据经验把磁铁叫着“吸铁石”,这是一个非科学的名词,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逐渐用科学的名词“磁铁”来替代它。这也是科学教育的任务。教师可以
3、告诉学生,磁铁不仅能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在磁性非常强的情况下铝也可以被吸引。 4认识磁力是学生初涉“力”的知识,但目前学生对磁力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 的这些具体事实上。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当磁铁靠近物体,特别是靠近大头针等轻小物体时,物体被吸过来时的现象,也可以让他们描述这一现象,使他们在蒙胧中感知力的作用,也是为今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做一个长远的铺垫。5在活动中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各种磁铁的名称。活动2 哪里磁力大活动目标:1 能根据“磁铁不同的部位吸铁的本领相同吗?”的问题提出猜想,并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 知道磁铁的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知道磁磁力
4、最大的地方叫磁极。活动建议: 1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就有可能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不同的现象,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探究活动向前发展的必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完全有可能自主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来。2这个活动试图带领学生经历一个较以前更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尚差,教材呈现了“第三小组”的实验过程,以此做为范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提出问题;“我的猜想”作出猜想;“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制定计划;活动场景的插图实验验证;“第三小组的实验记录”搜集证据;“把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表达与交流。3学生可以按照“第三小组”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条形磁铁磁力大小的问题。在此实验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来研究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其他形状的磁铁的磁力大小的问题。4“将条形磁铁折断后,每一段是不是也有两个磁极呢?”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认识了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后,很容易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反证”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将两块条形磁铁拼接起来形成一块长的条形磁铁后,会有四个磁极吗?”本课教学札记评价建议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实验并做好记录等方面来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