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之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0077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之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之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之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8文化广角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与吸收欧洲、中亚文化的重要通道,中西方文化在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产生了独特的新疆地区文化。新疆地区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自古以来就一直为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新疆地区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西汉统一西域并设立西域都护府2000多年来,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新疆不断互相吸收、影响和融通,共同组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认同。习近平总

2、书记在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于新疆考察时讲到,“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同时指出,“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在开展文化润疆工作时,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础性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对于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民族认同最深刻、最基础的体现,是支撑中华

3、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认同,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上中原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定义上看,文化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相同的文化性状的社会个体所构成的有序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就是在各民族共同理想、相同文化内容与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共同构成的。我国广大的疆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与各族文化、各民族悠久历史共同组成的,最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地位的就是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

4、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汇融合程度大大加深,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间的文化交融日益深化,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在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通过儒家思想、艺术领域、社会生活、宗教传播等方面不断进行文化的交流交融,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既见证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与辐射力,亦不难看出西域各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尤其是南北朝时代,朝代更迭频繁,但这并未中断中原与西域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原王朝各政权始终对西域地区行使管辖权,而西域的各地方政权都臣属于中原政权,中原地区的礼法及其先进文化成为凝聚和维系各

5、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原与西域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进行融合,西域对中原的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之初探陈静怡(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及西域地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文明的交流交融,西域对中原的文化认同不断加深,中原与西域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进行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阶段的重要历史与文化基础。文章以魏晋南北朝不同历史阶段中西域对中原地区的文化认同为研究对象,结合史书与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及出土文书,对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如何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儒家等中原文化,从而使西域地区产生文化认同进行研究,为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经验

6、。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西域;文化认同;文化润疆作者简介:陈静怡(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99文化广角不断加深,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显露出雏形。(一)三国及西晋时期在三国及西晋时期,中原王朝继承两汉旧制,继续经营西域。在军政制度方面,其在楼兰、高昌等地设置西域长史府及戊己校尉等机构与官员,推行驻军屯田的政策,采取各种手段治理西域地区,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从而为西域对中原王朝的文化认同打下基础。在西域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都模仿中原典章制度,大力提倡儒学,研

7、习儒家经典,遵循儒家礼仪规范。儒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与汉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是分不开的。由于汉代以来的西域屯田政策以及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内迁,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而河西及西域地区却比较安定,因此,兴起大规模向西域的移民潮。魏书 高昌传 记载:“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这些中原移民虽然在西域定居,但是他们一直以中原文化为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根基,始终传承发展中原文化,甚至视自己为西晋之正统,即使当时西域地区局势动荡纷扰,河西和西域地区多次易主,但这些中原移民仍不改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该时期,因为移民大量西迁,儒家经典传入西域地区,甚至在高昌等地成为主流文化。据学者研究,目前发现的新疆出土的古代丝绸

8、之路儒家经典写本,有 尚书 诗经 礼记 左传 论语 孝经 和 尔雅 等。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大一统”及文化认同思想在西域地区更为深入人心。除高昌外,这一时期受中原地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西域地区还有焉耆、楼兰等城邦。根据记载与前人研究,儒家经典与思想文化通过中原王朝派驻在楼兰地区的官兵及随军家属流传开来。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所获得的楼兰汉文文书 晋残信札草稿 有“(前缺)仲尼居卿(后缺)(前缺)奈何”字样,其中的“仲尼”二字足以看出儒家文化对楼兰地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民族大融合及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西域的婚姻礼俗也逐渐接近中原地区。在婚姻制度方面,由于民族融合加深,这一时期各族间通婚

9、联姻较多,故在婚姻习俗上西域与中原地区有较多相同之处。西域各城邦首领及上层官员的婚姻仪式就有可能采用了中原地区的提亲、下聘、定日、迎亲、拜堂等程序及步骤。史料记载,高昌地区“昏姻有六礼”,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焉耆“婚姻略同华夏”。梁书 西北诸戎传 亦提到,龟兹、于阗等地婚俗又与高昌、焉耆略同。该时期,史书中有大量西域地区对中原王朝进行朝贡的记载。曹魏、西晋等中原政权建立后,西域诸城邦首领认同这些中原政权作为汉朝继承者,将其视为中原王朝并遣使朝贡,纷纷“略如汉朝故事”,并不断派遣质子前往中原求学。魏书 记载:“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般陀、鄯

10、善、焉耆、车师、粟特诸王始遣使来献。”高昌地区,“大同中,子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保定初,又遣使来贡”。滑国,“天监十五年,其王厌带夷栗瑽始遣使献方物。普通元年,又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七年,又奉表贡献”。龟兹,“魏文帝初即位,遣使贡献。晋太康中,遣子入侍。普通二年,王尼瑞摩珠那胜遣使奉表贡献”。于阗在魏文帝时,王山习献名马,“天监九年,遣使献方物。十三年,又献波罗婆步鄣。十八年,又献琉璃罂。大同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芮芮,“天监十四年,遣使献乌貂裘。普通元年,又遣使献方物。是后数岁一至焉。大同七年,又献马一匹、金一斤”。这些西域城邦

11、主动向中原王朝遣使进贡并称臣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西域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增强了中原王朝的凝聚力,增强了西域各地区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在这样的认同与交融中不断孕育而来。(二)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儒家思想及社会文化通过统治者的推广等各种渠道积极向西域传播,尤其在327年,前凉政权设高昌郡,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新疆地区,此后的前秦、后凉、西凉等各个时期,统治者致力于通过儒家文化进行社会教化,如后凉的“中西融合、文化多元”,南凉的“以儒化胡、文明以止”,儒家文化不断向西域传播,儒家“大一统”思想成为主导思想,西域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不断加深,西域各城邦上层不断将儒家思想融入

12、各民族文化之中,儒家思想从而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五凉及前秦等中原政权建立后,由于地理位置紧邻西域各族,大都采取和辑措施安抚各族,建立友好外交关系,从而吸引不少西域民族前来称臣纳贡。301年,西域地区民众纷纷归附于张轨所建立的前凉政权,并向其称臣纳贡。384年,前秦将领吕光攻占龟兹后,“抚宁西域,威恩甚著,桀黠胡王昔所未宾者,不远万里皆来归附”。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凉及前秦等中原政权继承汉魏旧制,对西域100文化广角地区进行了严密的行政管理,从而使西域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文化教化与认同方面,各中原政权通过对西域地区的行政治理、军事管理等诸多举措,如史籍记载凉武昭王李暠“今资储已足

13、,器械已充,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又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辄以次子让为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统摄昆裔,辑宁殊方”,结合大力发展西域地区政治制度与文化建设,将儒家的礼制教育、中央与地方官制、日常生活习俗与传统引入西域地区,其在建立西域对中原的文化认同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比如,西凉把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的制度推广到了高昌郡,在这里设置学官,教育弟子,推行儒家文教;还把县、乡、里的行政系统设在高昌,对高昌等地区的文化造成深远影响,使西域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原地区连成一片,逐步形成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共同体意识。通过文献和文物的互证可知,

14、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从未停止。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艺术交流并未因战争动乱而停滞。西域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其艺术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原与西域频繁的往来沟通中,中原地区不断吸收融合西域的艺术文化,丰富了中原的绘画、乐舞等内容与形式。除了传播佛教,这一时期来到中原的西域僧人将各种带有西域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带入中原。佛经中的语言及文本特点还深深影响了中原地区文学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神话志怪小说受佛家本生和经变故事的影响日渐丰富,其不仅开创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先风,而且对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也有深远影响。这些都对中原地区的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原地区的文学发展亦对

15、西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凉时期的古写本 毛诗 关雎序 出土于1959年到1975年间挖掘的高昌阿斯塔那59号墓,1972年阿斯塔那524号墓亦有一批 诗经 残卷出土,其中有 郑风辎衣 周南关雎序,还有 小雅 之 彤弓 湛露 六月 菁菁者莪 等,后题有麹氏高昌“义熙”年号。这些都是中原文学在西域广泛传播的鲜明证据。此时,这一时期,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在西域被广泛使用,吐鲁番出土的众多十六国时期官府文书及民间买卖契约、陪葬衣物疏、账簿等,都用汉字书写。汉字的使用使河西等书法在西域广泛流传,中原地区医学技术亦借此传入西域。这些都反映出五凉及前秦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情况,西域文化进一步汇入

16、了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十六国时期吐鲁番文书,其内容记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水利、税收、狱讼、管制等,展现出了中原王朝对于西域地区的治理情况及产生的文化影响,同时,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西域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证据。如西域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的汉语诗作,十分注重与中原文化结合,更代表着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融合。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融合下,西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各民族间文化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雏形逐步发展。(三)南北朝时期随着北魏政权的建立及统一北方,其在西域地区设置西戎校尉府进行治理。据史料记载,在北魏的都城洛阳,西域

17、“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北魏在鄯善地区“拜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之,赋役其人,比之郡县”。在西域的高昌地区,以阚、张、马、麴等姓氏为代表,在吐鲁番建立高昌政权,并推行各项文化措施,使中原文化在西域得到推广与融合。高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成为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汇点,而中原的儒家文化对其影响最为深刻。由于南北朝时期高昌郡及戊己校尉的设置,高昌“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已经根深蒂固。周书 异域传 记载,高昌地区“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 毛诗 论语 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北史 西域传 亦载其“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隋书

18、 高昌传 更是记载,高昌王室实行中原的礼仪制度与官学制度,供奉“鲁哀公问政于孔子”画像,公文的用语、程式、类别也都沿袭汉魏以来中原传统;在祭祀活动中,风伯祭祀、“始耕”祭祀、“青山神”祭祖都是中原地区儒家文化的传统。西域与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趋于统一,加快了各民族一体化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进程。这一时期,除开设太学等官学外,为进一步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西域地区还向中原王朝求借典籍进行儒学教育。比如,魏书 高昌传 记载:“(麹嘉)又遣使奉表,自以边遐不习典诰,求借 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变以为博士,肃宗许之”,史书中有较多对西域地区向北魏等中原王朝求借典籍进行儒学

19、教育情况的记载,可见101文化广角高昌等西域地区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重视与认同。南北朝时期,在大量中原汉人迁往西域的同时,西域人也涌入中原地区,使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的风俗习惯、奇珍异宝等都十分奇特,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帐、学胡坐成为风靡一时的活动,给中原地区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深刻影响。对于西域人来说,中原文明的繁荣昌盛使他们生出仰慕之情,他们也从各方面对中原社会风俗进行学习借鉴,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可看出一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融合使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活风貌。中原地区的饮食礼仪与节令食品对西域地区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作为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端

20、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在吐鲁番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草编粽子,说明端午节吃粽子这一民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西域有所流传。除此之外,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亦有西域民众在寒食、冬至、腊八等中原传统节日进行庆祝仪式度过节日的记载。随着中原王朝在西域治理机构的设置,中原与西域文化不断交融并发展,文化的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原文化不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大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形成,更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历史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对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启示中华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形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新时期深

21、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要充分运用新疆的历史文献与考古文物资源,使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发挥文物的历史文化与科学教育价值,使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认同的历史不仅见证着西域与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是中原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明证,更对今天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文化润疆重在润心,润心之要,贵在认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认同情况进行研究,加强对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有利于文化润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文化润疆工程的重点课题,文章立足魏晋

22、南北朝时期西域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具体史实,通过对历史上西域各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从而认识到新疆历史与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形成的,领悟到西域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同宗,中华文化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新疆文化更是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对西域文化认同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于其在文化润疆过程中的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方面。文化无形,而文化建设有形,当前,可以通过有形的文物、史迹等,让历史“活化”“创新”,让文明“说话”“发声”,让文化“有形”“可见”,只有这样,认同才更有力量。比如,在今天新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关于魏晋南北

23、朝历史文化的展陈中,承载着具有重要文化认同价值的文物不计其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以史为鉴、以史鉴今,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感悟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创建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阐明新疆历史、充分发挥文化润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四、结语即使是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时期,伴随着各民族的大迁徙、大流动,西域与中原地区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产生距离与隔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是构成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的历史文化始终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24、要组成部分,是丰富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纵观魏晋南北朝西域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的历史与当代现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各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认同也一直是各民族的文化根基。在历朝历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了璀璨而厚重的中华文化历史篇章,贯穿在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清晰而明确的主线即为中华文化共同体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新时代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赵晓达.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在中华文化建构中的作用研究以 高僧传 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4王晓岩.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74-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