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397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 年月同 济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T o n g j i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 N o J u n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周宏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纪的来华传教士以天主教传教士中的耶稣会士为主体,本文所涉及的文本材料也主要来自耶稣会士.耶稣会士以法国人为主体,其次为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胡先媛:从 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 看中西学术交流,四川图书馆学报,年第期,第 页;王致诚:帝都来信,段建强译,同济大学出版社,年

2、;段建强:从谐奇趣到明轩: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拾遗,同济大学出版社,年.纪宗安: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年第期,第 页;庄岳:礼仪之争:马国贤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 铜版画与康熙 御制避暑山庄诗 木刻画的视觉差异,建筑史,年第期,第 页;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卓荻雅、朱丽雅、朱建宁:从王致诚的书信看圆明园对法国英中式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年第期,第 页.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周宏俊,郭真真(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摘要:自 世纪起,欧洲传教士团体带着传教使命来华,由此开启

3、了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广泛接触.以传教士为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至 世纪末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在此历程中,耶稣会士对园林的记录与评述逐步构建了关于中国园林的独特话语体系,浸润了 世纪“中国风”热潮下西方人关于“中国园林”的集体想象.基于互为“异域”的文化背景,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呈现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对景观要素的描述发展到对园林艺术的审美认知.其中始终伴随着对中国园林“他者”身份的觉察以及中西对比的叙述方式,并构建了以假山要素、“自然的”特征、“乡村的”氛围为表征的话语体系.至 世纪末,传教士之外的西方话语对植物要素的关注以及有关“自然”评述的负面转向预示着该话语体系的解构.中国园林的想象

4、流变过程交织着不同情境的影响,在园林风格层面,除了欧洲园林风格演变的主观因素之外,中国本土园林风格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关键词:中国园林;来华传教士;话语体系;跨文化视角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 世纪的来华传教士团体创造了丰富的文本体系,其在华期间写给欧洲上层人士的书信、记录在华工作与生活的日记、总结见闻所撰写的回忆录与专著等,见证了传教士对中国的观察、理解与评价,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中国园林成为传教士了解与记录中国风物的重要主体与特殊对象,传教士的文本也促进了“中国风”(C h i n o i s e r i e)热潮下中国园林形象

5、在西方的传播.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 类.其一是 对传教士群 体相关著述 文本的译介 与汇编,以及从中西学术交流的视角切入对传教士著作进行的研究,其中部分著作聚焦中国园 林并附有相关评述.其二是集中关注较知名的几位传教士,对其图像作品或论著进行的分析,例如对马国贤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 的视觉 分析及 其 引 发 的 中 国 园 林 热 潮 的 研 究,又 如 聚 焦 王 致诚的书信探索圆明园对法国英中式园林影响的研究.其三是在探索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园林特第期周宏俊等: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征或在研究中国园林对 欧 洲 园 林 风 格 发 展 的 影 响

6、等 议 题 时 述 及 相 关 传 教 士 的 著 述.综上来看,目前学界虽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关注的研究对象较为集中,尚未有研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剖析传教士群体对“中国园林”的意象塑造.世纪欧洲关于中国园林的著作层出不穷,但这些论述大多来自对中国园林的间接观察与理解.而欧洲人所获取的关于中国的消息与观念大多来自耶稣会士的著述,即便是使臣的记载,也多参考了传教士的论著.传教士根据亲身游历园林的经历所创作的文本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园林的重要一手资料.基于此,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里纳尔迪(B i a n c aM a r i aR i n a l d i)主编的 中国园林的观念:年的西方记述

7、(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一书中所摘录的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描述为主要研究材料,并以其他相关资料为补充,探究传教士文本中所呈现的中国园林.除了一手资料的摘录,该书亦从西方人的视角概述了西方世界在 年对于中国园林在观念接受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传教士的中国园林话语体系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特征,并反思中国园林本体的历史状态在其中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二、话语体系产生的背景(一)中国园林的观看者与记录者早在 世纪,意大利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

8、M a r c oP o l o)便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园林的片段,并铺垫了关于“天朝”园林的想象之源.世纪“中国热”兴起之后,中国园林在欧洲逐渐崭露头角.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来看,中国园林传入欧洲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由耶稣会士创造的宗教路径;其二则是以商人、外交官和旅游作家为代表的世俗路径,这条路径也可视为对马可波罗中国之行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岭南学报,年第期,第 页;李晓丹: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山东画报出版社,年;高介华主编: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湖北教育出版社,年;朱建宁、张文甫:中国园林在 世纪欧洲的影响,中国园林

9、,年第期,第 页;段建强、张桦:东来西传:传教士参与圆明园修造研究,风景园林,年第期,第 页;O s v a l dS i r e n,C h i n aa n dG a r d e n s o fE u r o p eo ft h eE i g h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D u m b a r t o nO a k sR e s e a r c hL i b r a r ya n dC o l l e c t i o n,;C r a i g C l u n a s,“N a t u r ea n dI d e o l o g yi n W e s t e r n

10、 D e s c r i p t i o n so ft h e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J o a c h i mW o l s c h k e B u l m a h ne d,N a t u r ea n dI d e o l o g y:N a t u r a lG a r d e n D e s i g ni nt h eT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D u m b a r t o n O a k sR e s e a r c hL i b r a r ya n dC o l l e c t i o n,;B i a n c

11、aM a r i aR i n a l d i,J e s u i t s a n dE u r o p esK n o w l e d g eo fC h i n e s eF l o r aa n dA r t o ft h eG a r d e ni nt h e t ha n d t hC e n t u r i e s,M e i d e n b a u e r,.英国的作 家、文 学家 与建 筑 师群 体对 中国 园林 有 较多 评述,如:S i r W i l l i a m T e m p l e,U p o nt h eG a r d e n so fE p i c u r

12、u sw i t hO t h e rX V I I t hC e n t u r yG a r d e nE s s a y s,P r i m a r yS o u r c eE d i t i o n,C h a t t oa n dW i n d u s,;L o v e j o yAO,“T h eC h i n e s eO r i g i no f aR o m a n t i c i s m”,J o u r n a l o fE n g l i s ha n dG e r m a n i cP h i l o l o g y,(),p p .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岭

13、南学报,年第期,第 页.“话语分析”主要针对“文本”材料,包括书写的文献及口头表达的产物(亦以文字记录呈现),因此本文主要指向相关文本文献资料.“话语分析”聚焦主体“如何表达”“怎样表达”以及“为何表达”等问题,并关注话语与言语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变化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关联性.该书涵盖了自马可波罗来华起至 年圆明园被焚毁之时以传教士为主体并包含商人、大使、植物学家等多种身份的来华西方人关于中国园林的描述.书中摘录的文本包括原版英文材料、编者对原版法文材料的英译或较为权威的他人英译版,其对相关原始资料的汇编为研究西方视域下的中国园林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J o s e p h aR

14、 i c h a r d,“R e v i e wo f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b yB i a n c aR i n a l d i”,G a r d e nH i s t o r y,(),p p 马可波罗游记 中描述了马可波罗在元大都的皇家园林以及杭州西湖所见的景象.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经历的延续.尽管世俗路径在外销商品的助力下通过图像的形式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但传教士群体有其特殊优势 在皇城供职与停留的机会以及对中国文化与语言的了解,促使他们对中国园林有更多的

15、直接观察与实地感受,并因此有机会产生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世纪晚期,耶稣会传教士跟随葡萄牙人由海路到达中国,开启了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广泛接触.除了传教之外,他们在中国传播数学、天文、地理、水力、历法以及铸炮技术等西方知识,同时将中国的思想介绍到欧洲.天主教的在华活动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从 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开始,年进入繁盛阶段,最后在 年日趋衰落.中国礼仪之争后,雍正皇帝开始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导致各地传教士被陆续驱逐出境,日趋衰落的文化交流也转向了满足皇帝个人对西洋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的兴趣,因此一批耶稣会士得以担任御前学者和艺术家.作为文化表征,园林是传教士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年于北京成立的法

16、国耶稣会为传教士提供了一份他们应调查的主题清单,其中便包括了中国的“花园小巷、喷泉、花坛的形式”.这些传教士被路易十四授予“国王数学家”(M a t h m a t i c i e n sd uR o y)的头衔,通常具备多种才能.以法国人为主体的传教士团体从 世纪起陆续将中国园林呈现于文本乃至图像中.尽管在华传教活动在 世纪初期已开始进入衰落期,但由于清代园林营造活动的兴盛,以及论著出版的滞后性,其文本材料的问世时间多集中于 世纪(见表).年在巴黎陆续出版的共 卷的 书简集(L e t t r e s d i f i a n t e s e tC u r i e u s e s)以及由杜赫德

17、(J e a nB a p t i s t eD uH a l d e)在 年主编出版的四卷本 中华帝国全志(D e s c r i p t i o nG o g r a p h i q u e,H i s t o r i q u e,C h r o n o l o g i q u e,P o l i t i q u e e tP h y s i q u ed e lE m p i r e d e l aC h i n e e td e l aT a r t a r i eC h i n o i s e)(见图)等著作,为欧洲读者了解中国园林与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图 中华帝国全志 书影及书中描

18、绘的园林景象 资 料 来 源:h t t p s:/ww w d o n a l d h e a l d c o m/p a g e s/b o o k s/j e a n b a p t i s t e d u h a l d e/d e s c r i p t i o n g e o g r a p h i q u e h i s t o r i q u e c h r o n o l o g i q u e p o l i t i q u e e t p h y s i q u e d e l e m p i r e d e l a c h i n e.王维江、吕澍:中国园林观在英国:从

19、坦普尔说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费正清: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陈少卿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年,第 页.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V i r g i l eP i n o t,D o c u m e n t s I n d i t sR e l a t i f sl aC o n n a i s s a n c ed e l aC h i n e e nF r a n c ed e ,S l a t k i n eR e p r i n t s,p p 第期周宏俊等:想象的流变:

20、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表 世纪传教士有关中国园林的论著汇总表传教士国别论著M a t t e oR i c c i()利玛窦N i c o l a sT r i g a u l t()金尼阁意大利N i c o l a sT r i g a u l t D eC h r i s t i a n ae x p e d i t i o n ea p u dS i n a s s u s c e p t aa bS o c i e t a t eJ e s u,M a n g i u s,l v a r oS e m e d o(/)曾德昭(原名谢务禄)葡萄牙 l v a r o

21、S e m e d o I m p e r i od e l aC h i n a iC u l t u r aE v a n g e l i c ae n lp o r l o sR e l i g i o s o sd e l aC o m p a i ad eI e s v s S a n c h e z,M a r t i n oM a r t i n i卫匡国意大利M a r t i n oM a r t i n i,N o v u sA t l a sS i n e n s i s,B l a e u,G a b r i e l d eM a g a l h e s()安文思葡萄牙

22、G a b r i e l d eM a g a l h e s,AN e w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C o n t a i n i n g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M o s t 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a r t i c u l a r s o ft h a tV a s tE m p i r e,N e w b o r o u g h,L o u i sL eC o m t e()李明法国L o u i sL eC o m t e,N o u v e a u xM m o i r e s s u r

23、l t a tP r s e n td e l aC h i n e,v o l s,J e a nA n i s s o n,L o u i sL eC o m t e,M e m o i r e s a n dO b s e r v a t i o n sM a d e i naL a t eJ o u r n e yT h r o u g ht h eE m p i r eo fC h i n a,B e n j T o o k ea n dS a mB u c k l e y,J e a n F r a n o i sG e r b i l l o n()张诚法国J e a n F r

24、 a n o i sG e r b i l l o n,“S e c o n d eV o y a g ef a i tp a rO r d r ed el E m p e r e u rd el aC h i n ee nT a r t a r i ep a r l e sP r e sG e r b i l l o ne tP e r e i r ae n l A n n e ”,D e s c r i p t i o nd e l aC h i n e,v o l ,J e a n B a p t i s t eD uH a l d e,L eM e r c i e r,p p M a

25、t t e oR i p a()马国贤意大利M a t t e oR i p a,S t o r i a d e l l aF o n d a z i o n ed e l l aC o n g r e g a z i o n e ed e lC o l l e g i od eC i n e s i s o t t o i lT i t o l od e l l aS a c r aF a m i g l i ad iGCS c r i t t aD a l l oS t e s s oF o n d a t o r eM a t t e oR i p aed eV i a g g id a

26、L u iF a t t i v o l s,M a n f r e d i,J e a n D e n i sA t t i r e t()王致诚法国J e a n D e n i sA t t i r e t,A P a r t i c u l a rA c c o u n to ft h eE m p e r o ro fC h i n asG a r d e nn e a rP e k i n,t r a n s S i rH a r r yB e a u m o n tJ o s e p hS p e n c e,D o d s l e y,M i c h e lB e n o i

27、s t()蒋友仁法国M i c h e lB e n o i s t,“L e t t r ed uP r eB e n o i s t M o n s i e u rP a p i l l o ndA u t e r o c h e AP k i n g,l e n o v e m b r e ”,L e t t r e s d i f i a n t e tC u r i e u s e s c r i t e sd e sM i s s i o n s t r a n g r e s,M m o i r e s d e l aC h i n e,v o l ,M e r i g o t,

28、p p J e a nJ o s e p hM a r i eAm i o t()钱德明法国J e a nJ o s e p hM a r i eAm i o t,“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t h eS o l e m n i t i e sO b s e r v e da tP e k i n go nt h eE m p e r o rsM o t h e rE n t e r i n go nt h eS i x t i e t hY e a ro fH e rA g e,f r o mt h eF r e n c ho fPAm y o t,J e s u

29、i t”,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P i e c e sR e l a t i n gt ot h eC h i n e s e,e d T h o m a sP e r c y,v o l ,D o d s l e y,p p P i e r r e M a r t i a lC i b o t()韩国英法国P i e r r e M a r t i a lC i b o t,“L e J a r d i nd eS e M a K o u a n g:P e m e”,M m o i r e s d e sC h i n o i s,v o l ,N y o n,

30、p p P i e r r e M a r t i a lC i b o t,“E s s a i s u r l e sJ a r d i n sd eP l a i s a n c ed e sC h i n o i s”,M m o i r e sd e sC h i n o i s,v o l ,N y o n,p p P i e r r e M a r t i a lC i b o t,“O b s e r v a t i o n ss u r l e sP l a n t e s,l e sF l e u r se t l e sA r b r e sd eC h i n eq u

31、i l e s tP o s s i b l ee tU t i l ed es eP r o c u r e re nF r a n c e”,M m o i r e sd e sC h i n o i s,v o l ,N y o n,p p F r a n o i sB o u r g e o i s()晁俊秀法国F r a n o i sB o u r g e o i s,“L e t t r edu nM i s s i o n n a i r e aM lA b b GG a l l o i sC o n t e n a n tu n eR e l a t i o nd eS o

32、nV o y a g ed eC a n t o nP k i n g P k i n g,l e S e p t e m b r e ”,M m o i r e s d e sC h i n o i s,v o l ,N y o n,p p F r a n o i sB o u r g e o i s,“D e s c r i p t i o nd u n e M a i s o nd eP l a i s a n c ed elE m p e r e u r,Y a n g t c h o u,p a rM B o u r g o i s,S e l o ns aL e t t e r d

33、 eN o v e m b r e ”,E s s a i s s u r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C h i n o i s,s u rL e u r sJ a r d i n s,L e u r sP r i n c i p e sd e M d e c i n e,e tL e u r sM o e u r s e tU s a g e s,L o u i s F r a n o i sD e l a t o u r,C l o u s i e r,p p 资料来源:根据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34、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一书整理.注:关于传教士中文名的信息来自费赖之的 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年)及维基百科中对传教士中文名的介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二)被观看的中国园林由于朝廷对传教士旅行路径及活动范围的严格管理,耶稣会士的园林游览体验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在朝廷供职的传教士主要亲历的园林包括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皇家宫苑.随着清朝对外政策的限制,从 年到 年,仅广州一个港口城市开放对外贸易,传教士观察与描述的对象也逐渐转变为当地官员或“行商”的私人园林.还有部分传教士从广州至北京途中游览了南京、扬州、苏州等处的园林及城市风景,而个别

35、传教士仅在参与特殊庆典活动时得以窥见园林.综合来看,被描述的园林以北方皇家园林为主体,同时包含部分位于广州、南京等处的南方私家园林(见表).表 世纪传教士亲历(描述)园林及类别传教士来华年份亲历(描述)园林类别利玛窦、金尼阁 魏国公徐弘基的花园(南京瞻园)江南园林曾德昭 南京和北京的私人住宅、分散在皇家宫殿中的绿地皇家宫苑北方与江南私家园林卫匡国 北京皇宫中的花园皇家宫苑安文思 北京皇城的三海与景山皇家宫苑张诚 南海瀛台皇帝居所与畅春园、避暑山庄皇家宫苑李明 北京皇宫皇家宫苑马国贤 畅春园与避暑山庄皇家宫苑王致诚 圆明园皇家宫苑蒋友仁 圆明园皇家宫苑钱德明 颐和园至皇城路途所见、避暑山庄皇家宫

36、苑韩国英 圆明园皇家宫苑晁俊秀 南京与扬州等地的园林、北京圆明园皇家宫苑江南园林资料来源:根据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一书整理,并部分参考陈志华所著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山东画报出版社,年).注:“来华年份”以最早到访时间为准.虽然部分传教士具有进入皇家园林的特权,但是这种游览体验受到了较大的约束.不少传教士都提到了皇家宫苑的不可随意进入性.例如,王致诚在信件中写道:“做这种工作(指绘画),我必须有充分的自由得以进入花园各处并且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但在这里这完全不可行.由于我对

37、绘画有一点了解,因此已算幸运,否则我就会像遇到的其他几个欧洲人那样 他们已来此很久,却从来未踏足过这片令人愉悦的土地.”他还描述了在皇宫中活动所受到的限制:在不得已需要走出宫殿范围时,“他们就派一大群太监护送我们.我们挤成一团,悄悄地走着,好像正在搞什么恶作剧.我就是这样走过这个美丽的花园的”.由于这样的限制,传教士通常会在描述中略加补充,以让自己的“在场”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马国贤在描述畅春园时写道:“我每天都去这个庄园,但我只有两次看到了全部,那“行商”(H o n gM e r c h a n t s)主要经营对外贸易,是清政府特许的专营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商人,因而与西方人有较多来往的机会,

38、“行商”的私人花园也因此频繁出现在西方人的记录中.例如,钱德明关于园林的描述来自其参加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的经历,他记录了于圆明园至皇城宫殿的路途所见.B i a n c aM a r i aR i n a l d i e d,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P r e s s,p p 原文 为“T c h a n gt c h u n y u e nC h a n g c h u ny u a n

39、,w h i c h m e a n s,g a r d e no fp e r p e t u a ls p r i n g,o fl o n g l a s t i n gs p r i n g”,意指“长春园”.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张诚、王致诚与马国贤等传教士的表述中.但事实上长春园于 年由乾隆皇帝作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建成,此时并不存在.第期周宏俊等:想象的流变:来华传教士“中国园林”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解构是受皇帝之命去为使节梅扎巴尔巴阁下和莫斯科沙皇彼得的大使伊斯梅洛夫阁下当翻译的时候.”他在描述了避暑山庄的景致以及皇帝与嫔妃在其间的活动后补充道:“在 年和 年,我目睹了这一切.”三、“中国园

40、林”话语体系的构建基于互为异域的文化背景,传教士对异国花园的认识与描述通常从中西对比的视角展开,并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初,传教士在观看中国园林时尚未具备整体的空间感或明确的审美意识.从摘取回忆片段对印象最深刻的要素进行介绍,到基于空间顺序展开叙述,按游览路径描述眼前所见,再到后期逐渐关注园林艺术,其对中国园林的评述逐渐丰富,并在话语的传播与延续中构建出关于“中国园林”的话语体系.(一)“他者”的园林:对景观要素的观察与呈现在法国耶稣会士之前,意大利与葡萄牙传教士首先奠定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显著不同且令人新奇的园林基调.曾昭德呈现了丰富的皇家宫苑园林景象:“(宫殿的)后院非常整洁宽敞.另外还

41、有众多宜人的花园,在宫殿间迂回流淌的河流使人们极为欢愉.此外还有许多栖有奇珍异兽的人造山.很多花园都被精心建造并充满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后续卫匡国与安文思则强化了这种意象.这些描述尽管十分简单,但向欧洲人呈现了前所未见的以蜿蜒多变的水体以及人造山为中心的异国园林,既令人感到新奇,也有助于他们认识中国园林丰富多彩的变化.其中,假山作为中西园林最大相径庭的造园要素尤为引人注目.早在 世纪的 马可波罗游记中便有关于人造山的描述 “有一座山是用从湖中挖来的土以艺术(的方式)建造的”,马可波罗强调,这座山上种满了皇帝收集来的世上最美的常绿树,埋下了关于东方园林中“青山”(t h eg r e e nm

42、 o u n t)形象的伏笔.从利玛窦起,假山便频繁出现在传教士的文本中.利玛窦于 年到访了位于南京的“魏国公徐弘基的花园”,描绘道:“一座由各种粗糙的石头建造成的人工假山被巧妙地挖掘成洞穴,里面有房间、楼梯、鱼塘、树木和许多其他兼具艺术性与娱乐功能的事物.”利马窦解释假山的功能是“为了在凉爽的洞穴里躲避夏天的炎热”,从而将假山比喻为“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穿过”的“迷宫形式”(l a b y r i n t h i n e f o r m).“迷宫”集中体现了游览于假山之中给人带来的错综复杂之感.关于“迷宫”的意象常常被后续的传教士引用,以强化对假山的描述.传教士早期常关注水景的实际功能,例如养

43、鱼、灌溉,后期则逐渐注意到水的艺术特色.其对假山石的关注也延续到对水体的观察.在相关文本中,传教士对水体驳岸重点着墨,常常论及山水的环绕关系.马国贤将畅春园中的河流和小溪描述为“由艺术引来的水”,形容避暑山庄中“大量的水涌出,并在艺术的指引下像河流一样围绕着这些山丘流动”.王致诚提到“水域的河岸变化无穷,没有两个部分是相同的”,并区分了中西园林在驳岸设计方面的明显差异 圆明园中“运河或小溪流的两岸,不像我们的花园那样用光滑的石头来设计,也不排成一条水道,而是用一块块岩石向内外交错(地堆叠),看上去粗糙而土气”.其后,蒋友仁在对圆明园的介绍中同样强化了这样的差异性:“这些水体不规则的河岸上装饰着

44、护墙;但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的石头是基于艺术雕琢而成,自然已经被消除;B i a n c aM a r i aR i n a l d i e d,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P r e s s,p ;p ;p ;p ;p ;p ;p ;p 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第 页.M a r c oP o l o,“C o n c e r n i n gt h eP a l

45、a c eo f t h eG r e a tK a a n”,B i a n c aM a r i aR i n a l d i e d,I d e a s o f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s:W e s t e r nA c c o u n t s,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n n s y l v a n i aP r e s s,p 这个花园极可能为南京瞻园.详见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札记(下),何高济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年,第 页.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而这些护墙是由岩石制成的,这些岩石毫无(人工)痕迹.”基于与法国古典主义

46、园林风格中规则式水体驳岸的比较,传教士逐渐开始强调中国园林在水体设计方面所具有的自然性.中西对比的视角在传教士对其他景观要素的描述与介绍中亦显而易见.在对建筑的描述中,传教士首先注意到的是中西建筑的差异性.曾昭德认为中国人居住的房子不如他们的“豪华和耐久”,而房子建得不高的原因在于“(中国人)认为这样更适合居住”,并提到了以清漆和绘画装饰建筑,虽不豪华但十分精致整洁.后续张诚则强化了中国园林建筑朴素与雅洁的特征.在描述皇帝在南海与畅春园的居所时,他频繁用到了“整洁”一词,称其呈现出“没有任何富丽堂皇的东西”“既不富裕,也不宏伟”的特征.而这种感受所参照的原型则是欧洲以大理石为常用材料的高大建筑

47、,以及当时法国宫廷园林中宏伟壮丽的宫殿.李明对园林植物的评述也凸显了对比的视角.他对中国人的园艺水平流露出不屑的态度:“在一些地方还是可以看到树木,如果他们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树木,这将成为花园的一大点缀.”他以法国园林为参照提出:“如果把它们和橘子树(这是很容易做到的)混在一起,做成小径,那将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其中折射出“中国人不擅长维护与设计植物景观”的观点.这恰恰是将注重自然种植形式的中国园林与极度重视规则式植物修剪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对比之后的直观感受,而他所提到的橘子树则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便开始流行的植物品种.这种中西园林并置的叙述方式,让西方读者更易于理解异国园林,同时也强化了中

48、国园林的“他者”身份.(二)无序的自然:关于园林艺术的解读与审美感知随着传教士对中国园林的了解逐步增多,以及部分传教士因绘画或造园技能而得以更频繁地停留于园林中,他们对造园艺术的解读愈加详细,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感知也愈发深入.基于让西方读者更易想象的目的,马国贤选用极具西方特色但似乎与园林毫无关联的“耶稣诞生场景”(t h eN e a p o l i t a nc r c h e)来形容中国园林:“若用三言两语来形容这个综合体(c o m p l e x),可以说它很有那不勒斯美好育婴堂场景的味道,该场景是为了自然地表现我们主的诞生而创作的.”以“耶稣诞生场景”类比中国园林,十分典型地呈现了传

49、教士话语体系下“不规则的”“无序的”“多样的”中国园林场景特征.王致诚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这种特征:“但在游乐场,他们宁愿选择一种美丽的无序,一种尽可能远离一切艺术规则的游离.当你读到这篇文章时,你会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作品非常荒谬,但如果你亲眼看到,你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你会赞叹这种不规则的艺术手法的实施.一切都很有品位;经过这样的布置,它的美逐一呈现.”这段经典表述明确指向了中国园林的“无序性”“多样性”,以及给人带来的愉悦与好奇的感受.与此同时,“自然的”在传教士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解读中成为核心词汇,并经历了持续深化的过程.在传教士的描述中,“自然的”一方面用于形容园林环境,例如畅春园与避暑山庄等

50、园林确实建造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另一方面,“自然的”是对不规则的以及因此看似“随机散落”的景观特征的概括,例如假山与水岸的不规则形式.最初,“自然的”标签主要用于表述在不规则风格之下的“貌似自然”.在描述畅春园的假山时,安文思写道:“这些岩石大部分都充满了孔洞和凹陷,这是由于水波的不断冲击造成的.中国人在欣赏这些未经打磨的自然作品时获得极大的愉悦.他们非常喜欢模仿那些高耸、陡峭而崎岖的岩石悬崖.因此,从中等距离看,整座山犹如崎岖的野山,这是大自然的第一个杰作.”马国贤认为,“其中一些(假山)由粗糙的石头构造连接起来,放置得看起来很自然”,从而描述了假山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后续又出现了中国人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