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奉师附小 尹建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第99页例1、例2和第100页例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2、课前复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每份是它( ),2份是它的( ),4份是它的 ( )。
(2)、填空:
①4/5里面有( )个 1/5,2/8里面有( )个 1/8。
②7个1/9是( )分之( )。4个1/7是( )分之( )
③1里面有( )个 1/4或是( )个 1/8,或是( )/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导入:夏天到了,天气热了,妈妈拿出西瓜请大家吃。
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妈妈将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弟弟吃了2块,妹妹吃了1块。弟弟吃了西瓜的 2/8,妹妹吃了西瓜的1/8)
2、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①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弟弟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③这个西瓜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我们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请一个学生回答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例1)
(1)同桌讨论:1/8+2/8等于多少?
(2)操作验证答案
若出现3/16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课件演示)
①师将一个圆,已分好8等份,找出1/8和2/8,看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平均分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④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
围绕问题:“西瓜分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西瓜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只是所占的份数增多,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1/5+3/5= 2/4+1/4= 3/8+2/8= 4/9+4/9=
(4)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总结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分数减法(例2):
(1)观察:弟弟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1/8)
(2)思考:怎样列式?(2/8-1/8)
(3)生小组讨论:2/8-1/8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a、从2份减去1份还剩1份,也就是1/8。(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吃掉的过程。)
b、2个1/8减掉1个1/8还剩1个1/8,也就是1/8。(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5)出示例2:
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说明图意吗?并板书算式:5/6-2/6=3/6
因为5个1/6减去2个1/6剩下3个1/6,就是3/6。
(6)、分数减法练习:4/7-3/7= 8/9-6/9= 6/6-4/6= 1-1/4=?
(7)、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教学分数减法(例3):1-1/4=?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过程。
板书:1-1/4=4/4-1/4=3/4
(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做的打“×”,并说说理由。(见课件)
2、尝试练习(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证(课件)
3、基本练习(练习二十三第1—2题)
4、提高练习(练习二十三第3题)
(五)拓展练习:练习二十三第10题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师:看来同学们收获还真不小!最后一个问题你会做了吗?(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8 + 2/8 = 3/8 2/8 - 1/8 = 1/8 1-1/4=4/4-1/4=3/4
六、《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第99页例1、例2和第100页例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通过课件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借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在教学中,还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作了以下几点设计:
(一)课前练习有效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破算理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前我设计了一些课前填空练习,加强对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上课开始,我借助教材中“分西瓜”的情境图导入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入学习。充分利用妈妈分吃西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全体参与,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中,鉴于三年级学生刚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我积极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样形象、直观的图示也自然成了学生思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力支撑。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涂一涂或画一画。解决1/8+2/8等于多少,在学生说出自己计算思路的过程中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一步解决2/8-1/8,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看看发现了什么呢?接着就顺理成章的学习了例2。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概括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教学目标。
(四)有趣的练习设计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运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题,同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了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奖励星星的活动,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往往知道答案却不能完整有
序地说出算理。还有一点是1-()/()=( )的计算,这在前面的复习中我就做了铺垫,例题学习的时候有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及时把1=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所幸在后面的强化训练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因此,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说算理方面还要下功夫。
总之,本课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