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零”为“整”,实现有效整合四年级新的生命单元前三课整合案例一、主题背景:当前科学课教学内容过于饱满,而一周两课时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未改版前的教材内容。这三课构成了新的生命单元的前三课。其中油菜花开了包括三个内容: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各种各样的花包括: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花、果实和种子包括:花的雌蕊和雄蕊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我对这三节课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与调整,以试图实现“整”的有效,“合”的优化。二、整合前的教学与思考:课堂扫描:油菜花开
2、了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实际,将观察对象改为白菜花(学校种植园中的白菜正好都开花了)。我将学生带到种植园实地观察一整棵白菜及一棵白菜的花,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简单记录下来,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白菜花,兴奋极了,都在观察、记录、交流。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十几分钟一下就过去了,学生们都不愿停止观察。但为了下面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使学生的观察热情再高涨,我也只好让学生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发现,并解剖一朵白菜花,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不够分配,匆匆的观察与汇报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有价值的发现,也不利于深入观察的进行。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教材将讨论研究对花的观察与观察后的汇报放在一课时,这样两项活动都需要花大块
3、时间进行,同时放在一节课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对花的观察活动放在课前让学生自行完成,课上只汇报研究发现,并通过汇报交流建立完全花(不完全花)、两性花(单性花)的科学概念。在花、果实和种子一课的课堂上,学生们拿着镊子、放大镜忙着解剖雌蕊和雄蕊,俨然向一个个小科学家。通过模拟实验、借助放大镜观察,他们发现了雌蕊与雄蕊的构造及功能,在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中完成了对花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思考:1、观察和描述是科学活动很重要的环节,在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学中,其实学生对观察活动很感兴趣,但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给他们的观察时间总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观察后的描述也略显不足。回到教室,
4、匆匆交流了观察情况,就开始解剖白菜花,虽然学生通过观察、解剖,发现了白菜花的结构特点,但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是被教材牵着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能力发展两者如何权衡?这是我思索的第一个问题。2、第二课时中第一个活动:讨论对花的观察,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果想把这一活动做透,一课时不够分配,增加课时,总课时又不够,这是一个问题。3、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无论是在时间安排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较前两节课好把握一些,但教学中又需要再次解剖白菜花,看似研究,实则浪费,并不符合教学目标中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教学初衷。能不能想办法合理地利用资源,节约材
5、料,有效体现材料的多用性呢?三、整合后的发现与精彩: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将教学环节调整和整合一下呢?正当我在思考如何改进我的教学时,一个小小的意外促使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当我带403班学生进入种植园时,他们班的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兴趣非常浓厚,并且都在认真记录,有的写,有的画,有的图文并茂。我几次催促他们集合会教室,他们都说:“刘老师,我们还没观察完,再给点时间让我们观察一下吧!”是啊!与其匆匆上完一节课的内容,不如尊重学生的研究欲望,让他们充分观察、记录,使学生的观察更充分、更有价值。课堂上,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如果说,第一课时的调整源于动态生成,临时操
6、作。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我就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后两课也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单元前三课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花的观察、解剖、实验,从而建构起对花的科学认知体系,我认真解读了教材,并站在整体把握的高度来调整教学内容,我将教材的前三课内容进行了整合,按照从整体局部整体为思路,以“白菜花”这一观察材料为主线,以观察描述训练为重点的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与调整,使教学层次更加清楚,研究活动更加有序。一个小小的生成和改变,促使我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整合策略,也感受到整合教学的精彩。以下是整合前后教学活动安排的比较图:教材的编写整合后第一课时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棵白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白菜花
7、观察一棵油菜花汇报观察发现第二课时花的专题观察花的专题观察(课前)花的观察报告观察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了解各部分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观察白菜花的雄蕊和雌蕊第三课时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花的观察报告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观察果实和种子策略一:以学生为主体,使观察活动更加有效。课堂扫描:确定了整合的思路后,我就开始实施我的整合计划了。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学生对“一棵白菜”和“一棵白菜花”进行观察和描述,在把学生带入种植园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了解记录的要领,这些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观察更有序,更具有针对性。紧接着,我给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研究。在观察期间,我参与到学
8、生中间,指导他们有序、高效地进行观察,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如实地记录。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交流。显然,充裕的时间是有效观察的保障,他们的观察较前几个班来说是最全面、细致的,学生们将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班级内汇报,认真的观察使他们原本很多不正确的认知得到纠正。将解剖一朵白菜花放在第二课时,并将对一朵花的观察活动布置给学生课后研究,并作好记录。白菜虽然是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蔬菜,但如此近距离的观察、研究白菜花还是第一次,学生们的研究兴致很高。一节课上,究竟是关注学生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重要,还是完成教学内容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毫不犹豫
9、地选择了后者。在调整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完全遵循教材的原则,将学生的主体意愿放在了第一位,给他们充裕的观察时间,指导观察,如实记录。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不仅仅获得的是观察后的认知,更多的是在经历观察、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方法,愉悦了身心,丰富了认知,提高了兴趣。策略二:以材料为主导,使研究活动更加有序。课堂扫描:在学生充分观察了花,对花的整体的形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在第二课时中,我就要让学生关注“一朵花”,把目光聚焦到“花的构造”上,采用解剖、观察、实验的方式,近距离对花进行深入的观察。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解剖一朵白菜花,学生尝试用镊子分解花的雄蕊、雌
10、蕊、花柱、花瓣,并将他们归类摆放。花的各个部分现在很清晰地摆在学生的面前了,他们很清楚地了解花的结构,通过解剖后分类观察,学生又深入观察到雄蕊、雌蕊、花柱、花瓣各部分的形态与数量,这些认识是他们在实践中真实看到的。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白菜花由花瓣、萼片、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亲手解剖、亲眼观察,亲口描述,准确地了解到各部分的形态、数量与构造。很多学生观察后感叹:原来个大的是雌蕊,数量多的才是雄蕊呢!正确的认识,熟练的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了解了花的构造,再提出探究问题,猜测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哪些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到白菜花的雄蕊和雌蕊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
11、生有的借助放大镜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有的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有的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有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棉签接触雄蕊,感受昆虫传粉的作用通过对雄蕊和雌蕊的观察和模拟实验,使学生深切认识到雄蕊和雌蕊的构造与功能,深刻感知到到传粉、受精的意义。这是整合教学的第二课时,我将原教材中的花的专题观察作为课前活动已提前布置下去,将“花的观察报告”和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认识调到第三课时。为了使研究活动更加有序,本课从“白菜花”这一材料为主导,以解剖白菜花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学习解剖的方法,并规范地进行解剖,将花的各部分分类摆放,并认真观察各部分的形态、数量,建构起白菜花由雄蕊、雌
12、蕊、花柱、花瓣四部分组成的概念。活动后,我继续以解剖好的雄蕊、雌蕊为观察、实验对象,引导学生对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哪些功能进行观察与实验。这样的调整目的是通过解剖一次白菜花,就能观察、认识到白菜花的构造和雄蕊、雌蕊的构造,这样既能节约资源,体现关爱植物,珍惜生命的思想,同时又能体现研究材料的多用性,可谓“一箭双雕”,解决了我前面提出的问题。策略三:以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为主线,使教学层次更加清楚。课堂扫描: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种植园观察、描述了一棵白菜、一棵白菜花,学生建立了对植物、对花的观察兴趣,初步建构起对整株植物及花的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我将学生的观察引向局部、思维引向深处,把学生的目光聚
13、焦到一朵白菜花及花的雄蕊、雌蕊上,通过解剖、观察、实验、描述,学生清楚认识到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的形态、大小,数量,了解了雄蕊、雌蕊的功能;第三课时,让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从对白菜花的观察到对自然界中花的观察,召开“花的观察”报告会,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发现不同的花在结构上有所不同,有的缺少萼片,有的缺少雌蕊或雄蕊,发现问题后,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建构起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的概念。综观整合后的教学活动,我对教材原有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改进与处理:从观察整株白菜、一棵白菜的花解剖一朵白菜花,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花,建立完全花(不完全花)的认
14、知这一主线进行,体现了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这样教学个人感觉教学活动主线更加明晰,层次更加清楚了。教学反思:记得一位教师曾说过:“教材是新的,我有重新处理的权利;教材内容多,我有重新组合的能力。”对于教材内容过于饱满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把握,结合学生实际整体调控,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三课教学中,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个人感觉到整合后的教学是成功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都是有益的。一、 找准“元点”以生为本,为学服务学习的核心是“以生为本,为学服务”。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切的一切,都应从
15、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服务。教材只不过是学习的一个载体,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主动地学,并将研究的兴趣持续课外。这三课整合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对花的观察的原始兴趣而实施的。因为学生对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借助兴趣的触角,将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是本着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策略,于是,我在观察描述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花了较大的气力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一棵白菜花上花的不同形态,为了让学生的兴趣不减,有效地整合下面几个课时,通过整合教学后,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二、找准“支点”系统把握,重点突出整合教材不是机械地调整和融合,而是要站在学生发
16、展的高度系统把握。整合前,教师要对单元教学整体把握与解读,建构系统的认知框架,找准有效整合的切入点,作到系统把握,重点突出。教材站在生命的高度编写本单元内容,在整合课目标的制定上,我就将爱惜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贯穿到单元教学中,从实地观察白菜花、通过解剖一次白菜花认识花的结构等活动,力求在研究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植物,竭力在自然状态下观察研究。在能力培养方面,突出了对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给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观察、记录,(包括实地观察花的结构;解剖时观察雄蕊、雌蕊的形态、数量等)。在过程研究中,让学生经历了从关注植物,关注花,到关注花的局部,最后通过观察、梳理发现花的不同与相同。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环节没有很大的删节,只是调换了一下实施顺序,使教学层次更清楚,研究活动更有序,教学效果更有效。当然,整合时不免就会强化一些内容,弱化一些环节。比如在这三课教学中,我就比较突出对观察、描述的指导,但对于学生讨论观察对花的研究这部分就弱化了,没有时间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只是花了很少的时间说明了一下研究的要领,没有注重学生对研究主题和方案的思考。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讨、思索。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