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437341 上传时间:2025-0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服装设计基础第一周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莞市技师学院教 案 首 页(第 1周 第 1个教案)编 号:QD-751b-16 流水号科目服装设计基础第一章 第1节 课题:第一节服装的发展历史授课日期3、9课时2班级13服装101授课方式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作业题数1拟用时间1天教学目的了解服装的起源与发展选用教具挂图PPT重点 了解我国各个朝代的主要服装款式和特征难点把我国各个朝代的主要服装款式和特征运用在当今服装设计上教学回顾教学回顾如下:说明审阅签名:教案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资料工具等5旧课复习上学期的服装美术基础素描基础知识的回顾讨论法PPT5导入新课利用历史服装图片进行导入课题案例法PPT20新课讲授一、

2、 整理课堂二、 同学们准备工具,书本、笔记本、笔等东西三、 同学们打开电脑,根据老师的步骤进行打开画面四、 新课讲授(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关于服饰起源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有三说:御寒防暑说,羞耻说,服饰和美观说。这在中外古代文献中和考古发掘中有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作证明。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篇记载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见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一说法就是御寒防暑说。这里所说的“昔者”,即人类服饰起源的时间,当在人类脱离了动物境界的猿人时期,距今约五、六十万年。这一时期,人类从事渔猎,采集等工作,冬天将猎获的兽皮来遮盖保护身体

3、以御寒保暖,夏天则裸体或以树叶、兽皮遮掩阳光免受炎热。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服饰雏形了。(二)中国服装的发展历史1.原始服饰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兽皮和树叶保护身体,遮蔽烈日或御寒,这是最原始服装的雏形。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兽皮和树叶保护身体,遮蔽烈日或御寒,这是最原始服装的雏形。2.夏商周服饰夏商

4、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夏、商两代已有冕服。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

5、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3.战国胡服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4.汉朝服装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6、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5.魏晋笼冠大袖衫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

7、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6.魏晋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杂裾垂髾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7.南北朝明光铠南北朝时期明光铠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

8、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8.唐代服装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

9、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古代着装主要是带结。唐代规定“大带制度”,一带

10、上的装饰品的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登记。比如一品官以下佩戴刀子和砺石,文物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而平民百姓只能佩铜、铁质的小刀等物件。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胆追求个性美,着装服色的选择将官方规定弃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妆也是“浓妆艳抹”。唐朝妇女的日常服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丽的花纹,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丝织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从总体上看,唐代服装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富丽堂皇;质料唐以丝、麻为主,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因居住在温暖湿润地区,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以轻盈精薄著称。如吐鲁番出土

11、的轻容纱比马王堆出土的素纱更精巧。而且,在唐朝,女性喜欢穿男性服装。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体美而唐朝女性在服装穿着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匠心的独特,都体现出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 讲授法+演示法PPT50课堂作业班级分成4个小组,以时期为一个单位,分小组讨论总结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30分钟后派代表到讲台上描述。练习法PPT5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服装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服装的发展历史的知识点。5布置作业我国各个朝代的主要服装款式和特征制成一个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