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触骨和关节
(1)关节微小移位:用手触摸来分辨骨关节间微小错移存在与否、方向如何、程度怎样,确实比较困难。如能在了解骨关节和软组织解剖结构的基础上,熟悉各个体表标志,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体验,达到“手摸心会”,“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水平,还是可能对关节微动作出各种诊断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X线等仪器不能显示微小移位的不足。判断关节是否有微小移位,一般是通过触摸关节邻近骨突的关系来实现的。
(2)脊柱棘突偏歪:触摸棘突及脊柱曲度等可判断椎间关节是否有错缝或其它异常改变。其方法是:沿纵轴逐个检查病人的颈、胸、腰椎棘突,如其确有病变,则可发现一个或多个脊椎棘突排列错乱,偏离脊椎中轴线。究竟棘突偏歪有无临床意义,历来分岐较大。有人从健康人群调查的数据或椎体标本分析,认为“发育性棘突偏歪”是脊椎内外失衡的结果,并以此作为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手法治疗依据。我们认为,查体时发现棘突偏歪,可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发育性棘突偏歪: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先天或后天因素的作用,棘突在其发育过程中,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线而移向一侧,棘突呈不对称性。这类型的棘突偏歪,是发育性骨结构解剖变异,此种情况,占有一定比例,因而无临床意义。
②代偿性棘突偏歪:骨结构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椎中轴线,棘旁软组织有轻微的炎性反应(如肌紧张、有或无轻度压痛),但由于机械代偿机制的作用而未产生临床症状,因此也无直接的临床意义。
③病理性棘突偏歪: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 椎中轴线,棘旁软组织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这类棘突偏歪,是临床诊断和手法治疗的依据。
由此可见,临床诊断棘突偏歪,需具备下列条件:触诊发现病损处棘突偏离中轴线;棘突偏歪一侧软组织局限性压痛、肌紧张;与病变局部相关联的神经、血管分布区有临床症状。例如,环枢椎半脱位(注:寰椎以横突为标志)易引起同侧头面部或脑血管神经症状;T1~T4棘突偏歪或后突,会使心血管或呼吸系统以及相应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症状;T8~T10棘突偏歪可使偏歪同侧的季肋部出现疼痛和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与病损局部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病变,针对性地施以复位手法,可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
触软组织异常改变
(1)肌肉: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用手指扪摸肌肉,手下可以感觉出肌肉状态的正常或异常。正常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一定的弹性和生理张力,有静态残余张力存在的肌肉则比较僵硬,弹性差,有时紧张得象琴弦。痛性痉挛时肌肉紧张,紧张的肌肉外界与周围组织界限泾渭分明,压痛明显。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受累的肌肉丧失了生理弹性,称弛缓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松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肉张力增加,称痉挛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紧张。如果外伤造成肌肉损伤并纤维化,则肌肉柔韧度差,无弹性,有时可触到条索状的硬结;挛缩的肌肉僵硬,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或有挛缩畸形。
(2)肌腱和韧带:因肌腱和韧带的部位较深,其损伤的部位一般是在骨膜的附着处,损伤后常出现点状钙化,也有出现整个韧带钙化的,故触压力相对较大,可感觉到结节、钝厚或硬样变,弹性差。
(3)腱鞘和滑囊:触诊时应注意腱鞘特别是应力高的鞘环状韧带处有无增厚。损伤性腱鞘炎常有增厚(早期由于肿胀,晚期由于瘢痕增生),可在晚期摸到滑动肌腱上增生的膨体。增厚部位常有压痛。化脓性腱鞘炎有积脓时,指腹触诊能测知腱鞘有波动感。正常的滑囊不能触及,滑囊炎时常能触及滑囊增厚、积液及触痛。大粗隆滑囊炎常属结核性,可因大量脓液贮积而显著胀大。髋骨前或髋骨下滑囊炎以及坐骨结节滑囊炎多为损伤性。
(4)肿胀和畸形:触摸肿胀的软硬及有无波动,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肿胀较硬,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损伤日久,瘀血凝滞不化,亦可肿胀变硬。肿胀较软,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触摸患部出现高凸、凹陷等畸形,可以判断骨质增生(骨刺)、肌腱断裂以及骨折和脱位的位置、性质等情况。
(5)皮肤温度:皮温的增高常常是深部组织炎症的一种表现,触诊时要双侧对比。关节部位的皮温一般比肌肉部位的低些,因为关节处的血管不如肌肉处的丰富,保温层也薄,此点可用于鉴别感染性疾病或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6)周围神经:触诊时应注意周围神经是否异常粗大以及有无肿块,按压时是否有发麻或向远处放射的现象。截肢后的病人残端有无疼痛性神经瘤,如有,按压时可诱发触电样麻痛。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人中,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较深的软组织内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由许多神经纤维及结缔组织所组成的肿物。神经鞘瘤,乃是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常不影响神经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