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像山那样思考 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998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像山那样思考 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像山那样思考 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像山那样思考 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吴洪德WUHongde像山那样思考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Thinking Like a MountainGolden Mountain Upper Cloister by Atelier Deshaus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071.山谷中的阿那亚金山岭上院2.总图3.阿兰若(云起堂及其周边山谷)4.俯瞰金山岭上院1.The UpperCloisterin the valley2.Masterplan3.Aranya(the Zen Hall and the valley)4.Viewfromabove摘要大舍建筑于2 0 2 2 年完成了位于承德市的金山岭上

2、院一一所用于冥想的精神性场所。从择址、总体布局到空间类型选择,这件作品都体现了对多种先例的批判性借鉴,比如五台山佛光寺、法国多宏内修道院、日本慈光院庭园等,这些来自多文化的先例提供了山与建筑的不同形势关系,以及宁静虚空的冥想氛围的参照。与野俊明的合作也为处理建筑和景观、材料的关系提供了机会。文章从“院”“台”“殿”的空间主题出发,借助神经现象学家安托万卢茨对冥想的三种状态的界定,即集中注意力、非指涉同情、开放性存在,对建筑空间展开分析,讨论了三处不同的主题场所如何形成整体性的冥想氛围,从而启发了使用者自我认识的觉醒。关键词冥想空间;跨文化转译;空间类型;主体与自性;结构与废墟ABSTRACT

3、Atelier Deshausrecent project,GoldenMountain Upper Cloister,is a go-to place dedicatedto Zen meditation.From site selection and masterplanning to typological treatment,the architect refersto well-known preced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 in a critical manner:the FoguangTemple on Mount Wuta

4、i in China,Labbaye duThoronet in France,and the Jiko-in Temple in Japan,etc.These places of worship are solid references in金山岭位于承德市西南隅,是屏障北京的燕山山脉中的一座小而险峻的山岭。明长城自岭上横亘而过,俯瞰着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与130 km外北京市区的繁密人烟隔水相望。上院藏身于岭周山谷中,坐落于缓坡上,面对着亘古的群山与长城,是一座与自然对话的冥想空间(图1 图4)。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像山那样思考”一语,恰能表达笔者对这一整体性场所的

5、感受。1 12 9-132terms of typographic strategies between buildingsand the mountains they are located,as well as theatmosphere of serene emptiness.The architectscooperation with Shunmyo Masuno also creates anopportunity for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architecture,landscapes,and materiality.This essa

6、ytries to develop a cross-reading between the threearchitectural types of courtyard,terrace,and ChineseBuddhist hall by referring to the three states ofmeditation defined by Antoine Lutz,a scientist inneurophenomenology:focusedattention,non-referential compassion,and open presence.Theauthor discusse

7、s how these correlations help tocreate a holistic atmosphere for mediation,whichawakes the svabhava or self-becoming of the visitors.KEYWORDSMeditation Space;Cross-culturalTranslation;Architectural Types;Subject And Self;Structure And Ruins中图分类号:TU-86(222);TU252文献标识码:ADOl:10.13717/ki.ta.2023.01.106文

8、章编号:10 0 5-6 8 4X(2023)01-0106-12引文格式:吴洪德.像山那样思考:大舍建筑金山岭上院评述J.时代建筑,2 0 2 3(1):10 6-117.有关于上院的概况,已有几种文献介绍2 4。本文所持视角在于,建筑师如何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冥想”的精神观照进行建筑转译:场地、空间和物性的处理如何在跨文化的想象场域中形成清晰而复杂的链接,并与建筑师的个别记忆产生回响。神经现象学研究者安托万卢茨(AntoineLutz)用三种差异性状态来描述冥想中的认知发展:集中注意力(focusedattention)、非指涉同情(non-referential108时代建筑Time+A

9、rchitecture2023/166101遍知堂6莫想室二2石庭(无尽意)7阅览区3石室8书写室4石径9阿兰若5寞想室一10云起堂compassion)、开放性存在(open presence)。每一种都伴随着相应的身体引导,以调适修习者的精神形态5 。也许并非巧合的是,这三种认知状态与上院的石庭、台地、独立厅堂的空间类型所营造的体验能够建立交叉阅读,这让我们能够突破语言的迷雾,回到现场,在场所、体验和冥想的精神生活之间做一次链接式的阅读。1从佛光寺、多宏内到慈光院:择址与作庭恰如建筑师所说“山禅本就密不可分”6,自汉末六朝开始,隐逸于山林之间的“丛林”,便是孕育思想的场所。往来人物称“名胜

10、”,而著书立说,又被美誉为足以藏之名山的“名山事业”。经书的翻译创造性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另一种世界观,也引入了关于本体“有”和“无”的恒久争论。“禅”的精神意味着通过宁静的观照,唤起自性中具足的智慧,从而将人从沉沦中解放出来。经过对本土积极人生观的融入,中国禅宗将其重新阐释为本来清静的“自性”和“心”,不仅在学理上用“内在超越”取代了“外在超越”,也将祈求来世的偶像崇拜改造为在当下解放众生的人生哲学和日常哲学8。经过与日本自然观、欧美现代文化的融合,冥想又成为克服现代性弊端的一种心灵救赎方式。它的精神疗愈作用得益于对多种日常文化情境的接纳。当建筑师面对冥想空间的设计委托时,也很自然地从多种文化

11、的精神性场所,如五台山佛光寺、法国多宏内修道院、日本庭院中取营养,转译空间类型,重构场所精神。这也是起手之先的跨文化线索。其中佛光寺的空间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建筑师生动地描述了在佛光寺初遇“佛光”而顿悟的故事,认为这缕落日霞光点破了寺名的题中意境。他写道:“那一次殿门紧闭,我们并没能顺利进入东大殿。然而一旦从下层的院子,弓身爬上陡峭的楼梯,上到东大殿所坐落的平台,深远的挑檐扑面而来,即便没能进入殿中,整个人也都已被大殿笼罩住。转身回望,夕阳正落向远处的山谷,那种壮丽,经久难忘。”9 佛光寺的择址十分重要。它坐落在朝向长安的五台西麓半山地带,刊石裁基而建,藏入深谷。经下院进入寺内后,“院”“

12、台”“殿”随着向上登临而依次展开,至大殿檐下回望,却豁然开朗。这一由深藏而显露的空间序列放大了回望中“那种夕阳西下,淡看落日余晖的意境”,“类似菩萨下凡,佛光显现”9,将自人间净土回看繁华尘世的场景营造得恰如其分。他因而意识到佛光寺是“在更大的尺度上,在人目力所及甚至目不能及、但心中有所念的范围内,更加整体地考虑建筑对场地环境、对自然文脉的影响”6 。这种大尺度而整体性的“山的思考”也成为金山岭上院经营位置和布局谋篇的初心所在。上院选址于朝向西南京城方向的一段谷中坡地,呼应了佛光寺与长安的关系。为了营造藏于深山的感觉,基址从初选的高地向下移动,沉入梯田中两块断崖之间。大形势先取阴中之阳,小格局

13、再取阳中之阴,是空间藏露的先手。现状左右峰立如屏;谷内坡地为梯田,一条山溪自旁而过;下方栽植果林花海,还有几处废弃的矿井遗迹。由于交通设施的原因,建筑采取了自上而下的主流线,以相反的方式重构了佛光寺“院”“台”“殿”的空间主题(图5 图8)。到访者经由高处山路进入,首先停驻于顶部的“无尽意”石庭院,然后向下穿越中部台地的台地冥想空间,升降,最后到达低处的现代厅堂“云起堂”。在檐下坐定,正可跳望对面的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095.拼叠平面图6.轴测图7.煤窑矿井旧址以及远处的云起堂8.雪中的云起堂与山谷对面的长城5.Merged plan6.Axonometri

14、cdrawing7.Remaining coal mine close by and the Zen Hall at distance8.Zen Hall in the snow and the ancient Great Wall across thevalley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金山岭上院项目地点:承德市滦平县涝洼乡三道沟村五道梁建筑师: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团队:柳亦春、沈雯、陈晓艺、王龙海、龚娱、张晓琪、王轶、孙慧中、吉宏亮、张准(结构)、张冲冲(结构)结构设计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结构机电: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景观设计:耕野俊明+日本造园设计(庭园),广州土人景观(周边)佛

15、造像:蒋家班照明顾问:中辰远瞻(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驭韶照明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时间:2 0 16.11-2 0 18.0 3建造时间:2 0 18.0 3-2 0 2 2.0 9建筑面积:6 15 m委托机构:承德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土建施工:佳木斯三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德宏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室内装修:北京万丹绘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园林施工:常州创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佳木斯三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建造: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禅堂)钢结构:上海德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漆:上海誉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碳纤维:山东华业风能设备有限公司门窗玻璃:上海日朗门窗有限公司,上海

16、蓝实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石材:曲阳县艺博源雕塑有限公司Project:Upper Cloister in Aranya,Golden MountainLocation:Laowa Village,Luanping,Chengde,Hebei province,ChinaArchitects:AtelierDeshausDesign team:Liu Yichun,Shen Wen,Chan Hio Ngai,WangLonghai,Gong Yu,Zhang Xiaoqi,Wang Yi,Sun Huizhong,Ji Hongliang,Zhang Zhun(structure),Zhang

17、 Chongchong(structure)Structureconsultant:ANDOfficeStructure and M&E:Beijing Yanhuang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EngineeringCo.,Ltd.Landscape consultant:Shunmyo Masuno+Japan LandscapeConsultants(courtyards and gardens),Turenscape(environment)Statueof Buddha:The JiangsLighting consultant:Zhongchenyua

18、nzhan Lighting Design Co.,Ltd.,DLX LightingDesignDesign period:2016.11-2018.03Completion:2018.03-2022.09Floor area:615 mClient:Arany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Ltd.Construction:Jimusi Sanjiang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o.,Ltd.,Chengde County Hongsheng Construction&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Ltd.

19、Interior construction:Beijing Wandan Construction&Installation EngineeringCo.,Ltd.Garden construction:Changzhou Innovation GardenEngineering Co.,Ltd.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for theZen Hall):RoboticPlus.AlSteel structure consultant:Shanghai Dexu ConstructionDevelopmentCo.,L

20、td.Faux finish:Shanghai Yuji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Carbon fiber consultant:Shandong Huaye Wind PowerEquipmentCo.,Ltd.Glass Consultant:Shanghai Rilang Doors and Windows Co.,Ltd.,Shanghai Lanshi Glass Co,Ltd.Stone consultant:Yiboyuan Sculpture Co.,Ltd.11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山野和长城。项目落

21、成后,建筑师在云起堂下惊喜地发现了霞光的到访:“那天傍晚时分,粉红色的晚霞将整个山谷尽染上一层红光,正如2 0 18 年那个傍晚在佛光寺所见的五台山山谷的霞光一般.”按照中国的传统,可谓是远借“当年霞光”的时间图像了。建筑师引用了“日想观来说明建筑情境与观想的关联。“日想观”是净土十六种观法的初入次第。这种带有形象的“着相”观想,为慧能所反对,却是利益众生的法门之一。虽说慧能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10 19 2 来重新刊定,但建筑师的观想如何能“不着相”呢?顶层的庭院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想方式:一种取意于法国多宏内修道院(LabbayeduThoronet)的内院;一种取意于日本禅宗园林的

22、庭园处理。多宏内是深受柯布西耶喜爱的西多会修道院,被邀请他到访的神父形容为“一个人们发誓保持沉默的地方,致力于反思和冥想”112。它建造在一个朝北的山坡中的坚实的岩石基座上,俯视着山脚下的森林和另两座教堂。建筑采用最基本的元素一一岩石来建成,除了光和水形成的天然效果,几乎没有别的装饰。僧侣居住的内院种着草,被灌木阻挡,站在窗边仅能看到长方形院落括出的天空。石砌的拱顶和回廊经过仔细的设计,会引发特殊的混响,使得僧侣不得不谨慎地悄声说话和缓慢歌唱12 。这种特殊声音效果也启发了柯布的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回廊立面设计。如果登上回廊的屋顶,人们就能感受普罗旺斯的风吹过山坡,但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一一茂密的树林

23、阻挡了远跳的视线。多宏内的内院也让人想起卒姆托(PeterZumthor)于2 0 11年为蛇形画廊创作的“内花园”(hortusconclusus)。他用木构和18 mm的多层板搭出一圈极简的回廊,并喷涂成黑色。人们坐在廊下,静静地休息,审视着天光或雨水倾注到中间狂放的花草上。卒姆托说:“我梦想中的内花园是一个四周围合,仅向天空散开的地方周围环绕着简单的墙壁、柱子、拱廊或建筑物的外墙一一个非常亲密的庇护所,让我想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13尽管他从未这么称呼,但许多公众媒体都将这个内花园叫做“禅意馆”(zenpavilion,zen-likepavilion)。在上院“无尽意”石庭中,我们也看到

24、了这种静谧回廊对天空的取。自入口环绕半周,只见极其简单、轻薄的单坡屋顶如垂帘般覆盖着回廊,漆成简单的深灰色。在行进中,障泥般的浅灰色混凝土墙和凿出的山壁形成了内在的线性空间,偶尔在缝隙中警见围出的长方形庭院。一旦步出西廊开口,本来忘之脑后的平常风景一一北国的天空和燕山恂苍劲的石质山体一一瞬间又以奇异的方式被摄入、拉近,宁静而充满存在感地悬置在人们头顶,占据了大部分视野。天空处在一种既轻又重、既止又流的凝胶状态:它被裁剪为一张无厚度的二维9.石庭(无尽意)中的框景10.远处的山崖与无尽意石庭11.无尽意石庭(山崖也是石庭的一部分)9.The stone courtyard framing the

25、 mountains10.The stone courtyard opening up to the sky11.The mountains also being a part of the stone courtyard9.The stone courtyard framing the mountains10.The stone courtyard opening up to the sky11.The mountains also being a part of the stone courtyard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11静态画面(仅厚12 mm的长卷

26、强化钢板屋顶断面仿佛暗示了画纸的“薄”),却带着强烈的重量感,仿佛一幅笔墨旋动的元代浅终山水,如王蒙的具区林屋图轻薄屋顶支撑在50mmx120mm的细钢柱上,柱下端在视觉上被混凝土基础打断,仿佛被天空画面所汲取,无根基地悬浮在半空。这种与日常经验的前后际断仿佛是“截断意识之流”的“止观”之法,正是“顿悟”的基本门径(图9 图11)。在这样充满矛盾感的天空下,到访者步入了野俊明(ShunmyoMasuno)设计的石庭。野身兼禅僧与造园师,穿“两双草鞋”游艺修行,被视为日本禅宗庭园的当代传承者1415。在择址构思之初,日本庭园的印象就曾出现在建筑师的脑海中,“或许如日本奈良的慈光院一般,通过庭院与

27、山谷的对话,令人在这对话中感悟禅意。”3在定案之后的深化设计中,野也就被邀请作为上院石庭的设计师。庭园讲求极致者,往往以“空寂”为最高追求,坐在荫的屋檐下跳望静止的枯山水或修剪整齐的小坡层树,都是以此岸观彼岸的观想之法。由于太受流俗欢迎,以耙砂立石表达自然“空相”的枯山水也逐渐成为一种固化了的“俗相”。建筑师因而建议采用更“无形离相”的办法,用暴露骨料的素混凝土来代替细砂地面。野一贯秉持“半行草”的“无为无不为”的理景原则,自然赞同。141自西廊向东观看,微微倾斜的粗糙地面上立着精心选择用来象征“五蕴”的五块立石,乍看起来仿佛是原有地面自然遗留的石头。“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

28、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15 这首禅诗所说的“主人公”即是观者的“清净自性心”,道破了人们为五蕴声色所迷,轮回不止,却不识本自具足的自性。16 观五蕴而返自心,大约是野作为禅僧的理解吧建筑师从多种文化的精神空间中吸取了营养,上院的位置经营、空间类型和情境营造充满了静谥的意象。石庭作为序列中的第一个空间,以静谧的“止观”抓住了到访者的注意力,也可以说是卢茨所谓集中注意的阶段。2内在的山与外在的山:台地冥想空间佛光寺给予建筑师的启发不只在宏观形势和风景意象上,也体现在具体而微的空间序列处理。建筑师写道:“进入内院一爬上高台一转身跳望,这一系列的身体动作,是第一次造访佛光寺留给我的空间经验。”9

29、登山过程的地形学和目标建筑的空间类型学二者间的张力也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131412.台地建筑室内13.石室内景14.台地建筑室内12.Reading room in the terraced space13.Thestonecave14.Readingroomintheterracedspace13构成了上院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动机。这种体认在中部台地冥想空间一段尤为重要,只不过上山被调整为下山。笔者以为,正是地形学的思考引发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山的张力,并创造了清晰而复杂的游离体验一“非指涉同情”也好,“非反思的边缘境域”或是“非主体的能动性”也好一一均是在

30、身体的失焦、失衡状态引入了展开“空观”的机会(图12 图14)。“外在的山”来自顺应周围高差0.9 m的梯田地形的空间形式思考。经过几次推敲,建筑师选择了1.6 m作为模度来发展一组垂直于等高线的台地空间,用来修复因采矿而产生的断崖坑基。这一模度接近梯田落差的两倍、常规室内净高的一半,以清晰的空间比例调和了外部地形和室内使用,使建筑自然地贴合了破坏前山体的轮廓,并形成了三层铺着碎石的屋顶平台;作为其内部影响,1.6 m又在室内外不同模度相互作用的边缘部位形成了复杂的剖面效果。同时,1.6 m呼应了身体的模度,接近现代人的平均视高;就个体差异而言,它激发了介于“可见不可见”之间的“一线天”的边缘

31、视觉。这种“恰好的准确”带来了“具体的模糊”,因此能够调动身体的自觉能动性:它可以稍作努力看见,也可以低头避而不见。“内在的山”来自室内升降的体验。与简洁的台地式外观不同,室内空间仿佛由阶梯驱动的迷宫,在房间、畅厅、庭院和花园的每个静观空间的间隙中穿梭来往。自上而下,大约按1.6 m模度可分为6 个标高。从“无尽意”石庭西南侧转出,到访者可以跳望第一标高的屋顶平台,与对面山体的孤峰照面;亦可向东转,向下进入一个近2 0 m的幽深堑道。堑道阶梯中段南折,到达第三标高的第一冥想室;中段向东继续下行,穿过石庭出挑的半圆平台,到底后可以进入断崖下的溪畔石径,一路走向“云起堂”。第一冥想室内部十分简朴,

32、被来自内庭院的光照亮;东部开窗向下,可以俯瞰阅览区和内花园。第一冥想室出门经四步台阶辗转向左再向西,然后经过两段台阶,就进入位于第四标高的第二冥想室;冥想室经内庭院可进入中部屋顶台地;室门口的台阶继续下行向东,进入第五标高的阅览区;继续转南下行,则进入第六标高的书写室,南侧有同样由野俊明设计的内庭院。从书写室再往下,经过内院和门廊,就走出了台地区域。这一过程有别于在每个固定区域中的静观状态,视觉失去焦点、身体失去平衡,到访者在目不暇接的体验中失去了预先的判断。如此复杂的内部空间体验首先要归功于宏观的先手策略:室内外模度相互作用的剖面机制,以及下挖内庭院带来的平面上的适应性变化。在中观尺度上,效

33、果的复杂性是简单清晰的设计逻辑的自然结果。比如,作为实体的“高厅”和作为虚体的“内庭院”在同一标高上左11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5右交替,类似于左右脚楼梯的做法,给空间的腾挪转换和外部环境的渗透留下了充足的余地。同样,“外在的山”和“内在的山”在等高线上的前后错动,也自然地将一个方体切分为“小室”和“内庭院”。两个方向的错动产生了大量悬空、嵌套渗透的“间隙”空间(in-between space),以及穿透几重空间界域的边缘视觉(peripheralvisual field)。不定形的内部空间就像曲尽回环、重重嵌套的洞府一样,而间隙则以“漏、透”的方式引入了

34、光线、风和声音,就像玲珑多孔的太湖石表面一样。建筑师所论“进入内院一爬上高台一转身跳望”的连续身体动作,与宋代朱长文所论“虎丘三绝”有相似体验,它说明了身体如何带着“内置视界界”17 12 49 介入山的场所之中,让一座客观上的尔小山在主客交融的体验中变得雄奇。按照哲学家迈克尔马尔德(MichaelMarder)“山的现象学”的观点,登山的系列动作引发了身体内蕴的“垂直视界一水平视界”(v e r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一horizontal horizon)的转换。笔者以为,这也能很好地说明“内在的山”向“外在的山”的转换。马尔德分析说,水平视界的展开总是在平静状态

35、下进行的,轻轻摇头就能将宽广的风景收于眼底。与之不同,垂直视界的展开总是伴随着激烈的身体行动,并体现为局部、破碎视野的不断变动。在充满眩晕感的局部视界中,外在的统一形象和参照系不复存在,人们只能放弃旧识,回到并理解当下和自身,来重建对周遭的把握18 。这与梅洛庞蒂关于运动中身体经历的“身体空间”和“外在空间”双重视界的失焦同出一辙。19 12 0 310-1从想的状态来看,任何固定的“法”,或者观察都扰动和改变了事物本身,因而是不净的。11注意力不应放在有所指涉的形象上,而应该留意于形象边缘,在形象候现候灭的“因缘而构 (Ereig nis)2216-164 的的过程中,来领悟“空的宁静状态。

36、而身体的日常行动则提供了“边缘域”的连续出现。这点也为梅洛庞蒂所支持:“重点在于,如何透过自己身体上的知觉来形构世界的可能性”。18 30 5美国诗人、环保主义者加里施耐德(GarySnyder)是登山悟道的实践者。作为唐代诗僧寒山的崇拜者和译介者,他以之为楷模常年山居,甚至不惜去做了山林瞭望员。他认为登山是一种灵肉合一而达忘我的修习方式:在崎岖艰险的地形中不得不随时用心观照维持“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而无暇顾及俗念。通过持续地爬山、观山、冥想,他领悟了“无我”和“空”的境界,2 3 并在瞭望员日记里写道,“打坐/入寂看山,就是艺术。”(zazen.non-life.Anart:mount

37、ain-watching.)2 417。这仿佛回应了他43年前选译的寒山诗,第一首就是失焦之后的发问“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The path to Han-shansplace is laughable,/A path,but no sign of cart orhorse.And now Ive lost the shortcut home,/Body asking shadow,how do you keep up?)23s3物的自性与人的自性:云起堂及其他自中部台地走出,最后将抵达位于低处广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151615

38、.17.云起堂16.云起堂檐廊15.17.Zen Hall16.VerandaoftheZen Hall场上的“云起堂”。这一具有结构原型意味的建筑,其灵感也曾得到佛光寺的滋养。在建筑师眼中,“将佛光寺东大殿即物为一个人中口的三要素构成,可以视作是对建筑的前意识”状态的回溯。”9 不仅如此,东大殿“金厢斗底槽力的布局也成为云起堂的平面的参照来源。这是一座将厚重的唐代大式木构建筑主题改写出“像鸟儿那样轻”的效果的现代建筑2 6。以碳纤维包裹聚氨酯高强度泡沫形成的帐篷式屋顶仅厚3.5cm,支撑屋顶的仅是“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各30 根、截面仅为5cm见方的细钢柱。内柱轴距刚好和窗框等宽,作为主体结

39、构的柱子和围护结构的窗框在视觉上几乎变成了一组构件,从视觉中隐形了。而外圈平面进行了不对称的放大,包括进了舒适的廊下平台。在大约3:2 的立面开间比例之下,外圈柱子显得纤细到近乎脆弱一如果不是在看出去的壮观风景长卷中被忽略的话。物质厚度的极致削减产生了作为“开放性存在”的全景视野:山谷、长城和霞光,在四季流变中展开着对话,不断重构着当下的风景(图15 图17)。如果和它更早的版本,2 0 18 年建成于北京的“后舍”相比,不难发现它进化得更轻了:后舍屋顶的做法是民间造水泥船的方式,以钢板带、铁丝网为“筋”,然后喷入聚合物砂浆。由于现浇施工精度问题,在4 5cm的设计厚度上出现了4 8 cm的误

40、差。不仅影响了形态的流畅,增加的荷载也对风雨天气下的结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挑战。而云起堂则采用了最新的科技材料和建筑工艺来形成更好的整体性:碳纤维屋面的六边形曲面单元经七轴CNC挤压而成,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因此,建筑师评论说:“尽管它看上去与之前的屋顶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可以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 7 这种对极致之轻的追求,起于对石上纯也的大跨桌子和KAIT工房的赞叹,并在例园茶室、后舍、边园等小型项目中不断试验发展。在上院中,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云起堂”之外的建筑上:包括石庭的12mm钢板屋顶,也包括冥想空间中那些几乎同样纤细的门窗墙的结构框架(图18 图2 1)。对于建筑师来说,借助跨时代

41、的建造技术向极致之轻的进化,“既是一个极致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极致的建筑学问题。”云起堂虽然自有其文化原型,“但是基于一种当代的建造方式却又几乎剥离了这些联想,新的结构之轻褪去了某种意义之重。”2 乍看起来,新科技带来了“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本质还原能力,使得建筑无限接近于某种非物质图解(diagram)了。然而在德勒兹(GillesLouisRnDeleuze)看来,剔除了某种先在形式的图解不等于图像(image),它可以是似是而非的完全重构之物,比如说,依物质智能(materialintelligence)的现象涌现。作为例子,弗雷:奥托(FreiOtto)做的一系列结构找形实验,总是借

42、助物质内部的力量让外部形态达到极致的简单和自然。2 8 德勒兹认为,(人与物质相11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8合的)智能驱动着物质展开和收束:在展开状态中,它涌现为能量所允许的形式。在收束状态中,它又还给人类以新的感觉。2 9 8 9 这一涌现形式,德勒兹将其定义为基于物质智能的自发图解。因此,也许并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物自性”,而只存在“具身的物自性”,人的理解和技术性展开革新了物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新的效能总是从原生的、低效的材料中被发掘出来,同时又赋予人们新的知觉体验。这一点,与建筑师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的“具身结构”意旨相通:“如同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

43、og&deMeuron)所追求的穿越了意识,穿越了文脉和文化的层叠,直接抵达知觉的建筑与结构思考”。30 1然而又一个问题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从意识、文脉和文化的层叠中枯出“直接抵达知觉的轻”,那这些被削除的“重”又能何为?我们是从含混的触觉世界中提炼出了极致的视觉性吗?似乎是作为一种对立的思考,建筑师提出了缺乏形式和明确意义的“废墟”的话题,并指出它的意义不在于趋向某个本质而是保持着开放:“一处曾经嵌入至这一系统之中的废墟,却始终既提示着过去的作用与意义,又向新的意义开放着。”2 在金山岭上院中,我们也能看到与“云起堂”截然相反的对重的处理:建筑基址本身坐落在可能是采煤留下的坑基上一一个无法识

44、别的废墟。莫万莉从“重与轻”入手,详细地讨论了古长城、山岭以及石头的不同分量和形态如何共同完成了对这片场地的重新塑造,并反衬了云起堂的轻。与后者在空间中的开放性存在可比较的是,废墟和重的事物提2019供了在时间中的开放存在,代表了“即物而不执着于物”另外一端。在两种开放性存在的视野中,一种否定性创造出现了,并引导着意识返回自身。也许,归根究底“物自性”与“人自性”是不可分的。到访者在重之物的流变中发现本体论“自性”的无常,又在轻之物的展开中发现生成论“自性”的前后际断。石头的不同形态和尺度带来了连续的触觉感受:从孤高的巨石到饱经风霜的皴理,从象征岛屿和佛躯的单块立石到铺满屋顶的拳头碎石,再到代

45、替了枯山水白沙的混凝土骨料坚固的东西总在晴霾雨雪的洗礼下变成微尘。身具五蕴的凡人将分离的自然阅读成连续而充满意义的“时间影像”(串起了萧弛所说的“时象”time-image),并争论这种牢固的幻觉之后是否存在着究竟的自性,是空是有还是不空不有。31 而处理既坚固又渺小的东西,在谨慎地砌筑石墙的杆野俊明手里,正是对无常状态的“高度自觉的自然主义”领悟和整理。14115在极致之轻的物性展开重构中,到访者又发现经验的前后际断:结构越追求强度和高效,呈现在感觉中的实体就越追求脆弱;屋顶越是坚实地笼罩了大地,就越要轻过鸟儿的羽翼。技术打断了日常经验的连续之流,如同棒喝,将人推入到认知的悖论中,清空了所有

46、事先积累的成见与意义。坐在廊下,望着长城自群山中升起的壮观画面,也许只有放下悖论的两端,才能进入当下,静穆地观照着风景的本相(图 2 2、图 2 3)。4尾声:藏之寒山即将搁笔之时,笔者久久凝视着建筑师发来的上院冬景。薄薄的雪落在云起堂的屋顶上,让玻璃顶和曲面变成了一片素白。碳纤维屋面并未增加多少厚度,它依旧轻盈地暂时浮在画面的下方,仰视着对面的山壁。雪只刷白了石头和树木的顶端,而未能掩盖山体苍劲的肌理。相反,它消除了透视,让山体成为巍然大物的立面。雪景不是霞光,然而只要在宁静中忘我地向世界开放,心总能宜于四时的风景。许多到访者会踏雪而来,静坐于无尽意石庭,于冥想台,拍下这张画面。如果到访者中

47、包括了施耐德,也许他还会油然念起寒山的诗篇: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查幛恒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沈迷客,窥窥不见天。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3283-84,248(图片来源:图1、图11、图12、图14 图17 苏圣亮;图2、图5、图6、图2 2、图2 3大舍;图3、图13田方方;图4、图9、图10、图18 图2 1雷坛坛;图7 王贺;图8 金秋野)注释:利奥波德这句话出自一篇文章的标题,原始含义是大自然如山林,具有一种自动保持生态平衡的整体性“思考”。本文借来形容本项目中建筑和山林环境、冥想文化的

48、浑然一体的整体性设计思考。倾斜地面是宋明绘画表达平远的常见空间处理,也是禅宗庭院的常见视觉处理。在石庭的五蕴石中只有一块是真的原地保留石。(宋)朱长文,虎丘唱和诗题辞:虎丘之景,盖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郭郭,嘉起原,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隆,北亘海虞,震湖沧洲,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参见: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虎丘山志M.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11718.钢柱与石的阶梯1921.室内局部22.剖面图23.节点图19.Steel columns an

49、d stonestairs1921.Details of the interior22.Section23.Detail200厚碎石覆层,当地石料35-60,混凝土搅拌机稍微磨角外保温种植屋面土工布过滤层12厚专用塑料疏水板,钉面向上,搭接宽度不小于10 0,搭接处采用专用胶密封连接土工布保护毯20厚1:3水泥砂浆保护层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耐根穿刺型)3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转角处附加一道最薄30 厚LC轻集料找平兼找坡40厚XPS12x80(厚高)加劲连接250厚现浇防水混凝土结构板板2 0 厚钢板预埋D12锚筋5G超白+12 A+5G超白+12 A+5G超白中空钢化玻璃/隔条黑

50、色23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14:2 8 7.考虑到图像和图解的区别,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宗匠如梁思成先生一度也难免为敦煌壁画和大雁塔门帽石刻中的建筑立面图像所惑,做出“唐朝的柱显然比现在细而且长”的观察。参见:中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1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6:10 4.参考文献:1 LEOPOLD A.A Sand County almanac:and Sketches here andthereMj.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2YEHUDAES.GoldenMountainUpperCloister,J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