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新闻叙事学入口:评华进的《网络新闻叙事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38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7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新闻叙事学入口:评华进的《网络新闻叙事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新闻叙事学入口:评华进的《网络新闻叙事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新闻叙事学入口:评华进的《网络新闻叙事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评 网络新闻叙事学入口:评华进的 网络新闻叙事学李小钰作者:华进书名:网络新闻叙事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 0 2 1年I S B N:9 7 8-7-5 2 0 3-8 8 7 9-5孔德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华进,2 0 2 1,p.1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者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后孔德时代,成为一种被互联网“重装系统”后的社会。在这个时代里,人类正经历着思辨发展的第四阶段 “体验阶段”,主要表现为一种沉浸传播的形式。身处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单一的某种感官体验正转向多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基于重新理解媒介

2、,此书从跨学科视角来重新阐释何为“新闻”,何为“叙事”,何为“新闻叙事”,并从“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叙事文本”“叙事的意义建构”及“叙事伦理”等多方面来剖析网络新闻叙事,“分别回答了叙事从何而来、叙事是什么、叙事为什么以及叙事向何处去等问题”(p.4),结合文本结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及宏观的社会学审视来探寻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以期建构系统的网络新闻叙事学,并为新闻传播实践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在绪论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三个问题并解答和揭示了2 1世纪的人类正处在“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第三媒介时代”(李沁,2 0 1 3,p.1

3、 2),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不同,而当下的新闻学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接下来,作者基于当下的媒介技术对传媒生态的改变,发现媒介技术已成为社会的操作系统,呈现了人性化发展趋势,媒介技术已自带价值169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观并催生了后喻文化。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需要“正确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善用媒介,才能在更高格局上把握最新传媒实践,实现新闻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华进,2 0 2 1,p.1 5)。最后,作者从叙事学与新闻学的共性 “新闻即叙事”入手,提出“人为叙事所包围,人本身就是作为叙事的存在,人是叙事的栖居”(p.2 6),以叙事学来审视“新闻”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

4、以及网络新闻叙事研究应该重点围绕“媒介”本身来展开等创新路径。此外,作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尽管国内外在“网络叙事”和“新闻叙事”领域均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二者的结合 “网络新闻叙事”却着力不够,因此建构系统的网络新闻叙事学正逢其时。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聚焦网络新闻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回答“叙事从何而来”的问题;第二、三、四章分别聚焦网络新闻叙事的“叙事者与接受者”“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回答“叙事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聚焦网络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回答“叙事为什么”的问题;第六章聚焦网络新闻叙事的“叙事伦理”,回答“叙事向何处去”的问题;第七章基于前六章对网络新闻叙事的概述

5、,进一步补充性地提出了几个值得继续思考的命题。作者所有的回答均是基于互联网深度介入新闻叙事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立志在此基础上探寻并把握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一、从何而来:网络新闻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作者在绪论部分提出观察网络新闻叙事的四种方式:自然的、文本的、政治的和伦理的。而“自然的”观察方式即从叙事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观察,这种观察不是静态的、僵硬的,而是去寻找社会表象后的“内在逻辑”。首先,作者对互联网语境和社会语境给出明晰的定义,提出赛博空间的诞生开启了叙事的互联网语境。“赛博”(C y b e r)源于古希腊语,含义为“控制”“掌 舵”,而“赛 博 空 间”的 概 念 最 初 来

6、 自 威 廉 吉 布 森(W i l l i a mG i b s o n)的科幻小说 神经漫游者。费安翔、徐岱指出“赛博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实时互动性、全息性和超时空。从该种意义上说,“赛博空间是一个融合的世界,它模糊了自然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边界,并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足的世界”(p.4 3)。相应地,在这个空间所发生的叙事生产、叙事传播、叙事消费等诸多行为也必然发生变化,有关叙事的诸多观念也将被推翻和重构,故网络新闻叙事学才应运而生。而社会语境是社会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情境,若以媒介为切入口来观察我们所处的社会语境,会发现人类身处于媒介编织成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沉浸化和场景化成为潮流。“整个

7、社会的话170书评 语表达趋向娱乐化、各类边界更加模糊,社会的后现代特征也更加明显”(p.4 3)。同时,叙事话语权也逐步下沉,信息管理难度加大,由此引发媒体监管的严格化。接着,作者基于互联网语境,对叙事进行了再阐释,表明“从一部叙事作品中了解一个故事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胡亚敏,2 0 0 4,p.7 8),叙事由自足走向开放。与传统叙事不一样的是,互联网叙事并非要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并非要有一个开头和结尾。进一步,作者对互联网新闻叙事进行再阐释,表明了“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再阐释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叙事本质以及叙事体验的重新思考。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本质已经由对

8、新闻事件的原创性采写,转变为对新闻信息的创造性管理,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性新闻内容成为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宠;叙事方式也由线性的单向度叙事,转变为由编辑记者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连续性的、互动式的集体叙事;叙事文本则由单一的、权威的作品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可实现文本间直接跳转的文本集合;新闻叙事者与接受者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形成新型的写读者身份;新闻叙事体验也由旁观性叙事向沉浸式叙事转变”(华进,2 0 2 1,p.7 1)。最后,作者对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混沌性进行了解释,以引入“熵”的概念来表现其无序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作者赞同“混沌绝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更像是不

9、具备周期性和其他明显对称特征的有序态”(郝柏林,2 0 0 4,p.4 2)。作者指出混沌并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更高阶的有序,其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混沌性、结构的混沌性与信息的混沌性。二、是什么:网络新闻叙事的文本接着,在进一步聚焦“语境中的叙事”,回答“叙事是什么”的问题上,作者主要从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者和受叙者的转型、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结构的再造和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话语的重构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新闻叙事的文本。首先,就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者和受叙者的转型,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从传统新闻叙事者到网络新闻叙事者、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者的转型、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受叙者的转型以及互联网语境

10、下新闻叙事阐释的复杂性。首先,作者基于赵毅衡的 叙述者的广义形态:框架-人格二象认为网络新闻叙事既体现为一种“实在性叙述”,又体现为一种“互动叙述”,即同时处于“框架-人格二象”序列的两极。结合这样的设定,在新171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作者大胆地从理论意义上提出新闻叙事者的三种样态:“第一种是纯粹的人格化叙事者,这类叙事者普遍存在于传统新闻叙事作品中;第二种是纯粹的框架化叙事者,具体表现为目前比较流行的机器人写作者;第三种是二者的结合,可称之为 人机综合体叙事者,这类叙事者擅长编辑式的互动叙事,新闻叙事体现为一种人机互动模式下的信息流。”(华进,2 0 2 1,p.7 7)

11、同时,作者认为网络新闻叙事者主要体现为后两种样态。基于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在网络新闻叙事中,作者认为“作者之死”并不意味着具有生理特性的创作主体的锐减或消亡,而是指在网络新闻这样一种可写性文本中,与作者相对的读者话语权的无限增长。即作者这个主体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散播开来,“形成了作者-读者-文本融为一体的状态,进而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空间”(p.7 8),即要关注作者与读者形成对话、交流甚至整合之后的新的存在形态,这种形态的特征华进称为“主体间性”。同时,作者认为网络新闻叙事已经由对新闻事件的原创性采写为主转变为对新闻信息的创造性管理为主,随着“作者之死”实现的是作者身份的涅槃,即写读者(w r

12、e a d e r)的诞生。“写读者,又称 合一作者(c o-w r i t e r),是指人们在虚拟条件下进行艺术协作创造出来的新的作者身份”(p.7 9)。此外,作者还提出“人机综合体”成为网络新闻叙事者,这里的“人”指由编辑、记者、消息来源、网民等组成的集体,“机”指连接互联网的虚拟平台及设备终端。同时,机器人初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新闻叙事者,在如财经、体育、气象、科技、汽车、房产等较多涉及数据统计的领域大显身手。基于以上对新闻叙事者的转型分析,作者认为互联网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叙事语境,“多元叙述主体共同参与新闻叙事,一个叙事混沌的时代(a na g eo f n a r r a t i v

13、 e c h a o s)已经到来”(p.8 4)。接着,对于新闻受叙者的转型,作者认为体现在身份变迁即从纯粹的叙事观者到叙事观者与生产者的合一,在网络新闻叙事中,新闻受叙者的身份首先是从被动的叙事观者转变为活跃的叙事参与者,再进一步演进为生产者,体现为:受叙者的“点击”是实现网络新闻叙事的途径以及受叙者的互动行为对网络新闻文本的重新建构。此外,关于新闻受叙者对新闻的阐释,作者认为主要基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新闻的叙事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二是基于受叙者对新闻叙事文本的“叙事化”过程。在网络新闻叙事中,作者认为网络新闻文本是以开放性的超文本出现的,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同时传统媒介的宏大新闻

14、叙事在互联网语境下面临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分布性的碎片化叙事。而新闻受叙者的“叙事化”策略主要包括对叙事结构的重新组织、对叙事时空的重构、对多媒介叙事的认知等方面。172书评 其次,针对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结构的再造,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单位、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结构模式和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结构逻辑。对于新闻叙事单位,与传统叙事学涉及的三种叙事单位相比(功能、事件和序列),作者提出网络新闻的叙事单位:微内容。网络新闻文本是一种框架式的叙事文本,各种小的内容模块(标题、作者、内容提要、正文、相关链接、留言等)组成了一个叙事的整体,因而将这些小的内容模块命名为“微内容

15、”。对新闻叙事结构模式来说,主要分为底层结构和复杂结构。底层结构指的是三层次超文本,“一则简单的网络新闻叙事往往呈现出三层次结构,即 新闻核心层(标题页)新闻扩展层(正文页)新闻延伸层(链接页)的简单结构”(p.1 1 7)。复杂结构指的是基于分形的嵌套文本,这种结构主要有以下三项特征:嵌套文本结构的自相似性、嵌套文本结构的标度不变性以及嵌套文本结构趋向无限“长尾”。对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结构逻辑来说,作者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朱海松,2 0 1 0,p.1 0 0)。“耗散”和“结构”是一

16、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耗散意味着混沌和分解,结构却是一种有序,而网络新闻叙事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重要形态,其结构本质上也体现为“无序中见有序”的耗散结构,而这种“有序”表征为文本结构中的标题轴心与意义场。最后,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话语的重构方面,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符号特征、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视角和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时空特质。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符号特征方面,作者指出网络新闻文本是特殊的超文本,其互动式、非线性的书写特征使超文本符号的所指/能指发生了漂移,主要表现在“漂浮的能指”与“滑动的所指”。“漂浮的能指”源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 a c q u e

17、 sL a c a n)的理论,关注的是无意识现象,但其在互联网语境下得到一种跨越式的回应,即在网络新闻叙事中,这种“漂浮的能指”指建立在人机互动基础上的文本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可选择性、不确定性是超文本的三大特征。网络新闻作为一种超文本,其叙事的有效性依赖于接受者的参与,文本的能指也随着接受者的选择与点击不断发生变化,正是这种互动式的书写特征促成了能指的漂浮。在能指链中,各个链接点之间并非环环相扣,而是呈现开放式的结构,新的能指可以随时介入,原有的能指也可以随时退出,文本由线性走向了非线性,由单一走向了复数。能指发生漂移的同时,所指也随之滑动,即173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在文本不断被书写和

18、改写的过程中,所指的对象及意义发生了延伸、拓展、转换甚至替代。“文本符号的所指在互动中无限累加,并逐步形成无比庞大的堆积物 一个意义的螺旋体。”(华进,2 0 2 1,p.1 2 7)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视角方面,作者依据叙事视角的权力限定,将其区分为三种类型:编辑式全知全能视角、人物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其中人物限知视角又分为三种:固定人物限知视角、不定人物限知视角和多重人物限知视角。在编辑式全知全能视角的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知,它既可观察到事物表象,又可深入人物内心,还可对事实进行主观评价,堪称“上帝之眼”;人物限知视角则主要从一个或多个人物出发,人物所知即叙述者所知,除此之外,叙述者

19、一无所知,因此,它是“人物之眼”;纯客观视角是一种外视角,是指从一个非人格化的视角来叙述,只反映外在客观事物,无法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相当于“摄像机之眼”。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视角的特殊性指网络新闻叙事视角运用的特殊性,体现在编辑式全知全能视角的广泛运用、人物限知视角的运用更为灵活和频繁、较少运用纯客观视角以及复合视角的运用成为常态。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时空特质方面,叙述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所述之事也发生于一个既定的时空,二者之间的关系衍生出复杂的时空纠葛。时空特质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时间特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空间特质和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新时空。在时间方面,从时序、速度、频率三个维

20、度可观测网络新闻叙事时间的独特性。一是时序更加复杂,较难重建完整的故事时间。一般来说,话语时间是线性的,故事时间则是多维的,二者不可能平行,这便形成种种错综复杂的时间关系。二是速度随时变更,叙事张力提高。叙述速度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故事时间与文本长度处于平行状态,称为“等述”或“场景”。新闻叙事中体现为直接引语、新闻直播等形式。第二种,故事时间在文本中得不到任何反映,即文本长度为零,称为“省略”。新闻叙事中体现为对事实的选择性遮蔽,即叙述断点的设置。第三种,文本长度不与任何故事时间相对应,即故事时间为零,故事时间被“悬置或休止”,称为“静述”或“停顿”。新闻叙事中体现为情景描写和抽象议论。此外

21、,还有两种叙述速度;在省略和等述之间的“概述”和在等述和静述之间的“扩述”。三是频率大大增加,叙事更加稠密。网络新闻叙事的非线性和互动性特征为提高叙述频率提供了便利,同一事件将经历多次叙述,再加上网民的叙述式评论,网络新闻的叙述频率被提升到很高的程度。在空间方面,互联网新闻叙事的空间特质表现为话语空间的同时双重性。“故事空间174书评 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C h a t m a n,1 9 7 8,p.9 7)网络新闻的叙述者是多元化的,每一个叙述者在叙述时都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都有其现实的存在空间。网络新闻叙事的话语空间体现出双重性特征:“它

22、是真实与虚拟的共存,是不同空间在同一空间的叠合。”(华进,2 0 2 1,p.1 5 5)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新时空方面,作者主要指的是场景和游戏。场景是基于定位的一种即时性时空,与场景相关的五要素是大数据、移动设备、定位系统、社交媒体和传感器,而进入场景时代是媒介融合的结果。新闻游戏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改编的严肃游戏,二是作为互动新闻的叙事策略。作者指出游戏与新闻叙事的结合源自多方社会因素的推动,首先是传播环境的变化,其次是游戏行业的发展影响了传媒业的产业格局。三、为什么:网络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叙事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叙事一样,都是有目的地讲故事,都隐藏着一定的价值取

23、向。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网络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叙事即意义、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意义建构的特殊性和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手段。首先,叙事即意义。柏拉图言: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可以通过意义的建构来引领社会发展。华进认为“严肃意义上的新闻(j o u r n a l i s m而非n e w s)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为一种 公共性,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启蒙民 众、监 督权力和提 供论坛”(p.1 6 6),因此对新闻叙事中意义建构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展开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意义建构的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开放叙述场中专业媒体话语权的萎缩。在互联网语境下,叙事

24、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过程,而是处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多方叙述者参与叙事生产,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叙述者的话语霸权被消解,“读者”话语权增大,促成了开放的叙述场的形成。此外,作者指出专业媒体话语权萎缩的实质表现在叙述主体、叙述话语和叙述框架。首先,就叙述主体而言,官方舆论场体现为精英化叙事,代表官方立场,因而多为“一种声音”,而民间舆论场体现为大众化叙事,代表民间立场,会发出“多种声音”。其次,就叙述话语而言,在语言风格上,官方舆论场的叙述比较严谨,偏向政治性话语,民间舆论场则偏向情绪化的表达。最后,就叙述框架而言,“官方舆论场的叙述往往遵循一定的框架和叙事模式,而民间舆论场的叙述框架则几乎不存在

25、,它们活泼生动,个性十足,很难用某种模式来概括”(p.1 6 7),因此早先为官方舆论场所忽略的民间话语175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议程设置的反转现象也影响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从传统媒体为网络媒体设置议程,变成了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此外,舆论更易反作用于新闻叙事。舆论是公众针对社会公共事件所表达的意见集合体,它代表着一种社会评价,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也必然代表着某种社会真实,且舆论内部的循环会反作用于新闻叙事。首先,网络舆论先于新闻叙事产生和传播,发生“舆论倒灌”现象,即媒体机构与媒体从业者的生产行为与交付结果可能是追随网络舆论。其次,网络舆论由新闻叙事所触发

26、,并进一步推动新闻叙事的产生,发生“舆论倒逼”现象。最后,网络舆论与新闻叙事同步产生与传播,发生“舆论共生”现象。网络舆论与新闻叙事作为两条线索相互补充、相互强化或者相互冲突与矛盾。作者还指出大数据时代的舆论预测会影响新闻叙事的再生产。接着,在互联网新闻叙事的意义建构手段方面,作者指出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讲好故事是有效建构意义并引导舆论的关键,即精准地挑选叙事题材和在叙事过程中也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四、向何处去:网络新闻叙事伦理最后,在回答“叙事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作者主要聚焦于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伦理的重塑,从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伦理的新阐释、不同技术形式下的新闻叙事伦理、不同内容性质的新闻

27、叙事伦理问题、新闻叙事伦理问题究因和建构新闻叙事伦理来引导叙述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这五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新闻叙事伦理包括三个维度: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与效果伦理。故事伦理侧重的是叙事中的伦理主题,而叙述伦理聚焦的是伦理主题如何在叙事中得以呈现,前者属于内容层面,后者属于形式层面。相应地,新闻叙事伦理也包含了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这两个层面,前者关注的是新闻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了怎样的伦理主题,后者关注的是这些伦理主题是如何被展现的。“效果伦理聚焦的是新闻叙事在与社会现实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更多是从文本本身来讨论伦理问题,效果伦理则是从文本的语境层面讨论伦理问题。”(p.1 9 8

28、)其次,不同技术形式下的新闻叙事伦理包括大数据伦理、屏幕(界面)伦理、人工智能伦理和平台伦理。在大数据时代,隐私因其稀缺性和真实性而具备很高的价值,一旦被非法应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关注数据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问题迫在眉睫。此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屏幕前的人,界面的设计越来越讲究,非常人性化。人工智能伦理考虑的是如何立法约束人工智能行为。平台伦理体现在:一方面,平台媒176书评 体须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保持敬畏,谨慎使用;另一方面,新闻叙事者也要根据不同平台适当调整叙事策略。接着,作者指出不同内容性质的新闻叙事伦理会引起各种问题,包括作为叙事者的人机综合体的追责问题、技术过度加持叙事导致真实隐匿的问

29、题、社交媒体新闻叙事中公私界限的变动问题、“反叙事”问题以及新闻叙事话语中的非善现象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叙事话语的非善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歧视、语言暴力、语言腐败三个方面。语言歧视包含但不限于性别歧视、生理缺陷歧视、职业属性歧视、社会地位歧视和地域歧视等方面。这些歧视现象在传统媒体时代早已存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则更为普遍,随意打开网页,语言歧视比比皆是,“女司机”“女博士”“富二代”“瞎子”“聋子”等字眼层出不穷。语言暴力现象在网络时代尤其明显。华进认为新闻叙事话语使用不当极易在互联网中引发舆论暴力,形成媒体逼视,给当事人身心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p.2 1 7)。语言腐败指的是偷换语言概念,

30、冠恶行以美名,以达到操纵人心之目的。然后,作者指出新闻叙事伦理问题究因体现在媒介技术在消费社会中的“双刃剑”效应、新闻叙事生产的“注意力经济”导向、新闻受叙者与叙事者的“合谋”和新闻媒体多重身份背景下的矛盾与纠结。最后,针对建构新闻叙事伦理来引导叙述与现实的和谐互动,作者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人是一切的尺度,倡导叙事理性和重塑专业理念,以达成新的价值共识。结 语回顾全书,作者回答了叙事从何而来、叙事是什么、叙事为什么以及叙事向何处去等问题,挖出了一个网络新闻叙事学的入口。阅读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在比较与演绎中深入探寻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及其符号意义与社会价值,矢志达到建构系统的网络新闻叙事理

31、论并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维护和谐网络秩序之目的。在该书中,作者经过综合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尚无采用叙事学理论研究网络新闻的系统性著述,故该书的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实现了创新,同时在研究目标上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引用文献:李沁(2 0 1 3).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胡亚敏(2 0 0 4).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华进(2 0 2 1).网络新闻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郝柏林(2 0 0 4).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77 探索与批评(第八辑)朱海松(2 0 1 0).网络的破碎化传播:传播的不确定

32、性与复杂适应性.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C h a t m a n S 1 9 7 8 S t o r ya n dD i s c o u r s e 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i nF i c t i o na n dF i l m I t h a c a C o r n e l l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作者简介:李小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A u t h o r L iX i a o y u M A c a n d i d a t eo fC o l l e g eo f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a n d C u l t u r e s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H e r r e s e a r c h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B r i t i s ha n d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E m a i l c y n t h i a 9 9 51 6 3 c o m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