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624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 第 5 期2023 年 5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6 No.5May.202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李向妃(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摘 要: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新媒体载体持续推陈出新,并在大学生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及,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带来了极大地影响,也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利用

2、新媒体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成为目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此,分析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理念、模式、平台、环境方面入手,提出了思政教育创新实践路径,以供参考。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媒体环境;教育平台;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23)05-0076-030 引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提升了信息时效性,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大小事。新媒体除具备传统媒体的相关特征外,还兼具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将新媒体应用于思政教育,能迅速且广泛地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方针,引

3、导师生平等交流,并借助个性化的音视频、图片等载体,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思政内容具象化、形象化,并不受时空限制地传递给学生,以保证教育效果。但这可能会使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尤其是信息多元化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得学生思想意识极易产生波动。为此,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策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1 机遇1.1.1 丰富了教育资源新媒体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快捷、广泛地为学生提供海量资料,为学生发散思维、汲取最新研究成果带来重要渠道。思政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发布相关教育信息,为学生宣传适合的思政教育平台。学生借助网络,能够

4、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各类知识,甚至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思政课程,实现知识的融合。1.1.2 优化了教学模式受教育资源不足、师生比例失调等因素的影响,以往思政课堂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新媒体则能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尤其是能在为学生提供便捷自由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帮助其接收不同学者、不同学校的不同思想,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1。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学习交流,利用自媒体发表见解,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感。1.1.3 增强了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色彩丰富的图文、幽默有趣的视频无处不在,显得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更为单调,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思政

5、教育中引入新媒体,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原本晦涩抽象的思政理论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传递给学生。同时,平等、即时的特点还能使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不过于拘泥于权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成果转化率。1.2 挑战1.2.1 内容层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辨别,难免会迷失方向。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大学生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有极强的好奇心,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难以有效区分信息的真实性,极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无法正确判断2。1.2.2 环境层面新媒体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不具有任何属性,只是操作它的人不

6、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如果是正能量的群体操作,传递出的内容往往充满力量,给人以正确的指引;如果是别有用心之人操作,传递出的内容可能会较为阴暗,影响人的正常判断。与以往的思政教育环境相比,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内容往往更为复杂、全面,空间更为开放。大学生作为最早受新媒体影响的一类人群,思想难免会在复杂的环境下有所变化,理想信念也许会有所动摇。1.2.3 模式层面新媒体具有典型的共享性、开放性,学生更喜欢从新媒体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导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改变了许多人的认知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独立感知,从而形成了“虚拟时空”这一特殊的

7、存在形式。当学生面对新媒体时,极易沉迷其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渗透与影响。思政教育虽不收稿日期:2023-04-11作者简介:李向妃(1983),女,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构建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1-DJXM-027)。第 5 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的研究77断进行革新,但依然无法赶上新媒体发展速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效果。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策略2.1 创新思政教育理念2.1.1 树立阵地引领理念新媒体的全面普及不仅为主流思想和社会舆论传播提

8、供了丰富的载体与平台,还使得网络成为当下舆论把控与争斗的主要场地。思政教师必须意识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和思想引领阵地的重要性,将所有具备媒介属性和传播作用的平台与载体都视为思政教育渠道,并纳入管理体系。否则一旦失守,就可能会使思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局面,难以保证教育效果。一方面,注重制度的应用。新媒体时代,所有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期,难免会因为视野的局限性受到鼓动,运用新媒体发布和传播一些非理性言论,因此,有必要利用专项制度对学生言论加强管理和规范,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3。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应用。思政教师要持续提升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水平,熟练应用新媒体开展

9、思政工作,从而在渠道层面占得先机。此外,要注重主体思想的应用。利用明朗、坚定、充分的观点反驳混淆视听的言论和观点,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带领学生找寻事件真相。2.1.2 树立师生平等理念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生产和接收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思政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因此,思政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往“包办法”、发号施令的做法,改变事无巨细地直接干涉的行为,使师生双方处在同一平台平等交流,注重启发引导,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逐渐形成自我反思分析、自我调控体验、自我激励评价、自我约束监督等能力。2.1.3 树立“时、

10、效、度”合一的理念思想宣传工作的核心在于对“时、效、度”的有效把握,“时”是指信息报道的时间。在思政教育中,要把握最佳时机,既可以提前了解学生动向,实时报道引导舆论方向,又可以后续展开深入报道。“效”是指信息传播要达到的效果,要实现的目标。“度”是指报道的基本尺度。在思政教育中,要以事态发展给学生思想带来的结果展开选择性报道,选择全面报道、局部报道、淡化报道。只有实现对三者的有效把控,把握好思政内容传播层次、尺度、范围等,才能真正使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2 创新思政教育环境2.2.1 建立内部监督体系围绕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如何在全面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同时减少负面影响

11、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以新媒体为平台的思政教育监督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一个三级化的管理结构:第一级由校党委、宣传部组成;第二级由原院系党委、团委、网络中心等组成;第三级由学生会等组成4。第一级重点负责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与宣传,严格监督校园舆论主流;第二级重点负责新媒体素养教育,主动应用新媒体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并对信息输入输出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第三级则协助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并负责维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2.2.2 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建立优良

12、校风、学风,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将学校中的物质要素,如建筑风格、校园风貌;制度要素,如管理、服务等,通过新媒体与学生共享,应用隐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5。例如: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视频新闻”“图片鉴赏”等板块,将校园风貌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专栏,利用网络公开的形式带领学生解读制度内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制度蕴含的育人理念。2.2.3 规范媒体使用行为第一,从监管和制度建设着手,构建新媒体控制督导体系,从源头对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形式、过程进行有效规范,尤其要制订有关校园条例和纪律,及时对传播和发布谣言等不良

13、信息的行为予以处理。第二,针对学生应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针对一些自律能力较差、辨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学生制订专项帮扶措施,避免学生因为过度沉迷虚拟世界而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第三,高校应重点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加强监管,保障信息安全。例如,可以由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即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或由思政教师、学生干部、技术人员组成网络信息员队伍,重点收集与分析新媒体信息,如定期检查学校官博官微、贴吧论坛等平台内容,避免发布不良信息,一旦发现不良内容,必须及时删除;针对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立即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此外,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发布审批机制,严格落实信息关,屏蔽不良信息及其

14、平台,以保障信息安全。2.3 创新思政教育平台2.3.1 建立专项网站对思政教育网站内容匮乏、宣传滞后、更新不及时、访问量过少等问题,高校有必要重新优化网站。在主题方面,要坚持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党中央宣传的内容保持统一,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方面,要保证权威性、客观78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6 卷性和专业性,积极宣传党政方针,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和先进文化,并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不刻意回避问题,能将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学生,从而在正反事例的对比下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在设计层面,要明确学生的上网习惯,了解学习需求,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功能,如

15、设置鲜明的目录和索引导航,以便学生查找信息,但也不能忽视界面的美观性和简洁性,要确保页面与内容风格保持统一。2.3.2 运用微博、微信一方面,为学生搭建思政教育服务的微博、微信平台,并由校宣传部、官博官微等联合形成专项管理组织,对平台进行及时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窗口,充分利用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思政教育网络6。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官博、官微,积极参与热门话题讨论,表达观点、发表想法,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开展思政教育引导。2.3.3 运用移动终端如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将其应用于思政教

16、育,可以充分利用高度便携性、广泛交互性等特征,拓展教育深度和广度。为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移动终端+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全面整合网络思政资源,将移动终端作为一个“移动课堂”,利用专项App实现师生平等互动。一方面,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学习,和教师展开在线交流,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答社会热点与形势政策问题;另一方面,在实时推送资讯的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政内容引入其中,以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2.4 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2.4.1“合二为一”“合二为一”是指将思政教育通过新媒体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第一,在网络社交中引入思政教育。当前,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都可以实现

17、一对一交流,有些平台还可以进行群聊。为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应用新媒体的对话与沟通方式,转变以往的说教者身份,及时帮助学生在线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真实地反映学生诉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指导。第二,在互联网学习中引入思政教育。在把握好正确价值导向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元素,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教材、学习资料、考证考研资料等融入多媒体思政平台,使其在平台上进行讨论共享、学习交流。同时,将思想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娱乐休闲等适当融入思政知识点,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第三,在新媒体娱乐中引入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设置影音区、游戏区等,将思政教

18、育内容以微视频、游戏动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第四,在互联网购物中引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发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文化网络产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将合理消费、量力支出等观念融入学生内心深处,始终利用高尚的网络文化引领学生的购物趋势。第五,在互联网服务中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和治疗;也可以建立法律维权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等。2.4.2“四维一体”“四维一体”是指将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第一,社会层面。一方面,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平台,提供志愿服务岗

19、位、社会实践基地等;另一方面,维护网络空间,为学生筛选、解读相关思政信息,积极承担文化职责。第二,高校层面。明确思政教育定位,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探索相应的教育方法,围绕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基于新媒体开发思政教育资源与渠道,使教育工作变得更为形象和具体,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多主体互动。第三,家庭层面。落实对家长新媒体知识技术的普及,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例如:在校园APP开通家长留言板块,在实现家长、学校、学生充分互动的基础上,使家长充分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充分结合。第四,学生层面。学生需合理应用新媒体,尤其要在自我认知、时间管理、目

20、标设定等方面进行能力提升,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认真规划大学生活,选择合适的受教育形式。3 结束语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新媒体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学生思政教育,虽然丰富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方式、增强了教育效果,但也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有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如何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和规范学生行为成为高校重点研究课题。经过分析,提出从教育理念创新着手,推行阵地引领理念、师生平等理念;在教育环境创新方面,构建监督体系,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模式方面,注重多手段融合,多主体联

21、手;在教育平台方面,建立专项思政教育网站,开通微博、微信账号,合理应用各类移动终端,真正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下转第81页)第 5 期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问题及破解方法的研究81校应以课程思政教育为依托,全面落实“五育融合”育人,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提高“五育融合”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4。其一,深挖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同时每位教师均应自觉承担育人任务;借鉴经验,着力打造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解决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其二,优化育人方式,使五育巧妙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结

22、合各类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在智育的同时挖掘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相关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美育观、体育观、劳动价值观等,使五育相互糅合与衔接,更为系统化地嵌入课程教学。2.4 完善教育评价,把握育人方向教育评价关乎“五育融合”育人的效果,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需提高对教育评价的重视度,不断完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使教育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要全方面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向5。首先,明确评价标准,贴近育人目标。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落实“五育融合”育人,其根本目标是将“五育融合”,形成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融合、育人过程衔接的“五育

23、融合”育人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在“五育融合”育人评价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重点考核“五育融合”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情况等,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匹配性。其次,重构评价指标,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开展“五育融合”育人评价时,既要兼顾院校特点,又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分别从“五育融合”程度、育人效果两个维度展开评价。其中,包括五育过程中各类教育是否统筹、融合,育人规模与条件是否均衡、发展机会是否平等;“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否渗透医药卫生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五育融合”育人效果方面,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考查学生对五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技能,特别是学

24、生的思想价值观。例如: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可以以职业道德与素养、技术技能、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评价内容,以创新意识、岗位技能、适应能力为智育评价内容,将意志品质、身心健康作为体育评价内容,以欣赏美、创造美、感悟美作为美育评价内容,以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为劳育评价内容,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五育评价,从而获取最真实与准确的“五育融合”育人评价结果。最后,巧妙运用教育评价结果,发挥其反馈与激励效果。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结合“五育融合”育人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育人思路和模式,并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奖惩机制,针对优秀教师、优秀个人予以奖励,以增强教师“五育融合”育人的意识,调动教师参与“五育融合”育人的积极性

25、,共同把握“五育融合”育人的基本方向,避免五育中任何一项被弱化,做到协同发力,实现育人目标。3 结束语立德树人是教育立身之根本,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重视“五育融合”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各部门需协同发力,做好“五育融合”育人的规划与设计,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使大学生将外授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养。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五育融合”育人的现实问题,摆脱传统思想束缚,树立融合育人思想,探索具有可行性的破解方法,发挥融合育人之功效,为职业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何比琪,黄岩松,李

26、敏,等.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改革探索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3):120-122.2 孟祥志,刘小林.高职院校五育融合的研究现状、共性问题及实践路径 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9):117-122.3 姜华萍,康婷婷,朱扶蓉.医学高职院校“五育融合”再提升实践路径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4):74-78.4 许媚,彭莹,郎璐米.“五育”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22(16):56-61.5 文苇.新时代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中“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7、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2):54-56,73.责任编辑 韩翠丽(上接第78页)参考文献:1 周哲,孙娟娟.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218-220.2 刘小刚.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科研管理,2022,43(9):210.3 严洁,姜羡萍.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72-74.4 李振国,姜文杰,康家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究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99.5 邢晓红.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6):29-31.6 张博,刘岩冬,夏欣.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25-126.责任编辑 刘小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