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8.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考能检测 湘教版一、选择题读山区道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回答13题。1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Aa、dBa、cCb、d Dc、d2能够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的是()Aabc BbcdCadc Dcdb3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放虎归山,与狼共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开荒开到山顶上,围湖围到湖中央A BC D解析:第1题,道路与房屋建设的规划施工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a道路与地形有机结合,图c房屋依山而建,山水和建筑合一。第2题,从原始的山间村落
2、到毁林依山而建的别墅,再到绿化荒山,与山融合在一起,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第3题,放虎归山,与狼共舞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答案:1.B2.C3.A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简图,回答45题。4图中数字序号的含义正确的是()A生产产出经济过程资源环境B经济过程生产产出环境资源C资源经济过程生产产出环境D生产产出资源环境经济过程解析:选A。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经过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为人类所利用,生产的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又回到自然环境中去。5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的涵义相吻合的是()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C
3、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解析:选D。环节表示的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右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67题。6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解析:选A。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7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解析:选C。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
4、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中新社库尔勒10月22日电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吾买尔江吾初在库尔勒表示,2月以来开展的流域管理新体制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经过10年治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三十多年的状况已成为历史。据此回答89题。8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能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石油天然气A BC D解析:选C。塔里木河下游水量较小,且河流落差小,因而水能资源不丰富。 9造成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断流的原因包括()该河为内流河,下游水量逐渐减少流域内的人口不断增长工农业用水大增,使下游的水量逐步减少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A BC D
5、解析:选A。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原因主要与下游水量小、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加和流域内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有关。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1011题。10有关图示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产模式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B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C该生产模式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能源需求D该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解析:选B。该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问题。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但并不是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是否为真正的“绿色产品”还要看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等使用情况。1
6、1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A青海省 B四川省C广东省 D河南省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需要具备玉米产量大、纬度不能太高等条件,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是河南省。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超过50%。不少专家认为,将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氢等,可用作生产和生活能源。据下图回答1213题。12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酒精生产国,酒精燃料汽车曾占到巴西汽车市场的90%以上,巴西燃料酒精生产的主要原料是()A甘蔗 B林木C甘薯 D玉米13据图分析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好处有()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及促进农民增收可
7、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减轻农村养殖业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可以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A BC D 解析:巴西地处热带,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适宜甘蔗生长;伴随着石油等燃料不断涨价、短缺,发展可替代能源刻不容缓,生物能源可以提供养殖业所需饲料,减少植被破坏,带来环境效益,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能源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答案:12.A13.A二、综合题14(2012金华测试)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趋势。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下图是“汾河上游流域的区位以及地形示意图”。材料2:下表是
8、汾河上游流域自西汉到清代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状况表。项目西汉唐金明清人口数量(万)35.97.85.924.4人口密度(人/km2)0.380.750.990.753.09城镇(个)16677耕地面积(万顷)1.653.254.293.1310森林面积(万顷)5.343.21.20.29覆盖率(%)705040154畜牧业程度(%)10090702010工矿业(个)01023灾害频率(次/百年)0.11.21.31.54(1)该流域的河谷特征是_。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A森林 B森林、草原C草原 D草原、荒漠(2)该流域蕴藏的矿产资源最可能是()A铁矿 B石油C煤炭 D铜矿(3)该流域人口、经济
9、、环境三者从可持续到不可持续发展剧变发生在_时期,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是_。(4)该流域的地理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_。解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会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答案:(1)峡谷B(2)C(3)清朝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逐步降低,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4)河流含沙量大、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率增加、植被锐减15充分认识区域
10、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图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1)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下图为福建、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2)比较分析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结合模式图中有关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内容回答。第(2)题,依据图示即可分析。需注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与不赞同均可。答案:(1)对农业生产:所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