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9710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ug.2023 收稿日期:2023-02-28 作者简介:王博昊(1998-),男,辽宁锦州人,硕士生。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4.02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 王博昊,毛海波(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实现理论

2、大众化,更要让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实现信仰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普遍信仰的依据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23)04-0092-04 一、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普遍信仰的理论及现实根据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表现为对特定思想见解、理论主张或事物坚信与服从的心理态度。人需要有信仰,这是人的理性所决定的。但信仰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基于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思想见解、理论主张而形成的信仰是积极的、正确的,否则

3、就是消极的、错误的。个体选择什么样的信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状况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成员的教育环境及受教育程度、民族的文化传统、个体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成员的信仰状况、价值取向等因素在信仰的生成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理性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活及生存状态的科学预见,是积极的正确的信仰。就理论形态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社会越是发展其真理性愈加巩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

4、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学说的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价值追求协调统一就会成为个体的信仰,并努力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和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2422。这种价值取向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得益彰,可以古为今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为其增添了民族性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72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76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打上民族的烙印,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备民族认同感的理论必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显著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当代,我们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宣传体系,良好的教育宣传氛

6、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工第 4 期 王博昊等: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 93 作的努力,也离不开全党上下九千六百万党员的辛勤耕耘。大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还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优势。个体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成长于国家义务教育中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直接,更深刻,这有利于他们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家庭成员中的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被极大削弱,同样有利于大学生马

7、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基于上述认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高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信仰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并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强调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为实现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自我价值存在的前提。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成功实施得到了充分增强,物质基础得到了深厚积累。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个人欲望也随之增强。

8、在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财富分配不够平衡的情况下,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与我国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日益加深,现实中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信仰并不鲜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弱化的风险。相对于理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随之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第一,人性自私的一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而现实的社会关系(从世界范围看)多数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即便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在利益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也表现出

9、一定的私利性,社会关系的现状决定了社会个体存在人性自私的一面。社会中,这种现状极大地影响着个人信仰的确立和行为选择。第二,多元化信仰体系的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是巨大的挑战。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各个民族的精英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主张,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信仰体系,并为不同社会个体所认可和接受。因为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这些思想观念依旧会发挥其影响力。越来越开放的世界和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大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理论主张或者观点学说并受其影响。因此,部分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就会孤立片面看待少数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而忽视了其血腥的殖民掠夺的历史及其在当代更隐蔽的巧取豪夺;就会放大中国现存的问题与矛盾而忽视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的发展基础。基于自身认知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否定,这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三,大学生信仰评价体系不健全,检验标准笼统而模糊,不利于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目前,大学生信仰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缺少整体性、系统性,评价标准也不易把握。信仰的关键是“信”,是发乎于内心的坚信,属于思想意志的范畴,坚定性程度往往自己最清楚。学校要想准确了解主要应该通过个体的言行表现,也就是在实践中考察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结

11、论,而不是依据个体自己的表述(口头或书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信仰心态和信仰行为来考察和评价。信仰心态的考评属于主观考评,困难较大。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仰评价总体情况不甚理想。因为通常我们以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或撰写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信仰心态的主要手段,但考试成绩或论文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信仰程度,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考试合格而作弊、剽窃或不表达真实的信仰。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手段来避免和甄别。另外,有些学校在评优、评奖、学生入党过程中对于学生信仰程度的评价,经常用“政治立场坚定”“认真钻研党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等简单语句,因为缺少足够的事实支撑而导致评价结论容易

12、流于形式,反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而对于信仰行为考评来说,这是一种实践环节的考评,属于客观考评。为了克服片面考评,应当坚持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如果在学业或者业务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那么就可以给予94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 他积极的较高的政治信仰评价。这种评价不一定客观,因为生活中确实不乏业绩不菲的企业高管或政府官员因贪腐而落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荣誉光环与信仰缺失的矛盾。三、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遵循信仰的形成机制,因势利导推进马克思主

13、义信仰大众化。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是个体内在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包括获得社会的尊重乃至造福于人类等高层次的需求。个体的信仰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正确与错误、是与非、诱惑和抵制始终在进行反复的斗争,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在坚持和抵制中,人的信念和信仰才得以巩固下来。信仰形成的外部机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机制息息相关,环境因素对个体信仰生成、改变的作用不可或缺。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即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经济关系,思想道德观念与人

14、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419即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环境是复杂的、变化的,同样的环境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信仰体系。并且,社会意识本身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传承性,时代发展到今天,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往往是异常复杂的。而就信仰形成的整体来看,虽然环境对个体所施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冲突碰撞会深刻影响信仰的形成,但信仰最终还是由个体深层次的体悟感受和利益需求决定的。因此,个人作为信仰主体,根据自己的个人体

15、验以及内心需求,理解和构建自己的信仰模式更为重要。当前,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既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于大学生信仰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又要结合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大学生自我需求的时代化、复杂化和差异化,在接受并尊重大学生信仰多元化的基础上,探索和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不仅要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环境因素来教育引导学生,更要敢于直面消极的社会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解惑答疑,让学生信服。第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构建起符合中国化、时代化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信什么?为什么信?这是任何一种信仰体系都要回答的问题。

16、生活在 21 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渴望马克思主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如何构建出符合中国化、时代化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一种信仰体系不会仅仅因为它科学、完整、准确、逻辑严密,人们就相信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性是我们信仰教育的基石,但不等于说科学的东西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接受,关键还在于实践的检验。生活中,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人们是普遍认同的,因为这些知识在实践中能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现实需求或解决某个难题,并以此证明其本身是正确的。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在实验室中经受多次失败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的规律形成必然要经历很长的历

17、史时期。因而对它的检验就必然复杂的多,也势必需要我们不断地因时而变,随情而制。在利益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教育国民,统一国人的思想,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自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到 20 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再到苏东剧变及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在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与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指导

18、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其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特性和品质使它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第 4 期 王博昊等: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 95 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集大成之凝练,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

19、国化、时代化的最好阐释,是引领我们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杆。践行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最高信仰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其次,要根据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差异性,推行信仰目标层次教育。在信息时代下,新媒体技术跃迁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发展与网络密切相关。不同网络群体的文化壁垒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思想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学生思想认识的差异导致他们对科学理论的认可接受程度不同,不考虑学生的这种差异而进行无差别教育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我们在差异和多样面前不能无所作为,听之任之,而是要在认清差异、了解多样

20、性的基础上,力争用马克思主义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因此,高校要深入学生中间作调查并认真研究分析,提出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信仰目标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再次,不断创新改革信仰教育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传统信仰教育中单纯的“灌输”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这种方式缺少与大学生的共鸣,不能有效激起大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大学生感到麻木与厌倦。对于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强的大学生们,采取讨论、辩论、经典案例或事件点评、观摩、社会实践教学、榜样人物现身说法、励志报告等方式进行信仰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建立大学生信仰跟踪、奖励机制。建立跟踪机制是为了检验了解信仰教

21、育的成绩与不足,并为进一步改进完善信仰教育体制服务。建立奖励机制,符合人们普通的心理预期,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者愈加坚定,并能更好地发挥榜样的育人功能。通过对校园内的好人好事的宣传奖励,形成常规的机制,还可以巩固信仰教育的成果。第三,不断完善大学生信仰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增强其说服力,避免因为信仰评价的不科学而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不断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评价体系,必须克服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具体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要求改变以往教师或者少数几个人作为评价主体的做法。对于大学生信仰评价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

22、员要参与,其他专业课教师、被评价者自己和其他大多数学生也要参与其中,将他评、互评和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法多元化,避免考试测试评价的单一做法,还要尝试日常行为的观察评价法或者特定事件或活动(如见义勇为、献爱心捐款或参加其他公益活动等)评价法。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多维度、多侧面评价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评价内容具体化要求明确评价项目,从政治、道德、法治、人生、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信仰进行评价,对每一个方面设定量化评定的项目和指标,以求评价结果的全面公正。评价结果动态化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大学生的信仰也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因为大学生的人生阅历

23、有限,其信仰的确立还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在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外部消极不利因素影响时,马克思主义信仰容易发生动摇。通过评价结果动态化管理可以督促大学生在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在强化大学生信仰的坚定性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果。参考文献: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第一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5.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4 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02-20(05).(责任编辑:叶景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