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虽有丰富的物资条件,但精神世间的空虚难以填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在朝一个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不象过去那样受人仰视。他们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多,抱怨也更多。虽然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的,但学业失败、失恋、人际交往困难、理
2、想空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生,学生中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分析(一)、社会的变革在社会变革时期, 市场机制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而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却相对被动和滞后,部分政治权力利用市场的弱点,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的渗透, 社会上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困惑和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失望, 对政治教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思维定势, 对正确的思想听不进去, 对正确的政治要
3、求表示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内化主导文化出现障碍。党和国家希望通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将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传播给大学生,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利益群体分配的差距拉大, 价值观念多元化, 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使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惑大为增多。大学校园内提倡的高水平政治道德规范与社会上低水准的政治道德行为的反差,理想教育的完善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自身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实践行为的平庸和无奈的反差使得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4、程的学习又不够重视, 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可有可无。 第二, 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 但有功利化倾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学生成长的宏观历史背景,缘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西方思潮的冲击, 使得一部分政治观不坚定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 如一些大学生把教科书按照“有用”与否分成两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则常被打入“无用”者之列,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要求入党的动机是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凡此种种, 都是政治价值取向中功利主义的表现。第三, 政治责任意识淡漠
5、, 诚信观念淡化。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是政治觉悟的组成部分和鲜明反映,是个体对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利益和使命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关心国家大事、顾全整体利益、追求光明进步、乐于奉献自己的人,就是强烈政治责任感的表现, 他们恪守坚定的信念, 为着远大的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相反, 那种囿于个人狭小天地,只要权利不讲义务,就是政治责任感不强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上, 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在生活上超现实享受, 不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 没有家庭责任感; 在个人感情上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6、 没有道义责任感; 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刻苦学习, 盛行抄袭作弊之风, 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 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就连助学贷款的偿还也存在恶意拖欠甚至不还的现象,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大学生在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差距压力的同时又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 面对激烈的竞争, 诚信观念上的失范,也是政治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严重地阻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第四, 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在内化政治文化过程中出现障碍、政治价值观的功利性、政治责任感不强等原因,使得他们的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生带有
7、政治理想化心理, 他们感受敏锐, 想象丰富, 甚至充满幻想, 在政治理想化心理驱使下,幻想大于现实, 理论超前实践, 牢骚胜过满意, 因而对社会现实,常常带有挑剔的目光。也有一些学生带有政治狂热心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先锋作用历来为社会所公认,但是他们的政治热情的极端化便是政治狂热,就会产生政治上的盲目, 这种状况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政治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 越是进行某种政治宣传, 有的学生越是“不买帐”,越是进行某种政治批判,有的学生越是同情被批判者或趋同某种思想观点,这种逆反政治心理如果不加以疏导,可能会出现反政
8、治社会化。政治上的逆反心理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回避,(二)、思想文化的变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机遇,而且对大学生人格、道德、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冲击,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性与积极性共生。第一、价值观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无国界性和多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 新时期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交融,甚至出现标准模糊的局面,面对不同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形势,西方价值观猛烈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阵地”,他们大肆
9、借助民主问题、人权问题攻击着我们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攻击社会主义,宣扬资本主义,消解传统文化。对于精神屏障尚不牢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受到冲击,产生倾斜,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西方的拜金主义使一些学生把金钱看的太重,影响了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模糊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再如,西方个人主义思潮进入我国,使我国学生淡化了集体主义,弱化了社会责任感。 第二、道德人格的冲击 网络本身的自由性致使对大学生难以管理,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抵抗不了网络垃圾的诱惑,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上垃圾信息。在虚拟空间里,网络暴力、网络色情无孔不入
10、,一些学生禁不住诱惑,肆意浏览这些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二是网络犯罪。据相关报道,犯罪主体多为精通电脑的学生,这些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金融诈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制造病毒破坏他人计算机数据等;三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些道德败坏者在网上伪造身份,说谎骗人,用语不文明,恶意攻击、谩骂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第三、人际情感的缺失 导致人际关系淡化的原因很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一是过度沉溺于网络。网络文化是一个超容量的知识仓库,学生足不出户便可通晓天下事,于是,沉迷在个人小天地里,逐渐变得自我封闭,人际情感渐渐萎缩淡化
11、; 2、二是过分相信网络。网络的隐秘性和虚拟性,一方面对初涉网络的学生具有诱惑力和好奇感;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犯罪活动。于是,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真伪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在网上屡屡被骗,使他们的道德情感越来越冷漠,由于长期的人机或人-机-人的交流,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沟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人产生孤独、多疑、严重防范心理、自闭症,甚至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三)、就业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求职择业不仅是大学生能力的比拼,还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因此,面对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大学生都背负着巨大
12、的压力,很多都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产生择业心理误区及心理障碍。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
13、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
14、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二、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社会要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多给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肯定。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引导作用。树立“心育”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
15、微降低些,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心态要端正,从基础做起。同时要转变思想和观念,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注重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的沟通和解决。总之,我们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文化的整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社会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参考文献:张建文.云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思考 楼军江.2001年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好职涯网,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教师人才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 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做好“加减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