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
试卷B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它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新时代,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参考答案1: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今天,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改革,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航转向,更不是要丢掉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就要把握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更是死路一条。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讲模棱两可的话,不做遮遮掩掩的事。
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办落实机制。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参考答案2: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首先是要牢牢把握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政治方向。确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不偏离这一根本政治方向,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前者规定了我们的根本方向,后者则明确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我们应当如何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改革的每一步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对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确保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得到有效实施,同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革任务,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改革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这一梦想必须依靠人民,并且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动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福祉、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答案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涉及改革方向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必须头脑十分清醒,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增强改革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所有的改革都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上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全省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始终主动把贵州的改革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丝毫不打折扣地落实中央的各项改革部署,切实做到中央有部署、贵州有行动,紧跟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当前,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围绕精准扶贫抓改革,扎实开展“四场硬仗”(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五个专项治理”(贫困人口漏评错评、贫困人口错退、脱贫攻坚危房改造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四个聚焦”(扶贫资金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帮扶力量要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打好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关键战役。
参考答案4: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成功地抵御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尤其需要站稳立场,摆正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明确宣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也是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
高举旗帜把握总目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引领
中国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改革的根本性质,总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向着什么方向改革,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方向正确,改革事业就能够乘风破浪、开拓前进;方向发生偏差,改革就会走向歧路乃至最终失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国,决不能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放弃或改变这个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而不是放弃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与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明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调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正是依靠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在四、五百年间创造了人类社会几万年、几千年所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历史上任何社会无可比拟的社会文明。然而,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优势的一面,又有弊端的一面。它的弊端就是带有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资本的贪婪性、逐利性,无限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消除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阵发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忧外患,导致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冷酷的暴力掠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而逐步走向自我毁灭。从1825年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到2008年于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地印证了这一铁律,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新篇章,在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它可以同私有制相结合,其结果是一方面带来发展,另一方面无限制地放大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实践雄辩地证明,市场经济也可以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成功地抵御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以及我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是:高度集中的、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是不会给当代社会主义带来成功出路的,反而把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优越性窒息住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其关键一招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创新,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伟大推进,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贡献,又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秘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不是要削弱这个制度,它不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是根本和必要条件,而不是可有可无。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改革的政治底线。
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核心立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共识
中国的改革具有鲜明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了谁、依靠谁,是一个关乎历史观、关乎立场、关乎原则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决策和实践当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再次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更大,对实现公平正义的追求更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强烈。与此同时,我国改革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的难度更大,阻力更大,一些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难啃的硬骨头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风险考验中把握改革方向,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尤其需要站稳立场,摆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就是改革的强大战略定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与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殷切期待,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我们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要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与参与,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证
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两条又是一致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做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进行的,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能改,哪些坚决不能改,以什么样的节奏改,改到什么程度,坚守哪些底线,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领导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的。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该改的要坚决守住,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决定》突出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这个论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和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认识改革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改革的重大关系,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与此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激发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中央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参考答案5: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另起炉灶”,而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标示方向、引领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化、具体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就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我国4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
坚持正确方向使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领域改革,不断破除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充分迸发。
坚持正确方向使我国在根本性问题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颠覆性错误,也就是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国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放眼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充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坚持正确方向使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必须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一是增强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基本前提。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要么缺乏足够的勇气进行改革开放,坚守“老路”;要么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走向“歪路”和“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特色、明显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现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时常出现一些噪音杂音。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力,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