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惩罚教育【内容摘要】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著名教育家的观点:适当的惩罚,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必须存在。我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过时,它应该适用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它是维护教育、教师和学生权利的一种措施。我们在教育中以赏识、鼓励为主,但绝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是软弱的教育。【关键词】惩罚 体罚 适度 公正 提到惩戒教育,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棍棒、辱骂和暴力等反教育行为,甚至把“教育惩戒”和“体罚”“变相体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混为一谈了。惩戒并不必然等同于打骂或体罚,惩戒是作为一种教育职能,
2、可以使孩子认同规范、融入规范,在规范允许下行使自己的自由。教育并不总是和煦的春风,甚至教育本身就具有惩罚的意义。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育教学中,惩罚相当于惩戒,因为不是一罚了事,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当前,由于无力的学校教育和变形的家庭教育,孩子已经无所畏惧了,孩子已经成为“小皇帝”,“小太阳”等,孩子的一切后果都由家长负责,家长收拾残局,给人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孩子则无知无畏,没有什么能令他们敬畏。有些孩子在学校称王称霸,在社会上逞凶斗狠,学校和教师对他们毫无办法,只能说教,而那些说教连教师自己也难以信服。学校的德育功能渐渐丧
3、失,教育残缺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教育反传统的时代,大学教师上课得听凭学生“点戏”,中小学老师不敢批评学生,没有对规则的敬畏,怎么会有道德呢?这是德育永远的隐痛。教育家马卡连柯,他小时候和彼得毗邻而居,同在一个班里上学。彼得的夫妇对彼得几乎是百依百顺。在彼得的记忆中,他不知道世上还有惩罚,哪怕他偷懒不按时交作业,或恶作剧地把一条毛毛虫放进女生的口袋。而马卡连柯就没那么“运气”了,他享受过表扬,奖品是三明治和果子酱,但他也常常因为过错被父亲的巴掌不止一次德“亲密接触”。然而后来,彼得渐渐地流于平庸,像荒原上的一棵杂草那样不起眼,成了一名普通的伐木工;而马卡连柯却像一棵参天大树那样引人仰视,他
4、成了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这位前苏联的教育家,说过一句影响无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至理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著名教育家的观点:适当的惩罚,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必须存在。我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过时,它应该适用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它是维护教育、教师和学生权利的一种措施。我们在教育中以赏识、鼓励为主,但绝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是软弱的教育。一个人总要为自己的过失而愧疚而主动承担责任,来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
5、难忘、终生受益。因此惩罚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好机会,也是让学生牢记前车之鉴不再犯错的好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惩罚是一种艺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让他意识到他的错误给父母、同学、班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告诉学生一个有魄力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办,你怎么在同学父母面前重新证明自己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怎么奋起直追。1922日年7月
6、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炮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7、 二、惩罚要对学生有益,要适度。本着让学生亡羊补牢的原则,讲清原委,让学生心服口服。学习落下要补上,损害班级荣誉要为班级做贡献,损害他人利益要道歉、要补偿。千万不能让学生做无用功,如一个题抄五遍十遍等。并且惩罚要适度,估计学生有能力完成、有时间完成,不能强人所难,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教师给学生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教室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
8、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三、惩罚要公正,要对事不对人。教师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教师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有一些没有经验的教师,当优秀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姑息养奸,或者小小的责备一下。而对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做了同样的错事,就用放大镜扩大100倍的程度去惩罚批评。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没有威信,赏罚不信,做事不公正,学生怎么会尊重你呢?想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例子吧,该赏的必须赏,该罚的还是要罚。 四、有罚必要有赏,重罚必有重赏。罚是不
9、可以单独存在的。只罚不赏很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理,使人抗拒。即使最终也能达到效果,但是,气氛却是压抑的,人的心情也不会舒畅。尤其是在教室雷霆震怒,大为光火之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对着全班发火之时。就算是错误真的很大,要千万要记住,犯错误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同学,还有很多人,他们至少没有同流合污,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对全班发火连这些学生也打击进去是不公平的。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教师赞扬的优点,当教师要惩罚学生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同时,教师也要在惩罚时候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他在教师眼里并非一无是处。如一次体育课,有三个孩子为了躲避跑步
10、练习,撒谎说自己肚子疼,待在教室里不肯到操场上来。知道这一情况,我和体育老师商量,下一次体育课做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唯独不让这三个孩子参加。这三人站在操场旁边,看着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都非常后悔,向老师保证不再偷懒。以后的体育课中就再也没有出现那样的情况。 五、惩罚要坚持“诛大励小”的原则。这是处理赏罚的一个小技巧。所谓“诛大”,也就是擒贼先擒王。我们在处罚学生时,也一定要把事实了解清楚,板子一定要打在为首者的屁股上,否则,处罚便不能服众。而“励小”,是指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更多的关注易受影响的普通学生,及时鼓励他们,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起到分化后进生,争取大多数的目的。 当然
11、,惩罚不是教师的稻草,不是教师的无限权力,不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的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它只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不得已的辅助措施。惩罚,不能有悖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损害学生的根本权利,不能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惩罚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需要法律来界定,惩罚要有艺术,这种艺术需要所有教师认真研究探讨。因此,惩罚是必须的,但需要法律的约束和教师有限的艺术的使用。 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教育惩戒和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前不就是讲“打就是爱”吗?教育惩罚从没有约束的绝对权利走到今天的和体罚相对应的相对权利,体现了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人格尊重和人权的保护。我们不妨冷静下来,重温古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遗训,并从受教育者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权衡一番。这样,也许才能唤回一个称作灵魂工程师的良知,也许才不至于误人子弟。参考书目: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周晓峰惩戒:德育难以企及的教育境界王维春浅谈正确面对惩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