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540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探索193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结束,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新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有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蕴与浓厚的文化内涵。进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征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斗、共同抵御外敌从而实

2、现共同繁荣,依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坚定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联系日益紧密,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与分裂势力涌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民族团结意识遭到严重削弱,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此外,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其容易成为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目标,容易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因此,要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奋力发掘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将中华民族认同感内化于心,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

3、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等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良好的意识形态,能够辨明是非、提高外来思想抵御能力。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三)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不仅需要锻造其过硬的专业本领,还需要在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道德素质和价值方向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培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当前大学生仍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入侵与干扰。因此,必须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同时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5、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困难,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各种困难。(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各类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信息和观念快速传播、思想文化与精神文化交流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李舒(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出发,在着力分析影响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增强大学生中华

6、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捍卫主流意识,加强民族观教育,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打造网络育人平台。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作者简介:李舒(1999),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育探索194积极影响外,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外来思想与文化。这些不良的外来思想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感,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国家观与民族观意识削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思想的涌入,淡化了大学生对本国与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二是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削弱。

7、经济全球化下,“个人本位思想”冲击着我国的“社会本位思想”,部分大学生思想逐渐功利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消散。三是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削弱。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对我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进行渗透,导致大学生民族文化观淡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生动摇。(二)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新特点。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地和集散地,处于“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冲击,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较大,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严重影响

8、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造成大学生国家与民族概念的模糊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孕育场所。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介,通过在网络上传播一些偏激的言论以及对网络热点的渲染,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递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莠不齐、复杂错乱的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就更为艰难。(三)高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足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法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尚需改

9、进。一是培育内容不明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设置中,缺乏确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仅停留在表面,并不理解其真正内涵。二是宣传力度不足。高校在培育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横幅标语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媒介的作用,缺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三是培育方式陈旧。在培育方式上,部分高校并未跟上新的思维模式,教学模式不够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不佳。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程十分庞大,需要多管齐下,从“五个认同”教育、主流意识、民族观教育、教学方式、网络育人等多个途径开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

10、入与细化。(一)深化“五个认同”教育,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增强“五个认同”,充分理解和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是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14亿中华儿女、56个民族进行艰苦斗争、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和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祖国的建立形成了集各民族情感合力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充分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精神核心地位。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千年演进的自在民族发展成为共休戚、共命运、共存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校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艰辛历史和百折不挠的抗争历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

11、解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交往理念,共同促进民族之间和谐发展。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各族人民的坚定选择,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组织、开展和实施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政策上的指引。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集结中华民族成员制度自信的凝聚力,成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二)捍卫主流意识,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与文

12、化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交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与各民族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结果。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要用正确的教育探索195意识形态有力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思想基础。三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社会主流思想的价值体现,能够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正确的价值方向,提升其

13、对我国主流意识的认同度。对大学生而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方向为方向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加强民族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激发至关重要。高校要将民族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教育,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融入思政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只有齐心合力,才能促进国家繁荣发展。二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史教育。中华民族史是56个民族融合、团结共进、开拓进取的历史。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汲取

14、智慧和力量,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的源泉。高校应建构合适的思政课程系统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中挖掘各民族团结一致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史料,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三是要加强民族政策教育。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正确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民族政策教育要嵌入思政课程体系,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助于各族学生增强民族情感,在思想上高度团结一致,奋力实现中国梦。(四)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抓好思政课这个重要途径,但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因此,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创

15、新思政教学方式。一是要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讲授法,但如果思政课全程采用讲授法,学生会丧失学习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辅之以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其他直观有效,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创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线上可以利用网络图片和视频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各民族一家亲的人物故事,线下可以采用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地区文化调研等方式,帮助同学们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演进变迁的一体化过程,进而加深学生内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是拓展实践平台。要深入拓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多样性的社会

16、实践。如暑期可以组织学生“三下乡”,让学生深入基层地区与群众内部,通过调研与访谈,让学生了解更多民族文化及风俗,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防止中华民族共同体停留在课本上。(五)打造网络育人平台,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氛围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阵地,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对大学生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优势,根据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受众特点,用青年大学生热衷的方式灌输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之朝向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前进。二是搭建“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平台。高

17、校要建立专门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的网站、公众号或者微博等,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提升自身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能力与判断力。同时在互联网上加大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从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中主动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结语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结果。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需要每一个人自觉行动,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如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捍卫主流意识,加强民族观教育,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打造网络育人平台,使大学生自觉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参考文献: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2乌小花,艾易斯.“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理念、价值与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研究,2018(4):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