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9430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3493/j.issn.1672-7878.2023.05-002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张明发*,沈雅琴上海美优制药有限公司,上 海 201204【摘要】小檗碱在临床上主要被用于肠道感染,而广谱抗细菌作用是其发挥功效的药理基础。然而,小檗碱还具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包括各种皮肤癣菌、假丝酵母属(Candida)、新生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 orbiculare)、烟曲霉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和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等。本文主要

2、就小檗碱对各种真菌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为小檗碱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关键词】小檗碱;抗真菌作用;药理机制【中图分类号】R 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78(2023)05-0453-05ResearchProgressinAntifungal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MechanismofBerberineZHANG Ming-fa*,SHEN Ya-qinShanghai Meiyou Pharmaceutical Co.,Ltd.,Shanghai 201204,ChinaABSTRACTBerberine is mainly used

3、 clinically for intestinal infection,and its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effect is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for exerting its functions.However,berberine also has strong antifungal effects against variousdermatophytes,such as Candida,Cryptococcus neoformans,Pityrosporum orbiculare,Aspergillus fumiga

4、tes,Talaromycesmarneffei,etc.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berberine against various fungi,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berberine.KEY WORDSberberine;antifungal effect;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Anti Infect Pharm,2023,20(05):453-457小檗碱因最初

5、从小檗科植物中被发现而命名,其在毛茛科植物黄连中含量较高,故又被称为黄连素。其实,小檗碱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以往小檗碱都是从小檗科、毛茛科、芸香科、罂粟科、防己科、马钱科、鼠李科等植物中分离提取,如今已能人工合成小檗碱,且人工合成小檗碱的成本低,合成的小檗碱正在逐渐取代植物中提取的小檗碱。小檗碱在我国临床上使用已经超过 60 年,作为 OTC 药物被广泛用于防治腹泻性疾病1-2,其中小檗碱的抗微生物药理作用是其防治腹泻性疾病的理论基础之一3-4。小檗碱浓度为 1050 mg/L 时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5,而浓度为 0.11.0 mg/L 时对链格孢属、刺盘孢属、弯孢属、白粉属、镰孢霉菌属、长蠕孢

6、属、异形孢子属、粉孢属、黑粉菌属等植物致病真菌的出芽均有抑制作用,若其浓度为 1.0 mg/L 则能使大多数真菌不出芽6。目前已有综述小檗碱抗球菌、抗病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文献发表3-4。本文主要就小檗碱对各种真菌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檗碱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1抗假丝酵母的作用1.1离体实验研究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高里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在 Sabourauds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中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 125250、500、250、62.5、4 mg/L7。也有学者分析小

7、檗碱在上述固体培养基中 MIC 发现,其对白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的 MIC 分别为 25、25、6.2 mg/L,在液体培养基中MIC 分别为 12.5、12.5、3.1 mg/L8。姚冬婷等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半数最低抑菌浓度(MIC50)分别为 32、16、8、4、16 mg/L9。杨勇等采用抑菌圈实验法,测得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的 MIC 分别为 500 和 1 000 mg/L10。可是,Tang 等11报道小檗碱抑制白假丝酵母的 MIC为 8 mg/L,抑制高里假丝酵母、近平

8、滑假丝酵母的【作者简介】*张明发(1946),男,研究员【电子邮箱】抗 感 染 药 学Anti Infect Pharm 2023 May;20(05)张明发,等.小檗碱抗真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453MIC 均为 16 mg/L,抑制光滑假丝酵母的 MIC 为1 mg/L,抑制热带假丝酵母的 MIC 为 2 mg/L,抑制解脂假丝酵母、蜜生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的MIC 均为 4 mg/L11。孔德道等12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得小檗碱抑制白假丝酵母标准株 CA-10231 生长的平均 MIC高达 32 000 mg/L。Han 等将不同浓度(50、100、200 mg/L)小檗碱作用于白

9、假丝酵母 CA-1 株和A-9 株,发现其可浓度相关地增强两性霉素 B 的抗白假丝酵母作用13。125 mg/L 浓度的小檗碱还能抑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铜绿假单胞菌混合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并减少了载体上的活菌数14。小檗碱对临床分离的咪康唑类耐药白假丝酵母的 MIC 为 3264 mg/L,用小檗碱连续诱导培养68 代耐药白假丝酵母,能逆转耐药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耐药性,使氟康唑的 MIC 由原来的 64 mg/L逐渐降至 16 mg/L,而耐药原代菌株及其诱导后的敏感子代对小檗碱的 MIC 没有明显变化15,提示白假丝酵母对小檗碱不易产生耐药性。Tong 等11发现,将小檗碱与氟康唑耐药对小檗

10、碱敏感的白假丝酵母一起培养 35 d,该菌株对小檗碱产生耐药,MIC 达到 100 mg/L(提高约 50 倍),有趣的是使氟康唑的 MIC 降至 0.39 mg/L(降低约 1/12),反而提高了耐药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小檗碱不同浓度(2、8、32 mg/L)均能抑制氟康唑敏感的和氟康唑耐药且多药耐药蛋白-1 基因(multidrugresistance protein gene 1,MDR1)过表达的白假丝酵母生长,但对后者生长的抑制远强于对前者,但小檗碱抑制氟康唑耐药且 MDR1 和白假丝酵母耐药转运子-1 基因(CDR 1)过表达菌株生长的能力下降,接近对前者的抑制浓

11、度,而抑制氟康唑耐药且CDR1 和 CDR2 过表达菌株生长的能力低于前者,可见 MDR1 过表达的白假丝酵母对小檗碱更敏感,CDR1 和 CDR2 过表达的白假丝酵母对小檗碱耐药。Quan 等16-17发现,小檗碱对 40 株临床分离的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的 MIC50和 80%最低抑菌浓度(MIC80)均为 64 mg/L,而氟康唑分别为 8 mg/L和 128 mg/L;用小檗碱 4、8、16 mg/L 的浓度,也均能增强氟康唑的抗真菌作用,但氟康唑增强小檗碱抗真菌作用与浓度无关;二药联用的 MIC50的分级抑 制 浓 度 指 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

12、rationindex,FICI)为 0.148,MIC80的 FICI(0.034)远低于0.5 的标准值,均能产生协同抗白假丝酵母作用。小檗碱与硫康唑、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 B 联用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假丝酵母生长抑制均可产生协同作用,其中与硫康唑联用产生的协同作用为最强。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近平滑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生长的抑制既不产生协同作用也不产生拮抗作用,多数为相加作用17。王晓飞18研究发现,小檗碱抑制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生长的 MIC80为 320 mg/L,而氟康唑的MIC80为 1 024 mg/L,二药联用时可产生协同抑制生长作用;小檗碱浓度为 2

13、0 mg/L 与氟康唑为 4 mg/L联用时抗真菌作用为最强,其 FICI 为 0.064。傅子晋19发现,小檗碱对耐药白假丝酵母的MIC90为 32 mol/L,而咪康唑的 MIC90为 16 mol/L;小檗碱浓度从 1 mol/L 起均能增强 2 mol/L 咪康唑的抗真菌作用,产生协同抑制耐药白假丝酵母作用,当小檗碱浓度达到 64 mol/L 时与 2 mol/L咪康唑联用的协同作用稳定。孔德道等12发现,咪康唑和克霉唑抑制白假丝酵母 CA-10231 的 MIC 分别为 64 mg/L 和 32 mg/L,如果将 2 g/L 小檗碱与 16 mg/L 咪康唑联用,其FICI 为 0.

14、281,产生协同抗真菌作用;如果将小檗碱2 g/L 与克霉唑 8 mg/L 联用,其 FICI 为 0.312,也可产生抗真菌作用。1.2整体动物实验研究Han 等13学者给小鼠静脉注射白假丝酵母引起播散性假丝酵母病,其平均存活时间为 12.2 d,如果在静脉注射假丝酵母前 1 h 腹腔注射 0.5 mg/kg 两性霉素 B 或 1 mg/kg小檗碱,抑或二药联用,均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分别为 14.4、17.2、35.6、33.6 d);二药联用组小鼠存活时间长于单用 2 mg/kg 两性霉素 B 组,即小檗碱与两性霉素 B 联用可使两性霉素 B 的剂量减少 75%,动物整体实验也证明小檗碱

15、与两性霉素 B 联用可产生协同抗白假丝酵母作用。给小鼠静脉注射耐药白假丝酵母制作播散性假丝酵母病模型后(2 h 进行药物治疗),连续 7 d 每天经腹腔注射小檗碱 9 mg/kg、氟康唑 0.5 mg/kg 或小檗碱 1、3、9 mg/kg 分别与 0.5 mg/kg 氟康唑联用,结果发现其平均存活时间由模型对照组的 3.4 d分别延长至 3.5、9.9、12.7、16.1 和 18.7 d;肾脏内平均活菌数(log10CFU/g)由模型对照组的 6.462 分别成为 6.566、5.966、5.723、5.645 和 4.967;用小檗碱9 mg/kg 对播散性假丝酵母病无治疗作用,但均能增

16、强氟康唑抗真菌作用17。用环磷酰胺伤害小鼠免疫功能后,再予接种氟康唑耐药但对小檗碱敏感的 MDR1 过表达的白假丝酵母,感染后 6 h 连续 3 d 每天予腹腔注射小檗碱1 mg/kg或氟康唑 0.5 mg/kg,发现小檗碱均能延长ISSN 1672-7878/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23 May;20(05)www.抗感染药学.com Tel:86-0512-87806307454耐药菌株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而氟康唑不能延长其存活时间11。丁晓媚等20-21采用雌激素化阴道灌洗白假丝酵母菌液制作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小鼠模型后,在感染

17、白假丝酵母后第 4 天开始用小檗碱 0.1、0.2、0.4 mg/kg 连续 10 d 阴道灌洗治疗,结果发现其只对小檗碱 0.4 mg/kg 剂量组的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即外阴脓肿、分泌物增多的体征消失,烦躁、纳差等症状消失,阴道真菌载量和阴道灌洗液真菌阳性小鼠数均显著减少;阴道组织中由 Th3 细胞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1 明显下降和由 Th1 细胞分泌的白介素-2 明显上调,提示小檗碱除可通过抑制假丝酵母生长外还可通过调节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清除真菌。2抗酿酒酵母和新生隐球酵母的作用Amin 等8发现,小檗碱抑制酿酒酵母生长的MIC 为 100 mg/L。而小檗碱浓度在 10、100 mg/

18、L时抑制酿酒酵母突变型 GL7 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 55.7%22。Pasqual 等23研究发现,不同浓度小檗碱(25、50、75、100 mg/L 均能提高正在生长期的酿酒酵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交换率,并抑制酿酒酵母生长,其生存率分别降低 6.0%、49.0%、82.4%和 92.3%,但对非生长期酿酒酵母均无上述作用,提示小檗碱仅对生长期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即有细胞毒作用。用小檗碱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得 MIC 为 150 mg/L8;用肉汤稀释法测得MIC 为 816 mg/L,其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

19、ration,MBC)为 1632 mg/L(包括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小檗碱(浓度2.5 mg/L)能抑制巨噬细胞内新生隐球菌生长,也能抑制新生隐球菌的产荚膜、产黑色素和有性生殖的能力;其与氟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 联用虽然不产生协同作用,但能降低抗真菌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所需的浓度,产生相加作用24。也有学者开展使用小檗碱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的研究发现,其 MIC 为4 mg/L11。徐佳龙等25发现,小檗碱抑制新生隐球菌的MIC 为 816 mg/L、MBC 为 1632 mg/L,仅 为MIC 的 2 倍;用小檗碱 5 倍和 10倍量作用 12 h 能杀死所有新生隐球菌,而相同的

20、MIC 倍数甚至更高倍数浓度的氟康唑均不产生杀菌作用;将小檗碱与氟康唑或两性霉素 B 联用后的 FICI 分别为 0.625和 1.000,即产生相加作用;小檗碱在浓度 2.5 mg/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外的新生隐球菌生长,从而能抑制真菌在巨噬细胞间的传播和逃逸;MIC 浓度的小檗碱能显著抑制新生隐球菌的细胞增大能力、产荚膜能力、产黑色素能力,也能抑制真菌菌丝形成,即抑制真菌的有性生殖,当小檗碱浓度为 4 倍 MIC时可完全抑制上述作用;给大蜡螟注射新生隐球菌后 3 h 再注射小檗碱10、20、40 mg/kg,其中 10 mg/kg小檗碱组与对照组动物均在 96 h 内全部死亡,而20 和

21、 40 mg/kg 组分别在 120 和 168 h 内全部死亡,即小檗碱均能延长新生隐球菌感染大蜡螟的存活时间;注射氟康唑 14 mg/kg 的感染动物 在144 h 内全部死亡,如果联用 20 mg/kg 小檗碱则动物存活时间延长至192 h,即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对新生隐球菌感染产生协同治疗作用。3抗皮肤癣菌及其他真菌的作用刘春平等26研究发现,小檗碱抑制红色毛癣菌、须发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生长的 MIC 分别为 5.000、10.000、0.625、10.000 和 2.500 g/L,其中小檗碱对犬小孢子菌的MBC 为 1.250 g/L。

22、可是,Amin 等8学者研究发现,小檗碱对须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的 MIC 分别为 100、50、12.5 mg/L。将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后发现,二药对申克孢子丝菌生长的抑制产生协同作用,但对羊毛状小孢子菌生长的抑制既不产生协同作用,也不产生拮抗作用17。傅子晋19研究发现,将犬小孢子菌接种于豚鼠皮肤上引起感染后,用 1.5%小檗碱乳膏、1.5%咪康唑乳膏或 1.5%小檗碱+1.5%咪康唑复方乳膏,连续25 d 每天 2 次涂抹患处,治疗结束时 3 个治疗组的皮损程度均明显减轻和皮损处真菌数均减少,疗效高低依序为复方组咪康唑组小檗碱组;虽然,3 组豚鼠皮肤表面的痊愈情况相差无

23、几,但从病理切片结果发现复方组豚鼠皮下组织中残留的真菌被杀灭,因此该组的真菌感染后复发有可能被避免。朱敏等27研究发现,小檗碱抑制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生长的 MIC 为 62.5 mg/L。而张馨予等28报道了用小檗碱抑制 21 株(其中 10 株临床分离菌)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的 MIC 为 3264 mg/L,MIC50为 32 mg/L,MIC90为64 mg/L;用小檗碱与 5 种抗真菌药联用均可产生协同抗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作用、与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 B 的协同作用的百分率均为 71.43%、与伊曲康唑的协同作用的百分

24、率为 66.67%、与氟康唑的协同作ISSN 1672-7878/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23 May;20(05)www.抗感染药学.com Tel:86-0512-87806307455用的百分率为 47.62%、与卡泊芬净的协同作用百分率为 52.38%,FICI 均为0.5,并可大大降低5 种抗真菌药抑制马尔尼菲篮状酵母的 MIC 值。用小檗碱抑制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和多药耐药烟曲霉菌生长的 MIC 均为 4 mg/L,但对人的 HepG2 肝细胞、NIH/3T3 成纤维细胞、293T肾细胞

25、生长的 MIC 均80 mg/L,说明小檗碱能选择性抑制真菌生长而很少影响人体细胞生长11。韩俊垒等学者给大鼠气管注入烟曲霉菌孢子并腹腔注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制作侵袭性肺曲霉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用小檗碱 100、200 mg/kg,灌胃,连续 3 d,均可剂量相关地提高模型大鼠低下的肺容积变换、静息通气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且提高了肺灌洗液中低下的干扰素-,降低升高的白介素-4 含量;肺组织病理性检查可见小檗碱使感染灶仅局限于肺部边缘,菌丝呈散在分布,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量明显减少29。4抗真菌机制一些产脂酶的微生物通过脂酶水解内源性脂质产生游离脂肪酸,以提高其自身感染宿主外表面(如皮肤、黏

26、膜等)的能力。小檗碱能抑制皱褶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产脂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 4 mmol/L,提示小檗碱可通过抑制脂酶活性来防止真菌感染30。Park 等7学者发现,小檗碱抑制 L-甲基-14C甲硫氨酸掺入麦角甾醇的 IC50为 25 mol/L;甾醇24-甲基转移酶是催化 S-腺苷甲硫氨酸转甲基的唯一酶,小檗碱可浓度相关地抑制(非竞争性)白假丝酵母生长型和菌丝体生长型微粒体中的甾醇24-甲基转移酶活性,当小檗碱浓度为 50 mol/L 时使生长型白假丝酵母中的甾醇24-甲基转移酶活性下降10%,使菌丝体

27、生长型白假丝酵母中的甾醇24-甲基转移酶活性下降 34%,特异性地导致菌体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减少;当小檗碱浓度达到1 000 mol/L时对甾醇合成的其他步骤无明显影响,这意味着小檗碱对宿主是低毒的,其对小檗碱敏感也意味着小檗碱还能阻止真菌感染宿主。MLN1 基因参与黑色素合成,可是 MLN1基因缺失的新生隐球菌突变株并不影响小檗碱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抑制;NRG1 基因参与菌丝生长,NRG1 基因缺失的新生隐球菌突变株对小檗碱更敏感,其生长被小檗碱所抑制。可是,小檗碱却上调新生隐球菌 NRG1 的转录,且对野生型和 NRG1 过表达的新生隐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同,故小檗碱可能是通过隐球菌环境感受

28、的关键转录因子NRG1 的 cAMP 途径外的其他机制,发挥抗真菌和抑制真菌毒力因子表达的作用24-25。小檗碱能促进真菌线粒体的活性氧生成,此为其抑杀真菌的主要机制。小檗碱能浓度相关地促进耐药白假丝酵母细胞内活性氧生成17,31。许懿经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小檗碱可促进活性氧生成的作用靶点在线粒体上(抑制线粒体中的 Ndh51 p 的表达11),并认为此为小檗碱通过抑制线粒体的 ATP合酶活性,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产生大量活性氧所致,这也是小檗碱提高耐药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敏感性的机制之一32。笔者研读严孝金发表的 以线粒体为靶点的小檗碱药理活性研究33的论文后认为:小檗碱是一种带正电荷的有机阳离子

29、,其在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下聚集到线粒体上,当小檗碱浓度比较低时产生保护和提高线粒体活性的作用,但当小檗碱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可开放,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去极化,线粒体活性下降后抑制了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 活性,使ATP生成减少和活性氧生成增多,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线粒体结构破坏、肿胀、空泡化,从而激活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产生抑杀真菌作用。Shitan 等34认为,小檗碱是多药耐药蛋白-1 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底物。小檗碱也能促进MDR1、CDR1 等药物外排泵的基因表达,当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产生协同抗耐药白假丝酵母作用时,真菌细胞内氟康唑含量显著减少,而小檗碱含

30、量显著增多;咪康唑与小檗碱联用产生的协同抗耐药白假丝酵母作用时也能提高了小檗碱在真菌细胞内的浓度18。小檗碱能特异性地累积在多药耐药蛋白-1 过表达的白假丝酵母细胞内,即多药耐药蛋白-1 促进小檗碱进入细胞,由于降低真菌细胞外氢离子浓度反而促进小檗碱在多药耐药蛋白-1 过表达菌株细胞内累积,提示小檗碱是利用多药耐药蛋白-1 的药物/H+的对向转运性质,累积到细胞内11。韩俊垒等29在研究小檗碱治疗烟曲霉菌孢子所致的肺曲霉病大鼠时发现,小檗碱能上调模型大鼠肺组织中低下的 T 细胞转录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腺嘌呤序列(GATA)结合蛋白 3(GATA-3)表达,认为小檗碱还

31、可通过调节 T 细胞转录因子/GATA 结合蛋白-3 信号通路,恢复 Th1/Th2 细胞间的平衡,即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产生抗真菌作用。ISSN 1672-7878/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23 May;20(05)www.抗感染药学.com Tel:86-0512-87806307456小檗碱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包括各种假丝酵母、皮肤癣菌、新生隐球酵母、糠秕马拉色菌、烟曲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其抗真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小檗碱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抑制了线粒体活性,导致活性氧生成过多,从而激活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产

32、生抑杀真菌作用。另外,小檗碱还可通过抑制甾醇24-甲基转移酶活性,造成麦角甾醇合成减少,导致细胞膜结构不完整而抑制真菌生长;小檗碱还可通过抑制脂酶活性,降低真菌对宿主的感染能力,也可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提高宿主的抗真菌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小檗碱能增强咪康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 B、5-氟尿嘧啶或卡泊芬净的抗真菌作用和降低耐药菌株对药物的耐药性。小檗碱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药物,临床上如常规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不理想,可考虑加用小檗碱,很有可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 张明发,沈雅琴.小檗碱的抗腹泻和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9,10(2):174.2 张明发,沈雅琴.非处方药小檗碱抗

33、腹泻作用的再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3,3(3):148-153.3张明发,沈雅琴.小檗碱抗球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23,20(2):109-113.4张明发,沈雅琴.小檗碱抗病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23,20(3):223-227.5 江涛,曹煜,赵秀华,等.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新剂型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16-318.6Mishra RK,Jha RN,et al.Effect of berberine and()-bicuculline isolated from Corydalis chaerophy

34、lla on sporegermination of some fungiJ.Folia Microbiol,2002,47(2):161-165.7Park KS,Kang KC,Kim JH,et al.Differential inhibitoryeffects of protoberberines on sterol and chitin biosyntheses in Candida albica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9,43(5):667-674.8Amin AH,Subbaiah TV,Abbasi KM.Berberine sulfate:

35、antimicrobial activity,bioassay,and mode of actionJ.Can J Microbiol,1969,15(9):1067-1076.9姚冬婷,胡骏,张雪清,等.小檗碱对5种临床常见念珠菌体外抑菌作用分析J.检验医学,2019,34(7):587-590.10 杨勇,叶小利,李学刚.4种黄连生物碱的抑菌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3-3014.11 Tong YJ,Zhang JY,Sun N,et al.Berberine reverses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dida albicans b

36、y hijacking the drugefflux pump Mdr1pJ.Sci Bull,2021,66(18):1895-1905.12 孔德道,徐可晴,萧锦豪,等.小檗碱与克霉唑联用对白念珠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40(5):369-371,381.13 Han Y.Lee JH.Berberine synergy with amphotericin Bagainst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 in miceJ.Biol PharmBull,2005,28(3):541-544.14 解光艳,汪长中,朱玲玲,等.小檗碱苦参碱抗外阴阴道

37、念珠菌病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2):52-55.15 谢婷,贾淑琳,袁娟娜,等.香莲方主要成分对唑类耐药白念珠菌恢复敏感的诱导J.华南预防医学,2017,43(1):71-74.16 Quan H,Cao YY,Xu Z,et al.Potent in vitro synergism offluconazole and berberine chloride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s of Candida albicans resistant to fluconazol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38、,2006,50(3):1096-1099.17 权华.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6.18 王晓飞.氟康唑和小檗碱的真菌胞内含量及协同抗耐药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19 傅子晋.小檗碱与咪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20 丁晓媚,宁玉梅,王法明,等.小檗碱对小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作用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120-123,96.21 丁晓媚,周笑梅,王法明,等.小檗碱调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阴道组织免疫状态的实验研究J.健康研究,2016,3

39、6(1):26-28.22 王理达,胡迎庆,屠鹏飞,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01,32(3):241-244.23 Pasqual MS,Lauer CP,Moyna P,et al.Genotoxicity ofthe isoquinoline alkaloid berberine in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organismsJ.Mutat Res,1993,286(2):243-252.24 叶政苑.小檗碱抗新生隐球菌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25 徐佳龙,宋浩雷,陈晓琴,等.小檗碱抗新生隐球菌活

40、性和作用机制J.微生物学报,2023,63(4):1541-1550.26 刘春平,赵淑肖,陈强,等.盐酸小檗碱抗5种皮肤癣菌实验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29.27 朱敏,章强强,王侠生,等.23种中草药及其14种单体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193-195.28 张馨予,潘开素,罗宏,等.中药小檗碱协同抗真菌药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21,16(3):176-181.29 韩俊垒,边红芝,胡建平.小檗碱对侵袭性肺曲霉病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22,37(5):(下转第 474 页)

41、ISSN 1672-7878/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23 May;20(05)www.抗感染药学.com Tel:86-0512-87806307457表 3复康宁胶囊各组分含量测定结果(n=3)批号210712022107150121071802野黄芩苷(mg/g)19.8780.1420.1520.1820.3710.19野黄芩素(mg/g)10.7880.0911.1220.1110.9760.13太子参环肽 B(mg/g)1.7820.061.8940.082.0130.09车叶草苷酸(mg/g)0.7880.020.76

42、20.030.8120.03车叶草苷(mg/g)1.1450.051.0870.041.2340.06测成分。3.2流动相的选择为了保证各检测组分色谱峰基线平稳并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本研究考察了甲醇-水、甲醇-磷酸、乙腈-冰醋酸、乙腈-磷酸和乙腈-水等不同流动相体系,发现乙腈-磷酸溶剂体系效果最为理想,在此基础上又对磷酸溶液浓度和流动相梯度洗脱比例进行了探索,最终确定了“2.1”项下的流动相和梯度洗脱条件。3.3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甲醇、50%甲醇、30%甲醇、30%乙醇、50%乙醇、乙醇)、不同提取方法(超声、水浴回流、索氏提取)和不同提取时间(15、30、45、

43、60 min)对各待测组分提取率和色谱峰分离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2.2.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4小结本研究建立了 HPLC 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复康宁胶囊中 5 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提示该方法稳定可行。运用此方法的 3 批样品的检验结果显示,复康宁胶囊中野黄芩苷含量为 19.87820.371 mg/g、野黄芩素含量为10.78811.122 mg/g、太子参环肽 B 含量为 1.7822.013 mg/g、车叶草苷酸含量为 0.7620.812 mg/g、车叶草苷含量为 1.0871.234 mg/g,测定出不同批次复康宁胶囊各组分的含量波动范围较小,质量

44、较稳定,故该方法可成为一种复康宁胶囊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 陈前军,张蓉,司徒红林,等.复康灵胶囊对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 p170、GST-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房,2008(21):1650-1652.2许晶,石凤芹,杜可心,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8):4448-4454.3王治阳,安华.HPLC 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半枝莲中 8 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7):978-982.4肖承鸿,徐荣,周涛,等.基于波长切换技术的太子参UHPLC 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20,43(12):

45、2971-2976.5 高丹,赵呈呈,李海燕,等.白花蛇舌草中车叶草苷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9):1654-1657.6 杜江洋,徐元,王楠,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7):99-107.7 莫宗成,王敏,罗先钦,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配伍抗肿瘤作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28(2):210-215.(收稿日期:2022-11-28责任编辑:董雁)70-75.30 Grippa E,Valla R,Battinelli L,et al.Inhibition of Can

46、dida rugosa lipase by berberine and structurally related alkaloids,evaluat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9,63(9):1557-1562.31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7.32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0.33 严孝金.以线粒体为靶点的小檗碱药理活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7.34 Shitan N,Tanaka M,Terai K,et al.Human MDR1 andMRP1 recognize berberine as their transport substrate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7,71(1):242-245.(收稿日期:2023-02-27责任编辑:丁龙其)(上接第 457 页)ISSN 1672-7878/CN 32-1726/R Anti Infect Pharm 抗 感 染 药 学 2023 May;20(05)www.抗感染药学.com Tel:86-0512-878063074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