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磁铁的两极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任何磁铁都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人们称作磁极。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相同的,最直观的不同就是一极指南,一极指北,人们分别称作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研究磁铁,除了认识磁铁能吸铁外,还应当认识这些磁铁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确实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这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极。有的学生曾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他们发现两个磁铁有时会往一块吸引,有时相互推开,并为此感到迷惑。本课让学生经历或者再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寻找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使用了“磁力”一词,但没有给它下定义。我们希望学生在本节课及本单元具体的学习情景中,逐步领会到它的含义是指磁铁和铁,磁铁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进一步知道“磁力”还包括磁体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本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用“磁力”进行表述就可以了。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教科书用较大的条形磁铁做实验,测量其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通过数据的比较认识磁极的存在。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两个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科书采用没有标明磁极名的磁铁,意在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弄清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个活动将延续到下一课继续进行。
科学概念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
磁铁有两个磁极。
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小钢珠总是被吸到磁铁的一端,就是用手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这端或那端,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再不会滚到中间去。“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根据这样的现象,他们一般会做出磁铁两端磁力可能大些的猜想。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想了。
第一部分: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大的条形磁铁容易分部分测量磁力大小,所以选用大条形磁铁做实验。课本记录图把磁铁分成了四段,记录A,B, C, D, E五个地方的磁力大小。插图用一幅图表示出了A, B, D, E四个部位所吸回形针的多少,C点没有回形针,表示一个回形针也吸不起。
实验的结论是不难得出的,但要注意教科书中“分析各小组实验数据”的要求,也就是结论应当在汇总每个小组实验数据后得出,而不是只凭一两个小组数据就得出结论。最后给出磁极的概念。
第二部分:磁铁两极的研究
在认识了磁铁有两个磁极后,让学生手握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看看有什么感觉,不同的磁极接近,会出现几种情况。教科书用插图和文字指导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对“往一块吸”“往两边推”多种表述语言统一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以便在后续研究中表述。
通过两手的实际感知,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磁极靠近时,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现象,认识到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同的。同时能够感觉到磁极间的吸引和排斥是相互的,即你吸引我,我吸引你,或者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不管是谁接近谁。
这时,学生对磁极的认识已经从“磁力最强的部分”向前迈进了一步,认识到磁极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磁铁两个磁极是不同的。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的两个磁极才相互吸引,怎样的两个磁极才相互排斥?
接下来,教科书让学生给两个磁铁的磁极分别标上A, B, C, D标记做实验,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它们吸引或排斥的现象。因为各小组对磁铁的南北极标记的字母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全班汇总的实验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最后以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下一课将沿着研究的思路继续探究。
(四)教学建议
1.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端滚,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实验要多做几次,让学生看到钢球向两端跑不是偶然的现象。还可以让学生试试能不能把钢珠稳稳当当地放在磁铁的中间。还要提醒学生,做实验时要防止钢珠滚落。
趣味性差一点但比较简单的引人研究的方法是在桌上散放较多的回形针,用整个条形磁铁去吸回形针,实验可以粗略地看出两端吸得多。通过观察,让学生作出假设性解释。是不是这样呢,怎样做实验才能使刚才的现象更精确一些呢?
测量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虽然实验方法比较简单,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说到需要分别测量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后,要问学生把磁铁分为几部分测量。实际教学中,不是一定分成四部分,测量五个位置的磁力的,也可多也可少。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步骤测量。实际教学中,最好是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地测量和记录,以免回形针挂多了相互干扰。正中间的C点有时可能会吸住一个回形针,如实记录就是了。
最后,要注意使用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来得出结论,不要根据两三个小组的数据就得出结论而把其他小组的数据给“浪费”了。还可以再演示一下用蹄形磁铁吸大头针,以证明蹄形磁铁也有两个磁力最强的地方。这样得出结论更好一些。
2.磁铁两极的研究。
为什么用两手握住磁铁做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为什么用没有标识的磁铁做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经历一个更深人的探究和思考。如果学校只有标了颜色和南北极符号的磁铁,可以用纸包起来使用。
这部分的开始,可以这样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然后指导学生两手各握一个磁铁,磁极相对做实验。全班学生都这样做实验,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把两个磁极互相靠近,有的是吸引,有的是排斥,并且,他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意思。老师引导,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再做一做看看。学生会进一步发现,每组的两个磁铁都存在“吸”和“推”两种现象。为了统一表述,适时给出“两个磁极互相拉近,叫做互相吸引;两个磁极互相推开,叫做互相排斥”这样的表述方式。接下来,教师要在两个方面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
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亲自感知和体会一下吸引和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提示学生感觉一下,磁极间的吸引力、排斥力只是一个磁极对另一个磁极的作用呢,还是它们两个磁极相互的作用。
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这与对着的磁极有关。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磁铁上的两个磁极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磁铁的两个磁极有所不同。 怎么知道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接下来在磁铁上标注n, B,C, D做实验并记录。汇总全班实验结果,结果不相同,找原因,发现各组在标注这些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留待下一课再研究。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1个水槽,记录纸一张
教师准备:矿泉水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水槽、石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你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吗?
(衔来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面不断上升,于是它就喝到了水)
2、为什么不断的往瓶里投入石子,水面就就会升高呢?谁能解释一下。
(学生说)
3、(教师出示一些石子和水并演示)
原先瓶中的空间被水占据,但是放入石头后,水的空间被石头占据了,水就被挤上来了,水面也就升高了。自然界的物质中除了液体、固体,还有气体,那么存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也能占据空间吗?
4、揭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板书)
二、空气占据空间
由于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物质,判断它能否占据空间,我们最好通过实验来观察。
1、大家用吸管喝过饮料吧!往里面吹气会怎么样?(学生回答:饮料会涨出来,盒子会鼓起来……)
2、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出示装有水的瓶子、2根吸管、橡皮泥),大家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保持水瓶直立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各种安装方法,学生动手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安装的方法(应该将橡皮泥把瓶口塞住)
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
4、小结:水能流出来,主要是我们往封闭的瓶中吹入空气,原先水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被挤出来了。
三、杯中的纸会湿吗?
科学结论往往需要多次实验加以验证才可以得出结论,(出示玻璃杯、纸)现在老师在这个杯底塞上一些纸,注意要塞紧了,然后直立倒扣浸没水中,你们猜想纸会湿吗?为什么?(学生猜想)
1、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吧。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实验)
(1)杯底的纸要塞牢,不能让它掉下来。
(2)杯子竖直倒扣浸没水中,不能倾斜。
(3)从水中竖直拿出杯子,并擦干杯口后检查纸是否湿了。
请大家也动手验证一下。
2、交流实验情况
师:你们的纸湿了吗?为什么?(杯里有空气,把水挡住了,杯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要是纸湿了话又是什么原因?)
3、通过这个实验你明白了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我们现在知道,空气和水、石头等一样,都要占据空间。可空气和水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
1、(出示注射器)我们用注射器抽取四大格水,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力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并交流)
2、接下来,我们再抽取同同样多的空气,用手堵住管口,分别推拉活塞,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并交流)
3、空气和水相比较,在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点上完全一样吗?推拉注射器活塞时,里面空气的量有没有变化?只是什么变了?要是请你把注射器里空气发生的变化用图画下来能画吗?(动手画画,压缩和扩张)
五、总结延伸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空气跟水相比又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填好维恩图)
2、在我们生活中,又很多压缩空气的运用,比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课后大家再去了解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压缩空气的运用。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doc
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龙艳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指导学生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教学准备:水槽、水、白纸、玻璃杯、无盖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瓶底部周围有六个眼,另一个没有眼)、气球、矿泉水瓶盖一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利用空瓶子引入,手拿空瓶子,问:“你们知道瓶子里面有什么吗?”你怎么知道有空气呢?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板书),你有什么办法使大家看得见呢?(板书)
(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过渡:同学们非常积极开动脑筋。
二、实验探索
1、好,你们的桌面都放着一些材料,请你们先思考用什么材料与操作方法可以使大家看得见空气?
2、小组讨论:要用什么材料与应该怎样操作?
3、学生汇报操作方法。
(可能学生想到的办法较少,这时,老师出示7幅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示意图,让学生任意挑选当中7幅的示意图进行实验。)
4、汇报
(汇报时,我要求他们按照“你们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这样的顺序来汇报。)
5、汇报的结果如下(这里用图示和注解的方式说明):
实验一(如图1)
现象:瓶子里往外冒泡泡,水流进瓶子里了。
说明:瓶子里面有空气。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把瓶里的空气压出来。
实验二(如图2)
现象:瓶子瘪了,气球鼓了。
说明:瓶子里有空气。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气球里,所以瓶子瘪了,气球鼓了。
实验三(如图3)
现象:拿起杯子看到里面的纸没有湿。
说明: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出不来,瓶外大气压和水压只能使少量水流进杯口部。
实验四(如图4)
现象:水从瓶下面的孔流进瓶里,气球鼓了。
说明:瓶子里面有空气。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把瓶中一部分空气压入气球。
实验五(如图5)
现象:b瓶(底部有孔的矿泉水瓶)中的气球一吹就鼓。a瓶(底部没有孔的矿泉水瓶)中的气球吹不鼓。
说明:瓶子里有空气。a瓶中的空气出不来,所以气球就鼓不了;b瓶中的空气有一部分从底部小孔跑了,所以气球一吹就鼓。
实验六:(如图6)
现象:底部有孔带盖的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只有少量水进入瓶底部。
说明: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出不来,瓶外大气压和水压只能使少量水流进瓶底部。
实验七(如图7)
现象:用力挤塑料瓶,冒出好多泡泡,松手后水从小孔处流进瓶子里了。
说明:瓶子里有空气。用力挤塑料瓶,一部分空气出来了,这时,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
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瓶子里确实有空气。从而可以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四、剩下2-3分钟进行课堂评价(这是学生平常每节课都进行的活动)
《用摆计时的钟》教学设计
小组组名: 五年级组 备课人:肖红莲
序号
项目
具体内容
1
课程内容
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 教科版下册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用摆计时的钟》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环境 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2
教材简析
《用摆计时的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间》中的第六课。在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探究了日晷、蜡烛钟、沙漏、水钟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初步形成了“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的机械运动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的科学概念,然后再来学习计时更准确的摆钟,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摆钟的构造,初步知道摆钟计时的原理,并通过测量,发现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60次,通过重复测量,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接下来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摆,并重复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并探究影响摆摆动次数不同的因素,最后制定出实验研究方案。
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一节的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要准确测量制作的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要求很高,难度很大,所以一节课很难上完教材要求的内容。 因此,我对教材稍作了一个调整,把“制定影响摆摆动的因素的实验研究方案”放到下一节的内容中去,先制定计划,接着就进行实验。
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学生能认识摆钟及其结构,初步知道摆钟计时的原理。
2、学生能够探索摆钟摆动的规律,发现摆的等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摆及实验,分析数据发现摆的规律,同时推测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摆锤摆动的观察、亲手制作摆的实践,以及对影响摆摆动的因素的猜想和思考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能够实事求是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体验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乐趣。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摆摆动的规律,发现摆的等时性。
难点:学生准确测量自己制作的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及理解摆的等时性。
5
学习者特征
目前,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具有研究科学的一些能力,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而且这时的学生接触的新知识也比较多,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该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来观察现象,研究得出规律。
6
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7
教学评价
方式策略
学生实验及结果汇报
8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摆钟、秒表、记录总表
学生材料:铁架台一个、细绳一根、螺母一个、秒表、实验记录单
9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1、观看课件,回忆学过的计时工具。
1、课件展示我们前面学过的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的图片,指出这些简易的时钟只能让人们知道大概的时间。
2、用课件展示一摆钟的图片,并指出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3、提出疑问:摆钟为什么比其它的计时工具都要精确?它是怎样计时的?(引出课题)
开门见山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并用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识摆钟的构造并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1、学生回答。
2、学生猜测。
3、观看视频,思考摆钟的工作原理。
4、了解摆钟的内部结构。
5、说说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1、让学生观察摆钟的图片,说说摆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从而引出摆锤、摆绳。
2、提问:钟摆的摆动与指针的走动有关系吗?
3、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摆钟的内部运动情况。
4、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图,指出各部件的名称。
5、展示摆钟运动的flash,让学生说说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通过视频和结构图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容易明白摆钟的工作原理。
三、探究活动(一):钟摆摆动的规律
1、学生测量摆钟一分钟摆动的次数。
2、学生和老师一起测量。
3、重复测量摆钟一分钟摆动的次数。
4、学生回答:
A、摆钟一分钟都摆动60次。
B、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
5、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1、提问:钟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吗?
a、数一数,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多少次?
b、在测量前,请问同学们,怎样算摆动了一次?
2、老师和学生一起测量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同时强调要点。
3、那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得次数相同吗?再数一次,看看还是这个结果吗?
4、对比两次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摆都是一分钟摆动60次呢?
6、同学们可不可以自己制作一个摆,来测量一下它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呢?
通过数数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摆动一次,并通过结果总结出摆的等时性。
四、探究活动(二):自制一个摆并探究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学生回答。
2、学生制作摆并认真观察。
3、学生汇报并讨论。
1、提问:我们怎样去制作一个摆?
2、让学生制作一个摆并摆动摆,让学生观察,要像钟摆一样的摆动,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3、让学生汇报摆动摆时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的办法。
4、教师总结:
①摆线要拉直,不要弯曲;②摆锤要轻放,不要加力;③摆幅要适中,不要太大;④摆要和铁架台平行,不要碰击铁架台。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活动(三):探究自制的摆的摆动规律
1、学生回答。
2、学生听老师的要求。
3、各小组利用秒表测量,重复测试并且记录结果。
4、学生思考,总结规律: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
1、提问:你们想知道自己制作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吗?如果你想测量,打算测量几次?为什么要重复测量?
2、老师几点提示:
a、教师出示秒表,演示秒表的用法。(按右键开始和结束,按左键清零。表中间的键请不要动。)
b、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c、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做好的小组由小组长上来把结果记录到ppt的表格中。
3、学生开始测量并记录数据。
4、提问:看着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5、总结出摆钟的规律:重点是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大致相同,所以摆钟能比较准确计时。(回应导入时的问题)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六、探究活动(四):探究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因素
1、学生大胆猜测并讨论。
1、让学生大胆猜测:造成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老师总结:可能是摆绳长短,摆锤轻重,摆幅大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小结
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2、由于时间关系,不同的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不同,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继续研究影响摆钟快慢的因素。
板书: 用摆计时的钟
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
猜测: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绳长短
摆锤轻重
摆幅大小
附:表格一 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
第___小组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次数
摆动次数
表格二:
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次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第八组
第九组
第十组
第十一组
第十二组
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滑块一个,棉布,毛巾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把装置放在棉布上,同样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滑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再把装置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滑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比较三次的示数,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不变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无关
实验步骤:1、把一个表面光滑,重力为0.5N的正方体,放在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厘米的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在匀速运动中,会有一个数G1;
2、把一个表面光滑,重力为0.5N的正方体,放在一个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在匀速运动中,会有个示数G2;
3、通过实验会发现G1=G2。
所以,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