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4444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2023年1月刊(总第 117 期)262023年1月刊(总第 117 期)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研究林文惠1,刘 舟2(1.湛江市第七中学,广东 湛江 524039;2.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摘 要: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围绕困境提出改进策略。研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知行不合一,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学校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新时代我

2、国学校体育在强化、重视“体”的同时,要把“育”融入教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使“体”和“育”协同发展,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的同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责任。关键词: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德育困境;改进策略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全新改革阶段。学生体质健康一直以来都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质改善的重要阵地,学生体质改善的主阵地,其重要作用和责任不言而喻。中共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了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明确了德育在学校

3、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这是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全新的定位。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并对各省(区、市)“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每半月通报一次。毛振明教授认为,“双减”政策的初心和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从国家政策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是让学校体育回归其本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

4、舍也”。从“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立德树人”“四位一体”的目标,再到“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育人目标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既要强身健体,更要立德树人。但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目标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立德树人教育的渗透和效果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评价,学校体育要实现新的使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必须直面学校体育之困境,结合新时期新使命,探讨学校体育改革之策略,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发展。1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困境 学校体育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5、锤炼意志”的目标,即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任重道远。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之困境,原因在于知行不合一,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1.1 重视体育教育,忽略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以来被全社会所重视,特别是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测试和填报,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校重视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在很多学校被边缘化,重智轻体成为社会、家庭及学校的普遍现象。学校体育正常教学受到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时长严重缩水。学校体育的“体”不能得到切实保证,何谈“育”的达成。1.2 重视德育知识,忽略具体规范 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新审

6、视,也更好地促进了德育教育走进体育课堂及体育运动之中,让“体”与“育”的有效融合成为可能,为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 800 米跑、1000米跑成为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的项目,这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1X(2023)01-026-03投稿日期:2022-09-13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 2021 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项目。作者简介:林文惠(1985),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通信作者:刘舟(1979),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272023年

7、1月刊(总第 117 期)272023年1月刊(总第 117 期)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也反映出学校体育德育工作的缺失。究其原因,是学校体育德育工作过于空泛,总是停留在“假大空”“高大上”层面。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更是种类繁多,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时,更多的是讲大道理,多号召,难以找到重点、切入关键,学生左耳听右耳过,很难实现内化。这种没有具体规范的宽泛的德育教育,很难达成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目标。1.3 重视德育要求,忽略榜样的引领 在学校体育德育教育过程中,从学校到体育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管理,这种要求 更多的是单向的,是规定应该做的,是学校和教师负责监督、检查,同时进行量

8、化评比的工作,这更像是要求学生必须去做的,忽视了学校的总领作用,忽视了教师“身教”的榜样力量,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标杆”引领作用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单向的学校体育德育教育工作,会让学生德育的形成浮于表面,让学校体育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阻碍了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 达成。1.4 重视技能评价,忽略德育评价 从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来看,学生的体育课学业水平监测更多的是对某一技能或理论知识进行监测和考查,通过测量考试,来决定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种通过“测试”进行“评价”的方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广泛存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完全忽略了德育的存在,让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成为空谈。1.5 重视

9、学校主体责任,忽略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责任 学校体育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学校的单方面责任,家庭及社会被独立于德育教育之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是所处环境中各方面共同的责任,即社会、学校、家庭3 个方面共同的责任。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中家庭教育缺失、社会责任不明、学校主导不力的现象,必然会阻碍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2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改进策略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强身健体”,学校体育除了具备“强身健体”的体育本质功能外,更承担着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体育而言,应该把重音落在“育”上。为此,

10、学校体育在强化、重视“体”的同时,要把“育”融入体育教学和日常体育活动中,使“体”和“育”协同发展。2.1 重视学校体育地位,保障学生体育权利 要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从转变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入手,重视体育,重视学校体育,明确参与体育运动是学生本身自有的权利。如果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且在过程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就能够实现欣赏有机体在适当环境之中获得无限生机的价值。学生只有用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在运动中通过各种抗阻力肢体活动形式体现人的卓越性,感受体育的内在价值所在,才能实现“育”的目标。从个人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活动

11、带来的乐趣是学生的权利,这个权利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家庭 3 个方面联动,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不占用、不取消学生课内外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在保障学生体育权利的前提下,建构体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发展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保障学生体育权利,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成学生体育生活化,从而净化体育生态。学校体育改革,要保障学生参与体育的权利,保障参与体育的时间是切入点,以“教会、勤练、常赛”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理念方法进行合理优化,科学安排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打造体育活动特色校,并形成学校独有的体育文化,以活动感染学生,以文化滋养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

12、体育带来的乐趣,体育给身心带来的改变。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保证运动会、体育节等传统体育活动按时开展的基础上,组织好常规体育比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勤练”和“常赛”的目的,只有保证“体”的深入开展,才能有“育”的实现平台。教师应积极开拓学校的各项体育资源,合理安排场地、器械与设备资源,营造体育参与氛围,强化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感受体育精神,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条件。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方式,以团队合作为突破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要营造参与体育活动的氛围,只有学生参与其

13、中,才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才能释放学生天性,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2 实践德育教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其中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德育发展方向,并要求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学校体育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德育工作要避免讲得多、要求多的空泛现象,要通过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的内化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由行及知,即通过规范学校体育教育过程,由情景入手,理性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苦难,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使其做出正确的行为,并通过长期坚持,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时常会遇到困

14、境,如长跑中的意志薄弱、在对抗体育项目中出现冲突,体育教师可通过实际情景进行规范教育,让德育教育实现知行合一。要达成学校体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目标,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成为关键。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肩负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双重任务,是实现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体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极为关键,因此体育教师的进修与提升势在必行。首先,体育教师要提升体育课堂的专业性,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仅是参282023年1月刊(总第 117 期)282023年1月刊(总第 117 期)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与体育,更应该学会体育项目,掌握规则,即“教会”。学生参

15、与体育的“规则”意识是“育”实现的根基。其次,将体育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课程思政是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各环节。体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耐心、有情怀、有思考地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中,让学生在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要突破课堂德育教育的“围墙”,整合学校体育内部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等各个环节的德育资源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最后,所有教师,特别

16、是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率先垂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到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3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责任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体育精神追求的是公平竞争,在参与中与队友及对手礼貌谦和,感受团队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是体育实现育人的根基所在。体育不仅仅是运动技术,更包含着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体育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机制。体育课程监测要将学生德育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建立更加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

17、,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展示出来的体育精神,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作为主体的“人”的参与,这就需要“社、校、家”3 个方面的联动,给予时间、空间的支持。学校是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的主阵地,学校的引领参与作用,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动力。作为家长,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后,走进体育场。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更能促进家庭和谐,是双赢之举。作为课后参与体育的主战场,社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可能,并根据本地条件,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配备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18、并与社区、政府联动进行青少年体育比赛,形成社会助力、学校主力、家长鼓励 3 个方面的联动,全民共享体育改革“红利”,进一步推进“教会、勤练、常赛”的落实,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为体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3 结语 学校体育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需要改变对学校体育的传统认知,从传统的单纯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转向以实现立德树人的“四位一体”为目标,这就需要学校从保障学生参与体育的人身权利入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围绕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科学有效落实学生“健康第一”的

19、教育理念,以“体”为切入点,构建 3 层“三位一体”的体育价值体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的乐趣,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个别参与到全员参与,走出一条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改革之路。参考文献:1毛振明,韩朝松,闫波,等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理论(六):立德与课养J体育教学,2020,40(7):4-9 2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4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

20、刊,2021,28(1):1-6 5尚力沛,程传银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2):29-36 6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5):95-99 参考文献:1刘建秀,方雯,王帝之,等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现状机制可行性J体育科学,2019,39(8):61-72 2闻剑飞,王强,滚军军不同运动模式体育课对小学男生体成分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662-665 3邓建伟,曹莉高强度间歇训练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6):21-34 4张象,冉建学生体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3):89-91 5郭瑞芃,徐建方,李良,等中外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6):3-13 6胡佳新,刘来兵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110-116.(上接第 4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