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讲:全等三角形一、复习目标1、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能正确、恰当选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推证三角形全等、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问题。3、理解角平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证题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全等图形及全等三角形全等图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_ 全等图形的形状和_完全相同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说明 完全重合有两层含义: (1)图形的形状相同;(2)图形的大小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 性质2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_ 性质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_ 性质4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_ 性质5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_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基本判 定方法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_ ) 3.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_ ) 4.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_ )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_ ) 拓展延伸 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1)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
3、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有两角和第三个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全等; (6)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全等 总结 判定三角形全等,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且其中最少要有一组对应边相等 利用“尺规”作三角形的类型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三角形 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 3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三角形 4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5 已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求
4、作三角形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_相等 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_上 (二)题型、技巧归纳考点1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技巧归纳:1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的一般思路:先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他知识,寻求判定一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再用已判定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其他问题即由已知条件(包含全等三角形)判定新三角形全等、相应的线段或角的关系;2轴对称、平移、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3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求角的度数时注意挖掘条件,例如对顶角相等、互余、互补等考点2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技巧归纳:由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很多,所以题目中常给出(有些是推
5、出)两个条件,让同学们再添加一个条件,得出全等,再去解决其他问题这种题型可充分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掌握的牢固与灵活程度(三)典例精讲例1 已知:ABAE,12,B E,求证:BCED.解析 由12可得:EADBAC,再有条件ABAE,BE可利用ASA证明ABCAED,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CED.证明:12,1BAD2BAD,即BACEAD.在BAC与EAD中, BACEAD,BCED.例2 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并加以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_(不添加辅助线) 解析 由已知可证
6、EDCBDF,又DCDB,因为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故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解:(1)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等)(2)证明:在BDF和CDE中,BDFCDE(四)归纳小结本部分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五)随堂检测1、已知:如图192,ABCDCB,BD、CA分别是ABC、DCB的平分线求证:ABDC. 2、在ABC中,ABCD,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 (1)求证:RtABERtCBF;(2
7、)若CAE30,求ACF的度数3、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点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的DE的长就是AB的长,为什么?4、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APO BPQ CMO DMQ 五、板书设计性质 判定六、作业布置全等三角形课时作业七、教学反思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模块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节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