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02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4 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是独立论述的单元,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平行排布,成为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之一。早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改革价格体系”部分就谈及“调节产业结构问题”。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开始,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经济政策部分中,均有一定篇幅论及“产业”,要么同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相关,要么同产业在东中西部等地区布局相关,要么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相关,既有一定的传承性,也有不同阶段的侧重点。进入新时代,中国产业

2、布局愈加合理,产业功能持续优化,产业转型较为成功,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策略的有关讨论随之出现。任何一套科学、厚重的理论都不会凭空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主要观点与方法会在较长的时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王云鹏内容提要通过梳理“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的萌发脉络,可以得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历史依据。高起点的产业基础、长期稳中向好的经济趋势、科学经济思想的指导,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也是其可行性所在。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存在产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产业链薄弱环节凸显、产业创新视野不够开阔、产业结构体系不尽完善等挑战,以及由国内

3、深化改革要求和愈发复杂的国际局势扰动倒逼出来的必要性。以“+数字化”牵引融合机制变革、以“+需求侧”牵引资源配置变革、以“+战略链”牵引经济场域变革、以“+系统态”牵引市场边界变革,构成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由此可以提升产业层次、补齐产业链短板、抢抓产业新机遇、完善产业结构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王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20&ZD052)的阶段性成果。122现代化

4、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里通过反复验证而动态演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也不例外。正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接续求索,我们才对“什么是适合中国的产业发展道路、怎样建设好中国自己的产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因此,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得从这一理论的萌发脉络入手,找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历史依据。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的萌发脉络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的萌发脉络大体上经历了从自觉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到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再到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直到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四个阶段。1.自觉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产业结构的阶段此阶段对应的是20世纪

5、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即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产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开始自觉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1)认识到调节产业结构有助于实现供求总平衡。一方面,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使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需求、档次较高消费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世界新技术革命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因此,各级经济部门须改变过去以行政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的习惯,不再忽视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运用宏观调节保持供应和需求、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2)认识到传统产业在广阔国内市场和先进国外技术两大条件支撑下,改造与发展余地很大。因此,要突出农业战略地位、大

6、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使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一大支柱。同时,也要发展交通业、通信业、机械电子工业、第三产业,重点发挥东部沿海牵引作用,逐步加快中西部开发,促进各地区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以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3)认识到产业结构同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具有共生性,解决问题则需要发挥二者的互促作用。因此,不是要放弃计划工作,而是要把计划做得更好,走出新路子。把发展和改革、计划和市场、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和自由竞争作用,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组织结构政策,运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7、干预和调节,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这一阶段的诸多工作部署有前瞻性甚至超前性,比如房地产业的作用得到关注、认识到第三产业大有可为等。但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适配还存在区域产业分工过于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等问题。2.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的阶段此阶段对应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期。产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注意节奏和方法。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因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就简单抛弃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

8、产业、实体经济,要平衡好高精尖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1。改变投入产出比、消耗效益比不够理想的状态,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的结合,从总体上扭转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消耗、低效益局面;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第三产业占比抬升。产业与科技的结合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树立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理念,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国内外市场新变化,加大调整、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发挥高1中共中央文

9、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123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4 期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振兴支柱产业。强调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3)根据各地区发展水平,明确产业布局定位,释放第三产业活力。明确东部地区的定位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和外向型产业,中部地区的定位是农业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培育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北地区的定位是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特定区域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

10、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等。通过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若干经济区、经济带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效是第三产业快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上升,也存在因地区主导产业附加值差异带来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加重等问题。3.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此阶段对应的是21世纪前十年,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期和经济高速增长期。产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以转变过度依赖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为主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第二产业

11、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以牵引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以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创造改善公共服务的条件,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比较优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将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放在较为优先的位置上,并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合理布局、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有效衔接。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壮大服务业特

12、别是现代服务业。(3)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传统制造业通过转型获得长期发展后劲,为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助力。重点布局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一阶段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启动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始大力融合工业和信息产业,但也存在产业资本金融化造成脱实向虚、产业布局欠合理导致人口过快过多向大城市转移等问题。4.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部构成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单列的阶段此阶段是经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社会主义市

13、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期。产业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属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体系发展为独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认识到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关期的建设要点。一方面,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产业体系呈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特点,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家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产业政策同财政、货币、区域等经济政策相协调。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使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功能、系统集成得以优化,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加快发展物联网,形成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降低物流

14、成本,使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12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2)认识到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指标。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投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加紧补齐安全发展的短板,确保战略性资源的供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融

15、合集群发展;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拉动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引擎。(3)认识到产业兴旺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相结合,保护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支持农民多样化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一阶段实现了产业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不再拘泥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而为产业发展注入系统观念,在聚焦产业链、产业融合基础上,强化市

16、场主体联系,编织市场流通网络,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的萌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的进步变迁,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正在发生着的历史进程。只有通过分析近期及当前中国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目标。如果有利条件不足势必会削弱可行性,而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是充分的。1.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在高起点的产业基础上进行新时代以来,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首先,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其次,以产业脱贫为重要抓手推进脱贫攻坚,

17、不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保证全面小康如期实现,还优化了产业布局,培育了一批市场主体,壮大了国内市场,使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可能。最后,合理兼顾发展和安全,夯实了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了产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把握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近期目标观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着力点1;从长远目标看,伴随着高端产业进军国际市场,中国产业体系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必将经受新挑战,必须破除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新时代以来,产业政策缓解了金融市场摩擦。从产业政策施加于上游企业来推导,上游企业表现为企业债务先大幅上升后逐渐下降,企业产出上升,融资和产品

18、销售等相关经营活动被直接改善;下游企业表现为企业债务逐渐上升,企业之间商业信用上升,融资受到商业信用这一供应链金融机制间接改善。从产业政策施加于下游企业来推导,下游企业表现为企业债务先大幅上升后逐渐下降,直接促进了融资;上游企业表现为企业债务逐渐上升,企业产出随之上升,企业之间商业信用上升,融资和产品销售等相关经营活动受到商业信用这一供应链金融机制的间接改善。从产业政策施加于上下游企业而对中间产品商的影响来推导,直接影响产业链上游企业可使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反之,直接影响产业链下游企业可使中间产品价格上升。从产业政策带来的中间产品价格变动而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来推导,上游企业表现为产品供给增加、产

19、品价格下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受到抑制;下游企业表现为产品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上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得到提高。由上述四种情形可知,商业信用等供应链金融机制同产业政策调节下的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和产品价格波动有着正负相关性,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得到验证。1本刊评论员: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求是 2023年第2期。125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4 期新时代以来,中国产业链在自主安全可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02022年,各国间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使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遭遇巨大的冲击,一些国家陷入财政困难的危机中。各国推动产业链本土化、就近化布局的呼声高涨。“产业回归”浪潮深

20、刻影响着全球产业布局,其既是一种警醒也是一次机遇,倒逼中国更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产业链按照自主可控的原则转型、升级、提速。倒逼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近几年的经历、展望未来的征程,便能理解中国依托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升级以保障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同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缺乏境外市场供给的矛盾,给国内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与迭代升级的动力;另一方面,国内产业链上下游的互相协作提供了改进与完善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空间,持续锻造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项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使“

21、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2.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在长期稳中向好的经济趋势中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着中长期硬件支持。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格局趋势向好的重要基础,其扎实程度关系到发展潜力和后劲。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2020年“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新型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空间距离带来的生产或流通时间损耗,为产业转型、产业体系升级输出动能。其次,新型基础设施顺利建设是产业发展趋势向好的反映。自由贸易试验区、

22、海南自由贸易港、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边疆地区都呈现出蓬勃的经济活力,各地区产业格局展现了稳健的基本面,这才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市场。最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制造业集聚、金融业改革等提供良好的设备环境,加快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促进现代化产业的集聚。首先,低门槛地区处在向现代化产业集聚过渡的阶段。在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阶段,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低门槛地区致力于提升技术要素强度,重视成果转化阶

23、段的区域创新绩效。其次,中门槛地区处在现代化产业“高地”的形成阶段。在知识创新阶段,产业集聚对专利申请量有正向影响且系数依阶段递增;在成果转化阶段,产业集聚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同区域技术要素强度正相关。中门槛地区有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氛围,优质资本集聚效应显现,启动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的构建。最后,技术要素市场高门槛和最优门槛地区已处于技术要素溢出和辐射阶段。区域内的技术要素已经饱和,不再需要扩充规模,重视技术要素质量提升、避免高技术产业过度竞争,积极寻求地区间技术要素市场的融合共创。数字产业加快兴起,数据基础制度正在建立。首先,努力提高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补齐人才缺口。数字产业

24、同第三产业融合取得进展,同农业、制造业的融合尚不充分,联通产业链、优化要素配置的压力明显,工业互联网建设提速;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快培养数字产业所需人才。其次,依法处置平台垄断问题。部分数字平台头部企业凭借财力、数据及技术手段的优势破坏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得到依法处置。最后,积极化解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的矛盾。数据泄露、侵犯隐私、过度收集数据等问题,对安全发展构成极大威胁3,针对数据资源治理与监管体系仍不够完善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加上 网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 2018年12月22日。2 中共中央关于制

25、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4日。3姜兴、张贵:以数字经济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民论坛 2022年第6期。12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初步搭建起数据开放与安全防范的法规框架。3.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在科学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出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后,学术界就围绕其中的“产业体系”部分开展了研究,总体上把产业体系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任务或核心子系统之一,普遍认同产业体系应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各产业内部从

26、低端主导转向中高端主导,提出了一系列通过产业体系能力的提升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独立成段跻身经济工作的五大重点之一,而且某种角度上取代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地位,显现出产业体系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关键评价指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表明文化自信的当代中国人对现代化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义方式,表明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肩负着民族复兴和为发展中国家拓展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大使命,表明中国不会复刻西方的产业发展道路,代表了马克思设想的“现代化新路”1。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有历史继承性及实践关联性。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产业

27、结构概念。继承性体现在非线性非均衡的结构变化机制(有别于线性均衡的要素增长动力机制)这一研究视角;批判性和拓展性体现在由产业的纵横关联性、扩散渗透性、系统协同性等角度入手,用“体系”取代“结构”。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形态是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和组织运行系统。传统产业体系的生产模式和技术经济范式被冲击,创新驱动、智能制造、需求主导、产业融合、绿色低碳代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向。最后,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历史和实践维度的交汇中又是复杂多元的。一方面,智能生产方式、产业链组织形式、信息流通形式、产业融合模式使其具有系统性;另一方面,技术跃迁、国际分工重组以及国内创新浪潮翻涌、市场需求变化,使其具有系统

28、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变化,反映出产业问题得到更多关注,被优先谋划,这是对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怎样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方向指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产业的主干、科技创新是产业的龙头、现代金融是产业的推进剂、人力资源是产业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创新、金融资金、人力资源等产业要素协同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业态协调发展2。需要合力攻关的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需要加强储备保障能力的是国内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和粮食,需要加快研发和应用推广的前沿技术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

29、计算,需要加以支持使之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的有互联网平台相关产业,也有传统产业,还需要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三、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挑战因素和必要性诚然,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具备了有利的现实条件,但还得看到产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看到产业链薄弱环节凸显、产业创新视野不够开阔、产业结构体系不尽完善等挑战因素的存在;总体有利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可行性,但还得看到由国内深化改革要求和愈发复杂的国际局势扰动倒逼出来的必要性。1.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挑战因素产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性要素偏低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亟

30、待加强,现代金融服务业发育不成熟,人力资源没有充分盘活;二是数字产业的集团优势没有形成,发展数字产业所需要的更加开放的国内要素市场仍有壁垒,数字产业对农村产业融1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的现代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2刘戈非、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省域地方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 2020年第7期。127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4 期合的推动作用还需进一步重视,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偏弱;三是制造业领域仍存在落后产能。产业效益不够高、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大、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够显著。产业链薄弱环节凸显,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的改善还不理想,融资

31、可得性和便利度的欠缺加剧了市场主体流失;二是产业链基础设施不能完全跟上市场开拓的步伐;基础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安全风险提高;三是在产业链上存在短板产业、短板环节、短板技术,政策及执行上也存在短板,补齐短板、锻炼弱项的任务依然艰巨。产业创新视野不够开阔,具体反映在:一是地方对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综合用策能力需要增强,不同地区需要明确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但养老产业的市场培育度较低,解决老龄化问题途径还须创新;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当前面临金融服务尚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压力加大等问题,亟待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合作领域。创新视野的局限是创新

32、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产业结构体系不尽完善,具体反映如下:一是生产要素配置尚不合理,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全部消除;二是市场主体的生产组织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技术环境,不能满足新的就业需求;三是极端背景下的国产化替代率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抗风险、抗打击的产业结构体系尚未成形,一旦出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就有中止的危险。2.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性(1)从国内来看,改革步入深水期。经济增速、人口增速双放缓,地方债务问题浮出水面,金融领域风险增加。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提振实体经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而实体经济能否良性运转,关键得看

33、市场主体是否良性运转,市场主体又与自身所处的产业链互相影响。所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解决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关键。(2)从国际来看,全球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美经贸摩擦逐步升级为经济科技综合性竞争,乌克兰危机加重全球发展赤字,给世界各国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在外部供应链断裂的情况下,维系本国产业链的总体正常运转。具体到中国,14亿多人口足以支撑起内循环所需的庞大国内市场,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就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单一产业的原料供应不充分可能引发整条产业链的问题。因此,产业链供应链是否经受得住考验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之,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

34、业体系是一场识变、应变、求变的主动仗。应化解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遇到的各类矛盾,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增活力,制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方案。四、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树立“+数字化”“+需求侧”“+战略链”“+系统态”等发展理念,牵引融合机制、资源配置、经济场域、市场边界变革,从而提升产业层次、补齐产业链短板、抢抓产业新机遇、完善产业结构体系。1.以“+数字化”理念牵引融合机制变革,提升产业层次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数字产业崛起融入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中,形成“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发展格局,带动融合机制变革。培育高端生产性要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35、产业链现代化。首先,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正向作用,出台更多高端创新型企业奖励补贴政策1,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畅通1徐鹏杰、杨宏力、韦倩:我国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现代产业体系与消费的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3期。12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创新成果的转化路径,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被国外公司“卡脖子”问题。其次,提高现代金融服务水平,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完善信息共享、资金聚集、风险分散等,健全金融业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持续改善金融服务,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最后,改善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使人才培养同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一体推进,使人才链与

36、创新链、产业链一体部署,深化技术型人才收益分配机制改革,建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保障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权益。打造数字产业集群。首先,优化数字产业生产力布局,促进有利于数字产业集群形成的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汇聚。破除要素市场化流动的体制性壁垒,矫正生产要素错配,提高市场配置效率;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使其深度融入数字产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次,推动数字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扩大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充分挖掘乡村消费市场、要素市场资源,缩窄农村产业融合效益的外溢空间。最后,支持数字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数字产业分工与合作。尝试数字产业规则、规制、管理、标准

37、等与国际市场衔接,参与数字产业国际规则谈判,稳步增强在数字经济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作用。现代化的产业链需围绕绿色、安全两大主题发展,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契合绿色、安全的要求。这里可以通过三项对比加以把握:按照技术门槛划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按照竞争机制划分为“管制性产业竞争性产业”,按照“双碳”约束效应划分为“绿色节能产业碳排放超标产业”,然后观察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果,观察引导资金、人才向高科技和绿色节能产业转移的效果。应深化提高绿色GDP、绿色TFP(全要

38、素生产率)的思维观念和行动取向2,激发省市两级支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十四五”期间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链现代化。2.以“+需求侧”理念牵引资源配置变革,补齐产业链短板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激发需求侧的作用,达到“供给侧+需求侧”的均衡效果,带动资源配置变革。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经营提供信贷融资支持。从政府和金融机构视角出发,国家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促使商业银行向相关扶持产业发放信贷资金,采取贷款贴息等举措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其

39、商业信用供给能力。地方城商行重点给予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的支持,使小微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培育大量市域、县域市场主体,更加直接地丰富产业链条上初级产品、加工品、制成品的供应。从企业视角出发,可增加应收账款促进产品销售以及通过转让、担保方式再融资,或增加预付款项、减少应付账款方式购入原材料以及通过未来货权质押再融资,改善企业资金状况。企业的资金困境解除,生产和流通顺畅,便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充足的商品和服务。加快“新基建”步伐、高标准新建基础设施,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各类生产要素的可利用方式及程度受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的制约,专业化基础上产业系统的分工及构建水平也受单个产业部门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效

40、率以及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渗透、协同度制约。“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特高压、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能够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技术基础和物理设施基础的全面重塑。以高铁为例,可促使人才向西部节点城市群集聚,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新基建”的落地将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转化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加速1邱兆祥、曹宇、刘永元:现代金融体系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金融论坛 2020年第11期。2郭克莎:突破结构性制约的中国探索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 2022年第10期。129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4 期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加快产业链现代化进度,促进

4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构建。筑牢基础产业“防护栏”,确保实体经济繁荣、粮食能源安全。首先,改造传统生产性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各地应综合施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一方面引进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推进传统生产性企业改造、完善落后产业退出机制,为本地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提振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与创业的热情。其次,以种业振兴行动保障粮食长期安全。立足中长期国内粮食供需关系的平衡,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一方面,坚定把握住种子、耕地两个要害,攻克种源技术难关,打赢种业翻身仗;另一方面,要树立大食物观,实现食物供应多样化,深度挖掘食物资源,使食物供应更加充足。最后,补齐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短

42、板。优先保障国内市场的能源供给,拓展能源保供渠道,解决部分能源来源单一化问题,强化能源储备和风险管控能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适应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3.以“+战略链”理念牵引经济场域变革,抢抓产业新机遇将产业发展同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际合作倡议构成的链条进行对接,诱发“产业+战略链”效应,使市场容量扩大,带动经济场域变革。聚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联结贯通起来,以融合政策为动力、以融合需求为牵引,尝试采取有高度关联性的全产业链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以核电为例,分散体制带来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第三代核电技术研发中曾经出现过一套方案

43、两条技术路线的情形,造成预算攀升、经济性下降、外国掌握的核心技术难以引进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比较适合军民融合发展。一方面,发挥政策外部推力,牵头推进军民共享配套能力建设,强化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催化剂作用,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通过搭建产业信息平台、举办行业论坛会议、设立跨区科研分院等方式共享产业前沿信息;另一方面,激发企业对军民融合的内在需求,降低“涉军”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减少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障碍,鼓励民营企业引领研发攻坚、打破国外垄断。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养老产业整体上依然处于市场培育不足

44、、政策驱动有限、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的状态,智慧养老产业则更是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确实能够消除一部分传统养老产业的堵点、痛点,但智慧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不容忽视。今后,应针对智慧养老产业加强技术保障与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服务推广环节投入,扭转轻技术、弱标准的产业局面;平衡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的运用,重点推出需求型政策工具,例如政府购买、服务外包以及股份合作制、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PPP)等;继续丰富环境型政策工具,鼓励第三方认证及测评老年用品或服务的质量,保障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政府应致力于智慧养老理念的宣传引导,重点发展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产业;企业应不断改良智慧养老产品技术、

45、控制产品价格。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框架,产业链布局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效对接。首先,促进沿线国家双向多边金融便利。发挥数字技术结算和交易链条可追溯、资金流向可追踪的优势,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满足现有的交易需求,创造引领新的投资需求。其次,产业链布局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开放通道,打造立体化物流运输网络;重视汽车业、房地产业的投资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境外高质量产业园区,促进芯片技术反向外包贸易合作。最后,产业链布局兼顾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沿线国家有诸如大湄公河流域等自然地理区块,开发过程应加

46、强涉事国之间的合作,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对已经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进行修复。4.以“+系统态”理念牵引市场边界变革,完善产业结构体系把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引入“系统态”思想,使产业结构体系中的各部分按照市场更通畅、130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治理更集成、产业更安全的原则高效整合,带动市场边界变革。改进市场设施联通,有效减少地理界限对产业链的影响。首先,重点改善县域市场设施,配置县域经济所需的生产要素。完善县域商贸流通,为土地、数据、能源、生态环境等要素市场提供要素保障;挖掘县域经济潜能,在县域建设一批职业教育院校,释放充足的就业岗位。其

47、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市场设施的要求,打造消费经济中心。发展地标商圈,开发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加快生成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新型消费。最后,继续推进要素市场体系改革,方便生产要素跨省流动。延展市场一体化的地理范围,直至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弱化省域间的市场边界,输出高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本,使人才、资金、技术在省域、市域、县域间均能自由流转。健全跨行政区域产业分工的利益补偿机制。改进市场主体的生产组织结构,适应系统集成和非线性控制的产业链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面临产业技术、动力、模式、结构等方面的深刻改变1,一方面供需信息的高度对称导致产业链缩短,另一方面资本密集度、技能密集度、结构复杂度的大幅度

48、提高使企业边界趋于模糊,传统规模型企业中适应简单、线性产业链环境的生产组织结构逐渐落伍,灵活、易控的生产组织结构更适应产业链现代化的环境。因此,在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2,还要鼓励、引导、规范自由灵活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认可各类新形式就业对完善产业结构、丰富就业结构的贡献;还需要市场主体对内部治理方式进行改革,使自身更好地融入产业链系统集成、非线性控制的大环境。改进国产工艺,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通过打破劳动者户籍、身份等制度性束缚,增强大城市对周边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一方面,输送管理人才、专门人才到特大城市周边企业,改善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改良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引

49、导劳动者进入特大城市接受地区领先甚至国际领先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国产品牌产品的质量把控,实现劳动者就业岗位与产业需要的最优匹配,从而解决好不愿用、不敢用国产品牌的问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本地产业优势,解决好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例如,立足中国能源结构特点,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3,从而确保在经济转入自我循环的极端情况下,国内油气能源的供应不会中断。五、结语通过回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历程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通过分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与挑战因素、可行性与必要性能够从中知晓现实状况,以更好地规划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化产

50、业体系的实践策略,促进产业发展。现代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代表先进、前沿、科技感、制度创新性的运动进程,伴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在时下语境中,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包含产业经济学里现代产业体系的学术价值,又包含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时代意义,更包含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目标追求。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抓手,以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要义,以赢得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为鞭策,同中国式现代化叠加并联、共时推进。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都有广阔的学术探讨空间,其理论也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