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409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87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YD∕T 3923-2021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通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33.060.99M 36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YD/T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TD-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eNodeB equipment(Phase4)(报批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YDYD/T XXXXXXXXI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2 3.1 术语和定义 .2 3.2 符号和

2、缩略语 .3 4 无线接入网结构 .5 5 载波聚合增强的功能要求 .6 5.1 5CC CA 及其它 CA 组合 .6 5.2 TD-LTE 与 LTE FDD CA .8 5.3 物理信道 .10 6 MIMO 增强要求 .10 7 LTE-NR 双连接(EN-DC)功能要求 .11 7.1 概述 .11 7.2 EN-DC 无线网架构 .12 7.3 系统参数 .15 7.4 物理层 EN-DC 特定功能要求 .16 7.5 RRC 层 EN-DC 特定功能要求 .16 7.6 小区管理 .16 7.7 承载管理 .17 7.8 EN-DC 连接管理 .17 7.9 EN-DC 接口要求

3、 .18 7.10 同步 .19 7.11 TDM 传输模式(可选) .19 7.12 NSA 流量区分和上报 .19 8 TD-LTE 与 NR(SA)的移动性管理 .19 9 其它功能 .20 9.1 基于 SINR 的测量(可选) .20 9.2 上行数据压缩(可选) .20 9.3 仅上行的 RoHC 头压缩 .20 9.4 截短传输时间间隔(可选) .20 9.5 上行 256QAM(可选) .21 9.6 网络辅助的 VoLTE AMR 调速 .21 9.7 VoLTE/ViLTE 优先接入 .21 9.8 特殊时隙配比 6:2:6(可选) .21 9.9 高铁优化(可选) .22

4、 9.10 负载均衡 X2 接口交互信息优化 .22 9.11 服务质量(可选) .22 9.12 RAN 共享增强(可选) .23 10 性能要求 .23 10.1 载波聚合性能 .23 10.2 MIMO 性能 .26 11 基站设备射频性能 .26 YD/T XXXXXXXXII11.1 射频性能概述 .26 11.2 射频性能要求 .27 12 接口要求 .40 12.1 Uu 接口要求 .40 12.2 S1 接口要求 .40 12.3 X2 接口要求 .40 13 同步要求 .41 14 环境要求 .41 15 电源和接地 .41 16 安全要求 .41 参考文献 .42 YD/T

5、 XXXXXXXXIII前言 本标准是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基站第四阶段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a) YD/T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 b) YD/T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测试方法(第四阶段)。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

6、技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郭凤然、徐菲、苏洁、邓伟、梁辉、李路鹏、全海洋、徐霞艳、唐春梅、罗远科、马子江、陈栋、贺敬、林佩、袁博、尹虎、李雷、陈凯、李星。 YD/T XXXXXXXX1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四阶段)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引入基于3GPP Release13、Release14、Release15的Massive-MIMO、NR双连接、CA增强

7、等和其他增强技术,对TD-LTE基站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接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宏覆盖、中等覆盖和本地覆盖基站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YD/T 2571-2015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 YD/T XXXX-XXXX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阶段) IET

8、F RFC 6846 头压缩:TCP-IP 的头压缩算法(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 A Profile for TCP/IP (ROHC-TCP)) 3GPP TS 36.104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基站无线传输与接收(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Base Station (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TS 36.20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9、E-UTRA) ;LTE 物理层-总体描述 (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LTE Physical Layer General Description) 3GPP TS 36.21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物理信道和调制(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3GPP TS 36.212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10、(E-UTRA) ;复用和信道编码(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3GPP TS 36.213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物理层过程(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TS 36.214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 物理层测量(Evolv

11、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s) 3GPP TS 36.302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物理层提供的服务(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3GPP TS 36.304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用户设备空闲模式(Evolved Unive

12、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 3GPP TS 36.32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规 范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YD/T XXXXXXXX23GPP TS 36.322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

13、陆地无线接入(E-UTRA) ;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规范(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Link Control (RL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3GPP TS 36.323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分组数据层协议规范(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specification) 3GP

14、P TS 36.33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无线资源控制层协议规 范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3GPP TS 36.410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E-UTRA) ; S1 总体描述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S1 General aspects

15、 and principles) 3GPP TS 36.41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S1 层一(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S1 layer 1) 3GPP TS 36.412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E-UTRA) ; S1 信令传输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S1 signaling transport) 3GPP TS 36.413 (Rele

16、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S1 应用层协议(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S1 Application Protocol (S1AP)) 3GPP TS 36.414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E-UTRA) ; S1 数据传输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S1 data transport) 3GPP TS 36.420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17、 (E-UTRA) ; X2 总体描述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 3GPP TS 36.421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X2 层一(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layer 1) 3GPP TS 36.422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E-UTRA) ; X2 信令传输

1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signaling transport) 3GPP TS 36.423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X2 应用层协议(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application protocol (X2AP)) 3GPP TS 36.424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E-UTRA) ; X2 数据传输 (Evolved

19、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data transport) 3GPP TS 36.425 (Release 15)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 ;X2 接口用户面协议(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Access Network (E-UTRAN); X2 interface user plane protocol) 3GPP TS 38.306 (Release 15) 新空口(NR) ;用户设备无线接入能力(NR;User Equipment (UE) radio acces

20、s capabilities)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YD/T XXXXXXXX3定时提前组 timing advance group RRC 层配置的一组服务小区,对其中配置了上行链路的小区,使用相同的定时参考小区、相同的定时提前量。 3.1.2 主基站 master eNB 双连接操作中,承担终结至少 S1-MME 接口、并提供到核心网移动性锚点功能的 eNB。 3.1.3 辅基站 secondary gNB 双连接操作中,MeNB 之外向 UE 提供额外无线资源的 5G en-gNB。 3.1.4 主小区组 Master

21、Cell Group 双连接操作中,MeNB 相关的一组服务小区。 3.1.5 辅小区组 Secondary Cell Group 双连接操作中,与 SgNB 相关的一组服务小区。 3.2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6QAM 16阶正交幅度调制 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64QAM 64阶正交幅度调制 64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ACLR 邻道泄漏抑制比 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Ratio ACK 应答信号 Acknowledgement (in HARQ pro

22、tocols) ACS 邻道选择性 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 AM 确认模式 Acknowledged Mode AMD 确认模式数据 AM Data AWGN 加性高斯白噪声 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 BS 基站 Base Station CP 循环前缀 Cyclic prefix CQI 信道质量指示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RC 循环冗余校验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NTI 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

23、ity CSI 信道状态信息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DCI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wPTS TDD专用的特殊子帧中的Downlink part of the special subframe (for TDD YD/T XXXXXXXX4下行部分 operation) eNode B (eNB) 演进型 Node B Evolved Node B EARFCN E-UTRA 绝对无线频道号/频点号 E-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 EPA 扩展步行

24、A 模型 Extended Pedestrian A model EPC 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vloved Packet Core ETU 扩展典型城市模型 Extended Typical Urban model E-UTRA 演进 UTRA Evolved UTRA E-UTRAN 演进 UTRAN Evolved UTRAN EVA 扩展车辆 A 模型 Extended Vehicular A model EVM 矢量幅度误差 Error Vector Magnitude FRC 固定参考信道 Fixed Reference Channel GE 千兆以太网 Gigabit Ethern

25、et GP 保护周期 Guard Period (for TDD operation) HARQ 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CS 信道内选择 In-Channel Selectivity ME 移动设备 Mobile Equipment MAC 媒体访问控制 Medium Access Control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多用户 MIMO Multi-User-MIMO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26、Multiplex Pcell 主小区 Primary Cell PDCC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P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SCH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rotocol Data Unit PMI 预编码矩阵指示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USC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RACH 物

27、理随机接入信道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QoE 服务质量 Quality of Experience QPSK 四分之一相移键控 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 RI 秩指示 Rank Indication RLC 无线链路控制 Radio Link Control RMS 均方根 Root Mean Square (value) RoHC 健壮头压缩 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RC 无线资源控制 Radio Resource Control YD/T XXXXXXXX54无线接入网结构 RS 参考符

28、号 Reference Symbol RSRP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RSRQ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RX 接收机 Receiver SDU 服务数据单元 Service Data Unit Scell 辅小区 Secondary Cell SIB 系统信息块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N 序列数量 Sequence Number SNR 信噪比 Signal-to-Noise Ratio SRS 探测参考信号 Sounding Referenc

29、e Signal Shorten TTI 截短传输时间间隔 Shorten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A 定时提前 Timing Advance TAG 定时提前组 Timing Advance Group TDD 时分双工 Time Division Duplex TTI 传输时间间隔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UE 用户设备 User Equipment UCI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DC 上行数据压缩 Uplink Data Compress UpPTS TDD专用的特殊子帧中的

30、上行部分 Uplink part of the special subframe (for TDD operation) USIM 通用用户身份识别模块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UTRA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ViLTE LTE 视频 Video over LTE VoLTE LTE 语音 Voice over LTE YD/T XXXXXXXX6 图 1 无线网络子系统 LTE 无线接入网(即 E-UTRAN)如图 1 所示。 LTE 无线接入网由一个或多个基站(eNB)组成,

31、基站通过 S1 接口连接到核心网 EPC,基站之间可以通过 X2 接口连接。在 S1-Flex 配置中,每个基站在一个池区域内和所有的 EPC节点连接。基站通过空中接口(即 Uu 接口)与 UE 通信。 在图 1 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实体包括: 移动台(UE):它包括移动设备(ME)和通用用户身份识别模块(USIM) 。 基站(eNB):为一个小区或多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本标准定义几种基站类型:64 通道基站、八通道基站、四通道基站和两通道基站。64 通道基站包含 64 个射频通道,八通道基站包含 8 个射频通道,四通道基站包含 4 个射频通道,两通道基站包含 2 个射频通道。 引入双连

32、接后的无线接入网结构见第 7 章。 5载波聚合增强的功能要求 5.15CC CA 及其它 CA 组合 5.1.1系统参数 5.1.1.1TD-LTE 工作频段与载波聚合带宽 TD-LTE eNodeB 根据所支持的工作频段, 除 YD/T XXXX-XXXX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阶段) 中所规定的载波聚合外,应分别支持表 1 下行 5CC CA、表 2 上行 3CC CA 和 表 6 TD-LTE 和 LTE FDD CA 中所列频段内连续载波聚合、频段内非连续载波聚合或跨频段载波聚合。下表 1 是下行 5CC 工作频段。 表 1 TD-LTE 下行 5CC

33、工作频段 E-UTRA DL 5CC CA工作频段 要求 说明 CA_39C-41D DL:5CC 可选 Band 39频段与Band 41跨频段下行载波聚合。最大聚合eNBEPCS1S1X2E-UTRANeNBUuUEYD/T XXXXXXXX7带宽90MHz (Band 39 内20MHz+10MHz ,Band 41 内20MHz+ 20MHz+20MHz)。 表 2是上行3CC工作频段。 表 2 TD-LTE 上行 3CC 工作频段 E-UTRA UL 3CC CA工作频段 要求 说明 CA_40D UL:3CC 可选 Band 40频段内3CC连续载波上行聚合,最大聚合带宽50MHz

34、。 CA_39A-41C UL:3CC 可选 Band 41与Band 39跨频段载波上行聚合。最大聚合带宽60MHz(Band 39内20MHz,Band 41内20MHz+20MHz)。 CA_39C-41A UL:3CC 可选 Band 39与Band 41跨频段载波上行聚合。最大聚合带宽50MHz ( Band 39 内 20MHz+10MHz , Band 41 内20MHz)。 CA_41D UL:3CC 可选 Band 41频段内3CC连续载波上行聚合,最大聚合带宽60MHz。 5.1.1.2TD-LTE 系统带宽 TD-LTE eNodeB下行5CC支持表 3中系统带宽组合。

35、表 3 TD-LTE eNB 下行 5CC 跨频段系统带宽组合 TD-LTE eNodeB上行3CC支持表 4和表 5中系统带宽组合。 表 4 TD-LTE eNB 频段内上行 3CC 系统带宽组合 下行载波聚合配置 允许的载波信道带宽 (MHz) 允许的载波信道带宽(MHz) 要求 最大聚合带宽(MHz) Band 39: Band 41: - CA_39C-41D 20 10 20 20 20 可选 100 频段内上行 3CC 载波聚合成员载波(按频率增高顺序) 上行 3CC 载波聚合配置 允许的载波信道带宽(MHz) 要求 最大聚合带宽(MHz) 10 20 20 可选 20 10 20

36、 可选 CA_40D 20 20 10 可选 50 CA _41D 20 20 20 可选 60 YD/T XXXXXXXX8 表 5 TD-LTE eNB 跨频段上行 3CC 系统带宽组合 5.1.1.3帧结构 各成员载波帧结构应满足YD/T 2571-2015的帧结构的要求。 5.2TD-LTE 与 LTE FDD CA 5.2.1TD-LTE 与 FDD FDD 工作频段与载波聚合带宽 eNodeB 根据所支持的工作频段,应分别支持 表 6 中所列 TD-LTE 与 LTE FDD 下行载波聚合,以及表 7 上行载波聚合。 表 6 TD-LTE 与 LTE FDD 下行载波聚合的工作频段

37、与载波聚合带宽 E-UTRA CA工作频段 要求 主辅载波 说明 下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 CA_3C-41D 下行CA:可选 TD-LTE做辅载波 Band 41 TD-LTE与Band 3 LTE FDD的载波聚合。最大聚合带宽100MHz(Band 3内20MHz+20MHz, Band 41内20MHz +20MHz+20MHz)。 下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 CA_3A-39A-41D 下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辅载波 Band 41 、Band 39 TD-LTE与Band 3 LTE FDD的载波聚合。最大聚合带宽100MHz(Band 3内

38、20MHz,Band 39内20MHz ,Band 41内20MHz +20MHz +20MHz)。 下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 CA_1A-3A-5A-41A 下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辅载波 Band 1 LTE FDD、Band 3 LTE FDD、Band 5 LTE FDD与Band 41 TD-LTE的4载波聚合。 最大聚合带宽70MHz(Band 1内20MHz,Band 3内20MHz , Band 5内10MHz,Band 41内20MHz)。 表 7 TD-LTE 与 LTE FDD 上行 CA 工作频段与最大带宽组合 E-UTRA CA工作频段 要求

39、 主辅载波 说明 CA_3C-41A 上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也支持TD-LTE做辅载波 两个Band3 LTE FDD与Band41 TD-LTE载波聚合。 最大聚合带宽50MHz(20M+10M+20M) 上行3CC载波聚合配置 允许的载波信道带宽 (MHz) 允许的载波信道带宽(MHz) 要求 最大聚合带宽(MHz) Band 39: Band 41: - CA_39A-41C 20 20 20 可选 60 Band 41: Band 39: - CA_39C-41A 20 20 10 可选 50 YD/T XXXXXXXX9CA_1A-3A-41A 上行CA:可选 支

40、持TD-LTE做主载波,也支持TD-LTE做辅载波 Band1 LTE FDD、 Band3 LTE FDD与Band41 TD-LTE载波聚合。最大聚合带宽60MHz(20M+20M+20M) CA_3A-8A-41A 上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也支持TD-LTE做辅载波 Band8 LTE FDD、 Band3 LTE FDD与Band41 TD-LTE载波聚合。最大聚合带宽50MHz(10M+20M+20M) CA_1A-8A-41A 上行CA:可选 支持TD-LTE做主载波,也支持TD-LTE做辅载波 Band8 LTE FDD、 Band1 LTE FDD与Band4

41、1 TD-LTE载波聚合。最大聚合带宽50MHz(10M+20M+20M) 5.2.2TD-LTE 与 LTE FDD 系统带宽 TD-LTE与LTE FDD下行载波聚合eNodeB应支持表 8中系统带宽组合。 表 8 TD-LTE 与 LTE FDD 下行载波聚合系统带宽组合 TD-LTE与LTE FDD上行载波聚合eNodeB应支持表 9中系统带宽组合。 表 9 TD-LTE 与 LTE FDD 上行 CA 系统带宽组合表 成员载波(按频率增高顺序)成员载波(按频率增高顺序) 载波聚合配置载波聚合配置 FDD 频段频段 TDD 频段频段 要求要求 最大聚合带宽最大聚合带宽(MHz) Ban

42、d 3 Band 41 - 20 20 20 20 20 可选 20 15 20 20 20 可选 20 10 20 20 20 可选 100 20 5 20 20 20 可选 CA_3C-41D 15 10 20 20 20 可选 85 Band3 Band39 Band41 - CA_3A-39A-41D 20 20 20 20 20 可选 100 Band1 Band3 Band5 Band 41 - 20 20 10 20 可选 20 15 10 20 可选 CA_1A-3A-5A-41A 20 15 5 20 可选 70 TD-LTE 与与 LTE FDD 上行上行 CA 成员载波(

43、按频率增高顺序)成员载波(按频率增高顺序) 载波聚合配置载波聚合配置 FDD 频段频段 TDD 频段频段 要求要求 最大聚合带宽最大聚合带宽(MHz) B3 B41 CA_3C-41A 20 10 20 可选 50 CA_1A-3A-41B1 B3 B41 60 YD/T XXXXXXXX10 5.3物理信道 为支持上行两载波聚合(包括TD-LTE与TD-LTE载波聚合,以及TD-LTE与LTE FDD载波聚合),上行物理信道应支持如下表 10功能: 表 10 上行物理信道应支持功能 上行信道 要求 说明 PUCCH并行传输 可选 支持UL CA的eNodeB应支持。 按照3GPP TS 36

44、.302 8.1.1节,主载波和辅载波都支持PUCCH传输。 上行SRS和PUSCH/PUCCH 并 行 传输 可选 基站支持多TAG功能。 终 端 配 置 了 多 TAG ( Timing Advance Group:TAG ) , SRS 和PUSCH/PUCCH会用相同或不同的TAG, 从不同的服务小区并行传输 6MIMO 增强要求 eNodeB 应采用表 11 所示 3D-MIMO 传输方案进行下行传输: 表 11 3D-MIMO 传输方案基本要求 3D-MIMO传输方案 要求 说明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3D-MIMO传输方案 必选 基于TDD信道互易性实现3D-MIMO传输,兼容R12以

45、及之前版本的终端。 基于Non-precoded CSI-RS的3D-MIMO传输方案 可选 基于3GPP Release 13或以上版本实现基于Non-precoded CSI-RS、终端码本反馈的3D-MIMO传输。 支持CSI-RS 8端口、12端口、16端口、32端口(按照3GPP TS 36.211的6.10.5) 支持3GPP TS 36.213 V14.6.0(2018-04)的表 7.2.4-10 7.2.4-17定义的码本(两级码本反馈) 支持单用户最大4流传输;支持多用户最大12流传输。 RRC高层参数eMIMO-Type配置为“nonPrecoded“(对应 CLASS

46、A) 基于CSI-RS波束赋形传输的3D-MIMO 可选 基于3GPP Release 13或以上版本实现基于CSI-RS波束赋形的3D-MIMO传输。 A 20 20 20 可选 B8 B3 B41 10 20 20 可选 CA_3A-8A-41A 5 20 20 可选 50 B8 B1 B41 10 20 20 可选 CA_1A-8A-41A 5 20 20 可选 50 YD/T XXXXXXXX11支持3GPP TS 36.213 V14.6.0(2018-04)的表 7.2.4-18、表7.2.4-19、表7.2.4-20所定义的码本 RRC高层参数eMIMO-Type配置为“beam

47、formed”(对应CLASS B) 支持反馈更多的信道信息 可选 TDD TM9支持非码本反馈 eNodeB应支持如下表12参考信号增强功能: 表 12 3D-MIMO 传输其它要求 参考信号增强 要求 说明 SRS增强 可选 支持SRS 4梳分, 12循环移位正交序列 (按照3GPP TS 36.211 V14.6.0(2018-04)的5.5.3) DMRS增强:支持下行正交4流DMRS(OCC 4) 必选 支持Port7、Port8、Port11、Port13四个正交DMRS端口以CDM长度为4复用,以支持MU-MIMO传输(按照3GPP TS 36.212 V14.6.0 ( 201

48、8-07 ) 的 Table 5.3.3.1.5C-2和3GPP TS 36.211 V14.6.0(2018-04)的6.10.3) SRS载波间轮发 可选 支持配置SRS在Pcell和Scell载波间轮流发送 SRS天线间轮发 2天线轮发,必选; 4天线轮发,可选。 支持配置 SRS 按天线选择图样在终端发射天线(2天线/4 天线)间轮流发送 支持SRS功控与PUSCH解耦 可选 通过DCI 3B闭环TPC进行SRS功控 DCI格式2C 可选 见3GPP TS 36.213 V14.6.0(2018-04) 中的5.3.3.1.5C节要求。 DCI格式2D 可选 见3GPP TS 36.2

49、13 V14.6.0(2018-04) 中的5.3.3.1.5D节要求。 7LTE-NR 双连接(EN-DC)功能要求 7.1概述 在多制式双连接下,一个具备多RX/TX能力的UE可以同时使用通过两个不同节点(通过非理想backhaul相连) 上各自独立的调度器调度的资源, 一个提供E-UTRA接入, 另一个提供NR接入。对于这两个调度器,一个位于Master节点(MN) ,另一个位于Secondary节点(SN) ,这两个节点通过网络接口互相连接,其中至少Master节点连接到核心网。 LTE 和 5G NR 通过类似 R12 中双连接的方案,完成控制面和用户面功能。整体网络架构应涵盖 Op

50、tion3/3a/3x。其中 Option 3X 架构必选。图 2 option3/3a/3x 中,虚线表示信令面,实线表示用户面。 YD/T XXXXXXXX12 图 2 option3/3a/3x 7.2EN-DC 无线网架构 7.2.1EN-DC 整体架构 E-UTRAN支持通过E-UTRA-NR双连接的EN-DC方式,在这种方式下,UE同时连接到作为MN的eNB和作为SN的en-gNB。eNB与EPC相连而en-gNB通过X2接口与eNB相连。 EN-DC 架构如图 3。 图 3 EN-DC 整体架构 为支持 EN-DC,LTE eNB 应支持本章所列功能。 EN-DC 架构下, L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电信技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