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 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1.会认“滔、涯”等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8个,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进行集中识记,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有什么好办法。本课大部分要求会认的字是形声字,可以提示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展开学习。
2.朗读教学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朗读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池子与河流不同的性格特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引入题目
1.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池子和河流吗?你们喜欢池子还是河流?
(2)寓言有很多表达形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也是寓言的表达形式之一。有一个池子和一条河流是邻居,她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板书课文题目:池子与河流)
2.了解作者。
克雷洛夫是俄国的寓言作家,有200多篇诗体寓言,代表作品有《狼和小羊》《杂色羊》《蜜蜂和苍蝇》等。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趣,引出课文的两位主角,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明确寓言的多种表达形式。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l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l 了解诗歌共有多少节。
l 诗歌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正音:遵循(zūn xún);淤塞(yū sè);应验(yìnɡ yàn)。
②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识记“遵、尊”。
③分角色男女生朗读诗歌。
2.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借助文中关键语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池子喜欢_________的生活,而河流遵循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最后河流______________,而池子却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根据提示,借助诗歌关键语句,尝试概括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 角色对比,感知特点
1.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点。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记号。
2.课件出示表格,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
遵循怎样的规律
结局
个性特点
池子
河流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4.教师相机帮助学生填写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
遵循怎样的规律
结局
个性特点
池子
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不用为大船和木筏操心;小划子有多重也用不着想
享受无忧无虑的清闲生活;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
完全枯干
懒惰
不思进取
贪图安逸
河流
总是滚滚滔滔;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不顾自身的安逸;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长流
不断
勤奋
乐于奉献
勇于进取
【设计意图】以池子和河流的不同之处作为切入点,思考对比角度,梳理对比内容,了解池子和河流不同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读懂故事。
板块四 明确寓意,拓展延伸
1.感悟寓意。
(1)池子与河流谁说的话有道理?为什么?
①小组派代表发言。
②学生评议,互相补充。
(2)借助诗歌中的语言,对池子或者河流说说你的心里话。
课件出示:
l 池子啊,你整日______________,你留恋_______________的生活,你忘记了___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最终,你_________________。
l 河流啊,你总是______________,你不顾_____________,你懂得__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至今,你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有没有同池子与河流一样的人呢?学生自主交流。
(4)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诗歌的哪一节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一起读一读。
(5)这则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呢?
2.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设计意图】读懂故事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是学习寓言的目的所在。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1.与文本对话。
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读透文章的内容,并从朗读中有所收获,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河流”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什么?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对话。
2.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在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用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由课文引向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自觉受到感染和熏陶。
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1套】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
mó xíng lián peng pí juàn biàn rèn
xíng zhuàng xùn sù yōu xián qiān xū
二、 比一比,组成词语。
骄(_______) 价(_______) 塘(_______) 狮(_______)
娇(_______) 介(_______) 唐(_______) 师(_______)
三、 想一想连线。
泥融飞燕子 总把新桃换旧符
竹外桃花三两枝 每逢佳节倍思亲
绿阴不减来时路 路上行人欲断魂
千门万户曈曈日 沙暖睡鸳鸯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春江水暖鸭先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添得黄鹂四五声
四、 先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____)(____)多彩 (____)嚼(____)咽 (____)(____)缤纷
争(____)恐(____) 七(____)八(____) (____)华(____)实
1.上面词语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能够成一组近义词。
2.“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含有数字。
3.“_____________”可用来形容吃东西。
“_____________”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五、 读一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飘荡 飘舞 飘扬
(1)你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高高(__________)。
(2)校园里(_________)着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
(3)雪花如同一只只蝴在空中(__________)。
模糊 清楚 招呼 招引
(4)大雾渐散去,远处(__________)的高楼大厦也能看(__________)了。
(5)遇到同学,我们要打(__________)。
(6)花儿(__________)来许多美丽的蝴蝶。
六、 按要求写句子。
1._____________沙滩上有_____________贝壳。(扩句)
2.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把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
3.__________,小溪泛尽却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纸的发明(节选)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学富五车:
普及:
2.人类用文字记录事情,经历了这样的历程:___→___→___。
A.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或青铜器上
B.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C.把文字写到帛上
3.“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种书”指哪种书?用“ ”在文中画出来。
4.“帛”不能普及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帛比竹片、木片轻便
B.帛的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
C.帛不能被大量生产
D.帛不方便保存
九、 习作大舞台。
你平时喜欢玩什么?有没有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玩的?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以“那次玩得真高兴”为题写下来。
要求:
1.抓住中心,叙述条理清楚。
2.书写规范、美观、整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模型 莲蓬 疲倦 辨认 形状 迅速 悠闲 谦虚
2、骄傲 代价 池塘 狮子 撒娇 介意 唐朝 老师
3、
4、绚 丽 细 慢 五 彩 先 后 手 脚 春 秋 绚丽多彩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 七手八脚 细嚼慢咽 春华秋实
5、飘扬 飘荡 飘舞 模糊 清楚 招呼 招引
6、金色的 各种各样的 太阳升起。 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难道不好听吗? 我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7、迟日江山丽 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正是河豚欲上时 梅子黄时日日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8、
1.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普遍推广,使大众化。
2. A B C
3.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4.B
9、范文:
那次玩的真高兴
记得上个星期六上午,爸爸妈妈带我去江南摩尔游乐场玩,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走在路上,我真希望我能飞起来,恨不得马上到江南摩尔。一到江南摩尔我兴奋的跳了起来,哇!这里有数不尽的游乐设施。
最好玩的要数飞车了。我一爬上去,就觉得特别紧张,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飞车开始运行了,它快速的转来转去,我紧张得闭上眼睛。它把我们倒过来时,是最可怕的时候。我心想:如果不小心掉下去,有可能会粉身碎骨哇!一想到这,我吓得全身发抖,连忙叫了起来“快停下来了吧!伴着我的尖叫声,终于停下来了。下车时,我感觉双腿都在抖。
回家的时间到了,我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江南摩尔”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