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 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搜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自读课文,能初步概括出“我”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课件播放歌曲《父亲》,师激情谈话:如果说母爱是水,那么父爱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温暖的春风,那么父爱就是火热的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梁晓声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吴冠中去体会那深沉的父爱。
2.揭示课题:父爱之舟。
3.读题质疑: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问的?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课件出示: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中国画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的字词标上记号。
3.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恍恍惚惚 客栈 高跷 出嫁 冤枉 嘲笑 枕边 缴学费 蚕茧 煮饭 报考
启迪 偏僻 委屈 纸屑
(1)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师提示重点:“栈”不读jiàn,应读zhàn;“缴”不要读成jiāo,应读jiǎo;“嘲笑”的“嘲”不能读成cáo,应读cháo;“屑”不要读成xiāo;“冤枉”的“枉”应读成轻声。
(3)指导书写生字,提示“考、屑”两个字的写法。
(4)检查初读情况:抽读、轮读,多种形式读,互相纠正,及时评价。
4.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预设: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住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换房;逛庙会时,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给“我”做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给“我”缴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送“我”报考师范学校;夜里为“我”缝补棉被。
5.引导梳理文章结构:开头写“我”刚从梦中醒来;中间具体写父爱的点点滴滴;结尾再次写梦醒,照应开头。
【设计意图】检查字词环节出示了两行词语,第一行是读音易错的,第二行是字形易错的。梳理场景和文章的结构,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板块三 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哪个场景最打动你?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①读:齐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这写的是什么场景?(父母半夜添桑叶,父亲给“我”买枇杷)
②画:边读边圈出文中体现父亲特点的词句,重点读一读。
③议:同学之间议一议: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读出了父母的艰辛和劳累,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从“在半夜起来”“每年”等词语中能体现出来。
④再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这一段话,读出生活的艰辛和父亲对“我”的爱。
⑤归纳学法:读——画——议——再读。根据这种学法学习其他的场景。
(2)预设二:父亲送“我”上学,住客栈时心疼“我”被虫咬,要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①读: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②思:父亲那么节俭,为什么愿意加钱给“我”换好房间?
③议:“我”却不肯换,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④再读:带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敬重和体贴,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3)预设三:逛庙会,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
①读:师生接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说: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街市。
③议:小组讨论一下,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我”家境贫困,尽管街上吃的应有尽有,“我们”却只能吃凉粽子;父亲舍不得“我”受委屈,给“我”买热豆腐脑,但自己舍不得吃;没钱买玩具,父亲就亲手做万花筒。“我”懂事,体贴父亲,哪怕很馋也不忍心叫父亲买东西。
④想象:一个大男人做万花筒,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再次谈自己的感受。
3.师小结:这三个自然段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父亲浓浓的爱就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他们父子之间的爱。
板块四 积累背诵,读中学写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忆了作者梦中出现的几个难忘的场景,用“读场景,品细节,悟深情”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前三个场景,感受到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对作者的爱。下节课我们将顺着作者的文思与情思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搜集颂扬父母之爱的名句或诗歌,读一读,背一背,并抄录下来。
(2)回忆你的父亲关爱你的一个场景,将具体的细节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描写的场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品味文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2.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场景对比。
(1)回顾场景: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在梦境里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说一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与上节课自己写的场景对比,说一说:谁写的更感人?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你的场景。
语文要素
板块二 聚焦场景,体悟父爱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预设一: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①读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③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的父母亲是怎样接送你们上下学的?你们有什么感受?
(2)预设二: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①读课文,想一想:父亲为了凑钱还可能做了哪些事?
②同桌讨论:“我”为什么哭了?为什么说这次哭与以往的哭不一样?(这次的哭是心酸的哭,为父母的艰辛而心酸,为家里的贫困而担忧,为父母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仍无私地爱“我”而感动,为不能为家庭分忧而愧疚,还有可能为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害怕……)
③教师带读:教师读句子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深刻感受父爱。
(3)预设三:父亲送“我”报考无锡师范。
①提问:“我”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②引导:夜晚行船在江上,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
预设: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思考:“我”当时是去报考师范,这些诗这些美景应该都能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不能领略到这些诗画意境?(联系课文内容可知,“我”当时家里条件那么差,可以说是倾尽所有送“我”报考,如果没考上,便是愧对了全家人的希望。“我”压力很大,很紧张,所以根本没心情去领略那些诗画意境。)
④齐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家人对“我”的关心和“我”的心情。
(4)预设四:父亲为“我”缝棉被。
①背诵:全班一齐背诵《游子吟》。
②思考:针线活一般是母亲的事,但因为“我”的母亲长期卧病,所以由父亲帮“我”缝补棉被。想象一下:粗手粗脚的父亲做这样的事可能会怎么样?
③对比:穿插朱自清的《背影》片段,对比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④讨论:这一段写法跟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虚实结合,更突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让父爱的分量更加沉重,也让自己内心的感动表达得更真切。
3.回顾全文:全文一共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为什么要一次次写摇船、在船上做饭?(全文一共四次写到小渔船。因为“我”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我”的支持和期望。)
4.品读结尾: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往事?结尾与哪里相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事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写更能突出父爱的深沉与真挚。结尾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都是写梦醒。这样首尾呼应,让父爱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5.课文中的哪一部分最打动你?请再仔细读一读那一部分,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最后自己独立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块三 总结巩固,对比阅读
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小舟表面上指小渔船,实际上指父爱。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它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载着“我”不断走向理想的彼岸。同时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2.将《父爱之舟》与《慈母情深》对比,找出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1)不同点:《慈母情深》围绕一件事(“我”找母亲要钱买书)来写,中间着重抓住了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和母亲的神态、动作等描写,来突出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父爱之舟》描写了作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倾注着父亲对“我”的爱。
(2)相同点:这两篇文章的写法有所不同,但都讲述了尽管生活艰辛,父母仍无私地支持孩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深深的父母之爱。
3.课后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吴冠中和朱自清表现父爱的方式。
【设计意图】写作有法,但无定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个主题。通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文章的学习,再对比写法,对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板块四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亲身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2.选取自己生活中最感人的父母之爱的小故事,饱含深情地写下来,然后给父母看,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读写训练连接顺畅,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写文章要抓住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捕捉细节,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才能打动人的技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教完本课,我觉得有这几点成功之处:
1.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再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敬重。
2.品词酌句,深情感激。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与怀念之情。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A4可打印)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
shì yì jiā cháng jiǎ rú lián jié zhào jí dà chén
shāng yì dǐ yù xiàn shēn yǔn nuò diǎn lǐ chāo xiě
二、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拼音。
划着(huá huà) 眼眸(móu mú) 依稀(xī sí) 喉咙(hóu huó)
间或(jiàn jiān) 发誓(shì sì) 污辱(rǔ lǔ) 抖擞(sǒu shù)
三、 比一比组成词语。
炒(__________)踮(__________)饿(__________)惧(__________)
沙(__________)掂(__________)蛾(__________)俱(__________)
充(__________)檐(__________)皱(__________)碗(__________)
允(__________)瞻(__________)波(__________)婉(__________)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____)(____)如生 (____)(____)吞枣 美中(____)(____)
心(____)神(____) 生灵(____)(____) 处心(____)(____)
(____)衣(____)食 足(____)多(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选词填空。
虎头虎脑 巧舌如簧 敛声屏气
精神抖擞 妙不可言 低声下气
1.王熙凤可真是(______),三言两语就说得贾母喜笑颜开。
2.在教官面前,我们个个都(______),不敢说话。
3.这样的服饰搭配这样的人,真是(______)。
4.一提到打鬼子的事,小嘎子马上变得(______)。
5.瞧那太监(______)的德性,真叫人作呕!
6.弟弟长得(______)的,可讨人喜欢啦!
六、 按要求写句子。
1.牛郎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郎回头一看,微小的星光下,老牛正在说话。(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居秋暝》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位雨天安闲钓鱼的老者形象。
3.《忆读书》的作者是_____,文中寄托了她对少年儿童的期望,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作者通过阅读积累,悟出了一些写作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呕心沥血的创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珍珠鸟(节选)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幕,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并写在括号里。
干脆(______) 立刻(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
2.梳理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小珍珠鸟和“我”的关系经历了疏远亲近、完全信赖的过程。请从以上文段中摘录三处有关小珍珠鸟行动的语句,梳理出人与鸟关系变化的信息。
疏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信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哪儿读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请选择一处用“_____”画出。
九、 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注:“跳脚”指的是因焦急或发怒而跺脚。)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教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下乡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时刻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编辑部的意见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我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父母对我严加管教,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作者王安忆,选文有删改)
1.请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的一篇自传类文章,讲述作者对妈妈的管教方式的感悟。
B.作者的妈妈是一位重视孩子的教育、听顺孩子志趣的母亲。
C.本文把“风筝”比作作者,把“风筝线”比作妈妈对作者的关爱和管教。
D.妈妈对作者写作的要求极其严格,作者最初的写作也有赖于她的指点。
3.下列对“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妈妈的放手不管心生不满,期待妈妈能陪伴自己。
B.不论怎样,对作者的不听从管教,妈妈不再有怨言了。
C.作者脱离妈妈的管教后,不管结果如何,她再也不抱怨妈妈了。
D.没有“风筝线”的束缚,作者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也不再有怨言。
4.简要概括作者两次跳脚的原因。
(1)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家长的关爱与教育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习作
人的神态是人物心情最直接的反馈,激动、紧张、兴奋、失望、气愤等等心情都会表现在神态上。你有没有见过别人因为一件事而引起神态变化的情况,想一想,把这个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以“他(她)___________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横线上可填和神态相关的词语,如激动、紧张、兴奋、失望等。②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不得少于4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召集 大臣 商议 抵御 献身 允诺 典礼 抄写
2、huá móu xī hóu jiàn shì rǔ sǒu
3、炒菜 踮脚 饥饿 惧怕 沙粒 掂量 飞蛾 俱全 补充 房檐 皱眉 瓷碗 允许 瞻仰 波纹 婉约
4、栩 栩 囫 囵 不 足 旷 怡 涂 炭 积 虑 丰 足 智 谋 我们班的学习委员足智多谋,他读书非常认真,从来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5、巧舌如簧 敛声屏气 妙不可言 精神抖擞 低声下气 虎头虎脑
6、牛郎蒲扇不离手,成样乱转的牛虻都被赶跑了。 牛郎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正在说话。 牛郎说了。
7、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张志和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冰心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作文 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 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 要写真情实感
8、
1. 索性 立即 不动声色
2. 这个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3.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
9、
1.风筝
2.B
3.C
4. 妈妈辅导“我”换算,“我”无法反驳妈妈的“一丈等于多少米”的数学问题,于是跳脚。 妈妈帮“我”修改文章,提的意见极其具体、细微,“我”虽有不同意之处,却又无法反驳妈妈,于是又跳脚。
5.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因为太过宠爱孩子而让其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将自己曾经怀揣但未实现的梦想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致使孩子反感甚至叛逆。因此我觉得适当的关爱与管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有个人成长意识了,就要学会放手,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人。
10、范文:
他失望了
邻居吴爷爷是个退休工人,老伴几年前得病去世,两儿一女全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吴爷爷年过花甲,好在身体硬朗,平日里都是一个人进出,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儿女能回来看看他。
中秋节那天早上,我奉妈妈之命给吴爷爷端过一叠妈妈亲手做的月饼。一到吴爷爷家,我就看着老人忙里忙外正在洗菜切肉。吴爷爷看见我进去,就停下了手里的活把我迎进里屋,笑嘻嘻地对我说,一会儿他的孩子们就回来了,他要把菜准备好。“等他们回来给我做。我二儿子是厨师,做饭可好吃了,妮子一会儿中午过来吃饭。”爷爷兴奋地对我说。
正在这时,电话响了。爷爷接起电话,上来就问:“什么时候到啊,我菜都准备好了……哦哦哦,那行,你们忙吧,工作重要……我没事,你们下次再回来吧!……行,这样吧!”
吴爷爷挂了电话,在电话机前站了许久,我听得出他声音里的失落,我知道他的子女也听得出。吴爷爷慢慢转过身,对着我强扯出一个苦笑“妮子,他们都忙,来不了了,看来我还得自己做饭啊!”说完,吴爷爷默默地转过身,看着镜子中镶的全家福,久久不语。
那一刻,我知道,他深深地失望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