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
2、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含义: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3、代表: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4、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4)推动了古
3、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学在民间)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
4、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5、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6、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逍遥游等3、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对绝对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权力
7、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1)主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
8、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1、董仲舒的新儒学(1)董仲舒生平:汉代儒家代表
9、。以天人三策受武帝重用,著有春秋繁露。(2)新儒学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新儒学特点: 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4)思想主张: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 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作用: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
10、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天子无道,上天会降灾于他。 作用:神化并加强了君权。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个人品德。 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5)目的:适应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6)新儒学的实质:外儒内法,维护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文化专制。2、汉武帝尊儒(1)原因 汉武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11、,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根本原因: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作用: 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使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在民间开
12、始处于独尊地位),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3)影响 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儒学独尊,不利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
13、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第3课 宋明理学考试说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一、两宋:程朱理学1、理学含义: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1)“理”: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2)“理”:
14、用“天人一理”的表达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代表生 平思 想观 点程颢北宋儒学家。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程颐北宋儒学家。朱熹南宋儒学家。理学集大成者。(1)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
15、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2)深化“格物致知”:“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理学影响:(1)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3)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5)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二、宋明: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2)观点:“心”是万物的本源
16、,“心”就是“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心学: (1)历史背景: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2)生平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形成“陆王心学”。(3)主要观点:观 点概 况备 注心即理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识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私欲侵蚀。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去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17、。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4、传播概况: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5、影响:形成“心学”,完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点:在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实质:是主观唯物主义,强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反映出理学已走向极端。三、知识总结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1)相同: 都属于理学范畴。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都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18、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不同: 哲学角度: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道德角度:程朱理学主张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陆王心学主张以人的“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2、宋明理学的评价(1)理学是宋明儒学的主流,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理学重视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学家们借鉴佛、道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经过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
19、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消极: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试说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1、李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2)江南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实力增强。(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统治黑暗。(4)程朱理学鼓吹神圣不
20、侵犯的理学经典,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主张(1)否定孔子权威。 指出孔子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认为是非标准依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挑战正统思想。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3、李贽思想的评价(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2)李贽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
21、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4)思想: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1、主要观点:(1)政治方面: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思想方面: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
22、基本权利。(3)经济方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2、基本评价:(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1、主要观点:(1)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23、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2、基本评价:(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夫之:唯物思想1、主要观点:(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2、基
24、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思想总评:(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
25、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思辩: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原因。(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试说明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主义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1、智者学派:研究主
26、题是人和人类社会,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他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但又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2、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1)苏格拉底:A“有思想力的人
27、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B“美德即知识”;C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并比较他们的异同?代表重要主张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
28、的。相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不同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教育。对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认识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4.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5.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同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异目标上,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
29、任,有利于个性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试说明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一、文艺复兴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4、成就:文学三杰主要作品人文主义体现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5、评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
30、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1、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3、意义: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A、文艺复
31、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 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B、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第7课 启蒙运动考试说明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2、。含义: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有何不同?“文艺复兴”针对天主教会,反对神权;“启蒙运动”不仅反教会神权,更反君权(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时期国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张代表著作高潮时期法国伏尔泰A抨击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D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应是理性体现。论法的
33、精神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社会契约论扩展时期德意志康德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但要自律,不能妨碍他人且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纯粹理性批判相似点: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 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倡导建立更加 “ 理性”、“人性”化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一个
34、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的重要意义:1.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2.影响了法国大革命;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4.启蒙思想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
35、展背景内容影响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1.人文精神的产生(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如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将人置于世
36、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提出了人要“认识你自己”,教导人们认识自己的理性与智慧。2.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3.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弘扬(17-18世纪)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则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7、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中世纪黑暗时代(人成为神的附属品)冲突十四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出现(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弘扬,理性时代的到来)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试说明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
38、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贡献:对中国: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世界领先的位。对世界其他地区: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经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39、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因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三大发明没有使中国产生如欧洲一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A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C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
40、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历史启示: 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中国古代
41、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考试说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 春秋末年出现,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地位: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儒家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又称骚体):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
42、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3、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4、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唐诗繁荣的原因: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繁荣的经济;科举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代表人物:初唐王勃、陈子昂等。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人的“诗史
43、”,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5、宋词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宋词繁荣的原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两宋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著名的词作家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6、元曲: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
44、长,更为生动活泼。到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7、明清小说(1)中国小说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志怪小说。唐朝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宋代说书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小说发展呈现空前繁荣局面。(2)明清小说原因、特点及成就原因: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B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C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特点:A数量繁多,体裁多样;B表现手法丰富;C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D性格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超越前代。成就:书 名
45、作 者成书时间内 容价 值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明 朝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清 朝借妖狐鬼怪故事,批判黑暗腐朽社会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儒林外史吴敬梓清 朝揭露科举制的腐败与封建纲常的沦丧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红楼梦曹雪芹高 鹗清 朝描写封建家族的兴衰和青年爱情悲剧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考试说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绘画的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