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等地理图表的能力。2、通过报刊、上网查询、调查采访等途径找出相关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进行辩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方法 比较法、小组讨论辩论等。 教具准备 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 人口讲授新课(板书)、人口数量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板书)13.40亿(2010年),占世界1/5,最多。(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
3、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板书)、人口增长(活动)阅读P11“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分析以下问题。1、从1850年到201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950年后,这条曲线
4、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即是我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13.40亿。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中国人口多好还是少好?活动过程: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即“多而强”和“少而精”组。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
5、的观点。正反方各选出4人小组代表,并确定主辩手、副辩手、三辩手和四辩手。双方展开辩论。教师综合评价辩论双方的观点及论据。辩证统一。辩论结论: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优势,合理的人口发展是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发展必须以建设和谐人口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转)那么人口应如何发展呢?我国是怎样做的呢?(板书)、人口政策请大家读P11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1“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教师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
6、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明确: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大体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直线为界。东西部人口密度呈现差异的原因;明确:我国东部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加之东部地区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所以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地势高亢,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耕地少,气候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沙漠、草原,加之西部工商业落后,交通不便,城镇少,因此西部人口稀疏。课后作业:掌握我国人口的特点,并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家乡的人口状况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