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6967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林 欢(莆田学院 新工科产业学院 福建 莆田 )摘 要:针对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现象 探索“跟进式”培育路径即“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旨在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短板 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融合育人关键词: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 新时代 跟进培育 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莆田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科研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林欢()女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主要从

2、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 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就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的光荣史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强国梦的必要支撑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对劳动教育做了更加全面的顶层规划和精准部署 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在新时代 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教育观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热爱劳动、享受劳动

3、推 年 月进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民族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 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制作”“畜牧农耕”到先秦时代的“耕读传家”“劳者得息”再到近现代的手工劳动、机器制造 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蕴 在新时代 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同样需要通过辛勤劳动得以实现 但是 智能时代的到来使脑力劳动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 人们往往容易把劳动与“脏、累、苦”的场景联系起来 而忽视了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这使得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劳动产生了疏离感和排斥感 这一现象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深远发展 年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

4、志着劳动教育正式被纳入我国人才全面培养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一重要论述 凸显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考试选拔制度给社会、家庭和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升学压力 五育协同发展理念让位于“智育统帅一切”从我国五育并举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德智体美”四育的发展体系相对健全和成熟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发展较晚 在五育中还处于弱势地位 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并未与其他四育形成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因此 大力发展劳动教育

5、推动五育并举教育事业发展彰显了深刻的时代意义二、劳动教育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新时代的今天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我国劳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它更深远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 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继承了中国劳育文化的优良传统 对“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新时代怎样进行劳动”“新时代的劳动为了谁”等问题进行了充分回答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为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劳动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 幸福生活离不开勤恳劳动 这是创设幸福机制的中国式表达 劳动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

6、在 孙会平等认为:“我国劳动教育从 工具价值 逐步走向 内在价值 与 社会价值相统一的 存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劳作转变为复合型劳动实践“我们开展劳动教育 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高度上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通过厚植劳动情怀、催生劳动意识、开展劳动实践、共享劳动成果使人们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 就是要打破“躺平”的文化怪圈 引导人们在智能时代深刻领悟和积极践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锻造更加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话语体系 通过新媒

7、体等网络传播平台 把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讲出来”引导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三、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实践路径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 深刻体悟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 匡正劳动教育观念 纠正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加“体面”的思想 将劳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创新化 通过跟进式培育实践路径 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不断提高我国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工作的实效 与四育融合 激发劳育价值认同“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 所有这一切 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 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 才能做到”可见 劳动是实

8、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措第 期林 欢: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观的跟进式培育探索施和重要手段 为推动我国五育并举教育事业发展 需要创新劳动教育方法 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四个有力措施将劳育与其他四育进行融合、跟进、创新发展()以劳树德劳动教育具有树德的功能 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实践的推动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开展劳动教育 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坚韧的思想品格、勤奋的学习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 因此 劳动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德育的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教育事业需要寓德育

9、于劳育之中 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以劳增智劳动教育具有增智的功能 劳动教育和智力教育是有机统一体 二者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智力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发现问题 所谓“劳动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培养大学生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 不断引导他们进行脑力劳动 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 大力开展以知识为载体的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劳动 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以劳强体劳动教育具有强体的功能 体育源于劳动劳动的过程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 体育和劳育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融合统一的人类文明进入 世纪 由于自然环

10、境恶化、工作压力增加等外界因素给人们带来了健康隐患 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要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劳强体就是有力的措施()以劳育美劳动教育具有美育的功能 美好事物的诞生多数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和双手 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好事物的过程 是将大脑中的构思通过双手劳动实现的过程 而美育恰好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 反之 劳动教育也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体现在:劳动可以强身健体、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培养大学生奋发图强、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 从而真正实现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和谐之美 教育资源整合 创新劳育教学设计()开发劳育系列课程想要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首先需要在教学设

11、计上下功夫 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学研究及评价体系 帮助大学生逐步从书面化的知识学习过渡到实用性的学习运用 通过在不同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将学科理论与实践劳动相结合 设计可融合、可操作的劳动课程 在注重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同时 不断扩展劳动课程内容 通过单独设立劳动实践周 将劳动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环节 深化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举办劳动知识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和实施制度 将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整合成系统的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劳育开展途径劳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 是不受限于课堂、教材的复合型教育资源 通过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采用

12、“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多渠道引入校外资源 参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让劳动成果共建、共享 通过将网络思政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新媒介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 运用微课堂、微故事、微视频等形式 引入榜样力量 让劳动最光荣发出铿锵有力的时代之音 通过大力弘扬服务性劳动 让大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利用“公益劳动、三支一扶、服务西部”等专项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帮助大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创新劳育实践方法劳动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 不局限于日常课程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五一劳动节”“学雷锋纪念日”等劳动主题教育 将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13、、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文化传播等教学环节中 通过启发式教学 运用劳动人 年 月物、劳动事迹、劳动精神等榜样力量启迪大学生的劳动意志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家校社联合 凝集三方育人合力()家庭教育为软基础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离不开基础劳作劳动是人类具备生存能力开始就可以开展的社会行为 这其中 家庭对于劳动教育具有启蒙作用 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劳动中 年教育部印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 要将劳动教育立足于个人生活事务的管理和处理上 从自立自强意识培育、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上做起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劳动、主动劳动、享受劳动 实现劳动教育向家庭的回归 同时 家长需要明确责任

14、、以身作则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形象 为学校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学校教育为主抓手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对于培育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上更需要设置专职专岗 正如赵亚敏认为:“我们缺的主要不是教师 而是劳动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更准确地说 缺的是掌握劳动教育特点与规律的专任或专职老师”同时许多学校、家庭和学生倾向于将智育摆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劳育的重要性 针对这一情况 首先需要转变“重智轻劳”的教育评价导向 建立合理、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 倡导过程和结果“两手抓”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享受劳动同时 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 将劳动教育观讲好、

15、讲深、讲透 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社会支撑为硬保障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讲堂和大舞台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诚实劳动、享受劳动”的良好风气显得尤为重要 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一切劳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首先 需要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保障和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 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本领 提高劳动者报酬 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让劳动者能够共享劳动成果和红利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育人共识和理性自觉四、结语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16、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一切离开劳动实践的空想都将付诸东流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积极培育劳动价值观 通过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的“跟进式”培育路径补足劳动教育短板 积极推动五育并举教育改革提质增效 让青年一代养成劳动习惯 认同劳动价值 践行劳动行为 愿意俯下身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让劳动教育真正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引导社会大众共同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参考文献: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17、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孙会平 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教育科学():.刘向兵 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 基于 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蔡汀 王义高 祖晶 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赵亚敏.论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化规范化体系化.高校辅导员学刊():.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责任编辑 林 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