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挖掘资源,加强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广州市第二中学 姚锦 整编,广州市教研室中学历史教研中心组,挖掘资源,加强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历史特级教师 谭方亮,单位:广东仲元中学,邮箱:,h,ntanfl,Q Q:281500908,一、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二、重难点知识的考查方式及突破技巧,三、高考一轮复习中怎样突破教材,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四、高考二轮复习策略,讲课提纲,一、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1,模块及时段分布相对稳定。,近四年历史试题的共同特征,表,1,:近四年全国新
2、课程卷试题模块分布,(,选做题未统计,),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2010,32,37.6%,41,48.2%,12,14.2%,2011,45,52.9%,28,32.9%,12,14.2%,2012,28,32.9%,35,41.2%,22,25.9%,2013,38,44.7%,39,45.9%,8,9.4%,表,2,: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试题各阶段分布,(,选做题未统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选择题,非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2010,题数,4,2,4,1,3,1,分值,30,
3、16,4,35,2011,题数,3,1,5,1,3,1,分值,37,20,4,24,2012,题数,6,4,1,1,1,2,分值,24,28,4,29,2013,题数,2,2,3,1,1,6,分值,30,27,4,24,总分值,121,91,16,112,比例,35.6%,26.8%,4.7%,28%,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政治制度,2,第,2,课,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第
4、,11,课,太平天国运动,1,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第,13,课,辛亥革命,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2,第,16,课,抗日战争,1,第,17,课,解放战争,2,知识点考查相对集中。,表,3,: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对模块一(必修,)各课,的考查频率,7,9,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三单元,第,7,课,英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
5、主政治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0,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1,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拓展,1,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3,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2,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2,第,10,课,民族资
6、本主义曲折发展,1,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表,4,: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对模块二(必修,)各课的考查频率,6,7,5,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第六单元,第,17,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第,20,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7、体系,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2,0,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1,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戏曲艺术,第四单元,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1,表,5,:近四年全国
8、课标卷对模块三(必修,)各课的考查频率,4,2,单元,课,考查次数,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0,0,0,3,学科思维能力是考查的主要方向。,历史思维能力既包括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
9、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4,新颖的情境材料是主要的呈现方式。,表,6,: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材料数量及来源,材料数量,材料来源,史书及著作,时人叙述,(日志),图表,(漫画),命题者,综合,2010,15,6,4,2,3,封建论,政治学,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剑桥欧洲经济史,反杜林论,传单、报告、条约、日志,表格、漫画,2011,15,6,7,2,2,隋书,明夷待访录,世界:一部历史,中国史纲要,新唐书,为什么是欧洲?,申辩、文告、懿旨、条约、文件、通知、奏章,地图,2012,14,1,8,2,4,城市道
10、路交通,记述、书信、评估、统计、案例,饼状图、书写图示,2013,14,2,2,6,8,中国通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决议、报告,地图,5,跨模块综合试题渐趋成熟。,表,7,: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中跨模块综合的选择题,题号,题目,模块综合,2010,32,馆藏传单题,政治、经济模块,2011,24,周汉政治题,政治、思想模块,29,太平天国题,政治、思想模块,30,爱国救亡题,政治模块、选修模块,2012,24,刺史监察题,政治、经济模块,25,传说故事题,经济、思想模块,27,四民同道题,经济、思想模块,29,梁启超论述题,政治、思想模块,31,俄国革命题,政治、思想模块,32,二五计划
11、题,经济、政治模块,2013,24,墓葬差别题,政治、经济模块,25,汉唐儒学题,政治、思想模块,29,现代化题,政治、经济、思想模块,32,欧洲联合题,政治、经济模块,表,8,:近四年全国课标卷历史非选择题的综合性,题号,题目,模块综合,关联,中外,贯通古今,2010,40,经济发展题,明清、英国,中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2011,40,人才选拔题,政治、思想模块,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晚清,41,西方崛起题,政治、经济、思想模块,古希腊罗马,1500,年,1850,年,2012,40,交通信号题,经济、思想模块,1868,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41,冲击反应题,政治、经
12、济、思想模块,西方、中国,2013,40,海洋利用题,政治、经济、思想模块,古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近代(晚清),41,历史地图题,政治、经济模块,表,9,:近四年全国课标卷选择题中的,“,关联中外、贯通古今,”,类题,题号,题目,关联中外,贯通古今,2012,29,梁启超论述题,中国古代、近代,31,俄国革命题,俄国、中国,32,二五计划题,中、美、苏关系,2013,35,中国改革题,俄国、中国,6,陷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路始终未变。,表,10,:,2012,年全国卷试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题号,题目,关联的现实问题,24,题,刺史监察题,我国社会两级分化,追求社会公平的
13、现实,25,题,流传故事题,中国社会发展对中产阶层的呼唤,26,题,社会变动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阶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7,题,四民同道题,揭示了信仰对于重塑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迎合了当前中国社会国民思想信仰危机的现实,30,题,实业救国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提倡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观,33,题,下海经商题,影射当前就业中的,“,公务员热,”,,并与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有关,32,题,二五计划题,涉及中美关系的中苏关系,34,题,葡萄案例题,批驳现实法律中的某些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35,题,贸易份额题,美国强化亚洲战略,重返亚太地区,40,题,交通信号题,私人汽
14、车猛增、城市交通问题、,“,限行,”,、,“,限牌,”,、酒驾刑事立法,”,等,表,11,:社会现实问题在,2013,年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中的体现,社会现实问题,在试题中的体现,中国梦,29,题中国现代化、,30,题中国革命道路、,35,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道选择题形成了一个主线,即从近代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是如何探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之路的。,45,题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改革的不同结果。,46,题以洋务派和维新派办的报纸为命题点,引导学生思考报纸对近代中国民主的影响。,海洋权益,40,题从考查中国古代的海洋利用的特点,到中国近代的海洋利用的变化,引
15、导学生思考,“,海洋利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影响。,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24,题墓葬差别体现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27,题光荣革命反映英国政体的变更、,29,现代化趋向、,30,题六大决议案、,31,题胡佛的有限干预、,35,题中国改革、,41,题汉唐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科教兴国,28,题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41,题指南针的使用及洋务运动、,国家统一,34,题欧洲局部图映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表,12,:近四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中涉及的周年问题,年份,周年事件,20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0,周年、百团大战,70,周年、清废科举,105,周年、甲午战争,115,周年
16、、恩格斯诞辰,190,周年、英国完成工业工业革命,170,周年,2011,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90,周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0,周年、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牛顿逝世,285,周年、黄宗羲诞生,500,周年,2012,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关贸总协定成立,65,周年、十月革命,95,周年、清帝退位,100,周年、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王阳明诞生,540,周年,2013,程颐诞辰,980,周年、光荣革命,325,周年、哥白尼诞辰,540,周年、戊戌变法,115,周年、中共六大召开,85,周年
17、、斯大林逝世,60,周年、罗斯福新政开始,80,周年、欧盟成立,20,周年、越南停战,40,周年,1.,回归教材,回归知识本位的趋势十分明显。,2013,年试题的新变化,单纯性考查材料理解能力的试题大大减少。,题干材料或者语言表述上,基本上都有课本的“影子”,与教材中的考点联系比较紧密,紧扣教材。,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
18、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在答题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要求有所提高。,2.,评论题改为说明题。,3.,加强了历史时空的考查。,4.,“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科内大跨度题有所减弱。,5.,情景材料趋向于单一。,二、重点、难点知识的,考查方式及突破技巧,高考怎么考重点和难点,1.,变换角度全方位命题。,(,2011,广东卷,,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B,量子论,C,相对论,D,经典力学,(,2011,江苏卷,,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
19、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达尔文,C,牛顿,D,爱因斯坦,(,2011,全国课标卷,,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2011,安徽卷,,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
20、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2.,创设情景多思路设问。,(,2012,全国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13,全国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
21、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关注隐性深层次挖掘。,高考考查的隐性知识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材中出现过但没有详细解释的“边缘知识”。,二是教材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的“课外知识”。,明清,晚清,郑和下西洋、海防、海禁、水师,口岸、海运、海军商战、渔业、出国,商,齐,汉,魏晋,宋元,海贝,丝路,鱼盐,西行求法,指南针,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被控制,海洋贸易拓展,海洋认
22、识深入,海洋管理机构建立,海外移民合法,先进技术用于航海,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利用,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时期,史实,特点,中国古代,中国近代,4.,建构知识大跨度重组。,2013,年,40,题海洋利用题考查结构图示,图,6,:,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40,题考查结构图,交通信号灯,演变,阶段特征,成因,影响,煤气信号灯,电力信号灯,计算机信号灯,智能信号灯,工业化、城市化,内燃机、电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善城市交通、增强管理水平、提升文明形象,诞生,改进,生活,科技,生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重点、难点的突破
23、技巧,1.,历史概念突破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部分,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加强:西汉(中外朝制、推恩令),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展:宋元(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强化:明清(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论来源:韩非子,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的需要,政治基础:巩固封建政权的需要,背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部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评价: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阶段论,延续,2000,多年的原因:经济(自然经济)的需要;政治(地主
24、阶级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维护),比较:各阶段发展特征的不同;中西的比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西方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近代化,农民阶级,中国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知识体系突破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局一所),(三局一厂),(三支海军),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组建海军,教育改革,近代经
25、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立春)(春)(夏)(秋)(冬),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休,原因,表现,影响(正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规律,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主观),唯物主义,备受冷落,形成独尊,面临挑战,复兴活跃,孤芳自赏,吸收道法,吸收佛道,自我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规律,从哲学上看,从地位,上看,从内容上看,3.,规律总结突破法,发达的古代农业规律性认识,土地制度:公有,国有,私有,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铁犁,犁壁,犁评),基本模式:集体耕作,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小农经济),显著特点:粗放经营,
26、精耕细作,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耕作制度: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经济重心:关中,中原,江南,发达的古代农业,规律性认识,4.,史学理论突破法,多种史观看待鸦片战争,文明史观,:战争的本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较量。,整体史观,: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之中。,近代化史观,: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东西,近代化运动思潮开始出现。,革命史观,: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辩证史观,: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灾难,也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既有破坏性使命,也有建
27、设性使命。,民生史观,:战争引起的阵痛使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广大人民生活困难,各种矛盾加剧,社会急剧动荡。,多种史观看待通商口岸,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近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发挥带头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地
28、方,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5.,错题纠错突破法,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纠错的主要方法有:,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从源头上避免差错。,加强答题训练,以“静”制“动”,在演练中减少差错。,建立错题集,以“错”攻“错”,在错题中淘“宝”。,三、高考一轮复习中怎样突破教材,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立足教材、夯实基
29、础,1.,利用表格整理教材。,面临的问题,政策,机构,/,法律,具体措施,作用,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濒临破产,失业人数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劳资关系恶化,2.,史家观点概括知识。,黄安年,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8,讲用,“,三,R”,改革概括罗斯福新政:,救济(,Relief,):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如: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复兴(,Recovery,):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正常。如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
30、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改革(,Reform,):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如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3.,巧借数字强化记忆。,罗斯福新政可用“,12345”,几个数字来归纳,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1”,指新政的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指新政实施的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阶段、改革阶段。,“,3”,指新政的三个影响,恢复了经济、维护了民主、创新了体制。,“,4”,指新政的四个背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国内改革呼声高涨。,“,5”,指新政的五个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强化保障、加强立法
31、。,深化知识,拓宽视野,1.,从纵横联系中找到变化。,勃列日涅夫改革,1918,德国法西斯专政,1921,1929,1933,1945,1973,1979,1985,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盛行,建立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出现,罗斯福新政,减少福利规模,赫鲁晓夫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从时人评论中把握实质。,新政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评论。,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政会上,有
32、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美)简,爱德华,史密斯,罗斯福传,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有一首歌唱道:“,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USA,变成,USSA,。”,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自述:走出危机,3.,从多元史观中得到认识,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
33、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学以致用,巩固提升,1.,借助经典试题巩固提升。,如,2011,年四川文综卷,37,题。阅
34、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
35、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2.,尝试创新设计锦上添花。,传统发散点:,罗斯福新政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的中国改革比较;,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比较;,罗斯福新政与胡佛总统的经济政策比较;,美德摆脱危机的方式的比较;,新拓展点:,关于新政的措施:新政为什么要从金融领域开始?对工业的调整为什么是新政的核心?新政在工
36、业上的措施为什么收效甚微?,关于国家干预:胡佛总统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教材的表述),但也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他的干预与罗斯福的干预在内容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结果上为什么反差那么大?,关于金本位制: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又实行金本位制、,1973,年危机时又放弃金本位。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建立或放弃金本位制对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制的原因和影响呢?,关于货币贬值: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与国民政府后期货币贬值有何不同?,关于“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新政”抑或“暴政”?,罗斯福新政的当代版:,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
37、马在丹佛签署,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政治周刊甚至将该计划称为,“,罗斯福新政的当代版。,”,试从两者的内容方面来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关于拉动内需:罗斯福以工代赈与温家宝的,4,万亿的思考。,倒牛奶现象:,“,倒牛奶,”,现象一直以来多被理解为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如今我们国家也发生这种现象。结合以下两幅图片,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同样是,“,倒牛奶,”,现象的?,2004,年浙江乐清村民倒牛奶图,罗斯福新政中农民倒牛奶图,四、高考二轮复习策略,高考二轮复习基本策略,夯实基础,更重能力提升,立足教材,更重知识整合,更新观念,更重方法传授,关注历史,更重现实渗透,强化训
38、练,更重技巧培养,夯实基础,更重能力提升,夯实基础:,宏观考察与微观深入相结合。,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及阶段特征等。,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等。,政治、经济与思想全渗透。,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一不可。,系统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完整性:,清晰把握中外历史阶段特征,形成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能力提升,考核目标要求为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
39、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高度概括的能力,对历史观点的论证能力,历史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立足教材,更重知识整合,二轮复习更加要注意模块内和模块间的专题整合。,整合的主要方法是通史形式、时间轴的方式。,15,、,16,世纪,重大事件,世界市场,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雏形出现,1765,拓展,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1870
40、,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最终,形成,单元归纳类时间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意识以,神为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冲击教会的愚昧,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压迫,起源,(,前,5C,中叶,),古代希腊人文思想智者运动、苏、柏、亚,形成,(14,至,16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成熟,(17,至,18C),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历史递进类时间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联系类时间轴,1500,1300,1400,1600,资本主义萌芽,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掠夺,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新大陆,1487,1492,达伽马,到印度,麦哲伦环球
41、航行,1497,模块整合类时间轴,1300,1400,1500,1600,西,: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为主;,郑和下西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中,:,思想专制,;,理学,;,八股取士,;,传统科学,西,:天主教主宰的封建统治到逐渐打破,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1840 1860 1890 1900 1915 1919 1949,思想,政治,经济,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毛泽东思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民族
42、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十月革命,启蒙思想 进化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思想,阶段归纳类时间轴,初步发展,事件联系类时间轴,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1688,1588,1785,1807,1765,1875,1487,1492,1840,1870,1497,1519,1522,1814,1640,1787,1689,1776,1789,1871,1945,1832,美国宪法,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光荣革命,哥伦布发现美洲,瓦特改良蒸汽机,麦哲伦环球航行,英国打败无敌舰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达伽马到达印度,富尔敦发明汽船,史
43、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开始,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大革命开始,德国统一,英国议会改革,普法战争,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简单协作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大事年表类时间轴,论证和探讨问题,更新观念,更重方法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目前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多种史学范式,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历史史实的习惯和方法。这样,既可以促使学
44、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牢固,能灵活运用,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1.,理解各种史观的含义:,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文明史范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范式,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近)代化范式:,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
45、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史范式:,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除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文明史观,纵向,横向,0,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明,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传统农业到工业,自然经济到市场,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制,迷信愚昧到,科学
46、化理性,文明史体系(范式),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文化现代化(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化),世界由分散到整体,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辛亥革命,革命史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史观:影响社会习俗变迁,整体史观:西方思想、革命的影响;亚洲的觉醒,近代化史观:推进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文明史观: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2.,传授运用各种史观观察历史的方法,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观: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
47、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并走向胜利的历史。,近代化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化启动和曲折发展的历史。,整体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打破封闭状态,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文明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传统农业社会逐步解体和瓦解的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关注历史,更重现实渗透,热点意识:,周年大事,长效热点,焦点问题,考查方式:,隐性考查,备考建议:,梳理知识,形成认识,挖掘材料,得出结论,了解动态,广泛参与,论证和探讨问题,强化训练,更重技巧培养,训练的基本要求,选题“精”,讲解“透”,训练“实”,试题可以从现成的资料上去选取,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
48、使试题渗透着教师自身对教学的思考。在讲评试题时,不仅要讲答题思路,同时也要讲命题意图,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要加强反馈,及时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命题的基本方法,广泛收集,有效改编(试题的来源),注重教材,梯度设计(试题的逻辑),立足考点,力戒陈旧(问题的设计),创设情境,材料多样(材料的形式),讲求覆盖,兼顾冷热(知识的分布),及时编制,纠错练习,论证和探讨问题,讲评的基本原则,注意及时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体现新颖性,“,三讲,”,与,“,三
49、不讲,”,“,三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三不讲,”,过易的问题,(,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过偏的问题,(,超越教学深度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六个公式),历史背景、原因,=,主观(内因)(经济、政治、思想),+,客观(外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经济、政治、思想)直接根本原因,历史特点,=,宏观特点(趋势、规律)内在特点(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外在特点(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性质,=,属性任务,+,结论,影响(积极、消极)、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评价,=【,两点论(进步,+,局限、主观客观)重点论,】,(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启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二轮复习之,“,怪象,”,口若悬河,讲得多却又不到位,不得法,起点太高,学生被动应付,参与度较低,作业太多,批改、评讲不及时、不到位,知识庞杂,体系、特征、线索归纳太少,贪大求全,课时任务难完成,常留尾巴,追求表象,热闹、作秀有余,实际不足,经常跑题,学科串门多,主动放弃阵地,谢,谢,指,导,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