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73465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77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DB22∕T 5008-20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吉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soil filling pile with spiral cone DB22/T 5008-2018 主编部门: 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 2018 年 8 月 1 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8 长春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编 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责任编辑:陆 雨 封面设计:岳延玲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行 长春市人民大街 7548 号 邮政编码:130022印 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开 本:850mm1

2、168mm 1/32印 张:2 字 数:25 千字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324-2版 次:2018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2018 年 7 月第 1 次印刷印 数:1-2000 册子 定 价:16.00 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公 告 第 483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发布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统一编号为:DB22 /T 5008-2018,自 8

3、月 1 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年 7 月 27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8 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一) 的通知 (吉建标20181 号)要求,本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依据国家有关标准, 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及试验研究成果,参考其他省市相关标准,并征求勘察、设计、施工等各方意见,经反复修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为: 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桩基设计;5 施工;6 质量检测及验收。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由延吉市大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

4、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地址: 长春市民康路 519 号, 电话:0431-88932615;邮编 130041)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延吉市大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延边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延吉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延边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吉林省地质勘探技术研究所 吉林省地矿勘察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方泰工程基础检测中心 延边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汪清县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 珲春市城乡建设勘测队 沈阳钻探机械研制中心 沈煤集团机械制造公司 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四

5、五队 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 东煤地质局一二八勘探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赵世范 方光秀 张海云 吴建祥 王 斌 金光男 安志宏 安学慧 金 哲 刘 涛 金哲洙 吴俊强 台沐礼 关 鹏 齐东峰 张喜才 杨延君 刘守进 王 珂 李殊睿 徐嘉林 张宏博 杜 啸 汪美娜 杨 鑫 郑宏俊 卜艳娇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 毅 陶乐然 马青龙 庞海泉 王 福 王 毅 高 涛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2 3 基本规定 . 4 4 桩基设计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桩基计算 . 6 4.3 复合地基设计 . 9 5 施工 .

6、 11 5.1 施工准备 . 11 5.2 桩的施工 . 13 6 质量检测及验收 . 17 6.1 成桩质量检查 . 17 6.2 桩的质量检测 . 19 6.3 工程质量验收 . 19 附录 A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记录表 . 20 本标准用词说明 . 21 引用标准名录 . 22 附:条文说明 . 23 0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规范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 市政工程中的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

7、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特点、施工环境、施工设备性能等因素,重视当地经验与条件,因地制宜,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1.0.4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 soil pile with spiral cone 利用螺旋锥体挤土钻头和二次挤土保径钻杆组成的钻具, 通过大扭矩动力头桩机, 直接旋转挤压岩土体形成桩孔,在钻具管内连续泵送压灌混凝土形成的现浇混凝土桩。 2.1.2 螺旋锥体挤土钻头 spiral cone bit 由螺旋

8、锥体结构和螺旋柱体结构组成。 螺旋锥体结构是由锥体芯管、螺旋锥体挤土叶片、钻头门等构成;螺旋柱体结构是由柱体芯管、螺旋柱体挤土叶片和接头等构成。 2.1.3 二次挤土保径钻杆 two time earth compacting drill pipe 由柱体芯管、 螺旋柱体挤土叶片和接头等组成。 其芯管的外径、螺旋柱体挤土叶片的截面外形尺寸与螺旋锥体挤土钻头中的柱体结构部分相同,且在螺旋柱体挤土叶片的外缘处设有缺口。 2.1.4 大扭矩动力头 large torque power head 额定输出扭矩不小于 350kNm 的动力头。 2.1.5 复合桩基 composite piled fou

9、ndation 由基桩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基础。 2.1.6 褥垫层 cushion 设置于基础和复合地基之间用以调整桩土应力比, 减小桩土不均匀沉降的传力层。 2.2 符 号 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 qsik 单桩第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 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k、Qp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uk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 f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2.2.2 几何参数 Ap 桩端面积; d 桩身设计直径; l 桩身长度; li 桩周第 i 层土的厚度; m面

10、积置换率; u 桩身周长。 2.2.3 计算系数 i 第 i 层土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增大修正数;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c 成桩工艺系数。 3 3 基本规定 3.0.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适用于回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角砾、圆砾、碎石、粒径小于 500mm 的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 80%的卵石、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软质岩等岩土层。当需要穿越水位以下的新近沉积土,以及高塑性黏土时, 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0.2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适用于桩基础的基桩、 复合桩基的基桩等各种基础工程。 3.0.3 在易出现挤土负效应的深厚淤泥质饱和黏土中施工时, 可采取

11、跳打法施工等措施。 3.0.4 在工程设计前,应进行成孔、成桩和静载荷试验,确定设计及施工控制指标,桩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当地已有试桩检测数据可参照。 3.0.5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施工, 应采用满足技术指标的专用成桩设备。 3.0.6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应用于复合地基时, 桩身可不配钢筋或在桩身上部配置构造钢筋笼。 3.0.7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基础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3.0.8 桩基的详细勘察, 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和现行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DB2

12、2/JT 147 的相关要求。 4 4 桩基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桩身应为等截面体。 4.1.2 设计桩径宜为 400mm800mm。 4.1.3 桩长应满足承载力设计和长径比要求。 4.1.4 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 2d,砂土不宜小于 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 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 3d。 4.1.5 当桩端嵌岩时,嵌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等因素确定; 对于嵌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断面深度不宜小于 0.5m,倾斜度大于 30%的中风化

13、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对于嵌入平整、 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深度不宜小于 0.2m。 4.1.6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钢筋笼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有关规定。 4.1.7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 C30; 2 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4.1.8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 4.1.8 的规定。 表 4.1.8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地基土类型 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 9根的摩擦型桩基 其他情况 非饱和土

14、、饱和 非黏性土 3.5d 3.0d 饱和黏性土 4.0d 3.5d 注:d桩身设计直径。 5 4.2 桩基计算 4.2.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除满足本章节的相关要求,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规定。 1 在工程桩设计前,应进行成孔、成桩试验,依据试验桩静载荷检测值来确定标准值; 2 初步设计时,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ppkisikipkskukAqlquQQQ+=+= (4.2.1) 式中:Qs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 Qpk单桩

15、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qsik 桩侧第 i 层土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4.2.1-1 取值; 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时, 可按表4.2.1-2 取值; u桩身周长; Ap 桩端面积; li 桩周第 i 层土的厚度(m); i第 i 层土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增大修正 系数:qpk填土、粘性土、粉土:i =1.01.2; 砂土、角砾、圆砾、碎石、卵石、全风化岩、强风化岩:i =1.21.5; 其中,岩土层的可压缩性越大,i取值越大。 表4.2.1-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kPa) 土名称 土的状态 桩的

16、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填 土 22-30 淤 泥 14-20 淤泥质土 22-30 6 续表 4.2.1-1 注:1 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 2 N 为标准贯入击数;N63.5 为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 3 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系指其母岩分别为frk 15MPa 、frk15MPa 的岩石。 粘性土 流塑 IL1 24-40 软塑 0.75IL1 40-55 可塑 0.5IL0.75 55-70 硬可塑 0.25IL0.50 70-86 硬塑 0IL0.25 86-98 坚硬 IL0 98-105 粉 土 稍密 e0.9 26-4

17、6 中密 0.75e0.9 46-66 密实 e0.75 66-88 粉细砂 稍密 10N15 24-48 中密 15N30 48-66 密实 N30 66-88 中 砂 中密 15N30 54-74 密实 N30 74-95 粗 砂 中密 15N30 74-95 密实 N30 95-116 砾 砂 稍密 5N63.515 70-110 中密(密实) N63.515 116-138 角砾、圆砾 中密、密实 N63.510 160-200 碎石、卵石 中密、密实 N63.510 200-300 全风化软质岩 30N50 100-120 全风化硬质岩 30N50 140-160 强风化软质岩 50

18、N100 160-240 强风化硬质岩 N63.510 220-300 中风化软质岩 N100 280-340 7 表4.2.1-2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 注:1 砂土和碎石土中桩的极限端阻力取值,宜综合考虑土的密实度,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径比hb/d,土愈密实,hb/d愈大,取值愈高; 2 桩的岩石极限端阻力指桩端支承于中、微风化基岩表面或进入强风化岩、软质岩一定深度条件下极限端阻力; 3 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指其母岩分别为frk15MPa、frk15MPa的岩石; 4 为桩身长度。 土名称 土的状态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9 916 16

19、30 30 粘性土 硬可塑 0.25IL0.50 1500-2300 2300-3300 2700-3600 3600-4400 硬塑 0IL0.25 2500-3800 3800-5500 5500-6000 6000-6800 粉土 密实 e0.75 1500-2600 2100-3000 2700-3600 3600-4400 粉砂 中密密实 N15 1400-2200 2100-3000 3000-4500 3800-5500 细砂 中密密实 N15 2500-4000 3600-5000 4400-6000 5300-7000 中砂 4000-6000 5500-7000 6500-

20、8000 7500-9000 粗砂 5700-7500 7500-8500 8500-10000 9500-11000 砾砂 中密密实 N 15 6000-9500 9000-10500 角砾 圆砾 N63.510 7000-10000 9500-11500 碎石 卵石 N63.510 8000-11000 10500-13000 全风化 软质岩 30N50 40006000 全风化 硬质岩 30N50 50008000 强风化 软质岩 50N100 60009000 强风化 硬质岩 N63.510 700011000 中风化 软质岩 N100 900012000 8 4.2.2 螺旋锥体挤土

21、压灌桩的成桩工艺系数c宜取 0.60.8。 4.2.3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本标准第 4.2.1 条及第 4.2.2 条规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及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的规定。 4.2.4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水平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由同条件下的试桩确定, 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规定。 4.3 复合地基设计 4.3.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 粉土、砂土、碎石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等地基。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在

22、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实验或试验性施工, 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 4.3.2 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为桩径的40%60%。褥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0mm。 4.3.3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可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 基础形式和地基土性状,合理确定布桩参数: 1 内筒外框结构内筒部位可采用减小桩距、增大桩径或增加桩数布桩; 2 对相邻柱荷载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制确定桩长和桩距; 3 筏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 1/6 的平板式筏基、梁的高跨比大于 1/6 且板的厚跨比(筏板厚度与梁的中心距之比)小于 1/6 的梁板式筏基,应在柱(

23、平板式筏基)和梁(梁板式筏基)边缘每边外扩 2.5 倍板厚的面积范围内布桩; 4.3.4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间距应根据基础形式、 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土性质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宜取 3 倍6 倍桩径。 4.3.5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公式估算: 9 (1)aspkskpRfmm fA=+ (4.3.5) 式中: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取 0.91.0,当基底面积较大、桩长较短、满堂布桩、桩距较小、褥垫层厚径比大时可取较低值,反之可取较高值; m面积置换率,m=d 2 / d

24、e2;d 为桩身平均直径(m) ,de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等边三角形布桩 de=1.05s,正方形布桩de=1.13s,矩形布桩 de=1.1312s s ,s、s1、s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 0.91.00,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对变形要求高的建筑取较低值;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3.6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验收应按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 50783 执行;其变形计算应按现行行业

25、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执行。 10 5 施工 5.1 施工准备 5.1.1 施工技术和人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开工前应熟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资料; 2 应熟悉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桩机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3 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和质量检验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各土层岩土特性、桩的规格和数量、工程质量要求、工期要求; 2) 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桩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 3) 确定桩机、配套设备以及合理的施工工艺; 4) 施工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 5) 机械设备、材料供

26、应计划; 6) 施工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保证措施;材料成本控制;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环保措施。 4 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各种预防措施; 5 施工前必须对作业人员做好方案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6 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合理配备人员,建立健全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工程管理人员质量责任制。 5.1.2 施工设备和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主要机械设备配置是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机(含螺旋锥体挤土钻具) 、混凝土输送泵、电焊机、气割设备、全站仪、水准仪、吊车等; 2 应根据桩基设计图中的桩径和桩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情况选用合适型号的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机及配套

27、设备; 3 应根据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机说明书进行运输、安装、启动、工作、拆卸和存放,并定时进行必要的检查、维修和保养; 11 4 应根据桩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检查工具; 5 采用的设备设施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6 用于施工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7 钢材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商品混凝土应具有配合比报告和原材料检验报告,进场时应分批检验,并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 混凝土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所用混凝土应

28、首选商品混凝土,当不具备商品混凝土供应条件时,可现场搅拌。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地基承载力所需的桩身强度和泵送的需要确定; 2) 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3) 混凝土粗骨料应选用 5mm20mm 的碎石或级配良好的卵石,且最大粒径不应大于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 1/4;并将混凝土骨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告知商品混凝土厂家, 由商品混凝土厂家严格把控; 4) 混凝土外加剂应有产品质量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 外加剂的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5.1.3 施工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 地面坡度应不大于 3%, 地面承载力应满足施工桩机接地压力要求,地面承

29、载力应不小于 18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施工钻机能够安全作业; 2 桩机施工区域内,不应有妨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及地下管线,当无法避免时,应有符合安全规范的措施; 3 桩机作业应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 4 施工场地内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5 施工作业区应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或围栏,并严禁与施工无关人员进入; 6 临近边坡的桩基应在完成边坡支护后施工; 7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12 工影响的地方。 开工前, 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 施工中应进行复测。 5.1.4 工程施工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施工工艺参数试验: 1 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数量、位置打试桩,试

30、桩的桩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该场地的代表性; 2 成孔试验:检测成孔深度和成孔时间,结合混凝土供应情况确定混凝土缓凝时间指标,将钻进过程中的电流值整理成表,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性质比对。 参照地勘报告中桩端持力层岩土的性能指标,将电流统计值作为本工程的终孔依据, 对桩顶和地面土体的竖向和水平位移进行系统观测; 3 成桩试验:确定混凝土浇筑参数和钻杆提钻参数,计算出本工程的充盈系数; 对存在挤土敏感土层、易窜孔土层采用不同施工间距的成桩试验,以此确定本工程的合理施工间距; 4 应根据试桩的参数优化设计、试桩的结果调整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 5.2 桩的施工 5.2.1 施工工艺流

31、程应符合图 5.2.1 的规定。 图 5.2.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工艺流程 13 5.2.2 施工顺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先施工长桩,后施工短桩; 2 宜先施工大直径桩,后施工小直径桩; 3 宜先施工主楼(高层)桩,后施工裙房(低层)桩; 4 宜先施工密距桩,后施工疏距桩; 5 桩间距小于 3 倍桩径时,宜采用跳打法施工。 5.2.3 桩机就位后必须保证平整、稳固, 确保在成桩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桩机上应设置控制深度和垂直度的指示或标尺, 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5.2.4 施工桩机就位后, 应进行桩位复查,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应大于 20mm。 5.2.5

32、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下钻成孔成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施工过程中,钻头始终保持同向旋转,桩机开始下钻时下钻速度应缓慢;确保桩孔位无误后,在桩机施加扭矩的同时施加竖向压力,钻头达到设计桩端标高,且满足柱体桩长设计要求;在不同土层,可以根据输出的电流值大小进行调整,控制下钻速度。一般情况下,软岩土层采用高速旋转钻进,n=5r/min7r/min,大径桩采用低速,小径桩采用高速,下钻进尺速度应不大于 2m/min。硬岩土层采用低速旋转钻进,n=3r/min5r/min; 2 钻头钻至设计标高后,钻头应原地旋转 2min3min,先将混凝土泵入钻具内的空心管道, 再提升钻具,提升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

33、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于桩机作业面不小于1m; 3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层施工时, 钻头门宜设置防水措施,避免地下水进入钻具芯管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中长螺旋钻孔压灌桩的施工要求。 5.2.6 终止成孔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过试验桩终孔时的动力头电流值和桩端标高确定工程桩的终孔标准; 2 终孔标准原则上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单桩竖向承载力、入土深度、 电流变化、 桩端持力层性状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终孔标准应定性分析达到的桩端持力层和电流,并定量分析最后 1m3m 的每米电流变化作为终孔的主要控制目标;终孔标准应通过静载试验或试成孔确

34、定; 14 3 桩端位于一般土层的摩擦型桩,应保证设计桩长,电流值作为参考; 4 桩端进入硬塑、坚硬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土、极软岩软岩、强风化及中风化岩时以电流值为主,控制桩长为辅; 5 若电流值达到要求而设计桩长未达到,应查明原因,一般以继续钻进 3 min5min 的进尺深度来确定终孔。 5.2.7 桩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坍落度宜为 180mm220mm; 2 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应小于 1.0,宜为 1.01.2。 5.2.8 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合岩土土层勘察信息,根据孔径大小, 确

35、定泵送压灌量,然后通过泵车,采用“低压快打、高压慢打”进行分档控制; 2 严禁先提钻后泵混凝土,钻头提离地面前不应停泵,提钻及泵送过程中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保证连续泵送。 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层以及具有承压水的地层,应适当放慢提钻速度; 3 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mm; 4 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 0.5m; 5 施工时监测成孔、成桩质量,填写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泵压混凝土施工记录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 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保持水平,泵管下面应垫实; 7 当气温高于 30时,宜在输送管上覆

36、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 冬期施工时,应在输送泵管周围包裹保温材料等措施。 5.2.9 钢筋笼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笼材质、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6.1.2 的规定; 2 钢筋笼的纵向受力钢筋与箍筋之间采用梅花点焊接,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 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15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的规定; 3 钢筋笼的加劲箍应设在主筋内侧; 4 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就位后应立即固定; 5 混凝土浇注

37、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标高; 6 钢筋笼安装使用钻机副卷扬或吊车进行吊装,用振动器将钢筋笼压入桩体。 5.2.10 成桩后,应及时清除钻头、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长时间停置不施工时,应用清水将钻头、钻杆、泵管、混凝土泵等清洗干净。 5.2.11 基桩龄期达 14 天后方可破除桩头, 素混凝土桩可用手提切割锯割除桩头, 钢筋混凝土桩可用风镐将桩头凿至设计标高, 严禁横向锤击桩头。 5.2.12 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低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填度不应大于 0.9。 5.2.13 在施工过程中应按本标准附录 A 的要求作好记录。 16 6 质量检

38、测及验收 6.1 成桩质量检查 6.1.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1 人员、材料、设备、场地及技术等准备工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 2 水泥、砂、石子、钢材等原材料的质量、检查项目、检验批和检查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 应严格对桩位进行检查,桩位的施工允许偏差群桩为20mm,单排桩为10mm; 4 对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坍落度等进行检查; 5 钢筋笼制作应对钢筋规格、焊条规格、品种、焊口规格、焊缝长度、焊缝外观和质量、主筋和箍筋的制作偏差等进行检查,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的表 6.1.2 的要求。 6.1.2 施工过

39、程中应进行下列检查: 1 成桩过程中,应现场取样制作混凝土试块,执行国家现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试块标准养护,28 天送检作抗压强度检测。 2 钢筋笼制作允许的偏差应符合表 6.1.2 中规定。 表 6.1.2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mm) 主筋间距 10 箍筋间距 20 钢筋笼直径 10 钢筋笼长度 100 6.1.3 成桩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6.1.3 中规定。 17 表 6.1.3 成桩施工允许偏差 桩径允许 偏差(mm) 垂直度允许 偏差(%) 桩位允许偏差(mm) 13 根桩、条形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 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 +50 -

40、20 1 d/6和100的绝对值较大者 d/4和150的 绝对值较大者 注:1. 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2. d 为设计桩径。 6.1.4 质量检查标准应符合表 6.1.4 的规定。 表 6.1.4 质量检查标准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控项目 1 桩位 见本规程表 6.1.3 量桩中心 2 孔深 mm +300 测钻杆 3 桩体质量检查 设计要求 按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 中低应变法检测 4 混凝土强度 设计要求 试件报告 5 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中静荷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承载力 一般项目 1

41、 垂直度 见本规程表 6.1.3 测钻杆,吊垂球 2 桩径 见本规程表 6.1.3 用钢尺量 3 混凝土坍落度 mm 180220 坍落度筒 4 钢筋笼安装深度 mm 100 用钢尺量 5 混凝土充盈系数 1.0 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 6 桩顶标高 mm +30 -50 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及劣质桩体 注: 桩径允许偏差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18 6.2 桩的质量检测 6.2.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应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测。 6.2.2 桩身质量除对预留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等级检测外, 尚应进行现场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可靠的动测法及钻芯法,检测数量应满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42、106。 6.2.3 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时,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30%,且不得少于 20 根。 6.2.4 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除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的规定。 6.3 工程质量验收 6.3.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 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的规定。 6.3.2 隐蔽工程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 于隐蔽前通知有关人员检查验收,并形成中间验收文件。 6.3.3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工程质量验收应在施

43、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记录: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础施工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及材料代换通知单; 2 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变更情况记录; 3 桩位测量放线图和工程桩位质量复核签证单; 4 原材料质量合格证明及试验检验资料; 5 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 6 混凝土检测报告及评定资料; 7 成桩质量检查报告,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 8 桩基竣工平面图及收方记录; 9 其它相关资料。 19 附录 A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记录表 表 A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施工记录表 施工单位: 时 间: 工程名称: 编 号: 混凝土强度级别: 设计桩径: mm 混凝

44、土坍落度 cm 序号 施工日期 桩编号 施工 桩长(m) 投料量 (m) 地面标高 (m) 桩顶 标高(m) 持力层钻进电流最大值(A) 备注 小计 记录(签名) : 机长(签名) : 现场技术主管(签名) : 监理(签名) : 20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 “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

45、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或“应按执行” 。 21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3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7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 50783 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1

46、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12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 13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DB22/JT 147 22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 DB22/T 5008-2018 条文说明 23 制订说明 近年来,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已在吉林省多个项目推广应用,并成功运用于厂房、多层和高层建筑,特别是在成桩过程中需要穿透易塌孔地层(砂卵石、软土、淤泥质土、回填土等)和风化岩地层时得到广泛应用。其成桩质量好、承载力高、沉降小,解决了在桩基和复合地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节约了工程造价、 加快施工进度、 促进了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为了研究螺旋锥体挤土

47、压灌桩技术, 在吉林省多个地区不同岩土层进行了试验桩施工, 并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和桩的完整性进行了检测, 为技术标准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规范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推广应用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 本标准依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借鉴了山东省螺旋挤土灌注桩技术规程 (DBJ14-091-2012)和重庆市的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 (DBJ50/T-207-2014)等技术标准,总结了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试验数据和工程经验, 并在广泛征求吉林省勘察、 设计、 施工及建设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经反复修改完成。其中,单桩竖向极

48、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设计估算值采用了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 DBJ50/T-207-2014 中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的设计估算公式。 本标准涉及专利技术是螺旋锥体挤土桩施工方法 (专利号:ZL201310570537.1 )、 螺 旋 锥 体 挤 土 钻 头 ( 专 利 号ZL201320722358.6) 。按照工程建设标准涉及专利管理办法建办标20173 号,执行其中的第十三条(二) ,同意在取得授权许可的条件下依法使用专利技术。 24 目目 次次 1 总则 . 27 2 术语和符号 . 28 2.1 术语 . 28 3 基本规定 . 31 4 桩基设计 . 33 4.2 桩基计算 . 3

49、3 4.3 复合地基设计 . 35 5 施工 . 36 5.1 施工准备 . 36 5.2 桩的施工 . 37 6 质量检测及验收 . 40 25 26 1 总 则 1.0.3 为使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的设计与施工实现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的目标,在设计和施工中应综合考虑下述影响因素及技术要点: 1 建设场地的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特征和土、地下水赋存状态是桩型选择、成桩工艺确定、 桩端持力层选取的关键因素。 场地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的完整可靠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 2 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与荷载特征。不同的上部结构类型对于抵抗或适应桩基差异沉降的性能不同。 建筑物使

50、用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决定桩基设计等级的主要依据, 荷载大小与分布是确定桩型、桩的几何参数与布桩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3 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要求。桩型与成桩工艺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周边的环境因素、单桩承载力要求,并应考虑成桩设备与技术的既有条件, 同时还应重视地方经验, 力求技术先进可行、工程质量可控可靠。 27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是一种现浇混凝土灌注桩, 施工采用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机,在大扭矩动力头和加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二次挤土保径钻杆,利用螺旋锥体挤土钻头直接挤扩成桩孔径, 二次挤土保径钻杆对已成的桩孔进行再次挤压,密实桩孔侧壁岩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