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春期国开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试卷二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晴*** 文档编号:7392973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春期国开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试卷二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年春期国开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试卷二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 试卷二 1.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80分,共80分) 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时指出:“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请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分析: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答案1: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古往今来,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包罗万象,仔细梳理,主要包含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十个方面。 (一)仁 仁最早来源于《尚书》,是同情、友爱的意思。从古至今,商汤、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等都对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仁位居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孔子最早把仁与爱人结合起来,提出了震古烁今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厅依然高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大字。可见,仁的思想不仅受到囯人的推崇,也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仁一方面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宽厚仁爱,另一方面向人们昭示诚信。今天我们所讲的仁,就是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精神。 (二)义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管子最早提出了“义”。《管子·牧民第一》《说文解字》《周礼·肆师》《文王》《我将》《毛传》等古代典籍都讲到了义。义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言行;应尽的责任;感情联系的纽带。例如,《论语·里仁》认为,正人君子懂得什么是道义,而宵小之人只知道一己之私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认为,不要因为坏事情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情小就不去做;北宋张载认为,人类同为一家人,大家都是同胞兄弟。当下我们讲“义”,就是要维护社会、法制的公平正义,提倡做人要公道正直、诚实守信。 (三)礼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祭天求福的仪式。简单地说,礼是礼节或者礼法的意思。《荀子·修身》认为,为人如果不知道礼节,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做事如果没有礼节,就没有办法取得成功;《孟子·离娄下》认为,有教养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一个人如果尊重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尊重给予回报;《论语·雍也》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清朝年间,张吴两邻居因用地问题起争执,张家主动提出“让他三尺又何妨”,吴氏羞愧,也主动礼让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典故,给今人很好的启迪。今天我们倡导的礼,指的是崇尚礼仪、孝敬谦恭、文明礼貌、遵守法纪。 (四)智 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是由孔子、孟子在传承和创新尧、舜、禹、商汤、文王等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明辨是非曲直的标准。智的含义是聪明、智慧、见识。《中庸》《左传》《论语》《老子》《庄子》《默记》《林则徐全集》等典籍从各方面描述了智的作用,最有名的当数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智”,应以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取、进步为目标,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品质,大力提倡科学、理性、务实的品德,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勇于创造、善于创新的品德。 (五)信 信就是诚实、信任、不欺骗的意思。中国古人在历朝历代都强调信的重要性。古人常说,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朱熹曰:“不诚无物。”没有诚实就什么都不存在;《左传》认为,诚实守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老百姓交往的凭证;《贞观政要·诚信》认为,道德、礼义、诚实、守信,是囯家的根本。今天我们讲“信”,就是要提倡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要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今天我们身处改革开放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一定要增强契约意识、信用意识、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切忌见利忘义,误入歧途。 (六)忠 忠,就是忠诚老实、克己奉公。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句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尽己致公,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德。忠的时代内涵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年仅18岁的陈祥榕烈士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捍卫囯家的主权、囯家的利益、囯家的荣誉、国家的尊严。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七)孝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在传统道德中,“孝”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孝通常指尊敬父母、奉养父母,也指居丧的习俗礼仪。《孟子·离娄上》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孝顺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家庭就会和睦,社会就变得安定团结;《大学》认为,子女一定要把孝顺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去实践;《论语·学而》认为,青少年无论在家学习或是外出工作,一定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新时代孝道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到敬亲爱友;做到尊老、敬老、养老、送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八)廉 “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道德操守。《管子》将其列为“国之四维”,对其重视可见一斑。廉的含义是勤于政务、奉公廉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廉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奉公廉洁,直接反映着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 (九)耻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善恶观在求荣避耻中得到了生动、直观、形象的反映。知耻是人的基本人性、基本人格、基本德性的综合体现。“耻”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道德底线。每一个中华儿女,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人,要努力做到“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做到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人知耻,就会有自觉性,知耻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常说知耻而后勇。 (十)勇 勇指的是人的一种志向,是人类的一种肩挑大义、义薄云天的气概。对于个人、集体、国家而言,都不能缺少一个“勇”字。《墨子·经上》曰:“勇,志之所以敢也。”就是说,勇敢是人的志向,一个有志向的人敢于肩挑大义去干一番事业。我们常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2.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在传承中不断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传统美德是可以与时俱进的,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信息时代,可以倡导网络礼仪,弘扬网络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提倡跨文化交流与尊重,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传统美德。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开展美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提升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 融入教育体系进行培育: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美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实现。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传统美德的教育者队伍也至关重要。 · 倡导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美德的认同和实践。 · 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建设:家庭是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加强亲子关系建设,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答案2: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道德财富。它不仅是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以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几个基本精神: 仁爱孝悌:仁爱,即“爱人如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孝悌则是指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兄长的尊敬,这两者构成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 礼义廉耻:礼义是指礼节和正义,是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廉耻则是指廉洁和知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诚信正直: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信任体系的基石。正直则是指正气凛然、刚正不阿,是个人操守和道德风范的体现。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强调个人和国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精神。 和谐共生: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2.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传统美德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重新解读和阐释其内涵。例如: 仁爱孝悌与现代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孝悌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还应扩展到对社会老年人的关爱,倡导社会的养老保障和志愿服务,形成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关爱体系。 礼义廉耻与社会公德:礼义廉耻在现代社会中应结合法治建设,强调公共领域的道德规范。例如,倡导文明礼貌、诚信经营、廉洁从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 教育传承与创新 教育是传承和创新传统美德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课程体系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系统地讲解传统美德的内容和意义。 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 家庭教育:家庭是传统美德传承的第一课堂,通过家庭教育,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文化创作与传播 通过文艺创作、媒体传播等方式,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文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艺作品:创作反映传统美德的文学作品、影视剧、戏曲等,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审美。 新媒体传播: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传统美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 4. 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 通过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社会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奖励见义勇为、鼓励慈善捐赠等。 社区建设:在社区层面,开展各类弘扬传统美德的活动,例如邻里互助、文明家庭评选等,形成社区良好氛围。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华传统美德推广到全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孔子学院、文化展览等,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和认可中华传统美德。 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合作项目中,融入传统美德的理念,例如环保合作、扶贫项目等,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 参考答案3: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括礼仪、孝道、忠诚、廉洁等具体的道德规范,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概括起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论语》中有“仁者爱人”的说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孝悌:孝悌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长的尊敬。这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诚实守信。《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礼仪:礼仪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礼记》中指出,“礼者,敬而已矣。”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 廉洁:廉洁自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强调公正廉明。《尚书》中有“惟清正廉洁者,能成其德”之说,要求为政者清正廉洁,以身作则。 勤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调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尚书》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说,提倡节约资源、反对奢侈浪费。 2.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是实现其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美德如孝悌、诚信等,虽然有其历史背景,但其核心价值在今天仍然适用。例如,诚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必须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 教育引导: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是实现其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利用多媒体手段、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文化载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兴媒体,创新传统美德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游戏等多种文化载体,将传统美德融入到现代文化产品中,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通过创作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作品,将传统美德故事与现代元素结合,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认同。 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传统美德在社会中的广泛实践。例如,通过制定诚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尚。 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传统美德落到实处。可以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践行传统美德。例如,组织社区服务、助老帮困等活动,让人们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践行孝悌、仁爱等美德。 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华传统美德推向世界。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例如,通过举办中华文化展览、传统美德论坛等活动,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答案4: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涵盖了道德、伦理、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其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与孝悌: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帮助弱小。而孝悌则强调家庭伦理,推崇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强调诚实待人、信守承诺。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礼仪廉耻:礼仪廉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而廉耻则强调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倡导廉洁和自律。 勤俭自强:勤俭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倡艰苦奋斗、节俭持家、自力更生。这种精神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和谐共处:和谐共处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治理和国际关系处理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条件,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应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论提升与现代化解读:传统美德需要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和现代化解读。例如,将“仁爱”与现代社会的公益精神、社会责任感结合,将“诚信”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体系建设结合,使传统美德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育普及与实践养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应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美德的内容,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也应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文化产品的创新传播:通过影视、文学、游戏等现代文化产品,创新传播传统美德。例如,创作反映传统美德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版普及传统美德的书籍、开发包含传统美德内容的电子游戏等,让传统美德通过现代文化产品深入人心,尤其是在青少年中产生积极影响。 制度保障与社会实践:将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纳入社会制度建设中,通过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等手段保障其落实。例如,在诚信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惩戒失信行为等措施,保障诚信的社会风尚。在廉洁建设方面,通过健全反腐倡廉机制,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榜样引领与媒体宣传:通过树立典型榜样和广泛宣传,带动社会风尚的转变。可以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宣传优秀事迹等方式,让人们看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成果,从而激发更多的人自觉践行传统美德。 二、简答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哪些权利? 参考答案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不仅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也明确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以下是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详细分析: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4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权利。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是公民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 申诉、控告和检举权:第41条规定了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二、人身权利 人身自由权: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权: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住宅不受侵犯权: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通信自由和秘密权: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三、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提高劳动报酬,发展劳动保险和职业培训。 休息权: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教育权和文化权利: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四、宗教信仰自由 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参考答案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广泛而全面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是公民个人自由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对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主要公民权利的详细介绍。 一、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4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通过行使这些权利,公民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组成。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是公民表达意愿、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建设的重要条件。 政治参与权:公民有权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例如,通过人大代表的选举和提案、参加社会组织和公共事务的讨论等方式,公民可以对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人身权利 人身自由权: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是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 人格尊严权: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人格尊严权是公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社会中应享有的基本尊严和权利。 住宅不受侵犯权: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这一权利保障了公民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三、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权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休息权: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休息权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权利。 物质帮助权: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民的物质帮助权。 受教育权: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权利保障了公民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文化权利和自由 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鼓励和支持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和自由。 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公民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维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五、监督权和申诉权 批评、建议和监督权: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通过行使这一权利,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促进政府廉洁高效。 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不得进行诬告陷害。这一权利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正。 六、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一权利保障了公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自由选择和平等权利。 参考答案3: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二、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和休息权: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在参与劳动的同时,享有合理的休息和生活保障。 获得物质帮助权: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财产权: 宪法第1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剥夺、破坏。 三、人身权利 生命权和健康权: 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居住自由: 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这些权利保护了公民的居住环境和通信隐私。 四、文化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每个公民都能接受基本教育,同时鼓励和支持公民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为公民的学术自由和文化创造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 1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成人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