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26131 上传时间:2025-01-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真题冲刺预测宝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师大勤思考研 教育学辅导3年领跑 限额免费资料发放中勤思2011教育学考研预测冲刺宝典来源网址: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此处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具有价值倾向性的。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的规定性定

2、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统一的。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二)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可以称为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3、。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结构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也即教育活动的结构和教育系统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关于教育活动结构的诸种观点主要有:(1)三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构成;(2)五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3)六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教学仪器等构成。 2.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因此,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二)教育的功

4、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这是根据教育作用对象的不同所作的分类。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存在,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严格说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而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而发生的功能。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这一分类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是根据教育作用方向的不同所作的分类。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

5、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作用则是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这一分类也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是根据教育作用呈现形式的不同所作的分类。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是结果并非实现筹划到或未被察觉到的。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关于本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教育史上层建筑说;教育是生产力说;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以下观点:生物起源说(力图而诺和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

6、禄);劳动起源说(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家)。 五、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三)现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这一章历来是我国出大题的所爱,多投入精力。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在我国萌发于“五四”时期,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以大致归结为:(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存在。主张教育脱离政党、脱离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然而,要求教育

7、脱离政治而独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以十八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为代表。他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育。按照他的说法“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万能论的核心思想是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其工资收入愈高;对社会

8、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四)筛选假设理论针对人力资本论,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使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把教育的作用对于其筛选的功能。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涵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五)劳动力市场理论20世纪70年代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

9、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因此,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改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

10、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2.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3.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的政策。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2.能够影响教育对象;3.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

11、技术条件。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的规模与投资,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3.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影响着教育投资的效果和发展速度;4.人口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生产技术;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5.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为

12、政治的稳定和变革制造一定的舆论;4.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坚力量;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职责。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直接生产科学技术;3.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3.教育影响人口的分布。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注

13、意“多元文化”这一部分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1.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是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教育的现代化具有一般特征和内在特征,其一般特征表现在:(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2.教育现代化现代化对教育变革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教育变革之中:(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2)教育内容现代化;(3)

14、教育条件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1.全球化的内涵: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力,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以及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不断取得共识,在众多领域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2)辨别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4)道德教育面临挑战;(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知识经济与

15、教育变革1.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2.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1)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变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1.信息社会的内涵:信息社会也称为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2.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使课

16、堂教学突破了面授形式,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2)学习方式的变革,使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3)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4)教育管理便捷化。(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1.多元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具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2.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有:(1)多元文化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2)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3)促进了教育

17、模式的多元化;(4)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选择题(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差异性决定了要因材施教。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辨析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单因素论、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2.内发论与外铄论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二)遗传

18、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具有可塑性;(3)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4)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1.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

19、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2.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1学校教育的内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它由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较多的正面影响;(2)学

20、校教育给人的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3)学校中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身体、学业等全面关心。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师资素质以及教育管理水平等;(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第五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定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21、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多为选择题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值得注意的(1)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993年中国教育

22、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3)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培养目标1.定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标准和要求。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

23、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方面,包括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督导机构、教育评价和考试机构系统等,以及这些教育机构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各级学校系统:

24、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三)各类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六岁入学的试验。(2)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3)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颁发,创办了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也业余学校。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两

25、重”的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第七章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能言之成理即可。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大教学小课程论;(2)大课程小教学论。(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

26、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

27、,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此外,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存在主义课程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为学生规定一种规定不变的课程是不合适的,应该把教材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生活相联系,人文学科更深刻具体地表现了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二、课程类型注意维度(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

28、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优点在于: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的完整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优点在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1)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

29、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2)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4)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一)泰勒原理:泰勒提出课程的四大基本问题,即: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

30、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认知领域(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三)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课程实施的取

31、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主要观点有:富兰、辛德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三方面;侯斯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等。(四)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

32、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也称“结果评价”,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的,内部评价也称内部人员评价,外部评价也称外部人员评价。3.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四、课程改革(一)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1.美国和外教史直接

33、相关(1)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主旨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具体要求为: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要求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大纲的拟定工作;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提倡使用发现法教学。(2)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统一核心课程,设立全国性和州一级的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在原有五门基础课之上再加上外国语和艺术;2.英国和外教史直接相关(1)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

34、容: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 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和学校教师评定、教师评定,又包括测验、平时档案和成绩记录。(2)90年代的改革。主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减少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方式等。(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布莱尔政府设立了课程与资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课改,主要改革趋势在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加强社会公民的教育和

35、培养;以基础学历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交流技术能力。(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章 教学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定义: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之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辨析(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2)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3)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

36、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概述1.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境中教师行为的规定或解释的理论,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和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实践。奥苏泊尔认为,有效的学习理论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教学,但是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起点,从中可以发现按师生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来阐

37、明教学的一般原理。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和处方性的。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基于大教学校课程观,将课程理论演变成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的理论。内含于教学理论之中;基于大课程小教学观,教学理论只是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关于教学过程。包括: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目标行为;评价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安

38、排相倚关系,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评价方案,测量想得到的行为结果。(3)关于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原则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应和及时反馈。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2)关于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3)关于教学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目标,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2)关于教学过程,包括

39、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3)关于教学方法: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即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4)关于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三、教学过程(一)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辨析(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辨析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

40、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要求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校有效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三)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一般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使

41、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教学设计时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2.教学设计的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代表人物有加涅、布里格斯等人。(2)目标模式。这一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提出的。这一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也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

42、条件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这种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具体的设计步骤是直线型,环环相扣,易于操作。(3)过程模式。这一模式是由美国的肯普提出的。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不是直线型的,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整体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体现出灵活、实用的特点。四、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概述概念: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并未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模式(与行为矫正有关):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导理论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能适应个

43、别差异,由于采用小步子的方法,复杂的课题可以化难为易;它的缺陷在于,只管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判断学生理解的深浅和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不适合用于技能训练和艺术学科,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人际交往。2.发现教学模式:倡导者是布鲁纳,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发现(严格地说是再发现)的步骤去进行学习。发现教学的过程可分为:(1)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材料,树立假设,(3)验证假设,(4)做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维持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因此该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注重直觉思维,强调内

44、在动机和信息提取。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促进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助于所学知识的保持记忆,实现知识迁移和运用,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卢姆创立。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围绕单元展开的,其基本的程序为定向、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其实施步骤可分为:(1)准备阶段,包括掌握的界定、教学目标的界定、课程编制、教材组织、试卷设计与准备,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完备的教学计划,反馈矫正程序和“非掌握者”的学习方案;(2)学习方法指导阶段,在进行正式教学前,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程序与方法的指导;(3)实施阶段,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单元形成性测验,在学期结束时对全班同学进

45、行终结性测验评价。4.暗示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是洛扎诺夫,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暗示原理,即让学生在接受暗示中学习。暗示教学使形象的和抽象的内容同时作用于学生,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同时得到利用;使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作用,处于精神轻松状态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其实施原则主要有:(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其特点在于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综合手段、方式,诱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大脑两半球协调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结合,形成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力,

46、提高教学效果。5.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此模式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6.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强调教学过程是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即确定帮助的情景探

47、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式。2.自学辅导式。3.引导发现式。4.情境陶冶式5.示范模仿模式。6.概念获得式。7.掌握学习模式。五、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体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二)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