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眼视觉.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37296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眼视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双眼视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双眼视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双眼视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双眼视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资料l 第一章 正常双眼视觉一、双眼视觉的特点 双眼视觉优于单眼视觉之处,不仅有两眼叠加的作用,降低视感觉阈值,扩大视野,消除单眼的生理盲点,更主要的是具有三维的立体视觉。二、视野 双眼视野:人的单眼视野在水平位上颞侧约90,鼻侧约60,总共约为150,双眼视野约为180,中间120为双眼所共有,是可拥有双眼视觉功能的区域。颞侧30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三、双眼叠加作用1、定义: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 2、双眼叠加作用的分类(重点) 双眼相辅相成作用,即双眼功能优于两 眼各自功能的总和; 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 等于

2、两眼功能的总和; 双眼部分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优于两眼中的任一眼,但低于两眼的总和; 双眼无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等于两眼的任一眼; 双眼抑制作用,即双眼功能低于两眼的任一眼。 四、视网膜对应点1、特点:有相同的视觉方向2、哪些为视网膜对应点? 双眼黄斑中心凹;与黄斑中心凹同方向、等距离的点五、单视圆1、定义: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2、特点:单视圆上的物体在视网膜对应点成像,形成双眼单一视。六、Panum区1、定义: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将产生双眼单视。这不同于视网膜对应的点与点对应,而是点与区对应。2、特点:非对应点

3、成像,Panum区范围,仍感知双眼单一视觉。七、融像1、双眼融像的定义:将各眼的像融合成单一物像的过程。2、分类:感觉融像、运动融像3、感觉融像的定义:视觉皮层的神经生理和心理过程,联合两眼各自获得的图像而对视觉空间形成统一的感知。4、运动融像的目的:通过两眼的聚散运动,使外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对应部位,形成感觉融像。八、双眼视差1、定义: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称视网膜视差,生理性视差。2、分类:水平视差、垂直视差3、特点:垂直视差不能引起深径觉,而水平视差则可以。4、水平视差分类 水平视差分为交叉性视差和非交叉性视差。前者为物点位于单视圆之内,看起来近于注视点;后

4、者为物点位于单视圆之外,看起来远于注视点。 九、生理性复视1、原因:物像落在分开过大的视网膜非对应点上产生生理性复视。2、分类:交叉性生理性复视和非交叉性生理性复视 。 3、交叉性生理性复视感知物体比注视点近;非交叉性生理性复视感知物体比注视点远。十、立体视觉1、生理基础 外界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但仍在Panum区内点对区的模糊对应2、分类 3、立体视力定义: 立体视力是立体视觉的分辨率,是能察觉的最小深径差。立体视力以弧秒为单位。十一、棱镜与立体视觉的关系1、双眼前加入BO棱镜,感觉物像小而近2、双眼前加入BI棱镜,感觉物像大而远l 第二章 眼球运动一、扫视运动1、定义:扫视运动是

5、骤发的急速的眼位转动,能使视线快速地对准目标。2、分类:分为随意性扫视运动和反射性扫视运动。二、跟随运动1、定义:眼注视一个移动物体的运动过程。跟随运动使受注意的外界运动物体持续成像于黄斑中心凹,以维持清晰的物像。三、注视性眼球运动1、定义:眼球在注视时出现持续不断的运动,一般约为5分角,可达30分角。2、分类:注视性眼球运动分为微动、缓慢漂移、微小扫视运动。四、阅读时有3种重要的眼球运动:扫视运动注视和返回运动。l 第三章 不等像一、不等像的定义 不等像是指大脑皮层像的大小不等,它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光学因素和神经因素。 视网膜像的大小和感受野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是否存在不等像。二、视网膜像1

6、、视网膜像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眼轴长度和眼镜放大率。2、眼镜放大率决定于矫正方法(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l 第四章 双眼视觉异常的概念和检查一、调节基础知识1、调节需求的计算 调节需求=1/调节距离2、分类:张力性调节,集合性调节,近感知性调节,模糊性调节。3、眼镜对调节需求的影响 由于眼镜平面与主点之间存在顶点距离,所以戴远用眼镜看近时眼的调节需求有改变,近视眼调节需求减小,远视眼调节需求增大。二、聚散基础知识 1、定义:为调整两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以达双眼单视,获得最佳立体视。2、分类:张力性聚散,调节性聚散,融像性聚散,近感知性聚散。3、聚散需求的计算 聚散需求=1/注视距离(单位:

7、米角), 聚散需求=瞳距(cm)/注视距离(单位:棱镜度)4、眼镜对聚散需求的影响 改变注视距离时两眼视线不能通过眼镜的光学中心,产生棱镜效果。三、调节和聚散的关系1、调节和聚散相互联动2、AC/A比率是指调节性集合与引起该集合的调节的比率。单位是/D。3、AC/A比率的计算方法 梯度法: AC/A=(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 隐斜法:AC/A=(近距离集合需求+近用眼位-远用眼位)/调节 注:计算时,内斜用“+”号,外斜用“-”号。 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 四、隐斜1、隐斜定义:两眼处于无融像状态,即一眼遮盖或两眼分离时眼位偏离。2、隐斜与融像的关系:运动融像(即眼的聚散

8、运动)是维持双眼视觉的重要因素,融像性聚散用于补正隐斜。3、检查方法:遮盖法、Von Graefe法 目的,注意事项遮盖法检查时,为避免调节因素的影响,应使用可控制调节的视标,即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调节不足会导致高估外斜,低估内斜。调节过量结果相反。 Von Graefe法出现调节时,被检查者常主诉分离的视标游移,可配合遮盖方法。 五、正负融像性聚散检测(重点)1、直接检测方法 平滑聚散检测:使用综合验光仪的旋转棱镜的检查方法 模糊点:无调节改变时的融像性聚散 破裂点:全部聚散的总和 恢复点:复像发生后重获双眼单视的能力 阶梯聚散检测:使用棱镜排镜检测,用于不能配合使用综合验光仪的患者,如年

9、龄小,不能表达的患者。此方法同时可以看到患者眼球运动状况。 聚散灵活度检测 2、正负融像性聚散的间接检查集合近点:集合近点的检查是诊断集合不足的重要依据。检测时记录出现破裂点和恢复点的位置正负相对调节 当进行NRA检查时,调节的放松需要正融像性聚散才能维持双眼单视;当进行PRA检查时,调节的紧张需要负融像性聚散才能维持双眼单视,因此相对调节的检查结果同时可评估调节和聚散两种功能。 在40cm检查距离,NRA的最大值应为+2.50D,即调节完全放松,若高于+2.50D,说明远距离验光时调节未完全放松,验光结果负值过大。六、调节检测1、调节幅度的检查 推进法:屈光矫正之后,测量调节近点,计算调节幅

10、度的大小。此方法因视标所对的视角随距离而改变,所以会高估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利用负镜片刺激调节,检查调节幅度的大小,但随着负镜片的增加,视标像缩小,导致辨别困难。2、调节灵活度(重点)双眼测量的目的:双眼调节灵活度不仅测量调节功能,同时测量调节和聚散的相互关系。如果单眼、双眼的调节灵活度均异常,表明调节异常,若单眼结果正常,双眼结果异常,说明双眼聚散异常。双眼检查时,双眼前加入正镜片时,需放松调节以看清视标,同时调节性聚散下降使双眼外转,此时需正融像性聚散维持双眼单视;双眼前加入负镜片时,需加强调节以看清视标,同时调节性聚散增大使双眼内转,此时需负融像性聚散维持双眼单视。调节灵活度与隐斜关系

11、3、调节反应调节滞后,调节超前 检查方法 MEM法:客观检查调节反应的大小40cm动态检影,映光逆动为调节超前,顺动为调节滞后。 融合交叉柱镜法 七、注视视差1、注视视差的定义:双眼注视的物像并非精确成于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但仍然在Panum融像区域内,注视目标仍可被感知为单一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注视视差。 2、注视视差曲线(FDC)l 第五章 双眼视异常临床分析方法一、图表结构1、隐斜线与AC/A比率:隐斜线越平坦AC/A比率越高。2、双眼单视清晰区(ZCSBV) BI模糊线、BO模糊线、调节幅度线和下X轴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双眼单视清晰区(ZCSBV) 理论上双眼视觉系统能满足这一区域里的任

12、何调节需求与聚散需求,而维持清晰的双眼单视。三、双眼视异常的症状(重点) 1、眨眼频繁 2、视疲劳与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有关 3、眼烧灼感和流泪 4、头痛与近距离工作有关 5、不能持久近距离工作和阅读 6、注意力不集中 7、间歇性复视 8、字看起来移动 9、对光敏感 10、近或远视力模糊11、注视距离转换时发生模糊12、缩短阅读和近距离工作时间13、遮住或闭上一眼14、迷失方向15、阅读时跳行16、阅读缓慢17、阅读领悟差18、头歪斜或脸转位四、综合分析法数据分类(重点)1、正融像聚散组正融像检测结果聚散灵活度检测BO部分集合近点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正透镜部分MEM检测和融像交叉柱镜正值2、负

13、融像聚散组负融像检测结果聚散灵活度检测BI部分正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负透镜部分MEM检测和融像交叉柱镜低正值五、综合分析法 确定远、近隐斜及其性质计算AC/A比率分析相应数据确定双眼视觉异常的种类。 例如:如何判断表现为内隐斜的患者属于何种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重点)l 第六章 常见双眼视觉异常的临床分析(重点)一、调节不足1、检查结果:调节幅度低于相应年龄所具备的最小值调节灵活度在负镜片一侧时速度减慢负相对调节正常、正相对调节减低可能继发集合不足调节滞后高2、处理目的:消除视疲劳,改进调节能力。方法:正镜附加,调节功能训练二、调节疲劳1、表现:阅读初期视力正常,随时间的延长,视力下降,视

14、物模糊。2、检查结果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在开始测量结果正常,重复测量结果值减低调节滞后开始正常,持续近距离工作后增高正相对调节正常或偏低3、处理方法:视觉训练或正镜附加三、调节过度(重点)1、定义:由于调节功能不能放松,调节反应超过调节刺激。2、表现:与阅读和近距离工作有关,阅读时出现复视或模糊,视疲劳伴有头痛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特别是紧张的近距离工作后症状更为明显。2、检查结果 调节幅度正常调节超前负相对调节正常或偏低调节灵活度在正镜片一侧时速度减慢3、处理方法:视觉训练及使用药物解除睫状肌痉挛。四、集合不足1、症状(1)视近物时有重影、复视感(2)书本的字体跳动(3)眼部酸胀,有牵拉、紧张

15、感(4)视近时模糊、聚焦困难2、检查结果远距隐斜正常而近距高度外隐斜,甚至视近时出现间歇性外斜正相对集合(PRC)低集合近点(NPC)后退(一般大于10-12cm)AC/A低调节灵活度降低,特别是双眼正镜片一侧模糊像消除困难负相对调节(NRA)减弱3、治疗方法视觉训练 为首选方法,训练的目的是将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棱镜矫正 l 第二节 聚散系统障碍五、集合过度(重点)1、症状近距离工作后出现眼部不适和头痛复视或视力模糊2、检查结果近距内隐斜,远距离眼位正常负相对集合(NRC)低AC/A高(大于6/D )正相对调节(PRA)减弱3、治疗方法远距离工作使用主觉验光处方,近距离正镜附加,为首选方法视

16、觉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将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棱镜矫正 六、散开不足(重点)1、症状远距复视头痛、眼部不适从视远处到视近处聚焦困难、对光敏感,这些症状长期存在2、检查结果看远时内隐斜较大,大于近方视8-10棱镜度低AC/A比(计算性AC/A低于3/D )远距离负相对集合(NRC)减弱3、治疗方法:虽然屈光矫正、下加镜片、视觉训练等方法也有用但首选方法为BO棱镜。七、单纯性外隐斜1、原因:集合不足,解剖因素等。2、治疗目的和方法:采用基底外方的三棱镜训练集合,加大正融像性聚散,是有效的方法,也可考虑给予BI棱镜缓解症状。八、单纯性内隐斜1、治疗目的和方法:首先矫正屈光不正,注意远视患者必须进行睫状肌

17、麻痹后检影验光。可使用BO棱镜矫正,必要时进行视觉训练,加大负融像性聚散。九、融像性聚散减低(重点) 1、表现:与近距离工作有关,患者长期抱怨视疲劳、头疼、嗜睡视远视近均视物模糊、复视、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2、检查结果 视远视近隐斜在正常范围内相对聚散(PRC、NRC)值在视远、视近时均减小相对调节(PRA、NRA)减低调节幅度、调节滞后正常AC/A比值正常3、治疗方法:融像性聚散减低可能继发于感觉性融像性障碍,如屈光不正、不等像、抑制等。 应通过视觉训练改进融像性聚散功能。十、垂直位双眼平衡的测量方法1、垂直眼位测量,可使用遮盖法、马氏杆法等检查垂直眼位。2、垂直散开力检查,使用BU、B

18、D棱镜检查垂直融合能力结果记录破裂点和恢复点。3、垂直位双眼失衡的处理方法矫正棱镜=(BD破裂点值- BU破裂点值)/2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需要BD棱镜矫正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需要BI棱镜矫正十一、各种聚散异常病例的检查结果特点(重点) l 第七章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处理一、屈光矫正(重点) 1、屈光不正量的大小所产生的影响屈光不正类型 有临床意义的量 远视 +1.50 近视 -1.00 散光 -1.00 屈光参差 1.002、屈光不正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欠矫或过矫会导致调节的功能失常会诱发高量的隐斜,产生融像性聚散的异常需求造成双眼不平衡,引起感觉性融像异常减低融像能力,导致视网膜像模糊。二、

19、球镜附加1、确定球镜附加是否有效的重要参数是AC/A比率。 球镜附加的方法适用于高AC/A比率。 S=P/(AC/A)式中S 为附加球镜,P 为棱镜参考值(内隐斜BO取正值,外隐斜BI取负值)l 2、提示使用正、负球镜的情况(重点)lll 正镜附加三、调节训练1、常见方法:推进训练,Hart 表法,反转拍训练法2、反转拍训练法(重点) 目的:改进调节灵活度,同时改进融像性聚散适应人群:调节灵活度下降者和聚散功能异常者。四、聚散功能训练1、常见方法:3点卡、偏振立体图、孔径训练仪、生理性复视线(Brock线)2、生理性复视线(重点) 目的:诱发抑制,形成明显的生理性复视,改善调节和集合功能。适应

20、人群:有抑制倾向的向外偏斜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集合功能不足等类型的患者。l 第八章 复杂性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的临床分析一、屈光手术后常见的双眼视问题及原因1、调节与集合问题2、屈光参差和不等像3、单眼视导致的斜视失代偿4、斜视失代偿5、手术前配戴棱镜问题l 第九章 斜视引起的双眼视觉异常一、斜视的定义 斜视是指一只眼固视某一目标时,另一眼的视线偏离该目标。二、斜视的分类1、共同性斜视 特征:没有明显眼球运动限制,两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 2、非共同性斜视 特征:眼球运动在某个方向或某些方向有障碍,斜视角随注视方向的变化而改变。三、复视1、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两眼的视网膜

21、非对应点上的结果。显斜时,以非斜视眼注视,则物象与两眼非对应点处成像,被感知为两个。 2、斜视与复视内斜视-同侧性复视外斜视-交叉性复视 四、视觉抑制1、目的是为了消除复视与混淆视。2、分类:机动性抑制(交替性斜视),固定性抑制(弱视)五、 异常视网膜对应1、定义:当双眼视网膜对应点共同的视觉方向发生了变化,失去共同的视觉方向,两眼的非对应点建立了新的对应关系,为异常视网膜对应(ARC)。2、异常视网膜对应形成过程(重点) 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斜视患者一旦开始抑制,就意味着逐渐消失正常的方向感,并向异常视网膜对应转变,淡化正常对应关系,以减弱复视和混淆视。注视眼与斜视眼相应的视网膜非对应区长时间接

22、受相同刺激,将诱发新的对应关系。其过程大致如下:出现斜视发生复视和混淆视视觉系统发生抑制视网膜周边抑制解除建立新的周边融合产生异常视网膜对应进一步加深中心凹抑制。 3、异常角 异常视网膜对应是指自觉斜视角不等于他觉斜视角,即异常角大于3-5l 六、注视异常1、中心注视:使用中心凹注视。2、非中心注视:定义:当黄斑部抑制逐渐加深,其视网膜空间感知能力减弱,将转用中心凹以外的视网膜代替中心凹,为非中心注视。分类:旁中心凹注视,旁黄斑注视,周边注视及游走型注视。七、融合功能异常(重点) 1、影响融合发育的因素:不等像视、屈光参差、弱视、抑制、斜视等。2、融合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 双眼的图像无法融合;虽

23、然能融合但是融合范围窄小,容易发生视疲劳;斜视不断加重,逐渐出现异常融合功能。 l 第十章 屈光性弱视矫治与双眼视重建一、弱视1、屈光与弱视的关系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网膜像程度相近的模糊造成双眼视觉的刺激输入减少,导致双眼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视网膜像清晰度不同,双眼输入刺激强弱不同,导致单眼弱视。二、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1、关键期:出生到3岁2、敏感期:3到12岁三、抑制1、中心抑制:中心凹5以内。屈光参差性弱视多数为中心抑制。2、周边性抑制四、弱视治疗方法1、被动治疗 遮盖、阿托品2、主动治疗 弱视训练3、双眼视功能训练 同时视、融像和立体视的训练五、全面处理屈光性弱视的方案(重

24、点) l 第十一章 视觉疲劳一、视疲劳 定义: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病变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并非独立的眼病,因而常常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身心医学范畴。l 第十一章 视觉疲劳一、视疲劳 定义: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病变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并非独立的眼病,因而常常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身心医学范畴。二、屈光不正与视疲劳(重点) 1、屈光不正是引发视疲劳的原因之一,不同屈光状态产生视疲劳的机制不同。2、近视:近视眼如果不矫正或低矫正,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或阅读时,由于过度使用集合,不使用或少使用调节,破坏了调节与集合间的协调关系,

25、而发生视疲劳。3、远视:远视眼在未矫正或低矫正时,注视外界不同距离的物体,需付出比正视眼和近视眼更多的调节,增加睫状肌的负担,同时伴随发生过度的集合,引起调节性视疲劳。4、散光:散光眼因各经线方向屈光力不同,外界物体无法呈清晰的点像,同时引起调节的差异。轻度的散光可利用改变调节、半闭睑裂和代偿头位的方式提高视力,但这种不断的精神紧张和努力也会引起视疲劳尤以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多见。5、屈光参差:由于双眼视网膜像存在大小及形状上的差异,干扰了双眼融合功能,引起视疲劳。三、调节灵活度不足与视疲劳定义:调节灵活度不足是指对交替变化的调节刺激不能做出快速与精确的调节反应,调节反应的潜伏期和速度异常,表现为调节反应迟钝。四、散开过度与视疲劳 远距离工作疲劳、交叉性复视。广场恐惧症。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