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7979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金项目院2019 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体育强省背景下安徽省健身气功 气舞创编研究(SK2021A1044)。作者简介院李珊珊(1987-),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健身气功、气舞。收稿日期院2023-04-12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李珊珊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支持,而舞蹈艺术的振兴也需要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舞蹈在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思潮的交流与碰撞中,已经完成了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通过对民俗舞蹈文化的

2、价值诠释,阐述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问题,并通过传承方式、传承生态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23)03-0099-03乡村振兴涵盖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五个内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决胜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其中,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可以发挥凝聚精神、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需要我们积极发掘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民俗舞蹈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并思考民俗舞蹈的区位特征,有利于发挥舞蹈文化

3、的文化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1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舞蹈文化的价值诠释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地区、民族中民众所传承、共享、创造的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非物质东西。民俗舞蹈是依附于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通常出现于岁时节令、生产劳动、信仰崇拜等民俗活动中,是对民间风俗理念、思想、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民俗舞蹈文化主要指民俗舞蹈在生成、演变、发展、存在、表征中所体现的价值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拥有多元化的现实价值。首先是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现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

4、态建设、资源建设的发展深度与日俱增,乡村文化的振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心和焦点。乡村民俗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通常来讲,民俗舞蹈是对民族生活、生存、生产与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可以通过民族舞蹈的现代化演进,实现对民俗文化理念、思想、意识的现代诠释与表达。所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弘扬民俗舞蹈文化,有助于深耕乡土理念,传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其次是有助于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目标的实现。民俗舞蹈文化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拥有广泛的传承性与集体性特征。其中,传承性蕴含了民俗舞蹈的教育功能,可以在经验、技能、方法传承的同时,培养人的价值理念、道德品

5、质、人文素养,并将和谐、稳定、团结的思想渗透到乡村居民的心中,引领其共同推进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等目标的实现。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民俗舞蹈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农业形态中。传承民俗舞蹈文化,需要我们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文化生态系统的维护,从而持续推进民俗舞蹈文化的现代演进。在某种层面,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最后是有助于产业振兴与生活富裕等目标的2023 年 6 月普洱学院学报Jun.2023第 39 卷第 3 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Vol.39No.399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农民文化、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问题

6、的战略部署。发展并弘扬民俗舞蹈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民俗舞蹈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提供支持,让民俗舞蹈文化拥有更宽广的传承空间,还能促进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融合,振兴当地的产业经济,为农村居民增收奠定基础。例如,通过民俗舞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充分融合,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年轻农民回流乡村,提升人们的经济水平。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问题民俗舞蹈文化在生态区位上的基本特征,不仅体现了民俗舞蹈的多样性、多元性,同时还符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文情怀及乡土价值观念,即植根乡土文化、还原乡土生

7、态,重视对乡村居民人文、精神、道德、价值的关照。然而在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中,我们却面临着诸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是文化传承的同质化。诚然民族民俗舞蹈文化拥有传承性、教育性、集体性等共性,然而由于地理区位、文化区位、生态区位的不同,使得民俗舞蹈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性与特殊性特征,需要我们以差异化、多元化的方式,看待、传承、发展不同区位的民俗舞蹈文化。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部分政府部门缺乏对民俗舞蹈文化的深入了解,不能明确民俗舞蹈文化的基本内涵,往往采用一刀切或标准化的方式推进民俗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而部分地区则照搬套用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形式,通过文艺演出与影像记录等方式发展民俗舞蹈文化,知识

8、文化传承缺乏特色性,无法将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形态保留下来。其次是文化生态的破坏。文化生态主要指文化传承生态,特指文化“形成”“演进”“发展”“变异”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很多人都将建设重点放在经济上,注重对新建筑、新设施、新设备的建设,强调对新环境、新人文、新制度的建设,使得乡村丧失了乡愁,使得农民丧失了归属感。并且让民俗舞蹈文化所赖以为生的文化生态遭受破坏。譬如,现代文明的浸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理念及文化活动形式,很多民俗舞蹈都难以重现在大众面前。最后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完善。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文化传承人的支持,还需要舞蹈创

9、作者、经营者、管理者、教育者的努力。然而在传承民俗舞蹈文化的过程中,很多省市地区普遍关注传承队伍的建设,缺乏对舞蹈创作队伍的重视,导致民俗舞蹈在现代化传承中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挑战,与人们的生活理念、审美诉求、人文思想相错位,进而影响到民俗舞蹈文化的活态化保护。在教育团队建设层面,学校传承虽然能够为民俗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但由于缺乏对民俗舞蹈文化的深入理解,导致教育者的文化传承,停留在表面,难以表达民俗舞蹈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文化特质及文化理念。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思路民族舞蹈文化是集体创造的艺术成果,在漫长的民俗传承中得到发展与完善,反映了各民族地区的聚落意识

10、及价值取向,是各民族生生不息、历史推演的现实表征。而在传承与发展中,舞蹈文化又呈现出文化性与地域性的特征。3.1 丰富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结合不同文化生态区位和民俗舞蹈特征,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丰富舞蹈文化的传承形式:首先是数字传承。即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保存民族舞蹈形态。通过对民俗舞蹈文化赖以为生的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民间传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机理、发展规律及展现形式,提升民俗舞蹈活态化传承的效率。其次是民俗传承。即通过民俗活动为民俗舞蹈的表演、表达及呈现提供舞台,让乡村居民在各类民俗活动中可以感知民俗舞蹈、认知民俗舞蹈,积极参与到民俗舞蹈的传承

11、与保护中。在此过程中,需要传承主体结合各地的民俗活动、民俗表现形态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通过政府牵头、企业组织、村民参与的方式,焕发民俗舞蹈文化的生机。最后是产业传承。产业传承就是将民俗舞蹈文化融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或农业生产中,通过发挥产业经济的带头作用,推进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蒙古地区的旅游产业中,不仅要展现蒙古族的宗教习俗、文化生活、历史特色,还要将最能体现蒙古文化思想的民俗舞蹈融入其中,普洱学院学报100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彰显、表达、传播的载体,从而丰富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的审美体验。3.2 修复文化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推进民俗舞蹈文化的活态化传承,需要加强

12、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修复。但文化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形态,还包括传统生活生产方式、民间工艺、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活生产方式。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我们应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旅融合的价值,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民俗建筑、生活方式的修复,从而在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升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或者通过优化生产模式的方式,使当地居民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生产习惯,让自身的生产、生活成为农业旅游的“风景”。其次是民间工艺。在民间工艺上,我们要恢复“那些可以反映民俗舞蹈”的民间工艺活动,如“雕刻”“装饰品”“书法”“漆器”等,让民间舞蹈文化在“民

13、间工艺”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传承。由于民俗舞蹈文化不仅表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其他的文化形态中,不同的文化拥有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要想推进民俗舞蹈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有必要恢复相关的文化艺术,通过民间工艺扩大民俗舞蹈的传承维度。总体来讲,在民俗舞蹈的现代化传承中,需要从时代发展对农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带来影响的层面出发,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信仰、工艺、环境、生活方式进行保留,协调好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形态的关系,为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建构民俗舞蹈的创作团队。修复民俗舞蹈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其活态性传承的前提保障,可以让民俗舞蹈文

14、化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创新舞蹈形式是推进民俗舞蹈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在加强传承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创作团队的建设。在创作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将重点放在改编、创新民俗舞蹈上,还要注重对民俗舞蹈内涵、特征的发掘。由于不同文化区位的民俗舞蹈拥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文化形态,所以在舞蹈创编中,要保留这些基本的舞蹈特征。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审美需求、特点、规律,对舞蹈动作进行多维度的创新,发挥并彰显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强化民俗舞蹈文化的引领力。其次是推动教育队伍的建设。由于民俗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地理区位、经济形态、人文思想存在紧密的

15、内在联系,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民俗舞蹈外在特征的讲授,还要深入分析民俗舞蹈的形成机理。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的方式,让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民俗文化思想、理念及其教化功能等层面渗透民俗舞蹈文化思想,让民俗舞蹈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4 结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舞蹈文化彰显出多元化的价值内涵,不仅能够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助推“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目标的实现。民俗舞蹈符合文化发展中的当代审美,在逐步提高文化带动经济的转换效率的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体性和内生性,使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参考文献院1李倩.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下的

16、桂北民俗舞蹈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1):23-24.2江东.“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实践及经验关于“非遗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笔会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03):38-52.3赵霖.从女子群舞 红灯笼 的创作看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3):109-113.4陆丽静.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大舞台,2013,(11):177-178.5张薇.挖掘地域舞蹈文化创建特色舞蹈课程粤东地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1):97-102.6张娅妮.田野中的日常生活、时间与人:民俗舞蹈研究的学术转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6):44-53.7张娅妮.民俗重构与文化自洽:当代胶东地区乳山大秧歌的“非遗化”过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145-151.8赵书峰.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再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1):167-173+12.李珊珊: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研究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