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6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眼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全家三代人所表现的崇高品质。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全家三代人所表现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1. 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信息。2.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揭题1板题,读题2理解永生(从字面上理解“永远存在”)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试着找出这些人所说的话。2交流反馈(1)说说写了哪些人(温迪父亲母亲“我”琳达)(2)交流句子读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2、!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3、这么多人中,谁的眼睛永生呢?你怎么
3、知道?(只要能讲出父亲、母亲的眼睛永生,因为他们人死了,可把眼角膜捐献给了别人,他们的眼睛永远存在了世上就可以了,如果能讲出温迪的眼睛也将永生,更棒。)引导理解捐赠、器官、眼睛角膜(眼睛角膜的理解,通过图片的出示,加上教师的讲解)三、学习领悟前后两次不同表现部分过渡:对于父母亲的做法,文中的“我”在最后一刻,才真正领悟到-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读句子“我”指谁?“领悟”是什么意思?是呀,“我”这一刻才真正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说明我曾经对他们的行为很不理解,很不明白自主读文,找出写“我不明白的地方交流出示: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
4、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指导朗读是的,我怎么也不能理解父亲竟会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因此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出示“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指导读好“我”的语言(冲着哭喊)7谈话:你们看,当母亲去世要捐眼角膜时,我是如此不理解、伤心,而父亲去世时捐眼角膜时-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角膜。(1)自由读,对比思考有什么变化(2)交流(引导理解遵从,体会我亲自捐赠了父亲的眼睛角膜)(3)齐读四、学习父亲的话过渡:是什么让我有这么大的变化,从不明白到真正领悟呢?1自主读
5、课文找找父亲的话2出示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么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1)自由多读几次(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A、理解“莫过于”(出示莫的几种意思,选择恰当的一种,说说莫过于的意思)B、父亲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C、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D、从他的话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再读,请把让
6、你最感动的一句话读给大家听(4)把自己触动最深的背下来五体会“领悟”的内容过渡:岁的“琳达”(我),理解不到父亲捐赠眼角膜的真正意义;而同样岁的女儿温迪得知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1找出温迪的表现2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身边,紧紧地拥抱他。3读句,说说热泪盈眶的原因4引读温迪的话5再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理解“远非”;联系上下文,“我”领悟到的还有什么?(爱的传递)(无私奉献品质的发扬光大)6引读“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地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六回归主题,总结延伸过渡:课文到这里嘎然而止,但故事本
7、身并没有结束,编者为了不让同学们留下遗憾,删掉了原文的结尾请看出示原文结尾自由读,说说课题“永生的眼睛”还指谁的眼睛?谈话:我相信已经领悟到捐赠眼角膜真正意义的“琳达”的眼睛也将会永生3读资料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 捐献器官的人物及故事 母亲丁剑芬病故捐眼角膜,儿子姚晓明亲手为病人移植曾经感动福建、感动深圳的长乐少年董斌,3月20日在家中去世。按他的遗愿,董斌的角膜昨日被
8、取下,同时,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深圳眼库角膜捐献者英名榜上,上面写着:2005年3月20日,董斌,身后捐献受益3人。克林顿前助手遇车祸死后器官捐赠救活31人广州一女士捐8器官救活8人创捐赠新纪录谈话:对这种捐献器官的做法,刚开始,相信同学们并不真正的理解学了课文,看了资料,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也会有所领悟你领悟到了什么?课题中永生的眼睛仅仅指眼睛吗?4写话:写下自己的领悟板书设计“我”(琳达) 父亲永生的眼睛 (无私奉献)温迪母亲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较多,要深入理解领会内涵较难。很多学生对永生的字面意思理解,但内涵的体会须作引导。“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话耐人寻味,学生理解会有点困难,得在反复品读中,读中谈感受,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真正理解体会含义。很少同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会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堂课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超越了自己。教学中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