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元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要点,),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选出解释错误,正确的一项,),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项,),3.,特殊句式,4.,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5
2、.,断句和翻译,1,解:理解词语,与读同步。认真查看课文注释,还应翻阅有关词典,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分辨词义。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对文中多义词做义项归纳。,理: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关于文言文,2,左传,4 烛之武退秦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
3、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关于,左传,5,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
4、,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6,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通史,断代史,纪事本末体,7,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
5、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8,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9,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 军,氾水,函陵,氾南,崤山,晋 军,10,秦晋围
6、郑形势图,晋军,秦军,1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大意,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梳理课文,3,、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12,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13,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以:因为,于:对,介词,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军:驻军。,名,动,思考探究: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态势如何?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
7、展作了铺垫。,翻译,14,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1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师:军队,翻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而:才 表顺承,是:这,表判断,思考,:,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
8、之武由“辞”到“许”,说明什么,?,16,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17,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9、尝,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而 表顺承,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以:而 表顺承,陪:增加,厚:雄厚,薄:削弱,以为:以(之)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动,翻译,夜:在夜里。,名,状,18,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
10、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19,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济:渡河,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以:而 表顺承,唯:希望,
11、图:考虑,说:通“悦”,翻译,焉:兼词,于之,在那里。,20,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21,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存郑利秦,亡郑利晋而阙秦,思考讨论,:,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2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而:却,蔽:损害,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翻译,23,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24,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微夫人之
13、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25,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起因),烛之武,说服秦伯,(经过),秦晋退师,(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于秦,(争取结盟),晋有野心,(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
14、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6,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27,熟读课文讨论交流,(,1,)处处为秦着想,(,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讨论:,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28,2,、烛之武形象分析,“,三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面对强敌,不卑不亢的辩士,29,无能为也,已(,矣:了,),共,其乏困(,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何,厌,之有(,餍:满足,),通假字,文言知识归纳
15、总结,30,(,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亦,去,之,(,离开,/,往、到,),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古今异义,31,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
16、(计划,考虑),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得利),名词,动词,32,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词类活用,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33,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肆,其西封,(扩张、延伸),34,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
17、灭亡),词类活用,35,(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特殊句式,36,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37,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
18、定判断句),特殊句式,38,特殊句式,固定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夫,晋,,何,厌之有?,(,,怎么,。),君之,所,知也,(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39,重点虚词,:,之,臣,之,壮也,许,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何厌,之,有,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0,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
19、,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驻军,巩固练习,41,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D,使,亏损,巩固练习,42,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D,还是;其余是代词,巩固练习,43,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
20、省略句,巩固练习,44,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C,为:给予,巩固练习,45,6,、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巩固练习,左传,编年,公羊传,谷梁传,46,7,、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巩固练习,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47,周易,尚书,诗经
21、,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返回,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48,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
22、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返回,49,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
23、西,对您秦国来说,,返回,50,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返回,51,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24、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返回,52,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叔詹,郑国大夫。,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离,同“罹”,(l),,遭受。,靖,安定。,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侪,(chi),:类。,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翻译,返回,53,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返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