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0890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郑鸿桥(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莆田 )摘 要:阐述文树德以文字训诂为手段 对中医术语“脏”“腑”二词、“营”“卫”二气和“任”“督”二脉进行文化考古 分析文树德文化考古的意义:一方面 他在建筑、军事和官职三个领域发掘上述三组概念的隐喻源起 旨在体现中医“取象比类”的根本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 他通过对喻体动静特征的分析印证上述三组概念所涉对象各自的阴阳属性 试图弥合单纯音译或浅层意译造成的术语指称对象与内置属性之间的割裂与离散 实现了对术语的本体阐释关键词:文树德 黄帝内经 中医术语 隐喻 取象比类

2、 本体阐释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郑鸿桥()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术语翻译向来是中医翻译最核心、最困难的环节 通过对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 诸多英译本当中影响较大的版本 包括艾尔萨威斯()译本(简称“威译本”)、倪毛信()译本(简称“倪译本”)、吴连胜吴奇译本(简称“吴译本”)和李照国译本(简称“李译本”)以及文树德(.)译本(简称“文译本”)在中医术语翻译方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在语言国情和话语权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医诸多术语的翻译从 世纪之前的意译为主逐渐转变为 世纪之后的音译为先 但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对 于“脏”年

3、 月“腑”二词、“营”“卫”二气和“任”“督”二脉等隐喻式中医术语的翻译 黄帝内经 权威英译本译者、德国汉学家文树德却与众不同、一反自身对中医术语一贯坚持的音译主张 改从词源学角度对上述术语概念进行阐释与翻译 有学者认为这种做法“无此必要”也有学者指出“这一译法至今也不被中医翻译界大多数人接受”那么 文树德这种独特阐释与翻译方法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与秉持?笔者不揣冒昧 试图探究 以期对中医术语翻译提供启示一、文树德与中医典籍英译文树德()德国著名汉学家、医史学家 曾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 曾翻译了 难经 医学源流论 和 银海精微等中医古籍 被誉为西方中医药典籍英译第一人 文树德主持的 黄

4、帝内经 英译工程是西方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为丰硕的一次中医药典籍英译工程 其为 黄帝内经素问所作的导论 黄帝内经素问 古代中国医经中的自然、知识与意象(:)一书于 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除了介绍了 素问 书名的由来和版本流传 占整部著作近一半篇幅的第五章 素问概览 浓墨重彩地对中医阴阳和五行学说、人体结构和器官、血、气、血管、病名、病因、诊疗方法等术语或术语群进行详细阐释与论证 并大量撷取 素问 当中相关的重要阐述进行英译 黄帝内经素问 古代中国医经中的自然、知识与意象 好比之后出版的素问 英译本的“片花”或“预告”起到了导论的作用 年出版的 黄帝内经素问词典 收录了重要的中医术语

5、的汉英对照翻译可见 文树德翻译 黄帝内经 的前期工作之一便是中医术语的阐释与英译 年 工程项目主体 由文树德和美国知名学者、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 以及我国医史文献所郑金生合作翻译的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出版 是公认权威的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 年 由文树德独立翻译的 黄帝内经灵枢译注 出版 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 黄帝内经 英文阐释体系 这在中医对外译介与传播史上尚属首例二、文树德对中医隐喻式术语的阐释与翻译中医理论当中含有“脏”“腑”二词、“营”“卫”二气和“任”“督”二脉等若干组隐喻式术语 每组的两个词语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通过对比 黄帝内经素问 上述各译本可以发现众译者翻译这几组术语时基本沿

6、用意译或音译的译法 唯独文树德与众不同 一反其一贯坚持的中医术语音译译法 改从词源学对上述三组中医术语进行考证、阐释和翻译.脏和腑五脏六腑 也作“五藏六府”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 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功能表 是威译本、倪译本、吴译本和李译本对“脏”“腑”的翻译表“脏”“腑”各译本译文术语 威译本译文 倪译本译文 吴译本译文 李译本译文脏 腑 据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一词指“内脏 脏腑”(.)“”一词指“肠”()可见 威译本并没有准确传达“脏”“腑”各自的含义 容易造成概念混乱 吴译本侧重“脏”

7、“腑”各自的形态特征:五脏内部为实()六腑内部为空()倪译本和李译本则采用“音译释译”的模式文树德教授似乎意识到这些译文并不能很好地传达“脏”“腑”各自的特征、功能与属性所以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二词进行考证第 期郑鸿桥: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古汉语“藏”“府”二字 意指具有储存、堆放功能的场所“藏”是贮存珍贵物品的地方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藏 匿也”汉书 通用“臧”字周礼天官:“掌官契以治藏”郑玄注:“治藏 藏文书及器物”“府”是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说文广部:“府 文书藏也”汉代之后“府”的词义不断扩大 可指“官署”“府邸”“宅第”唐代以后 也指县之上、省之下的行政区划名称

8、如“大同府”周末汉初 也就是 黄帝内经 成书时期汉语当中并无“脏”“腑”二字 古人通过形态特征和功能用处的相似点 以隐喻的方式借用“藏”“府”二字 类指人体内部器官 之后演变为“臟”(现代汉语简化为“脏”)、“腑”二字 但是 文树德注意到 作为词语 二者是有区别的“藏”为长久贮存之用的场所 所以素问五脏别论 有云:“五脏者 藏而不泄也”“藏”含有“静止”的意味 而“静”属阴 所以“五脏”属性为阴“府”则为短期或临时存放之用的场所 所以 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腑”含有“时时变动”的意味 而“动”属阳 故而“六腑”属性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 府者为

9、阳”可见 文树德通过汉字训诂对“脏”“腑”两个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与 黄帝内经 对脏腑阴阳属性的界定高度吻合 形成闭环 所以 经过反复考证和修正 文树德最后在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时 将“脏”译 为“”将“腑”译 为“”还 原 了“脏”“腑”隐喻特征和阴阳属性 这是其他译文所无法企及的.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都是中医学中的生命物质 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精纯柔和部分生成 卫气则由水谷精微中懔悍部分转化而成 营气其性精专 行于脉中 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之功 卫气其性剽疾滑利 行于脉外 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 营气主内守而属阴 卫气主外卫而属阳表 是威译本、倪译本、吴译本和李译本对营、卫二气的译法表“营气”

10、“卫气”各译本译文术语威译本译文倪译本译文吴译本译文李译本译文营气 /卫气 /表 中所列各译本对“气”一词的翻译差异较大 威译本将其译为“”吴译本将其译为“”而倪译本和李译本则采取音译模式 而对“营”“卫”二词的翻译 要么音译 要么基于营、卫二气的生理功能进行翻译的“营”取“营养”()、“滋养”()之意“卫”取“卫护”()、“防御”()之意 侧重于传达“营气”“卫气”生理功能的译文的优点在于概念明晰、意思清楚文树德却另辟蹊径 认为“营”“卫”二字实为古代中国军事用语“营”指驻于帐篷或营房之内、待命而动的部队“卫”指绕行帐篷或营房之外游弋巡逻的兵士“营”主内守而为静“卫”主外巡而为动 根据中医阴

11、阳学说静为阴 动为阳“营气”“卫气”实际上是利用上述两类军事力量喻指人体内性质、功能各异却又阴阳相随、内外相资的两种生命物质 具有明显的隐喻特征 所以 文树德将“营气”译为“”将“卫气”译为“”对“卫气”一词的翻译 文译本与表 中所列各译本分别是基于词源考证和生理功能 但译文殊途同归“”一词指“守卫或卫士”“守卫或卫士”就是“保护”()或“防卫”()所以 无论是将“卫气”译为“/”还 是 译 为“”都不会引起词意扭曲或理解障碍但是 对于“营气”一词的翻译 不同的考量角度产生了迥异的译文 将其释译为“”(李译本)胜在清楚地表明了营气的生理功 年 月能 能够让人见词明义 音译(吴译本)则似乎是在提

12、醒读者“营气”一词除了“营养/滋养”这一表层意思 还有深层、难以译出的深层意思“音译释译”模式(倪译本)应该是综合考量上述两种译法优点的结果 而文树德译文的优点则在于准确阐释了卫、营二气互为表里、动静有别的关系 在目的语中重新赋予了二词各自的阴阳属性 重塑概念与属性之间的隐性融通 这对于论证中医学说话语逻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大有裨益的 但文树德对“”一词若未在生理功能方面加以补注 则必然导致曲解 因为在汉语当中“营”一词既可指“营养”又可指“营房”语义可关联 而英文当中 一词与 或 在语义上并无关联.任脉与督脉任、督二脉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 腹为阴 故有“总任诸阴

13、”之说 具有调节月经、妊养胎儿的生理功能 督脉起于小腹 沿人体后背上行 经颈后部入脑 沿头部正中上行至头顶 再经前额沿鼻柱至鼻尖 过人中终至上齿正中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 主司生殖 为“阳脉之海”表 是威译本、倪译本、吴译本和李译本对任、督二脉的译法表“任脉”“督脉”各译本译文术语威译本译文倪译本译文吴译本译文李译本译文任脉 /督脉/威译本在 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章 上古天真论 的译文注释中涉及“任脉”的英译用拉丁文拼音译“任”一词 将“任脉”译为“”但因只译到第 章 所以未涉及“督脉”的翻译 但参照威译本对“任脉”的译法 可以推测也会采用拉丁语音译“督”一词 吴译本和李译本译法一致“脉”一词取意

14、而“任”“督”二词取音 倪毛信似乎意识到这种译法的不足 加上释译法 将“任脉”译为“/”将“督脉”译为“/”李译本的译者李照国教授在 年出版的 中医文化关键词 一书中 也将“任脉”和“督脉”的译文修正为“”和“”文树德教授并未止步于此 他从词义角度考证“任”与“督”的官职隐喻特征 清代陈昌治刻本 说文解字(卷四)记载:“督 察也从目叔声”文树德认为“督”有统领、察视之权 职级为上“任”有掌管或执行之责 职级为下 此外 他援引美国中国史专家 .在 中国古代官名辞典()中对“督”一职的解释:“在保留原职的基础上 奉派临时司掌另职”认为“临时司掌”具有不稳定性 含有“动”的意味 因而具有“阳”的属性

15、“督”既为上而属阳“任”则为下而属阴 从而在隐喻的层面上将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与它们各自的阴阳属性统一了起来 也正是在这统一性的观照下 文 树 德 发 现 了“任 脉”常 用 的 译 文“/”所存在的问题 他在译本序言中指出 由于“任脉”主“妊娠”故“任”可通“妊”所以在中医资料中“任脉”确实常被译为“”(如上述倪译本)但“任”与“督”既为一组对应词 说“督”一词源于官职 而“任”一词源于生理 很是牵强 言下之意 将“任脉”译为“/”仍然未得其本意 所以 文树德将“任脉”译为“”将“督脉”译为“”三、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译法述评通过上述文树德对“脏”“腑”二词、“营”“卫”二气和“任”“督”二

16、脉的考证、阐释与翻译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探究这种译法的目的和意义.在术语翻译中揭示中医“取象比类”思维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当中 等提出了概念隐喻第 期郑鸿桥: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学说 认为隐喻是人类探索未知、认识世界的途径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人类的认知心理会将概念系统从一个概念域(始源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通过已知体认未知 从而达到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 该学说的重大意义在于使隐喻跳出了单纯作为修辞手段的诗性想象与表达范畴 上升到了作为认知机制和思维表征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层面概念隐喻的生成源于某一民族的文化认知体验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认知思维

17、模式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取象比类”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而“取象比类”思维则贯穿 黄帝内经 始终 何谓“取象比类”?窦佳乐等认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 古人的认知能力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一个凭借肉身感知的时代 欲了解机体内部的特征与变化 只能是 由表知里由果析因 以自身感觉为基础形成经验 以此表达抽象的事物这个过程称为 取象比类”“取”的是人身之外宇宙万物之“物象”“比”的是人体生理病理之“现象”并且认为 取象比类当中本体到喻体的联结对应了概念隐喻当中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从而将“取象比类”称为“中国

18、式隐喻”和文树德合译了我国古代眼科医学专著银海精微 的柯友耕()不赞同从词源学回溯某些中医术语的意指 并借用 的“词源谬误”()一词对此进行批评 他列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 医宗金鉴眼科 一章中涉及的“廓”这个术语有译者采用了其源词“郭”含有的“城郭卫御”一义 将其译为 柯氏认为这只不过是因为在英文当中找不到更好对等词语时的一种无奈之 举 另 一 个 例 子 是 中 医 常 见 术 语 之 一“腑”在汉代以前 该词为“府”用房屋喻指人身体里内部为空、可容纳物的器官 如肠、胃、膀胱等 所以文树德在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 时将该词译为“”柯氏认为从“郭”到“廓”、从“府”到“腑”之所以加上偏旁部首 这一演

19、变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隐喻”所以翻译时再去回溯其词源语义“虽事出有因 但无此必要”并且认为这个“因”就是中医话语的“保守特质”吴宗杰则引用海德格尔对“语言离根”的批判表达了对中医术语英译“去隐喻化”主张的担忧 认为语言一旦缺乏原发和真朴的经验意义的支撑 最终只能逐渐地游离其存在之根笔者认为 文树德从词源学回溯部分中医术语原初语义的做法既非柯氏所谓的“无奈之举”也并非为了体现中医话语的“保守特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医术语隐喻特质的寻根式追问 表明作为部分中医核心术语生成机制的“取象比类”的独特作用 并通过对比象喻体的归认展现中国古代先民在与疾病对抗、斗争中所秉持的基于社会生活经验的朴素唯

20、物主义自然观 揭示中医理论的合自然性和真理性 文树德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要义 并把它贯彻到自己对中医话语的翻译实践中去 文树德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本的中方合作者、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研究员指出:“他(文树德)强调翻译中医原著应该遵循严格的语言学原则 不能用当代西医术语去解释或意译两千年前的医理著作 而应该充分了解古代医学术语形成的初始原因 因此他经常探究古代医学中比象、隐喻的原意 选择合适的词汇 配合注释 来反映两千年前中国医学的真实内容与看法”所以 文树德“反对曲意套用与(中医术语)原始隐喻含义并不相符的现代医学术语”而是希望他的译文能够尽可能体现 黄帝内经 成书时期人们的中医文化思维

21、 在 黄帝内经素问 古代中国医经中的自然、知识与意象 一书当中 他说道:“我们应当贯彻历史诠释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即:揭示并在翻译中保留对于我们理解两千年前 素问 知识有所帮助的隐喻”.在隐喻中探寻术语阴阳属性对于中医核心术语的翻译 通常译法有意译(比如威译本)或音译(包括单纯音译和音释结合译法比如倪译本、吴译本和李译本)意译的优 年 月点在于能够“见词明义”比如“营气”一词译为“/”术语概念明晰 但意译可能导致部分术语丢失其原初命名机制所赋予的内置属性 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只能称为“浅层翻译”或“欠额翻译”部分中医术语因其独特性、模糊性或多义性而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词语 这时候音译就派上用场 其

22、优点在于能够时刻提醒目的语读者“这是一则来自异域的信息”但是 赵彦春等从翻译的本体论角度指出了音译的局限性 认为音译强调的是一种文化之于另一种文化的神秘感、权力、可译度 却没有从符号的组成、重构及其在异质文化中的认知找到本体论上的合理解释文树德则在建筑、军事和官职三个领域发掘上述三组术语的隐喻源起 通过对“藏”“府”“营”“卫”“督”“任”各隐喻喻体静、动特征的分析 辨识相应各生理器官或物质的阴、阳属性和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以弥合因单纯音译或浅层意译所导致的术语指称对象与其原初命名机制所赋予的内置属性之间的人为割裂与离散 实现对术语概念的本体阐释 这对于作为中医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的阴阳学说话语逻辑

23、的铺陈意义重大 林风等研究发现 随着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接近原始概念之本体的丰富内涵医哲交融 对中医核心术语的翻译也应如是 所以 张焱等指出 文树德贴近原文的“达意”追求 符合西方汉学界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总体趋势四、结语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指导强健体魄、防病治病 为中华民族生命繁衍、中华文明千年赓续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中医走向国际的道路却曲折而又艰难 国际上对中医“科学性”“实效度”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 魏迺杰指出:“中医的疗法根植于千百年来不断演化的中医文化传统 中医在西方的实践实效度有赖于对该传统的构筑”而中医文化最为根本的

24、即是中医理论的构建思维与方法 所以 刘性峰认为 在翻译中国科技典籍时如何彰显具有中国特质的科技方法已成为此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这也是李时昌所说的“将自身学说中如真理一般的思想理论基础诉诸天下”思维终究要通过语言得以表征 作为中医翻译最核心的环节 术语翻译应当体现中医理论的构建思维与方法 文树德教授以文字训诂为手段 对中医术语“脏”“腑”二词、“营”“卫”二气和“任”“督”二脉进行文化考古 在建筑、军事和官职三个领域发掘上述三组概念的隐喻源起 译文旨在体现中医“取象比类”的根本思维方式 推动了中医理论“合自然性”的确立 此外 文树德通过对喻体动静特征的分析印证上述三组概念所涉对象各自的阴阳属

25、性 试图弥合单纯音译或浅层意译造成的术语指称对象与内置属性之间的割裂与离散 实现了对术语的本体阐释 这对中医学在国际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黄帝内经(汉英对照).吴连胜 吴奇 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汉英对照).李照国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郑鸿桥.概念辨类与译法择取 中医术语“气”的英译再思考.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郑鸿桥.后殖民翻译理论参照下 内经素问 英译研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郑鸿桥:文树德中医隐喻式术语翻译思想探微:.杨渝 陈晓.黄帝内经 英译文本分类述评().中医药文化():.殷丽.中医药典籍国内英

26、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及启示 以大中华文库 黄帝内经 英译本为例.外国语():.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编译出版委员会 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照国 吴青 邢玉瑞.中医文化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谷峰.概念隐喻认知视角下 伤寒论 中医隐喻术语的翻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兰凤利 .取象比类 中医学隐喻形成的 过 程 与 方 法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窦佳乐 赖敏 郭瑨 等.中医隐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世界中医药():.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研究纲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吴宗杰.中西话语权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 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郑金生.文树德教授的中国医学研究之路.中国科技史杂志():.张焱 王巧宁 张丽.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海外汉学家文树德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赵彦春 吴浩浩.音译的尴尬 庄子 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外语学刊():.林风 岳峰.麦都思及 尚书 首部英译本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刘性峰.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英译中的“象思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李时昌.国医昆仑:中医人体生命哲学观.北京:华夏出版社.责任编辑 杨聪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