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控制第一部分 人兽共患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因素流行规律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发展阶段传染病相关概念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人兽共患传染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WHO,1959。病原体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同一种病原在自然条件下能使人和某种脊椎动物感染或发病,并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或单向传染。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传播。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互源性人兽共患病互源性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宿主性质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动物
2、源性人兽共患病(Anthropozoonoses):指自然状态下主要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但也能传播给人类,如狂犬病、鼠疫、布氏杆菌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Zooanthroponoses):指一般情况下主要为人类疾病,但也能传播给动物,如人型结核病(人传给猫和猴)和阿米巴病(人传给狗)。互源性人兽共患病互源性人兽共患病(Amphixenoses):指自然状态下就在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如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及葡萄球菌病等。真性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Euzoonoses):指必须以人和某种动物分别作为其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多见于寄生虫病。如猪带
3、绦虫和牛带绦虫均必须以人为终末宿主,人还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直接人畜共患病:直接人畜共患病:是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无生活史上的发育过程,如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等。载体载体循环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 史需要两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参与。如猪、牛带绦虫病及其囊尾蚴等。该类多为寄生虫华华华华支支支支睾睾睾睾吸吸吸吸虫虫虫虫媒介性人畜共患病:在病原体的生活史中需要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病原体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或完成某 一发育阶段,才能传播到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如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淡水鱼,终宿主为人、猫、狗、猪、鼠等。腐物传播性共患病:病原体需要一种脊
4、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生物性的滋生地或储存处如土壤、污水、饲料、食品和植物等。病原体在非动物体上繁殖或进行一定阶段的发育,才能传染于脊椎动物。如破伤风、气性坏疽、肝片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人兽共患传染病的危害人兽共患传染病种类多、分布广鼠疫、麻风病、莱姆病、艾滋病、轮状病毒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鼠疫:第一次大流行1亿人死亡;第二次流行2500万人;第三次流行,仅印度就死亡1200万人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疯牛病、口蹄疫、流感、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兽医传染病学: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一门学科。涉及内容: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通用措施;传染病的分
5、布范围、病原简介、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等。掌握兽医传染病学的基础: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感染(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成为感染。感染梯度: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与病原的致病性、毒力、宿主特性有关。传染病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成为传染病。特性:特性:微生物;传染性和流行性;免疫学反应;获得性免疫;特征性临诊表现;明显的流行规律现在观念:所有生物因子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应当视为传染病。传染病
6、相关概念按传染病危害分类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措施:隔离、封锁、扑杀、销毁。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该类疾病危害性、爆发强度、传播能力以及控制和扑灭的难度比一类疫病小,但不排除采取与一类疫病相似的强制措施。三类疫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其多呈慢性发展状态,法律规定应采取检疫净化的方法,并通过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国际A类:超越国界、具有快速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该病的
7、流行应经常或及时向OIE报告。国际B类: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每年定期向OIE报告一次以上。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称为。前驱期:从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称为。转归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或康复或死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能否诊断?特征症状、示病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潜伏期病原
8、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传染源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传染病发展四个阶段所处的动物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宿主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成为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水平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饲料和水土壤生物媒介传播方式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易感性。影响易
9、感性因素遗传性等内因饲养管理等外因特异性免疫动物易感性易感动物抵抗力?疫病流行的程度?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流行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流行性大流行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对病原对媒介动物周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社会因素政治、经济饲养管理第二部分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消 毒、杀虫、灭鼠、防鸟传染病治疗隔离和封锁检疫疫情报告和诊断防疫工作的原则和内容防疫工作的原则健全机构健全法规预防为主第一节 防疫工作的原则和内容防疫工作基本内容切断疫病传播三个基本环节综合措施:养、防、检、治平时预防措施加强饲管,搞好卫生免疫接种杀虫灭鼠加强检疫联防联控,防止疫病侵入发
10、生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及时发现、诊断、上报隔离患病动物,紧急消毒紧急免疫接种严格处理死亡动物和被淘汰患病动物第二节、疫情报告和诊断突发传染病时措施报告消毒非兽医人员不得随意急宰、剖检隔离不得食用和销售正确的疫病诊断措施正确的策略完善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先进的技术现场诊断流行病学临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实验室诊断组织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1、流行病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方式有问询和现场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一、临诊综合诊断发病动物品种、年龄、易发季节锁定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本次流行情况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方式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蔓延、分布、动物种类、数量、传播速
11、度、采取措施、病前防管、应激因素病史、防治效果、周边疫情、何地引种、购料、输出地疫情、外来人员饲管、牲畜流动、卫生防疫、检疫、病死动物处理、疫病蔓延因素、媒介物群众生产和生活、兽医机构状况、当地对疫情重视程度2、临床诊断望闻问切观察动物精神、食欲、体温、脉搏、分泌物、排泄物特性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及五官变化重点:主要症状、特征症状、典型症状、示病症状局限性:发病初期病例、非典型病例、混合感染病例注意:个体与群体3、病理解剖诊断通过特征性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验证临床诊断结果;为实验室诊断提供依据。肉眼病变或大体病变剖检要求兽医人员在规定地点进行,不得随意解剖,避免污染和散播疾病。
12、疑似炭疽严禁剖检!剖检顺序观察尸体外观查内脏查胸腔查腹腔肝、脾、肾、淋巴结消化道选择症状典型、病程长、未经治疗的自然死亡病例二、实验室诊断1、病理组织学诊断:观察组织学病变(显微病变)动物接种试验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料涂片、镜检病料采集2、微生物学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和试验凝集试验沉淀试验溶细胞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单克隆抗体3、免疫学诊断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鼻疽菌素试验4、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测定。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PCR核酸探针DNA芯片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核酸电泳图谱分析寡核苷酸指纹分析第三
13、节 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疫病传播。目的动植物检疫法;动植物检疫条例;动物防疫法;动物疫病分类名录;进出境动物名录。法规检疫的对象动物:家畜、家禽、皮毛兽、实验动物、野生动物、观赏动物、蜜蜂、鱼、胚胎动物产品:生皮张、生毛类、生肉、种蛋、精液、鱼粉、兽骨、蹄角运载工具:运载动物的车、船、飞机、包装物、垫料、饲养工具和饲料动物检疫种类产地检疫:集市检疫;收购检疫运输检疫:铁路检疫;交通检疫国境检疫:防止疫病传入或传出。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第四节 隔离和封锁隔离:隔离:将不同健康
14、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即为隔离。目的:目的:控制传染源,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适用情况引进动物时,防止疫病传入;发生疫病时,将患病动物与可疑动物隔离,防止继续受到传染。传染病流行时动物分类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消、隔、禁、治、杀)可疑动物:可疑动物:(消、隔、禁、免、预防投药)假定健康动物:假定健康动物:(消、隔、免)封锁: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其他动物群采取的划区隔离、捕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措施。疫情封锁适用疫病种类:一类传染病一
15、类传染病目的:保护更大地保护更大地区人和动物健康,区人和动物健康,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就地消灭。封锁原则:“早、早、快、严、小快、严、小”疫点疫点应采应采取的取的措施措施1、严禁人、畜禽、车辆出入和畜禽产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运出。2、对病死畜禽及其同群畜禽,采取扑杀、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3、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疫点内用具、圈舍、场地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疫区疫区应采应采取的取的措施措施1、交通要道必须建立临时性检疫消毒卡,监视畜禽及其产品移动,对出入人员、车辆进行消毒。2、停止集市贸易和疫区内畜禽及其产品的采购。3、未污染的畜禽产品必须运出疫区时,需经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批准
16、,在兽医防疫人员监督指导下,经外包装消毒后运出。4、非疫点的易感畜禽,必须进行检疫或预防注射,疫区动物严控外出。受威受威胁区胁区应采应采取的取的主要主要措施措施威胁区内的易感动物应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建立免疫带。管好本区易感动物,禁止出入疫区,并避免饮用疫区流过来的水。禁止从封锁区购买牲畜、草料和畜产品。对设于本区的屠宰场、加工厂、畜产品仓库进行兽医卫生监督,拒绝接受来自疫区的活畜及其产品。解解 除除 封封 锁锁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禽扑杀或痊愈后,经过该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禽时,经彻底消毒清扫,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经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
17、后,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疫区解除封锁后,病愈畜禽需根据其带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范围内活动,不能将它们调到安全区去。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并举。第五节 传染病治疗目的救治患病动物,减少经济损失;消除传染源。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注意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剂量,既要做到用药足量,保证疗效,又要防止药物中毒;疗程要足,避免频繁换药,不能取得应有疗效;定期换药,穿梭用药,以免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又要避免药物颉抗。用药原则一、针对病原体的疗法特异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化学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生素疗法注意事项掌握抗
18、生素适应症用量、疗程、给药途径、副反应、价值避免滥用联合用药注意配伍禁忌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加强护理:使动物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对症疗法:减轻或消除症状。退热、止痛、镇静、强心改善微循环等。使患畜渡过危险期,以便机体免疫功能及病原疗法得以发挥其清除病原体作用,促进和保证康复。群体预防:部分动物发病,未发病动物应进行紧急预防性治疗。第六节第六节 消消 毒、杀虫、灭鼠、防鸟毒、杀虫、灭鼠、防鸟消毒: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治疫病的流行称为。目的: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
19、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不包括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消毒方法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 化学消毒生物热消毒清扫、洗刷、通风阳光、紫外线、干燥、烧灼、烘烤、煮沸、蒸汽酸、碱、酚、醇、卤素等堆积发酵、沼气杀虫物理杀虫:火烧;干热;蒸烫;灯具诱杀;机械捕捉生物杀虫:以昆虫天敌或病菌及雄虫绝育技术来杀灭昆虫。药物杀虫: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驱避剂蚊、蝇、蜱、虻是重要的疫病传播媒介,杀灭这些虫媒在防治动物疫病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灭鼠保持畜舍及周围整洁,门窗完整,地面无洞,使鼠得不到食物器械灭鼠药物灭鼠第七节第七节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免疫接种:免疫接种: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
20、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为了控制某些疾病而在动物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到威胁的动物不受疫病的危害。免疫是基础,药物是手段,管理是关键,治疗很遗憾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传染病或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称。种类: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抗原激发免疫。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剂可统称为疫苗(菌苗、疫苗和类毒素)。方式:皮下、皮内,肌肉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
21、种方法,接种后经一定时间可获得数月至一年以上的免疫力。一、免疫接种引种和突发疫情紧急接种1、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当地流行疾病种类、流行时间免疫日龄疫苗种类种 猪每年五月份前注射乙脑疫苗种公猪、母猪每年口蹄疫、丹毒、肺疫苗各免疫二次配种前730天 母猪、公猪均接种一次细小病毒、猪瘟、喘气病疫苗产前4042日龄大肠杆菌、伪狂犬疫苗产前30日龄魏氏梭菌、萎鼻、猪瘟疫苗产前15日龄大肠杆菌、萎鼻疫苗超免仔猪出生后立即免疫,2小时后再哺乳37日龄大肠杆菌苗15日龄伪狂犬、喘气病疫苗20日龄猪瘟、喘气病疫苗30日龄仔猪副伤寒、口蹄疫苗45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疫苗(单苗)70日
22、龄萎鼻疫苗90日龄口蹄疫苗接种前注意事项:健康情况、年龄大小、是否怀孕或泌乳,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情况。按受威胁程度安排接种顺序。接种后2周,检查免疫效果,漏免和免疫失败的及时补防2、预预防防接接种种的的反反应应正常反应:正常反应:是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严重反应:严重反应:某一批生物制品质量较差或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途径错误等或是个别动物对某种生物制品过敏。合并症:合并症: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扩散为全身感染和诱发潜伏感染。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经预防接种后引起了持久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而致的后遗症。3
23、、疫苗的、疫苗的联联合合使用使用联合疫苗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成本疫苗间相互抑制,不利于疫苗作用发挥机体对疫苗刺激的反应有限度,不能过度使用4、合理的免疫程序、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顺序、时间、次数、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免疫程序制定应考虑因素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母源抗体水平上次接种产生的抗体衰减情况动物免疫应答能力疫苗种类和性质接种方法和途径各种疫苗的配合对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5、免疫失败的原因疫苗因素:疫苗因素:1、疫苗本身保护力差或具有一定毒力;2、
24、疫苗株与野毒株血清型不一致;3、疫苗运输、保管不当、使用不当;4、疫苗间干扰动动物因素:物因素:1、母源抗体干扰;2、动物处于感染潜伏期;3、免疫抑制病影响机体反应人人为为因素:因素:1、免疫接种不认真,疫苗稀释错误,剂量不足,造成漏免;2、免疫接种方式错误;3、错误使用药物影响疫苗紧急接种: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末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紧急接种是在疫区及周围的受威胁区进行,其目的是建立免疫带以包围疫区,就地扑灭疫情,但这一措施必须与疫区的封锁、隔离、消毒等综合措施相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散毒和毒力返强风险操作方便,省工省时对
25、疫苗防制效果不佳的疫病是一条有效地防制途径;药物预防:药物预防:畜群的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病的危害。二、药物预防二、药物预防优点减少患病的疼痛和痛苦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粪便排毒可能降低生产成本。缺点增加耐药性可能造成残留增加生产成本给部分消费者造成负面印象药物使用的误区添加药物种类过多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过早使用新药过分依赖药物药物混合不匀过科学用药原则与方法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穿梭用药,定期轮换饲料和饮水中药物混合均匀药物残留:药物残留: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型、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用部分的残留。药物残留的原因:1、不正确用药;2、未执行休药期;3、使用违禁药品。药物残留的危害药物残留的危害毒性反应耐药菌株的产生“三致”作用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兽药残留的防控措施搞好宣传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未经批准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