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血与血型 一教材分析: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是介绍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要注意什么?血型的分类如何?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成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前三节内容已经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一章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
2、血型的种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输血推测,并增强推理能力。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对讨论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无偿献血制度的宣传,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ABO血型的种型,输血的原则,输血与血量的关系。难点: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本课的课件并印发导学案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相关探究题。五教
3、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用具体事例导入话题,激发学生情感;展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齐读。2请学生说出血型的类型有哪些?由此展开本课的探究学习。(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学生自已阅读课本P69-71页,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_将人的血液分为_ _ _ _这四种类型,这就是ABO血型。2.输血的时候,应以_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_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少量_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_或_血。但是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_。3.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_ _。4.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_ _,就会发生生
4、命危险。5.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_,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成年人每6个月献血一次是不会影响健康的。6.一次失血超过_ 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7._年,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_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各小组代表上黑板将导学案的第一模块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对各小组代表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三)合作探究教师首先展示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多媒体展示血液成分鉴定的课件,初步了解血型鉴定的方法。然后通过列表引导学生说出ABO血型之间的关系,明确输血的原则。引导学生对输血知识进行
5、拓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病例,进一步了解成分输血。 由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教师巡堂指导。1.输血时,血型不合,_会凝集成团。2.除了输血时考虑血型之外,ABO血型还有什么用途?3.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你认为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自已的健康?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探讨,学生相互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激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四)课堂小结:请学生畅所欲言,并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五)课堂检测(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1.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A 12001500毫升; B 80
6、01000毫升;C 500700毫升; D 200300毫升。2.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 血浆3.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A O型血的人; B AB型血的人;C A型血的人; D B型血的人。4.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5.AB型的人的血可以给哪种血型的人输血(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6.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A.1 2001 500 mL B.8001 000 mL C.600700 mL D.400500 mL7.用直线将下列患者与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连起来。A.严重贫血患者 a.血浆B.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b.浓缩血小板悬液C.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浓缩红细胞悬液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六板书设计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一血型的发现:ABO血型 A 型 B型 AB 型 O型二输血原则:输入同型血三血量和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