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38844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资料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论文类别:中学语文在教学中探究问题教学法的作用赵蓓 电话:15823372114重庆市渝中区第30中学摘要: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总是浮于表层无法深入的问题总让我困惑。这种理解不到位的现象,究其根本,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研读还不够深入。文本的解读囿于学生甚至教师自身的阅读程度。问题教学的方法其实不仅仅可以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困惑,也可以促进教师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问学生: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对哪些文字没有解读到位?问教材: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些文字来写?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师能多问,再加以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教师自己

2、能将文本读懂读深,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自然能了熟于胸,教学目的会更加清晰,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方式也就更加明确。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法 文本解读小说阅读教学中,我总发现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小说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甚至分析环境特点,人物性格,概括情节发展,学生似乎都能做到,但由表及里,一旦涉及到小说主题的挖掘却如何也难以深入。我不得不思考:在阅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是不是少掉了一个环节?一、探究背景及初探(一)教学实录片段一观摩阅读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有一段教师的追问让我记忆犹新:师:新闻这个词让你想到哪些信息?(当下大事)师:新闻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信息?(刺激性,新鲜性)师:奥斯维辛是

3、什么地方?它让人压抑,让人刺激,可作者却说没什么新闻,这矛盾吗?这个标题是说给谁听的?师:区分“没有什么新闻”和“没新闻”,你有什么感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语气在里边?师:作者说这里没什么可看的,有什么情绪?初听此课时,很纳闷周鹏老师为什么总纠缠在一个“没有什么”的标题内容上分析,精凿细磨,耗费了大量时间来揣摩。现在才发现这即是教学设计的匠心所在。“没新闻”是单纯的否定,“没有什么新闻”却耐人寻味:“没有什么”意即有,不过有不多。奥斯维辛作为过去的历史,是没有时下性的新闻了,可是为什么还有新闻呢?老师的追问让学生不得不思考,这里的新闻到底是什么?并自然地发现这句话是说给那些参观者听的。对于将奥斯

4、维辛当做“参观景点”的参观者而言,“没有什么新闻”是种拒绝的姿态,它透露着失望,浸入着漠视的冰冷。而这份漠视的态度恰恰是老师引导学生想要发现的灵魂之点是奥斯维辛出了问题,还是人心出了问题?只要把握了这样的文本基调,仅仅是对题目的咀嚼,便让学生对作者后文提及的“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等等内容的理解难点引刃而解。作者想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不要忘却历史这一主题思想已经逐渐浮出文面。我很惊叹于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精妙设计,更折服于他对文章咬文嚼字后的深入理解。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形成“独立

5、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而语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读文字的能力。能不能将文本解读深入,这既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考验。我想在教授课文之前,周老师必然是斟字酌句,“作者为什么会拟这样的题目?”“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题目和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题目和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诸多问题定是在对文章全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追问。教师能如此深入地挖掘文意,学生自然便能在有目的地引导之下将阅读深入下去。(二)教学实录片段二观摩小说教学枪口下的人格时,周鹏老师用一种十分朴实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探究:“你读懂了小说的哪些方面?” 无独有偶,在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他也以相同的

6、方式引入到文本的探究:“预习后读懂了吗?”(学生答:似懂未懂)“你似懂了哪些内容呢?”这样的教学导入没有花俏的辞藻来粉饰,就那么直楞楞切入了学生能够表述,教师希望知道的方向。学生认为自己读懂了霍夫曼弯腰是对贝尔蒂的敬佩,霍夫曼与贝尔蒂形成了对比;读懂了父爱、母爱是不一样的,有点片面,父爱有条件,母爱是无条件的师:“找出来的内容是否就等于理解了?”在学生找出一些自认为理解了的内容后,教师做了如上提醒。停于文字表面的内容当然不等同于理解,这点学生自然能够认识到,老师的提问实际上已经引发了学生对文字深层理解的兴趣。枪口下的人格追问:“小说仅仅是贝尔蒂和霍夫曼的对比吗?”“环境设置咖啡馆、广场能够传递

7、哪些信息?这样的环境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迈尔的行为可总结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吐黏痰能得出爱国的信息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追问:“我们生活中的父亲,母亲形象是不是有这么明显的区分?”“我们的父母在生活中常常形象重合,弗洛姆难道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吗?”“父爱、母爱的消极作用会影响我们的成长,那么一个人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母亲是故乡,是大海,故乡大海可以给我们哪些信息?”听周鹏老师上课已经不只一次,我一直纳闷作为特级教师的他为什么在几乎每一次示范课之初,总会询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看似不太精美的开头,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是那么充满智慧。对它的回答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理解的层面:已

8、经解读到位的文字内容可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而那些让学生模棱两可或自认为了解的内容便需要扣住文本层层剖析。周老师教学经验的丰富自不必说,但我想,如果没有他对学生情况的追问,没有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提前的了解和预设,他的教学必然也是脱离学情实际的。二、我的探究及反思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的方法是不是不仅仅可以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困惑,也可以促进教师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问学生: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对哪些文字没有解读到位?问教材: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些文字来写?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师能多问,再加以对文本

9、的反复咀嚼,教师自己能将文本读懂读深,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自然能了熟于胸,教学目的会更加清晰,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方式也就更加明确。学生也要多问自已一个为什么我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那样问?这些文字能给我什么信息?如果我们的师生能将问题如何教,问题如何学之间的关系日复一日地剖析,阅读理解的难题应该会有改观。我不想在这里列数教师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文本的理论依据或可循的方法。我就仅对自己的一些阅读教学过程进行浅尝性的分析。(一) 我的教学实录片段一这次我演什么角色美 库冯尼格小说教学预习师: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生:哈里为什么总是不自信?一个朋友也没有?为什么哈里在朗读时会产生变化?哈里为什么不想

10、读这个剧本,却不得不读?海伦为什么追求哈里?为什么哈里接受海伦?为什么两人在一起幸福与否要靠朗读什么剧本来决定?综观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对两个人物的行为反差无法理解的问题上。如学生无法理解哈里“对自己的演技不自信”,可一拿到剧本“声调一下子变了”“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拿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时,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自卑的男人变得风采绰约?他主观不愿读,却在无人逼迫的情况下“不得不读”,为什么必须读?我不得不思考这些文字之下透露出的学生困惑的根源戏让人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人丢失

11、了健康健全的人格这一主题。而能够引导学生将主题挖掘的信息是小说环境透露出来的。所以我在分析人物外在形象之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哈里所在的剧团叫什么名字?”(假面假发俱乐部)“从假面假发中你能读出哪些讯息?”“哈里和海伦出演欲望号街车,从这个剧目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大多数说明什么?” 社会的虚伪矫情,物欲横流,大众的心态都是影响人格变化的因素。学生读懂了这样的信息,对人物的行为自然也能够了解,甚至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二) 我的教学实录片段二 香玉蒲松龄 师:在这个故事中,香玉、黄生是恋人,他们之间的至情我们很理解。但故事里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绛雪。绛雪的性格好

12、像和香玉不一样,用妹妹香玉的话说“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师:香玉对爱是热烈、执着;而绛雪“性殊落落”,什么意思?冷静、理性师:那你们觉得绛雪心中也有一份“至情”吗?师:绛雪对黄生的感情是不是爱情?你们怎么看?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绛雪与黄生之间的感情尤为感兴趣,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十分浅薄。其实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过多的咬文嚼字,认为只需要让学生发现“至情”即可,不管是不是爱情,那也是美好深厚的情感。现在仔细咀嚼一番,发现确有更好引导方式:香玉逝去,绛雪初现于黄生面前时感慨无他,“童稚姊妹,一朝断绝!” 这是姊妹亲情的表现;“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一句能让人品出绛雪

13、对黄生的肯定;绛雪来报香玉复生的喜讯时,“笑入”能够让人看出绛雪对黄生香玉有望重逢的喜悦;夺艾一事又有打情骂俏之疑;“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在绛雪的意识里是不是已经将自己当做了黄生之妻?但她又在香玉复生之后大度地退出。这个女孩可能让人看到的是对爱的隐忍与克制,因为她重友情;所以当黄生魂化的赤芽被斫,白牡丹憔悴而死后,失去了友情爱情的她又怎能独活?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阅读教学的确不需要多讲。学生问困惑,教师问成因。不管是听观摩课还是我自己独立授课,如果真的能将学生的问变成嚼读文本的问,在每个问题的背后多问一个为什么,文字的信息是什么,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哪些内容被忽视掉了,哪些能力是拥有了的通晓了这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就能深入,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不就能更准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也就能顺水推舟地培养了吗?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