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
2、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教学难点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教学准备: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一) 围绕课题设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
3、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二)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三) 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板书“爸爸”“赞赏”(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
4、术这么熟练。”(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2交流第二个问题(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2) 比较句子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板书:不情愿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指导读好这句话3交流第三个问题(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
5、放掉鱼。四人小组讨论(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板书:斩钉截铁(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
6、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2) 齐读最后一段(四) 总结课文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五) 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7、”汤姆: 惊喜 不情愿爸爸: 赞赏 斩钉截铁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新课标第一网18、狼和鹿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
8、习生字(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3、描红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
9、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3、板书: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第三课时 一、复习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2、讨论:(1)什么是“功
10、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五、指导复述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
11、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19放飞蜻蜓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
12、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3、 初读,理清脉络:(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二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1) 从“纷纷”一词可
13、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3、 激起悬念。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三 指导写字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第二课时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
14、: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3) 孩子
15、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4、 练习分角色朗读。(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5、 启发小结。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评)三 拓展交流,深化理解1、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2、 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3、 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
16、资料,展开交流。)习作6教学要求:1、 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2、 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3、 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教学重点: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教学难点: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前准备:配套光盘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师生谈话,引出话题1、(CAI: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可爱。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二 情境启思,例文引路1、 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
17、,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2、 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提供提示语:蜻蜓有的绝望地说:有的愤怒地说:有的不解地说:有的痛苦地说:3、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1) 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2) 指名发表看法。4、 读例文,再交流。(1) 学生自由读。(2) 指明朗读。(3) 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三 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1、 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2、 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1) 给学生时间,让
18、他们构思,形成观点。(2)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3、 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4、 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5、 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第二课时一 学生完成初稿,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二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议:1、 观点是否鲜明、正确。2、 把自己的见解说清楚没有,有没有凭据。3、 有没有独到的见解。三 学生根据评议修改自
19、己的初稿。1、 好朋友之间互改。2、 自己修改。第三课时一 教师评讲习作初稿,结合学生习作提出共性问题。二 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定稿。三 誊写习作。 新课标第一网练习6教学要求:1、 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2、 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3、 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4、 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5、 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学用字词句第一题。1、 审题。(1) 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2) 师生明确题意。2、
20、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3、 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4、 出示一首标点歌: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5、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6、 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7、 学生按照方
21、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8、 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9、 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二 学用字词句第二题。1、 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2、 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3、 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4、 教师范写:夹。5、 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6、 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7、 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第二课时一 读读背背成语。1、 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2、 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
22、指导读准:妄、蠢、厉3、 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1)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2) 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3) 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4) 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4、 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5、 练习背诵。(1) 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2) 同桌互相背诵。(3)
23、 指名背、集体背。6、 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二 读读背背古今贤文。1、 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2、 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3、 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1) 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2) 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3) 反复读,加深理解。(4) 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4、 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第三课时一 想想做做。1、 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2、 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3、 了解表格要求。(1) 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
24、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2) 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3) 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 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5、 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6、 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7、 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 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第四课时(学写毛笔字)一 明确学习内容。1、 教师出示要学写的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
25、钩。2、 学生书空笔画。二 指导书写。1、 指导学生读帖,观察、分析两个笔画的书写要点。(1) 横折斜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弯后回锋向上轻快挑出。(2) 横折弯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细,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转势向下行笔,略粗,作弧形弯后向右行笔,至钩处缩笔回左稍驻蓄势,再提笔向上挑出。2、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两个笔画。3、 学生自己练习书写,体会。教师巡视相机指导。4、 反馈笔画的书写情况,学生再练写。5、 练习书写带有笔画的汉字。(1) 读帖,分析字在格子中的位置,观察笔画在字中的写法。(2) 教师范写。(3) 学生临帖,练写字:风、九。(4) 指名书写字,集体评议。(5) 学生再次练习书写。Xk 新 课标 第一 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