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走向数学本质“认识图形”教学思考王昌胜一次教研活动时,我听到了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分析。分析者虽只讲述了大致环节,但挺有价值。于是,我和一年级老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实践开发。教材是按“说一说、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突出“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为认识物体埋下伏笔;然后在“分一分、认一认”中,抽象出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名称,帮助学生建立“实物几何图形几何名称”之间的直观联系;最后通过“玩一玩”进一步加强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发现几个几何体之间的不同特点。(如下图所示)在教学过程中,
2、我们根据本校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在组织学生分类后,我们没有告诉学生立体图形的名称,而是把“分一分、认一认”与“玩一玩”的活动融合在一起。师:下面我们来玩玩这些物体,大家可以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说说它们分别长的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不同。【分析】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活动融合在一起?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以下想法:第一,在“玩”中认识物体,丰富了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具体感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认知经验;第二,在体验特征的过程中,抽象出图形并介绍名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在学生“玩”的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各个物体长的是什么样”,并结合学生
3、的汇报,教师相机给出物体名称。生:(举着球)我喜欢球(学生都认识)。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爱滚来滚去。生:我喜欢的物体是这个(圆柱,不知道名称),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师:我们也找出这个物体,滚一滚,看是不是这样。(学生拿出圆柱形的物体滚一滚,发现真的是如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该类物体的名称)师:像这样的物体,圆圆的,上下一样粗,它的名字叫“圆柱”。生:我喜欢这个(长方体),它长长的,大部分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尖尖的角,角摸起来有点扎手。(显然不是很全面)师:哪位同学也喜欢这
4、类物体?有补充吗?生:我喜欢的物体也是这个,它有六个面,平平的,有的大,有的小。很听话,不会乱滚。师:像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体,还有哪些与它长得像?(教师请学生举起这个物品)像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长方体”。生:我的好朋友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每个面一样大,它也不会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也让学生举起同类的物体,同时介绍该类物体的名称“正方体”)【分析:学生这些不规范的语,有作用吗?与教师的讨论中,大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1)学生这些原始的描述语言,其实是对物体特征的直观感受,在尝试对物体特征进行概括。概括的过程即提升的过程,自然也加深了学生对物体的认知。(2)概念理解需要多种表征方式。
5、在描述物体特征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作为对所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表征,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加深数学理解。交流过程中,在学生描述出物体的特征时,其他学生也在猜测和想象是哪个物体,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谈到球的时候,学生说可以滚来滚去,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球爱滚呢?”【分析:这个问题有必要处理吗?老师如何处理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问题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爱滚”的原因。学生会再次关注物体的特征,并进行深入思考,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的感知。】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生:球没有平平的地方,所以爱滚。生:为什么圆柱站着不会滚
6、,躺着才会滚?生:我知道,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所以能站稳,它的旁边是弯弯的所以会滚。【分析:老师为什么要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生推向前台。这样的原始问题,如果教师用纯数学语言回答,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儿童化的语言描述,既形象又具体,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当学生说明球为什么会滚时,很自然地谈到了圆柱的滚动问题,这是学生一种常态的思维:联系物体之间的不同,寻找区别,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手段。于是,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出下面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师:我发现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生
7、: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教师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强化学生的直观体验)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一点思考: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师生质朴的对话以及孩子的动手实践和稚嫩描述中,师生一道,步步走向深入,探寻数学本质。在案例中,教师看似无意的提问,却把课堂引向深入:“下面我们来玩玩这些物体然后说说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不同。”不是简单地玩,要关注特征,“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也不是为了“滚”着玩,而是比较异同。这些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教师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图形,把握特征。教学即对话。这种朴素的、自然的、无雕饰的课堂对话教学,考量着教师的功力!真正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天问小学) 选自小学教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