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77576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背景公共卫生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它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健康公平的重要措施。它面对的是群体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如AIDS、大骨节病、结核与乙肝等传染病的流行问题,吸烟、过咸等饮食习惯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而不只是单纯个体疾病的治疗,其目标是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交替阶段,在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疾病得到基本控制的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心

2、理性疾病、意外伤害等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这些问题不单纯地由疾病的生物因素引起,还与社会经济条件、环境、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相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逐渐形成了, 人们不只是单纯考虑影响疾病的生物因素,还强调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人文精神。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仍然深受多年来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重视解决健康问题的生物学方法,而忽略了从社会人本有的心理和社会角色出发解决问题,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素质和精神,这些都大大限制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适应医学与社会发展需要,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3、,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同等重要的态度,两种精神共同发展,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求真、创新、怀疑与批判、协作精神,使医学生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研究规律和实证研究,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全身心地投人到医学临床与研究中,促进医学的发展;人文关怀精神,则要求培养医学生以追求真、善、美为人生旨趣,关爱病人,关爱病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表现为对患者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实现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为终极目标。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统一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个共性之中。但是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指导,熟悉和

4、掌握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强调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而忽视了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为了削减人文培养方面的薄弱,我们进行了此次教学研究。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公卫及其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教育,评估人文教育的效果,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为进一步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次教学研究对于探索和实践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将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研中,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培养了人文关怀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解决了目前存在的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才能逐步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

5、文精神的统一。医学人文关怀精神是整个医学学科的灵魂所在,是医学学科的核心,为医学发展和研究提供精神动力,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医学科学精神是人文关怀精神的具体化、外化,为医学发展提供物质手段和技术支持。两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国内外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的医学人文教育即在西方兴起,80年代,已在西方医学教育中相当普及。其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强化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等,因而其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始终是紧紧围绕医学领域、医学服务的,建立了一个环绕医学并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包

6、括哲学、历史、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和行为科学,以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为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由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明确,所以所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群呈现以下特点: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课程设置表现为突出的综合化及横向“关联性”,即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渗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避免人文科学与医学实践的脱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多样性。正是由于其医学人文教育目的明确、特点突出,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全球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学习。2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特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7、主要受西方人文教育的影响并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情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多年来我国一直盛行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社会人文素质普遍较差, 甚至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积极倡导人文素质教育,随之人文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目前,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基本上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通常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教学方法大部分仍为传统的理论课,学习时间通常为周末或工作日的晚上。课程设置基本属于各自为政,各院校之间在课程的科目、学时多少、与自然科学学时的比例、教材、考

8、核方式等方面均无统一标准,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差别。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初衷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尚未建立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但这都是基于院校自身实际情况,随意性较强,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究竟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到底要给学生传授哪些内容和技能,尚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既没有医学自身的人文特征,也未用医学模式转换的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思想教育与医学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2学科建设滞

9、后,人文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安排不足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教育平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乏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么毕业于医学院校,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不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课时安排不均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大部分医学院校除了基础课、专业课,仅有一些思想政治类课程,以政治思想教育替代人文教育,忽略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医学专

10、业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多,教学安排比较紧张,更加剧了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同时,医学类院校对人文学科的经费投入比例和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都与医学类课程差距甚远,使医学人文教学与研究很难出成果。3. 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也较滞后,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但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在实践教学环节,因缺乏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缺乏如何进一步将学科课程评价整合为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研究,所以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文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育方式必然会直接影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发展。4缺乏科学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标准。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生的评价,基本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虽然附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素质,但没有将学生人文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何评价学生人文素质尚没有科学的标准,更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5.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故学校需要承担重大责任,不良的校园文化极容易造成医学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问题。院校学风不浓,师生关系不和谐,开展活动意义不大等校园文化欠缺问题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