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42674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政法大学马建川第一讲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重要内容解读2014年02月19日,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1、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努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

2、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服务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在全面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的今天,这些基本民生需求的满足往往呈现为法律关系的调整和法律问题的解决。因此,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来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善政

3、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现实要求。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法律保护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现实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保障公民平等享受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保障作用。4、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

4、促进法律服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整合工作资源,发挥职能优势,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法律服务网络覆盖不全、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法律服务提供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法律服务整体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需要我们着眼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法律服务工作上新水平,使法律服务更直接、更充分地靠近人民群众的学习、生产和生活。二、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

5、;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等。三、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要以实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主要目标。按照服务为民、保障权益,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和系统的思维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健全法律服务网络。加快解决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推进律师资源合理分

6、布、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机制,引导基层法律服务所主要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大力发展县域公证工作,积极解决欠发达地区公证员短缺问题。推进城乡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村居联络点和便民服务窗口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加强城乡公共场所及基层村(居)普法阵地建设,建立完善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公共设施体系。巩固和规范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托优质资源设立一批高资质、高水平公共鉴定机构,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鉴定机构将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延伸。二是进一步整合法

7、律服务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市、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服务点(窗口),在政府已设立的政务服务平台设立法律服务窗口等方式,集中受理和解决群众的法律服务事项,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全面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将司法所真正打造成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平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三是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引导律师积极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和社

8、区工作等公益法律服务。进一步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切实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工作,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电子商务等领域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诚信示范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拓展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及时将与保障和服务民生密切相关的鉴定事项纳入统一登记管理的范围,积极为交通事故、保险理赔、医疗损害、职工工伤、房屋拆迁

9、等争议解决提供公益性司法鉴定服务。四是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公开制等服务制度,加强便民利民服务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五是大力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与智慧城市建设迅速、深度的融合,依托本地区公共服务网络,尽快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逐步完成连接省、市、县、乡四级地方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信息通道。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使“12348”法律服务热线成为接

10、受群众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的综合平台。六是切实落实保障措施。积极推动将公共法律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项目,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可持续。推动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第二讲 实践经验借鉴一、法律服务列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司法部部长吴爱英2013年7月11日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要求各地司法机关努力争取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满足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11、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加快解决有些地方没有律师和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2014年4月21日提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2014年02月19日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二、主要经验借鉴1、深圳的福田模式:“政府主导、群众自治、专业服务、规范高效”“福田

12、模式”政府购买服务。2008年“以事定费,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招投标-律师所-进驻人民调解室-专职调解员。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主要是指福田区利用辖区丰富的律师服务资源,通过招投标向有资质的律师事务所购买法律服务,引进法律专业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在矛盾纠纷较多的单位设立人民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全天候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福田模式”之下,政府不再是调解的直接主体,而是退身成为调解规范的制定者、调解行为的监督者,促进了人民调解向社会化和自治化方向发展。这一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契合了“社会协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理念,这是人民调解“福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最大不同。而由

13、职业律师或社工担任人民调解员,则有效保证了调解活动的法律性和专业性。截至目前,福田区先后在14个派出所、2个交警大队、5家医院以及区法院、区人力资源局等单位设立26个人民调解室,配备具有法律专业的人民调解员119名,全区70%的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室得到有效化解。THANK YOUSUCCESS2024/2/25 周日17可编辑深圳市司法局经过调研论证起草的深圳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管理规定。据不完全统计,推广“福田模式”以来,全市各区(新区)投入了超过2000万元用于向律师事务所、社工机构购买专业人民调解服务,并将相关购买服务费用列入了区年度财政预算。全市1906个调委会基本达到“四落实”(场地、

14、人员、报酬、工作落实)、“五有”(有标识牌、有相对固定工作场所、有印章、有调解回访记录、有统计台账)、“六统一”(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统一)的标准。爱心调解站:法律服务扎根社区。福田区现已建成爱心调解站130个,主要分布在福田辖区10个街道办,94个社区工作站及26个派驻人民调解室。在创建中,福田区组织全区10个街道司法所与38家律师事务所结对开展服务,确保每一个社区有一家律师所挂点服务,发动挂点服务律师与法官、调解义工队伍、辖区志愿者队伍和福田区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参与爱心调解站工作,开展基层公益法律服务。爱心调解站除了调处化解社区矛盾纠纷,还向社区居民传播法律知识。挂点

15、律师每周会举行一次面对面法律咨询,每双月举行一次法律知识讲座,每季度举行一次社区普法宣传活动。这样,爱心调解站真正成为了社区居民身边的“免费律所”。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畅通和谐维权渠道。劳动争议调处“一站式”模式,使企业和员工的和谐维权之路更加便捷畅通,“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福田经验日益成熟。所谓劳动争议调处“一站式”模式,就是紧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际需要,集中部门优势力量,在一个地点联合办公,形成“集成一体”的聚合体系,对劳资纠纷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调解”,大大强化纠纷化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八卦岭工业区劳动争议调解服务中心就集中了劳动监察执

16、法、劳动仲裁、工会免费法律服务、街道综合化解等多项职能和资源,为区内员工和企业提供劳资纠纷“一站式”服务。法律五进社区: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在福田,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了辖区群众遵纪守法和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养成,使法治精神日益深入人心。2014年以来,福田区全面铺开以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代理、法律援助和专业调解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五进社区工作,扩大基层法律服务领域和覆盖面,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营造社区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环境。人民调解“福田模式”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还进一步完善了“党政主导,司法主办,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深圳市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2、江苏

17、太仓模式:创建较早。2011年以来,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全民服务、重点服务于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太仓市法律服务均等化规划(20132015。在全国来说属于首例。健全完善了服务网络,形成市、镇、村、户四纵和政府、社会、市场三横网络,城乡全覆盖。市、镇两级建起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建成146个法律服务“阳光屋”,全面构建“15分钟法律服务圈”,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各项服务。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综合性的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了“四纵三横”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太仓已设立了120万元的公

18、共法律服务专项资金。市司法局制定了太仓市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补贴标准为:对参与信访调处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按照5002000元件;对为结对镇(区)政府重要决策提供法律服务的,按照5001000元件;对开展律师进社区等公共法律服务活动的,按照100500元次进行补贴。在政策的激励下,全市法律服务行业积极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规划 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太仓将向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法制宣传教育、基础法律服务、法律服务资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救助等6项公共法律服务,并从服务对象、保障标准、覆盖水平等方面设置了具体服务

19、标准。太仓将实现人均普法经费不低于每人2元,法制宣传教育、基础法律服务、社会公益性法律服务和资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服务的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100%。太仓将加强建设专门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使万人律师拥有率提升到2.5,使硕士及以上高层次法律人才拥有率达10%以上。到2015年,太仓将建成基本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使公共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太仓将全面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公益律师岗位,公益律师岗位由中标的律师事务所每天安排律师到中心解答法律咨询、参与重大信访、矛盾调处、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等,市公共

20、法律服务中心对岗位人员进行日常考评和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从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资金中支付相应公益性补贴。公益律师岗位的推出不仅有利于鼓励社会律师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事业,形成多元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外来民工公共法律服务实行同城化待遇。目前,来太务工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市司法局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范畴,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行维权救助同城化。在外来人集宿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选聘法律援助联络员,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市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农民工维权急诊室”,为民工讨薪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承办;实行普法宣传同城化。在新区建成新市民法治俱

21、乐部,打造流动人口集中学法平台,通过开设法治阅览室,定期举办法制讲座等方式,提升流动人口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实行纠纷化解同城化。积极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以外调外”模式,通过组织乡音调解室,提高调解的信赖度和公平性。依托安徽省定远县驻太党支部在浮桥镇组建乡音调解室,从驻太定远籍党员中选聘乡音调解员,有效提升了调解效果。3、杭州模式:2009年将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内容,使得法律服务成为公共产品。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建立考评机制。市县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司法所建立法律服务站、社区(村)律师工作室,律师进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一是一是“实体实体+网络网络”法律服务平台初步成型。法律服

22、务平台初步成型。围绕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公益性法律服务四大职能,初步建成了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13个县级法律服务中心为中枢,171个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为骨干,2883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室为基础的四级法律服务平台。在全市各行业和相关领域普遍建立16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195个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将公共法律服务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有效延伸,初步打造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升级“12348”法律服务专线平台,在全市设置并升级了“123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实现了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目前,市本级和13个区、县(市)共设座席17个,“12348”专线

23、成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维权的综合平台。拓展“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以杭州司法行政网为核心、开发“网络律师团”“公益律师快线”网上法律服务平台,建立杭州市法律资源库,全面激活法律服务网络路径,有效弥补农村、偏远地区法律资源紧缺的短板。完善“杭州法律援助网”,初步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网上受理、网上流转、网上督办、网上反馈。二是二是“公益公益+专业专业”公共服务产品日趋完善。公共服务产品日趋完善。围绕杭州普法代言人“阿普”,设计定制普法光盘、法治微电影、普法公益短片、杭州普法杂志等系列法治宣传服务产品,深受杭城市民欢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星级司法行

24、政法律服务中心”创建,优化服务窗口设置。全面落实“加强法律援助和服务”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出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流动服务、视频接待咨询等法律服务便民举措,建立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入开展“律师进社区(村)”,扎实推进“律师行动在网格”,发挥社区律师法治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法律咨询员的作用。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广大顾问律师在资政、惠民、助企、维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全市开展普法主题宣传活动1162次,举办法治讲座4418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82万多份;调解纠纷128056起,预防纠纷13460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961

25、件,挽回经济损失1.72亿元;各级法律服务中心(站)、社区(村)律师工作室、法律援助窗口等解答咨询133956人次,帮助基层组织起草修改规章制度2313个,起草修改合同5762个,参与项目谈判1870个。为“7.5”公交纵火案做好司法鉴定、理赔调解等善后处理工作。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化解矛盾纠纷2300多起。三是三是“队伍队伍+资金资金”服务政策保障有力落实。服务政策保障有力落实。在全市培育了一支涵盖司法行政干部、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的专兼职公共法律服务队伍。据统计,全市5100余名律师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18000余名人民调解员化解民间矛盾,守护基层和谐平安。杭州市法

26、律服务志愿总队,现有登记志愿者1523名。各级党委政府关心重视、各级财政支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落实各类专项经费。2014年,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贴和人民调解员以奖代补经费共计877万元,法律援助办案补贴1016万元,律师进社区(村)补贴1000万元,法治宣传经费900万元,各级财政对公共法律服务总计投入约3800万元。201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意见将法律公共服务列入购买的八大类之一。2012年又出台统筹城乡法律服务经费管理办法提供了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保障。今年,杭州将建成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

27、解、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驻机构包括司法行政整合的各种法律资源机构、承担市局行政审批和对外服务事项的处室。拟进驻的单位(处室)有市法律援助中心、市医调会、局属公证处、司法鉴定事务所(中心)、市律师协会,市司法局公管处、律管处、法规处、基层处等。中心拟设的窗口及服务内容包括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律师工作、律师协会、司法考试、人民调解、公证工作、司法鉴定、信访投诉等。其中,法律咨询窗口预设席位2个,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律师值班,参照医院专家门诊的做法,每周安排2到3次知名律师来中心坐堂,为群众解答法律疑难问题;律师工作窗口则为广大律师提供便利,承担律师

28、资格证调档、执业证申请注销、遗失补证、证件发放;律师机构设立、变更、注销;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证申领、补证、变更等工作。4、上海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模式: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多方机构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模式。综合法律服务园区。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成立于2010年12月,作为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区校合作”的重要项目,以及长宁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总投资20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700平方米。园区成立以来,通过“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多方机构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已吸引涵盖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教育培训及孵化培育社会化法律服务机构等功能的23家单位入驻,逐步实现

29、引进华东政法大学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培育法律服务重点产业以及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水平的总体目标。三、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法律服务体系要求覆盖城乡,包括:便民法律服务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法律援助体系法律顾问体系法律服务保障体系。一些地方还包括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内容。嘉兴打造“五大子系统”,即服务平台系统、服务产品系统、政策法规系统、供给保障系统、监督评价系统四、推进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满足人民群

30、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质量、信得过的服务。第二,坚持公益均等、因地制宜。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要把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城乡服务一体化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广泛覆盖。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涉及体制、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要实现有效、有力推进,就必须运用改

31、革思维和改革方式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形成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第三讲 问题与对策一、问题依据不足是否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不够明确服务体系区别较大财政保障压力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还需要理顺二、对策分析1、明确定位2、依法规范3、转变政府职能4、健全服务网络,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5、加强财政保障6、科学考核、加强监督7、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THANK YOUSUCCESS2024/2/25 周日32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