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数学模型的意义2、 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 理解等式,并能应用它们来列方程4、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教 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1:老师:知道自己年龄的同学请举手(全体同学都兴奋的举起手)。好了,知道父亲和母亲年龄的同学请举手(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兴奋的举起手。剩下的同学很不好意思)。老师:请刚才举了两次手的同学把父亲(母亲)的年龄及自己的年龄写在纸上。并且按照(父亲年龄-自己年龄的2倍或者母亲年龄-自己
2、年龄的2倍)计算出具体数值下面我们一起做个猜父母年龄的游戏游戏条件:6个加入游戏的同学必须把自己年龄和刚才计算出的数值说出来。胜利条件:教师正确说出加入游戏学生父母的年龄学生1:我的年龄是13,刚才计算的结果是4,我母亲年龄是多少?教师:是30(学生1确认正确)学生2:我的年龄是14,刚才计算的结果是7,我父亲的年龄是多少?教师:是35(学生2确认正确)学生3:老师你刚才设计的游戏太简单了,我也能够正确说出来。教师:好,你替老师继续游戏学生4:我的年龄是14,刚才的计算结果是5,我父亲的年龄是多少?学生3:是33(学生4确认正确)学生5:我的年龄是15,刚才计算的结果是8,我母亲的年龄是多少?
3、学生3:是38(学生5确认正确)教师:刚才大家表现都很好,特别是学生3更好,他不单帮老师取的游戏的胜利,还为大家树了一个好榜样。让学生3把他的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好不好?学生:好学生3把计算方法进行板书:父母年龄=自己年龄的2倍+计算结果教师:指到学生3的板书问(全体学生),在数学它叫什么?学生:是等式教师:指到父母年龄问,在没有告诉自己的年龄和计算结果时,它是不是具体的数值?学生:它不是,是一个未知数教师:在学生3的板书父母年龄下写X,并把学生4刚才报的数字写下来父母年龄=自己年龄的2倍+计算结果 X = + 5教师:这个等式叫什么?学生:叫方程教师:有什么特征?学生:有未知数教师让学生把方程
4、的概念总结出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下面请各组把下列问题的方程列出来问题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问题2: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教师把(做的最好最快的一组的)结论放在投影仪上,让其他组进行核对问题3:刚才大家列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各小组在讨论之后由组长把结论展现出来,教师把最好的结论放在投影仪上,并进行补充。得出: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课堂练习:课本P151的随堂练习教师在学生全部完成之后,把(做的最好最快的一个同学的)结论放在投影仪上,让其他同学进行核对教师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学习了等式、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作业P151习题5、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