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944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80文体与文论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口刘克稳【摘要】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大体上是持批评态度的。在诗歌模仿对象上,李梦阳主张古体诗学“三谢”、近体诗学杜甫,但空有形式的模拟,“印板法行”“俱但拾糟粕耳”。在诗歌风格上,李梦阳主张“气骨雄浑”,但“雄浑”固然“雄浑”,而“沈丽”不够、“风神”欠缺,导致以疾声赫面为雄(格律气骨、敛才就范)、徒言风骨、效人硬(有骨无风、暗哑习气)、诗苦无余、神韵心理俱不足论(风雅之厄极矣)等弊病。因此,王夫之认为李梦阳整体的诗歌审美品位不够,乃“自大家、才子”“立门庭故自栓”。【关键词】印板法行;诗苦无余;立门庭故自桂楷一、以古学自任,印板法行、不

2、得形似“空同以古学自任”,李梦阳强调复古,正所谓“言必称盛唐”。他主张古体诗应该学习汉魏诗作,尤其是三谢(谢灵运、谢跳、谢惠连)的名作,近体诗应该模仿盛唐诗作,尤其是杜甫的作品。这一复古主张乃是前、后七子派供奉的信条,也是弘治、正德以后明代诗坛的主流旗帜,影响非常大。但王夫之对此却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将李、何七子派复古主张与陈、王心学派的师心主张相提并论,归为“糟粕”1.师古“不知俱但拾糟粕耳”王夫之在点评述行言情诗三首(之二)日时称赞祝允明:“空千年,横万里,仅有此作,要一一皆与汉、魏同条同线。认为祝允明诗作既得汉、魏诗的形似,也得汉、魏诗的神似。在明诗评选中,王夫之反复赞叹祝允明诗歌“情华理

3、密”,认为“其宛*本文系2 0 1 9 年度乐山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重点项目(W Z D 0 40)阶段性成果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0 7 1 40 8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4页。381王天之对李梦阳复主张的批判密藻”继承了颜延年,“其命意养局”深得古诗十九首的精髓。与此相反,王夫之则批评李梦阳等人:“当枝山之时,陈、王讲学,何、李言诗,不知俱但拾糟粕耳。真理真诗,已无有容渠下口处。”只是一味追求形式,墨守成规、缺乏真情实感。王夫之批评的主要理由就是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复

4、古派不能与“汉、魏同条同线”,批评他们只学习到古人的空壳、形式,没有学到精髓,不能“心期相赏,依为同调唱和齐声,古道混矣”,从而“心非古人之心,但向文字中索去”“假借张大遂以此为古”,因而“擢筋出血,形夺汉魏”。正因为如此,李梦阳复古主张空有古人诗歌的形式,而不能“尽古今人之意”,因此他们的主张和诗歌创作并非“真理真诗”,只是“俱但拾糟耳”,更可悲的是前后七子乃至整个明代中后期诗坛将他的复古主张奉为圭桌,实在可惜可叹。2.古体诗,言必汉魏,必三谢王夫之批评李梦阳只学得汉魏古诗的形式,对于三谢的模仿只得下乘,未能学得精髓:“康乐波折极为纤回;法曹人手便转,而心期相赏,依为同调。神明既肖,不事琴瑟

5、之专一也。后来,三苏、二王、元、白、皮、陆、何、李、钟、谭,倡和齐声,古道混矣。”王夫之认为,谢灵运诗歌意蕴含蓄蕴藉,谢惠连诗歌意趣自然平淡,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自然決洽,而李梦阳等人一味追求“同(声)调”,未得三谢诗歌神韵。李梦阳的古体诗从整体的精神气质而言,王夫之认为跟傅玄非常接近,无论是他的出身、成长背景乃至精神气质,“亦诗家之霸统也”。但李梦阳却一味勉强模仿学习三谢,削足适履、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献吉之论古诗也,日必汉魏,必三谢。反复索其汉魏、三谢者而不可得,亢响危声,正得一傅鹑而已。”更为要命的是,李梦阳在学习、模仿三谢诗作过程中,未得谢灵运、谢跳的“神韵心理”,只学得谢惠连遣

6、词造句之功,“假借张大,遂专以此为古”。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出擅长形式辞藻而弱于“命意养局”,空有格调规范没有真性情,诗意黯然,正所谓:“建章”、“鹊、“长安、“河阳,自宣城作假借张大之佣,北地、信阳遂专以此为古,自谊不作唐、宋人语,开后来无限笑资,亦无谓为小失。”3.近体诗,言必盛唐,必杜甫对于近体诗,王夫之认为李梦阳只是一味学习、模仿杜甫诗歌,也只学习其皮毛未得精髓:“无已。亦将置之刘播州左右。刘于七言近体正不减沈、宋,皮相人不知耳。亦是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4页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7、9 9 6 年,第5 2 7 页。3王夫之:唐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1 7 0 页。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7 6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2 0 页。5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5 2 7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1 2 页。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7 6 9 页

8、。382文体与文论杜陵的传。北地得杜喉,此得杜脾。故日:西涯不作乐府歌行,不至生屈北地下。”王夫之认为,盛唐以降,七言律诗大多学习模仿杜甫,刘禹锡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代表,而明朝诗坛的李东阳和李梦阳都是其中较为失败的典型。但是细究之下,二者的倾向性不同,李梦阳更多强调声调韵律,李东阳更多强调用典和忠君忧国之情感抒发。如果单论七言律诗,王夫之认为李东阳的七言诗创作才华不至于屈居李梦阳之下,这里再一次表达出对李梦阳七言诗的不屑。王夫之对李梦阳学习杜甫七言诗的不满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习杜甫用律不得法,正所谓“李、何印板法行”。所谓“印板法”指的是宋代以后印刷图书画册等采用雕版或活字印版,篇章、结

9、构、词汇、字体大小等格式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动。王夫之借用“印板法”一说,主要是批评李梦阳一味学习杜甫用律,尚体裁法度,形式模拟痕迹严重,生搬硬套、死板不知变化,缺乏个性和创新。在明诗评选卷四中,点评周复俊的五言古诗咏落叶时,王夫之指出,相比于周的“平善”,李梦阳的用律不够灵活、自然,过于呆滞、刻板,即“李、何印板法行”。在王夫之看来,这也是七子派等复古主义诗派的通病,虽学习杜甫对于用律的严肃性,继承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但由于只是一味追求形似、亦步亦趋,刻意于炼字炼句,没有诗人个性创新,缺乏神韵,“用律。不妨用杜,乃居然人沈、宋之室。李、何用杜,则下犯晚唐。知律者辨之综

10、观王夫之对李梦阳学习杜甫用律的评语,他认为李梦阳用律的弊病有三:一是“心非古人之心,但向文字中索去”。王夫之在点评石宝的拟君子有所思行一诗时,集中批评李梦阳用词、用字方面的弊端:竞不作关合,自然摄之。笔贵志高,乃与古人同调。拟古必如此,正令浅人从何处拟起。崆、沧溟,心非古人之心,但向文字中索去,固宜为轻薄子所嘲也。诗虽一枝,然必须大有原本,如周公作诗云:“于昭于天”,正是他胸中寻常茶饭耳,何曾寻一道理如此说。过度关注字句酌、一味追求用字、用词上的形式拟古,在王夫之看来并非真正的拟古,“诗之不可作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拟古之作,应该是石宝拟君子有所思行中所体现出来的,诗法与诗心的自然恰合,

11、正所谓:“竞不作关合,自然摄之。笔贵志高,乃与古人同调。”在这一点上,王夫之非常认同作为“吴中十才子”之一的蔡羽观点:“林屋持论谓少陵不足法,又日“吾诗求出魏晋,目无献吉辈久矣。后之目无献吉者,又尝见林屋脚底尘否?在点评他的九月十四日集东麓亭一诗时,对蔡羽的用字、用句手法的高妙称赞不已:“通首求之,逐句求之,逐字求之;求之高,求之远,求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8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1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

12、,第1 49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1 7 0 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9 页。383王夫之对李梦阳复古诗学主张的批判之密,求之韵,求之变化。鸣呼!尽之矣。”二是“故作大景语”。李梦阳诗歌语言模仿杜甫诗歌“雄阔高浑”,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创作,一味追求“气骨雄浑”,但往往流于“粗豪”、浮夸和生硬,空有形式没有诗意、神韵。王夫之在评论顾磷五言律共泛东潭饯望之时,对李梦阳为代表的这种粗豪、浮夸的诗风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空同以来,名艺苑者不鲜,五言近体亦斐然可观,七言之作

13、殆乎绝响。计诸子之自雄,正倚七言为长城,得尽发其喷沙走石之气。乃彼所黔长,正露其短,神韵心理,俱不具论。平地而思踢天,徒手而思航海;非雨黑霾昏于清明之旦,则红云紫雾起户之间。仙人何在,候尔相逢;北斗自高,遂欲在握。又其甚者,路无三舍,即云万里千山;事在目前,动指五云八表。似牙僧之持筹,轭增多以饰少。如斯之类,群起吠声。何怪乎竟陵后起,倚萧散而傲之,以自暴其酸纤之美哉!诸子之才,穷于七言,复穷于长什。四十字以外,概从流进。非商君之立法已严,实邹衍之谈天固陋也。2这种粗豪、浮夸的诗风体现在遣词造句方面,就是一味的夸大。一方面是常用千、万等量词无限夸张,如“路无三舍,即云万里千山;事在目前,动指五云

14、八表”,意图增强诗歌的雄健劲。另一方面,频繁使用“北风”“黄云”“白草”“黑山”“炎天”“白雪”等词,营造出塞北万里黄尘、城边白骨、军营号角、胡骑纵横的豪迈氛围,增强诗歌的磅气势。王夫之批评他的这类诗作好比乡里人闲聊一时意气之争牛气冲天,正所谓“故作大景语”:“何、李往往故作大景,如争乡邦人说话。”情感抒发任性能,不够含蓄自然,往往显得粗陋,诗意韵味上的不足、一览无余。三是“不得形似”。明代诗坛的复古派,模仿建安文学的华美,模拟初唐沈、宋辞藻,追求盛唐高、岑、李、杜的“粗豪”,最终虽也能写出辞藻华美、格律规整的诗作,但往往陷人晚唐元白诗派和“郊寒岛瘦”一味用律的通病。对此王夫之多有批评:“国初

15、诗有直接魏、晋者,有直接初唐者;从来苦为伪建安,伪高、岑、李、杜一种粗豪抹杀,故末流遂以伪元、白,伪郊、岛承之,而泛滥无已,不可方物矣。”王夫之更欣赏那种师古的同时有创新的诗人诗作,如刘琏的五言律自武林至于郭舟中杂兴,认为这种作品才是真正拟古:“如孟藻此作,杂之王、骆、沈、宋中,尤绝积薪居上。”正是因为如此,王夫之认为李梦阳拟古不仅未得古人精髓,即便是做到“形似”都难:“正使何、李鞭心,不得形似。第二方面,未能学得杜甫局法,“不善命意养局”是是李梦阳诗歌创作的重要缺陷。与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

16、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9 7 页。3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1 6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4 7 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4 7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4 7 页。6384文体与文论袁宏道比较,王夫之批评李梦阳一味尚诗法,却往往词不达意:“中郎之病,病不能谋篇,至于作句李、何、王、李、钟、谭皆所

17、不能也。谋篇天人合用,作句以用天为主。”与文征明比较,王夫之认为李梦阳在学习杜甫局法上远远不够,文征明才是学得杜甫局法精髓的代表:“局法真从杜得,非李献吉所知。”与唐寅比较,王夫之批评李梦阳诗歌无法做到“尽古今人之意”,并非“真古诗也”,只是一味追求形式模拟,“乃以擢筋出血,形夺汉魏,不已末乎”,实乃本末倒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多次赞扬祝允明、蔡羽、梁有誉等诗人在命意养局上能真正向古人学习,“其宛褥密藻则自颜延年出,其命意养局又非延年所逮,直从十九首来”,“局度从大雅生民等篇来”,批评李梦阳“尚欲颊而争”,“遂云古道在我”,对自身的问题不能自知。对此,王夫之在评论高叔嗣五言律得张子家书时

18、,对李梦阳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谋篇奇绝,闲处着意,到头不犯。然非有意于谋篇也。八识田中,无唐以下人死法,亦无唐人区宇,自然逢原之妙,堪绝凡近耳。前四句只在神情上生来,浅人几疑其两脱矣。子业少问字于空同,空同以古学自任,何尝到此。真以一色汉、魏法写空作实者,子业而已。8二、气骨雄浑,神韵心理俱不足论王夫之一反诗论家们对李梦阳“气骨雄浑”复古主张的普遍赞誉,其大体上持批评态度,即便是赞赏也是有条件的:“如此为雄浑,为沈丽,又谁得而间之?北地五言小诗,冠冕古今。”王夫之在评论李梦阳五言绝江行杂诗时,明确指出,诗歌风格的两大要素:一是要雄浑,二是要沈丽,二者缺一不可。这体现了王夫之对风格、风骨与风韵、风

19、雅之间辩证统一的态度。王夫之对李梦阳气骨雄浑主张的批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疾声赫面为雄(格律气骨、敛才就范)王夫之明确反对宋代以后,用“一情一景”“上景下情”可或“先情后景”等僵固的寺法”限制情景理论,从而割裂了情、景的内在有机联系。而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2 8 1 5 2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9 8 页。3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2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

20、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3 页。4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2 5 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0 3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2 5 页。8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0 7 1 4 0 8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4 8 页。刘克稳:王夫之

21、诗学内在矛盾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2 4 页。385王夫之对李梦阳复主张的批判派就是从“一情一景”的角度来理解格律,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受制于这种僵固的“诗法”,不得不“敛才就范”,情与景的抒发显得生硬、不够自然。王夫之在评论文征明的五言律四月时,直言不讳地批评李梦阳:“以一情一景为格律,以颓色言情为气骨,雅人之不屑久矣。言气格者必欲劈顶门着棒,只令人口心疼。”正是因为李梦阳“以一情一景为格律”,更多地从声调、格律等形式方面强调拟古,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追求刚劲有力、直抒胸臆,强调气骨凛然。这又导致了李梦阳诗风存在“才气霸漏”的问题,王夫之批评他一味“亢声危响”,常

22、常有“得尽发其喷沙走石之气”“使人以躁气当之”“北地白草黄榆之气”“北地暗哑习气”等弊端,其诗作在抒情达意方面常常给人以“与乡民争吵而面红耳赤”之感,正所谓“以色言情为气骨”。王夫之在评论张和七言律沧江送别刘习之广西宪幕一诗时,批评李梦阳:“大家数诗初不以疾声赫面为雄。何、李知此,当不贻少年狂笑。”所谓“疾声赫面”,就是指因大声说话气息急促从而导致面红耳赤,结果是必然导致诗歌对“天时、地理、物情、客意”抒发不够。这样一来,李梦阳诗歌“气骨”是足够雄健了,但“风神”(风情神韵)明显不足,诗人的内在精神情志、旷达飞扬的神韵常常被抑制,情感抒发显得不够蕴籍、高脱。王夫之将李梦阳等与高启相比较,一针见

23、血地批评:“冥搜无迹,抹取精纯,一皆在王、骆、沈、宋间入手。何、李以之为雄健,钟、谭以之为浑奥,两相仿佛,究竟乎其后。一代诗人,非季迪不足以当之也。”这里所谓“冥搜无迹,栋取精纯”,正是赞扬高启诗歌风情神韵的自然、不漏痕迹,超凡脱俗、志向清远。2.徒言风骨、效人狩硬(有骨无风、暗哑习气)正是由于李梦阳过于强调“诗法格律”,追求“风骨雄健”,而导致“风情神韵”不足,因此在诗歌审美特征及评价标准上,李梦阳只是一味空言“风骨”。王夫之在评论僧法聚七言律游西湖和钱学士韵一诗时,批评他“有骨无风”“徒言风骨”,相比较而言,贝琼、刘炳、僧法聚等人的诗作可谓“有骨有风”。这里的“有骨无风”,即是批评李梦阳的

24、诗歌审美标准只重“气骨”,而忽视了“风神”。“有骨无风”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人疗硬”。所谓“拧硬”,本意是指“面目凶狠强硬”,这里主要是批评李梦阳只是“徒言风骨”“有骨无风”的问题。王夫之在评论文征明七言律雨中放朝出左掖时,为他的“狂率”辩护,认为他是为了“炼整革正劣风”,力图扭转李梦阳以来只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8 6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9 7 页。23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1 2

25、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9 0 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2 5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8 7 页。6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8 6 页。8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3 8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9 7 页。

26、9386文体与文论重“气骨”而而忽视“风神”的弊端,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处,但情有可原。二是“暗哑习气”。所谓“暗哑”,本意是指“声音嘶哑发不出音”,这里主要是批评李梦阳一味追求“气骨”的刚劲雄健,却导致诗歌缺乏淡泊恬静的韵味,显得气势不足。王夫之在评论徐渭七言律驾归自阅群望于衙恭赋时,称赞他“亦平亦壮,顾不人北地暗哑习气中”。王夫之在很多场合,对比其他诗人诗作批评李梦阳诗歌在抒发“性灵”方面的不足,缺乏淡泊、高脱。例如,他在评论黄省曾的五言律虎丘集雨时,与李梦阳相比,认为黄省曾的诗歌“一往冲静”,即是淡泊恬静的代表。再例如,他在评论汤显祖的七言律送别刘大甫一诗时,也拿他与李梦阳对比,称赞他“只此

27、足气”,即气势很足。3.诗苦无余、神韵心理俱不足论(风雅之厄极)王夫之在评论薛蕙乐府诗芳树时,直言不讳地说:“北地、信阳以来,诗苦无余。”李梦阳一味主张“气骨雄浑”,必然导致“敛才就范”“有骨无风”的弊端,“诗苦无余”正是这一主张结出的恶果。诗歌没有余味,不够蕴籍,正是王夫之从诗歌艺术的审美品位上贬低李梦阳的最主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王夫之在评论顾五言律共泛东潭饯望之一诗时做了具体说明:“空同以来,名艺苑者不鲜,无言近体亦斐然可观,七言之作殆乎绝响。计诸子之地雄,正倚七言为长城,得尽发其吹沙走石之气。乃彼所长,正露其短,神韵心理,俱不具论。”“神韵心理”方面不足,必然导致“诗苦无余”,这正是以

28、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派形式拟古主张的最大短板而让王夫之更为不满的是,明代中期的诗坛却以这种形式拟古主张尊为诗坛主流,导致了明代诗学审美品位的每况愈下,无复魏晋、盛唐时期大家辈出的盛景,造成了“风雅之厄极矣”:“一代之诗,莫恶于景泰刘御医、汤参将一流!钉铰魔风,速争多,尽古今来风雅之厄极矣。”而李梦阳正是掀起这股“钉铰魔风”的始作佣者之一:“乃授缺于何、李而使之补,遂使作者复以毛击自雄,何、李下流,忿豪复进,如谢榛、宗臣一种嚣陋习气,复入景泰十狂人之垒。”三、自翊大家、才子,立门庭故自栓楷任何种类的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经历艺术创作主体个性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即艺术风格的成形、成熟。而某种艺术风

29、格的成形也意味着方便后学的模仿和跟随,这也是艺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样一来就存在某种审美的二律背反,即艺术风格、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2 5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9 1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6 2 3 页。3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1 7 3 页。5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30、 9 7 页。6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9 0 页。387天之对李梦阳复主张的批判流派本源于艺术个性的创新,而一旦艺术风格、流派成形,反过来就会制约艺术个性的创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王夫之对以李梦阳为代表的七子派的“立门庭”的诗学主张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第一,从艺术风格、流派的传承角度,“立门庭”只是一味强调对僵化的“诗法”的模拟。这样一来,所谓的“诗法”也就成了“死法”。王夫之在点评汤显祖五言古答丁右武稍迁南仆丞怀仙作时,批评李梦阳等人“立门庭”、学习“死法”的做法:“三百年来,李、何、王、李、二袁、钟、谭,人立一宗,皆教师枪法,有花

31、样可仿,故走死天下如惊。”称赞汤显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拘于成法、勇于创新,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至于先生,无问津者,亦初无问津之可问也”。“有花样可仿”,人一学即似的做法,在诗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即注重辞藻的铺排、音律对仗、诗歌的形式结构等,王夫之追溯源头并把它归结为曹植: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降而萧梁宫体,降而王、杨、卢、骆,降而大历十才子,降而温、李、杨、刘,降而江西宗派,降而北地、信阳、琅邪、历下,降而竟陵,所翁然从之者,皆一时和哄汉耳。从建安文学的曹植到魏晋宫体诗人,再到唐初四大才子、唐末大历十才子,然后

32、是宋代的江西诗派,最后到明代前后七子派、竟陵派,王夫之追本溯源、梳理出了一个完整的注重诗歌形式的流派脉络。该流派的共性在于注重“诗法”,“铺排整饰”,好处在于“立阶级以赚人升堂”“有花样可仿”,容易学、上手快、“容易成名”,但端在于“伸纸挥毫,雷同一律”,“诗法”学习僵化限制了创作个性,该流派的大多数诗人都是“一时和哄汉耳”,诗作缺乏真情实感,创新性不够。正所谓:所以门庭一立,举世称为“才子”、为“名家”者,有故。如欲作李、何、王、李门下厮养,但买得韵府群玉、诗学大成、万姓统宗、广舆记四书置案头,遇题查凑,即无不足。第二,从诗歌创作过程来看,“立门庭”导致空有形式模拟,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以李

33、梦阳为代表的明代诗坛,侧重诗歌形式模拟,导致“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很多诗歌创作纯粹只是“遇题查凑,即无不足”,所以明代诗坛整体出现没落。这种没落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缺乏谋篇布局,从而导致诗歌缺乏神韵,空有辞藻的作句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一味的模拟乃至抄袭。王夫之对此集中进行批评:中侍郎诗,以已才学白、苏,非从白、苏入也。李、何、王、李俱有从入,舍其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3 3 1 页。王夫之:姜斋诗话,船山全书第1 5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8 3 2 页。王夫之:姜斋诗话,船山全书第1 5 册,长沙:岳

34、麓书社,1 9 9 6 年,第8 3 3 页。3已绝望风雅”真神韵,从而陷人风雅传统之不继的危险,正所谓“建立门庭,而无真性情立门庭”导致诗歌空有“局格从诗歌艺美特征而言第诗人相比,既不能谋篇布局,遣词作句也不能真正善专。与袁宏道曹学住等无法真正“掐得古人生魂”2琅、竞陵、山阴皆门汉要么蹈袭“三谢”乏创作个性,“北地、信阳、历要么模仿晚唐、要么模拟“白、苏”即只知模拟学习而缺“俱有从人,舍其从人,即无自位十天之之批评李梦阳等人388文体与文论从入,即无自位。谭无自位,亦无从入,暗靠元、白、孟、贾、陈无、黄鲁直作骨子,而显则相叛。故三变之中,谭为尤劣。三百年来,以诗登坛者,皆不能作句。中郎之病,

35、病不能谋篇,至于作句,固其所长,洒落出卸,如白鸥浴水,才一振羽,即丝毫不挂,李、何、王、李、钟、谭皆所不能也。建立门庭,已绝望风雅。然其中有本无才情,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者,如高廷礼、何大复、王元美、钟伯敬是也。有才情固自足用,而以立门庭故自栓者,李献吉是也。其次则谭友夏亦有牙后慧,使不与钟为徒,几可分文徽仲一席,当于其五、七言绝句验之。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己,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高廷礼、李献吉、何大复、李于鳞、王元美、钟伯敬、谭友夏,所尚异科,其归一也。才立一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王夫之批评李梦阳等人建立门庭,

36、导致风雅传统之不传的主要原因是,诗歌空有“局格”,没有风神情韵。这样一来,所谓“局格”变成了死局、死法,“才立一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正是因为如此,王夫之更明显倾心于刘伯温、高季迪、刘彦、贝廷琚、汤义仍等诗人的诗作,他们的诗作既有“诗法”,同时又不缺神韵,诗人的“局格”与性灵抒发有机统一,“若刘伯温之思理,高季迪之韵度,刘彦之高华,贝廷琚之俊逸,汤义仍之灵警,绝壁孤骞,无可攀,人固望洋而返;而后以其亭亭岳岳之风神,与古人相辉映”。相比较而言,李梦阳等人“而以立门庭故自栓桔者”,称不上真正的“大家”“才子”,最多是追求形似、僵化“诗法”的“艺苑

37、教师”而已,其诗作在艺术审美品位上也高不到哪里。(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5 2 8 1 5 2 9 页。王夫之:明诗评选,船山全书第1 4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1 4 5 0 页。3王夫之:姜斋诗话,船山全书第1 5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8 3 3 页。王夫之:姜斋诗话,船山全书第1 5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8 3 1 8 3 2 页。45王夫之:姜斋诗话,船山全书第1 5 册,长沙: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8 3 1 8 3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