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高考专项复习,第1页,第1页,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于原文内容;,达:合乎当代汉语语法习惯;,雅:尽也许做到语言优美,译出原文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第2页,第2页,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孰)更高兴呢?,练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庭院周围砌上垣墙”),第3页,
2、第3页,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只想求死,不再考虑个人损失。,(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早晚辛勤地工作,孤孤独单,受尽辛劳折磨。,(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进来和意外事件。,(5)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原来山下都是石头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深度。,第4页,第4页
3、,另: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调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例:夫战,勇气也,译文:战斗,是(靠)勇气。(“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第5页,第5页,三、乘。,古汉语中,倍数表示普通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假如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古汉语中,假如尚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
4、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花季年龄。,第6页,第6页,四、除。,古汉语分数表示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下列几种类型:,(一)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二)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第7页,第7页,(三)嵌入式。1、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十分之一。2、如“大都但是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三分
5、之一。3、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但是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第8页,第8页,五、留。,对文言文里有些词语,能够照录,不必翻译。,1、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专有名词,(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第9页,第9页,(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
6、号,。秦朝第二代皇帝胡亥),(,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第10页,第10页,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能够保留,第11页,第11页,六、换。,1、把 文言文一些词,换成与它相称当代汉语一些词。,如:,吾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愈加”;“悲”换成“悲哀”。,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第12页,第12页,找一找,换一换,(1)为长者
7、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2)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3)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4)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枝”通“肢”,肢体),(“田”通“畋”,打猎),(“卒”通“猝”,卒然,忽然),(“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第13页,第13页,3、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词语能够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利用,即在特定语境中,改变它词性,暂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取当代汉语词汇将它们替换。,试一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
8、用为动词),(2)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第14页,第14页,七、移。文言里有几个语序,和当代汉语里对应句式语序假如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1、调整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语序。,移一移,译一译,(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沛公,安在,?(鸿门宴),(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5)是以见放。(屈原列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7)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主谓倒装,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前
9、置,助词“之”置于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介词“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第15页,第15页,2、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语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作: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齐策),译作:我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第16页,第16页,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构成成份,经常省略,译成当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找一找,补一补,(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赤壁之站),(4
10、)蟹六跪而二螯。(劝学),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第17页,第17页,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易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晋文公说:“不能够这样做。没有大家大力相助不行。依仗过人家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原则;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原则;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原则。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译文二:,晋文公说:“不能够这样做。没有那个人大力相助,我不也许达到今天地位。依仗过人家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原则;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原则;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
11、,不符合武原则。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国境。,第18页,第18页,分析:上面译文一对于文意表示大体准确,但是没有做到字词 一一落实。如“夫人”“夫”为批示代词“那”,漏译;“不及此”译为“不行”,未做到对译;“亦去之”宾语“之”(指代郑国国境)漏译,等等。译文二能做到字词 一一落实。,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资治通鉴,译文一: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域割据。,译文二:,孙权割据江东地域,已经三代了。,分析:原句旨在强调孙权割据江东已历多年,根基稳固,陈说重点是“已历三世”。译文一把“三世”移到前面同“孙权”一起做主语,这样改动原句语序和句法结构译文,其实已改动了原句意味。译文二依据原
12、句句型、语序,采用一一对译做法,比较忠实于原句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第19页,第19页,例、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分析:对比之下,译文一把前置宾语处理成了状语,译文二则调整了宾语位置,使句意表示更为准确。,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译文一:那晋国是贪得无厌啊!,译文二:,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时候啊!,分析:原句为反问句,其所表示必定语调比普通陈说句更为强烈。译文一没有按照本来反问句式对译,而是把原句用陈说句形式表示出来,必定语调较之原句大大削弱。译文二注意把句式仍译成反问句,使句意和语调得到较好落实。,第20页,第20页,每日一句,只有自强、自立、自信,你才干付得起人生账单。,第21页,第21页,第22页,第22页,第23页,第23页,每日一句,有些人说,高中生应定一个目的,如考上一所抱负大学。这莫非不对吗?当然对。可是对于这一点,我却认为它就像是高塔塔顶,似乎遥不可及。我目的应当是实实在在地在我面前,于是我选择了到达塔顶阶梯。也许有一天,我会走完所有阶梯,站在塔顶,看到更辽阔世界。,第24页,第24页,第25页,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