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383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党的二十大精神视野下共青团历史经验的再认知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季为民孙芳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 7 月Vol.33,No.4Jul.2023YOUTH DEVELOPMENT FORUM摘要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状况是关系网络强国建设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据2022年第11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对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综述,总结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显著;亲子关系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开发不足;

2、过度上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建议持续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质量和数字素养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监管,为未成年人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生态。关 键 词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网络文化;网络素养作者简介 季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引言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下互联网已演变深化为一个以技术平台为基础,并构建起包括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各种社会关系在内的总的生态空间系统,互联网生态因而成为一个在格局和外延

3、层面更大的概念。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各个主体关系以链条式形成互联连接,相互依存,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流动性促使每一个要素都会被相互之间原有的以及新生成的规则与运作方式所影响与改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其他构成要素甚至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换言之,互联网生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当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空间时,也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碎片化以及杂糅性等特征,一度导致互联网生态恶化,乱象丛生,损害网民利益。基于此,为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举措,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4、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进一步确立了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的明确目标,互联网内容生态建设治理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这一生态空间系统中,新一代未成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个人成长变化始终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迁,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与学习方式,并为他们带来全新的知识与体验。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也为未成年人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未成年人对周边环境更加敏感,学习模仿意识强,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根据-25青年发展论坛

5、2023.4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第11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未成年人(618岁)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全面梳理分析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关于互联网的运用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总结相关数据与研究,发现当下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未成年人各关系主体应强化责任意识,正面审视与应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教育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短板与问题,通过科学手段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用网行为,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权益,加快构建起适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发展的绿色互联网生态环境。二、上网常态化使互联网生态各构成要素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量随着互联网的

6、不断普及与深化发展,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互联网正在为未成年人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变革。根据调查,除个别未成年人未使用过互联网外,参与调查的未成年群体均有上网经历,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均具备一定的上网时长。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疫情原因,线上课堂已成为未成年人开展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关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48.4%的小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多于4小时,72.4%的初中生使用电子设备的学习时长超4小时。1不同于线下生活形态,云端学习与开展互动已为未成年人带来全新的学习生活体验。有研究指出,智能技术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其对教育发展带来的冲击可

7、能会演变为复杂的伦理、法律、安全问题2。基于此,互联网运用的日常化导致未成年人突破过去有限的成长生活环境,更多的社会性主体参与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环境建构过程中,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未成年人上网娱乐化趋势显著,观看短视频加速推进该群体进入视觉修辞领域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与互联网具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密不可分,但由于受生活环境与认知能力限制,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还仅限于娱乐形式。调查显示,除了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看视频和听音乐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分别占比47.5%和40.1%,与上一年调查数据结果一致。3其中,互联网运用状况在不同学业年级中也

8、有所差异,如初中生最爱打游戏,比例高达30.1%;同时,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进行社交的需求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如高中生进行聊天的比例最高,达41.2%。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未成年人自主用网的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说明高年级群体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上网指导与干预。此外,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化及其修辞均在经历着一种视觉转向。而根据调查,将近一半的未成年人选择观看网络视频,在众多网络使用分类中占比最高,高达47.5%,同时还有3.9%的未成年人选择观看直播,这充分证明未成年人已成为网络视频平台的重要用户群体。当下,视觉性正成为构建并控制社会文化与秩序的重要组成因素,随着视觉形态的

9、不断演变渗透,网络视频的内容形态与价值倾向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需要引起重视。同时,短视频由于无需学习遵守复杂的逻辑和修辞传统的规则,这种简易的娱乐方式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并与成年人的娱乐游戏方式逐渐融为一体。4当下,在不同网络视频应用中,短视频平台成为未成年人最常用的App,选择率高达65.3%,包括抖音、快手以及西瓜视频等热门软件。其中,初中生使用短视频App比例最高,占比67.9%;超过七成乡村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App,比城市未成年人高9.9个百分点,乡村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问题更加显著。然而,由于短视频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可以规避的现

10、象,加2022年23月,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组以GDP和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对全国6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向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9119份,收回有效问卷9087份。-26之未成年人不具备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更容易接触与年龄段不相匹配的视频信息,使其遭遇“伪成年”危机,易加大遭遇不良内容诱导的风险。20.81.714.540.147.53.92.28.727.031.336.40.511.02.32.810.005101520253035404550(%搜索(如查地图)看小说写作业/查资料打游戏论坛/贴吧看视频网络课堂看新闻)图1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分类(二)

11、网络内容形态影响未成年人性别认知,女生在新媒体运用层面“后来居上”性别因素长期以来是关系社会发展平衡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大众媒介在社会性别观念的塑造上影响深远,媒介与社会性别的平等是“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并且需要媒体秉持公正传播的公共诉求”5。卜卫曾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调查已表明儿童在媒介接触方面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大众媒介中所呈现的性别形象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自我归类与分化。6而到今天,媒介形态较当时已发生巨大变化,但男女性别形象与性别观念仍在被各媒介平台通过各种形式所塑造,进而影响新一代未成年人。在调查结果中,女生购物意愿远超于男生,这可能就与近年来互联网女性经济的发展密不可

12、分。而在App选择上,男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直播平台(如斗鱼直播、企鹅直播平台)和二次元类平台(如B站、腾讯动漫),同时,男生在打游戏上比例远高于女生,相差28.2个百分点;女生则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文学类平台(如起点、晋江等小说阅读App)、网络论坛类(如微博、贴吧)以及视频类平台。可以看到,不同性别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表现方面存在不同偏好与倾向,一方面说明了男女由于天然的性别差异而导致不同的媒介使用偏向,但同时不同媒介的内容形态也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或强化了这种差异,从而使媒介使用形成显著的“性别沟”。基于此,不免顺势提出,在未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长期的媒介接触习惯差异是否会导致不同性别未成年

13、人在性格认知方面出现极端化倾向,进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性别观念,形成新的不平等。另外,在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被认为不适合技术领域,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女性参与人数的比例也大大低于男性7,而新生代女性群体似乎正在逐渐打破这一性别偏见。根据调查,结合新媒体技能掌握的程度来看,在初中阶段,女生能够使用音频、视频等进行网上创作或发布消息的群体比例比男生高12.2%,高中阶段女生能够掌握一定新媒体技能的比例已高达50.9%,超过受调查女生数量的一半。当然,这一差异目前仍然停留在娱乐阶段,不同性别的未成年群体在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或解决现实问题等能力方面运用均较为欠缺。(三)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模仿的意愿强,网

14、络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的职业选择当下,未成年人已经开始运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呈现与开展日常交往活动,并逐渐形成该群体特有的网络行为表现特征与网络表达文化,社交平台则成为这一群体进行在线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未成年人正处于对外部世界保持好奇与积极探索的敏感阶段,因此对各互联网平台应用中的内容形态与文化特征充满探求欲。调查发现,对网络中的现象行为进行过模仿的未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27青年发展论坛2023.4年群体占比高达73.4%,而其中网络消费文化产品也成为未成年人的模仿对象,16.4%的未成年人表示会购买网络流行物品,7.9%的未成年人表示会模仿包括团购在内的其他网络新玩法。然而,网络消

15、费主义背后夹杂着复杂的经济文化利益关系,未成年人难以察觉背后的操作机理,因此更容易产生认知矛盾。有研究指出,“网络模仿”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存在扭曲价值观、丧失社会道德以及诱发违法等负面影响8,但未成年人往往将此作为重要模仿对象。另外,包括其他游戏、美妆直播等成人内容形态也被未成年群体所模仿,但由于直播行业发展速度快、发展周期短,网络直播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规范,直播乱象时有发生,这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带来相当风险。同时,在信息时代,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多源于大众媒体,而不是亲身体验或受他人影响9。相比成年人,未成年人则由于更加有限的生活经历与认知范围,因此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网

16、络环境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他们对未知事物作出判断。如互联网的发展带起了诸多新兴职业,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接触这些职业并根据相关描述对其产生认知,在调查结果中,围绕未来职业选择,一方面,传统类职业仍然为未成年人首选理想职业,其中,选择医生作为未来职业的比例从2020年的13.3%上升至2022年的19.8%。10此外,新兴网络职业也受到未成年人关注,包括游戏玩家(11.2%)、明星(8%)和网红(5.5%),还有7.1%选择了“AI高手”。这表明,互联网生态环境因素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职业认知,其中选择医生作为未来职业的未成年人数比例显著提升,以及部分未成年人选择网络新兴职业,这均证明媒介环境对未成年

17、人认知观念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一项研究在测量包含四个子维度的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职业期望产生的影响时,也发现媒体对中学生的科学职业期望有着最大的影响11。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未来选择网络职业的未成年人比例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四)后喻文化成为互联网的常见生态,代际间的数字反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喻文化与前喻文化、同喻文化相对应,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的前辈的文化传承模式,与前喻文化相对应,即“反向社会化”。早有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复杂化和软件的功能复杂化,长辈在电子计算机使用方面的劣势会日益明显。12当前,随着互联网朝纵深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未成年

18、人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经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字反哺在代际之间经常发生。根据调查,孩子教家长上网的比例在不同情况下均高于家长教孩子上网的比例,其中“有时会教”和“经常会教”分别占比55.2%、33.1%;而在家长教孩子上网方面,29.1%的家长从来没有教过孩子上网,5.5%的家长不上网。这表明,未成年人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能方面相比长辈具有显著优势,年轻一代正在成为数字化世界的引导者。随着数字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均需要掌握一些新媒体技能,这直接导致代际之间的“数字哺育”现象发生,数字反哺也成为当下弥合我国代际数字鸿沟的一项重要解决办法。但是,当下的数字反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

19、定的差异与分化,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女生的数字反哺意愿均在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处于小学阶段的男生和女生选择教家长上网的比例最高,“有时教”和“经常会教”共分别占比77.9%、76.5%,高中阶段的男生和女生从不教家长上网的比例最高,分别达42.2%和45.4%。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不断提升的社交需求以及相应的网络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亲子互动空间,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形成了全新的交往与生活方式,另外,学业时间变长也会削减亲子的相处时间。可以发现,代际反哺一方面能够帮助解决上一辈的用网技能欠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不彻底性。传统代际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结构出现变化,家庭的流动性增强,均会导致

20、数字反哺无法实现全面覆盖。13-2816.934.742.218.234.945.460.254.250.562.656.350.317.78.34.613.96.92.65.22.82.75.31.91.70 10 20 30 40 50 60 70 小学高中小学初中高中男%初中女从不教有时教经常教家长不上网图2未成年人辅导家长操作互联网的情况三、未成年人用网生态的主要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未成年人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结合前文,可以发现,通过短视频、新媒体等互联网应用及运用形式,未成年人在日常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性别认知、家庭互动以及思维观念等方面均

21、受到显著影响,互联网内的诸多终端应用与内容形态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与身心健康。同时,可以窥见的是,在上述关于未成年人不同上网表现形式内容中,围绕互联网运用过程中未成年人群体出现的问题以及差异,均体现出了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与相关社会主体因素。具体来看,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过程中呈现出单一化、浅显化、娱乐化趋势,用网能力则受到地域、家庭、学校以及互联网平台等诸多因素牵制。此外,长期接触互联网也容易导致形成网络依赖,进一步引发未成年人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影响未成年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未来的成长发展。(一)城乡未成年人用网状况不均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1.乡村地区未成年人上网设备更加单一,

22、对除娱乐之外的其他互联网功能掌握不足城乡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关乎国家社稷与民生稳定的重要议题,而互联网的兴起在为这一问题的改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诸多新的不平衡,反映在城乡未成年人群体上,更多是涉及横向获取网络资源的渠道或平台的差距。一方面,我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一致,截至2021年12月,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95%,农村为94.7%14。然而,根据本次调查,乡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于城市(89.1%),占比94.9%,而在使用其他上网设备上,城市未成年人比例均高于乡村,乡村未成年人能够使用的互联网设备更加有限。此外,在首次触网年龄分布上,乡村地区未成年人10岁以后开始上网的比例

23、比城市未成年人高12.6个百分点,城市未成年人在学龄前(7岁)开始触网的比例为乡村地区的两倍之多,城乡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差距也十分显著。除基础设施差异外,相比城市未成年人,乡村地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其他基础功能的挖掘与运用也更加不足。调查发现,城市未成年人选择使用互联网“看新闻”“搜索”以及“扩大知识量”的比例均高于乡村未成年人。45.2%的城市未成年人表示会使用音频、视频等功能进行在线创作或发布信息,乡村地区未成年人这一占比则为38.4%。此外,30.2%的城市未成年人选择“总是”和“经常”利用网络搜索解决现实问题,乡村地区未成年人则为24.2%。可以发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29青

24、年发展论坛2023.4现,除休闲娱乐外,城市未成年人相对更加注重对网络其他功能的关注与运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沟”显著。2.乡村地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更加不足,网络沉迷与网络依赖现象更加显著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能力与网络安全意识对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相对而言,城市未成年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更高,10%的城市未成年人表示“非常了解”,乡村地区未成年人这一比例则为5.7%,但整体来看,城乡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均较薄弱。同时,乡村未成年人上网频率更高,上网时长也高于城市未成年人。其中,33.8%的城市未成年人在周中上网时长每日能够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而乡村未成年人该比

25、例为24.8%。数据表明,城市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相对注重时间控制,乡村未成年人一次性上网时间过长,缺乏时间管理意识。也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总体水平偏低,网络更易使留守儿童沉迷其中,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工具。15(二)家庭环境会影响未成年人用网行为,用网分歧引发代际争执家庭环境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各个阶段均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表现在多方面均与家庭因素相联系。首先,与父母感情好的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比例明显低于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与父母感情很不好的未成年人在周末/节假日上网时长超过三个小时的比例比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未成年人高出29.1个百分点。其次,双亲家庭孩子网络

26、依赖程度更低,与父母同住的未成年人每天长时间上网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另外,在周末/节假日选择上网时间在“两个半小时”及“三个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的比例高于双亲家庭。这充分表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促使未成年人更愿意通过网络消磨时间和满足其他需求,进一步加重网络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亲子间针对互联网产生的冲突次数也在增加,继而影响亲子关系。据调查,因为上网问题未成年人与家长发生过冲突争执的比例达77.8%,其中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的比例为8.7%,这说明互联网正在日益成为引发亲子矛盾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原因可能为,家庭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长期存在且短时间内难以弥合,家长更愿意站在管理角度约束孩子

27、上网行为,同时又由于对互联网认知难以到位及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上网需求等,因此双方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商时也更容易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代际之间就上网问题产生争执的比例提升。(三)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教书育人”和“安全保障”双重角色,但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仍较为滞后,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未成年人既没有听说过也没上过网络素养课程人数比例均达30%以上,“上过或正在上”的比例均不到15%,学校的网络素养课程尚不能满足当下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需求,这导致未成年人更容易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如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

28、过程中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足,在未成年人信息公开内容中,32.9%表示会公开自己的微信号/手机号,15%会公开个人照片,12.6%会公开自己的学校信息,还有11.4%表示会公开手机号,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个人安全遭遇威胁的概率。另外,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运用和管理能力也是体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能力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上网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能够运用网络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居于少数,如29.6%的未成年人表示“几乎没有”或“较少”会利用网络搜索解决现实问题;在遇到烦恼时,选择在网络上发帖子/心情的比例为11.9%,自己闷在心里的达32.5%,同时,在网上随意说话的未成年人占比达13.5%

29、。这说明,未成年人的综合用网能力明显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提高个人能力的可能。互联网时代,学校组织、教师群体均面临网络素养能力不足问题的困扰,网络素养教育普及任重而道远。-3035.633.4 14.616.4 32.4 36.415.016.234.3 32.813.3 19.60510152025303540没听说过也没上过正在上或上过不清楚%听说过但没上过城市(包括县城)乡镇村图3城市与乡村未成年人接受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情况(四)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著,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容忽视的是,未成年人一方面能够认识互联网带来的坏处,但却无法掌握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有数据

30、显示,2021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已超60%,若不能有效遏制,我国未来将至少有11亿近视人口,远高于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所预测的数值。16同时,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包括3个小时)的数量较多,还有32.3%的未成年人表示会对手机和网络游戏产生依赖,32.2%的未成年人认为自己相比以前更不爱思考,更加依赖网络解决问题。可以发现,网络依赖问题在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学业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互联网还进一步影响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根据调查,11.6%的未成年人认为过早接触成年人的网络信息为其带来了困扰,10.6%的未成年人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更加孤独。同时,

31、未成年人在观看视频与直播内容时,也更容易接触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负担。此外,“饭圈”文化乱象也使网络成为未成年人价值观遭受侵害的重地,极端化追星事件和盲目消费行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时有发生。不同于直观的身体影响,互联网在未成年人认知思维、精神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接触不良的网络文化会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危害重大。因此,要时刻关注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并及时予以引导。47.252.232.232.310.611.636.70102030405060(%用电脑和手机太多,视力下降很快过早接触了太多成年人的信更孤独了,与人

32、面对面接触减少了更懒了,依赖网络,懒得自己想问题分走了不少学习时间比以前更爱待在家里了,运动减少了更爱玩手机、玩游戏了,难以控制自己些烦恼息,增加了)图4上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构建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权益为目标的绿色生态的对策建议当前,互联网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利弊并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问题研究过早接触了太多成年人的信息,增加了些烦恼-31青年发展论坛2023.4存,识别其中的负面因素并有效规避,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科学、合理用网的关键步骤。这需要深刻把握未成年人在上网过程中呈现出的用网特征与使用规律,围绕未成年人的网络交往、网络文化以及媒介素养等

33、主要层面,及时进行干预与引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科学的互联网思维,塑造未成年人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确保互联网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正向、积极的影响。(一)借助网络推动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弥合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通过调查发现,与城市未成年人相比,乡村地区未成年人存在互联网基础设备配置不足、媒介素养欠缺以及网络沉迷更加显著等问题,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出现“缺位”。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意见,提出要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对平台资源的使用力度,确保教育资源共享效益。17可以看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缩小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差距的重要机遇。因

34、此,一方面,相关决策部门应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用信息化手段联结城乡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与乡村薄弱学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构建线上教育资源平台,汇集全国优质学习资源,将规定课程开好、开足、开全,进一步保障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教育公平。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各学校实际开展的教学情况,建立“点对点”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互助机制,促进城乡学校深入交流,以此不断弥合城乡未成年人在成长发展过程存在中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这必然导致一部分未成年人成为留守人员,因此,这促使学校相关责任主体更要积极关注乡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状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35、乡村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科学的网络使用习惯。(二)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在亲子沟通中尊重孩子主体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堂”,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网络素养较高的家长也能够在孩子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提供更多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长辈在引导教育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方面仍有较大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家长在孩子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尽力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主体地位,主动关心孩子网络使用情况,可以通过讲案例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辨别互联网中的不良现象。此外,家长应重视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不同渠道和形式,自主学习相关网络

36、教育知识,从中总结孩子上网规律,探索解决之道。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注意控制自身的网络使用时间,还可以在家庭内部制定上网公约,通过契约形式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应该注意的是,提高家长网络素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家长可以与学校、公益机构等组织之间加强交流,从而确保家长一方面有渠道可学,另外所接受的知识能够相对专业、科学,以共同帮助家长扮演好家庭教育者这一重要角色。(三)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学校既是做好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与关键,也是帮助未成年人全面提升媒介素养能力的主要责任主体。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碰到很多新问题,学校应

37、围绕这些重点领域及时改变教学思维,优化调整网络素养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教师、与高校或相关部门研究合作以及开展研讨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网络素养。另外,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未成年人在上网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使用偏好,学校应在保证基础教学课程的同时,注意把握不同群体的表现特征,因材施教。同时,有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技术开启大众化浪潮,智能鸿沟已成为新时期数字鸿沟的全新特征,它包含着接入鸿沟、素养鸿沟和智能鸿沟的叠加与联动。18学校要特别关注各类人工智能学习平台以及机器学习等新科技领域,综合理性评估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内容,警惕互联网创新应用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带来新的不平衡。(四)平台主体应加快落实未成年

38、人上网保护措施,以减轻未成年人由上网产生的身心负担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是当下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最普遍的渠道,而当下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32与网络依赖等问题多由具体的互联网平台应用引发,这也直接指向了各智能终端的功能开发设置与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因此,互联网平台尤其是游戏类、视频类、学习类App作为当下未成年人主要的上网工具,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把关未成年人用户的浏览内容,优化平台青少年模式,积极维护未成年人的上网权益。当下,“青少年”模式在身份确认、内容把关、传播推送、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很多不良或成人内容仍可以轻易被未成年人所接触到,今后应加大对针对性解决措施的开发设计,不断完善“

39、青少年保护”模式,切实履行平台的社会责任义务。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针对互联网平台保护措施的客观评价指标,促进平台加强自我审查,确保监管措施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以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在各类视频平台中的使用体验,真正发挥各网络平台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向价值与作用。当前,互联网与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深度嵌合,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和上网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

40、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9。互联网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建构良好的互联网内容生态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完善合理的上网权益,既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参考文献:1 新民网.“疫情期间大中小学生状况调研报告:初中篇”显示:初三学生学习任务明显要重EB/OL.2020-04-20.http:/ 滕长利,邓瑞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及应对J高教探索,2023(1):8-

41、13.310 季为民,沈杰.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5,193.4 董峰浩.浅析短视频视域下的“童年的消逝”J.中国报业,2022(16):77.5 曹晋,代诗眸.“赋权”抑或“负权”: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2(11):6.6 卜卫.性别与传播:政策和现状J.妇女研究论丛,1998(1):18.7 王琴.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6):17.8 陈世华.网络模仿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85-

42、87.9 哈罗德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1.11 王宁,段巍.什么因素影响中学生的科学职业期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4):45.12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68.13 王珂.代际数字鸿沟中的数字反哺现象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4):89.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2-03-29.https:/fi- 新浪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研究报告 显示:小学生网络普及率已超过90%.EB/OL.2022-06-21.https:/ 快资讯.信息化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 出炉EB/OL.202-06-21.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EB/OL.2021-01-28.http:/ 钟祥铭,方兴东.智能鸿沟:数字鸿沟范式转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136.19 环球网.习近平谈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EB/OL.2021-09-07.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