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题解读“在马克思墓前”点明了讲话的地点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表明了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明确了讲话的内容面对逝去的挚友,面对参加悼念的人们,自己代表“千百万革命战友”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作者作品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被誉为“第二提琴手”。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中学时期,他被迫弃学从商,靠刻苦自学,成为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人。1844年9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相见,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
2、5年2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被迫迁居布鲁塞尔,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比邻而居,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48年,二人一同到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同年恩格斯参加了德国西部的人民武装起义,在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撰写自然辩证法。1876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
3、着充满紧张工作的精神生活”。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越了古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 背景纵览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月14日下午两点多种,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
4、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之后,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篇演说。字词梳理1.字音繁芜丛杂(w)豁然开朗(hu)浅尝辄止(zh)诅咒(z)忌恨(j)给予答复(j) 卓有成效(zhu) 悼念(do) 诽谤(fi)2.辨音3.辨义驱逐放逐“驱逐”指驱赶或强迫离
5、开,“放逐”指古时候把被判罪的人流放到边远地方。预见预言“预见”指根据科学规律预先料到事物的变化结果,也指能预先料到的见识;“预言”指事情尚未发生而预先说出将要发生的状况。意识认识“意识”指觉察,发现;“认识”指知晓,认明 要素要领“要素”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组成部分;“要领”指要点,主要内容。坚韧坚忍“坚韧”指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坚忍”指坚定并且善于忍受;“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诬蔑侮蔑“诬蔑”指诋毁和破坏名誉,“侮蔑”指轻视,欺负。爱戴爱护“爱戴”指衷心拥护,“爱护”指喜欢并维护。4.词义 繁芜丛杂: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
6、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豁然开朗:意思是眼前出现光明的境界。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一件事不肯下功夫钻研。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能不如此。永垂不朽:指功勋业绩和崇高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毫不在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非同寻常:不同寻常,强调与一般的事物不同。课文剖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如此精确的时间,强调这是一个应当永远被铭记的时刻,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
7、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停止思想”“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采用“讳饰”的手法,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第一部分(第1段),述其哀。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不可估量”和“空白”“不久”等词语,点明了马克思的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对他的逝世极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第2段,作者从对象和程度两方面高度概括地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类比论证,突出马克思的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8、。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冒号以后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这一句内容是用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来表达的。它的连接词是“所以”。“所以”的前面和后面,各是一个由复句组成的分句。前一个分句“首先必须然
9、后才能”是个条件复句,通俗而又准确地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后一个分句“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个因果复句,它以“从而”作连接词,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从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看,后一分句是用前一分句所阐明的“物质第一性”的道理作“因”而得出的论断。这个论断先阐明什么是“基础”(即“经济基础”),接着阐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然后以它们作为前提,用“从而”作出“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的结论。第3段,作者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不仅如此。过渡句。马克思还发现了
10、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豁然开朗了”与“在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照,揭示并衬托出马克思这一发现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第4段,作者概括叙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4、5、6段第一句均为过渡句,作用是使文段联系紧密,文章结构严谨。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承上。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11、,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第5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过渡句,“这样”指代第二层论及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
12、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无可辩驳。第6段,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过渡句。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表明斗争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
13、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第7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揭示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作出的卓绝贡献 第二部分(第27段)赞其功。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正因为这样,过渡句。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现了无产阶级
14、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魄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三个词,顺序不能换。)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了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惟有光明磊落,才有这样的注脚第8 段,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15、第9段,表达悼念和赞颂之情。第三部分(第89段)颂其德。论述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结构巧解背景纵览 1以议论为主,议论、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特别是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就段落来看,如第8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
16、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1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
17、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3语言准确生动。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1.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
18、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在科隆莱茵报任职,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1843年5月,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1845年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布
19、鲁塞尔。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849年后定居伦敦。1864年9月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后与其夫人燕妮同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2.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西方历史学家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3.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西方思想家J.A.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5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