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文言文课堂练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24733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文言文课堂练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文言文课堂练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1.管仲相齐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劝忍百箴)2.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奉:奉命B鲁人以兵纳之纳:接纳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辞:告诉D故请之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以兵纳之而与坐而问焉b合立当事之不当辅以争国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A召忽之死节B管仲之惠泽C叔牙之荐能D桓公之德政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C等死,死国可乎D管仲不死,为树功3.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7.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4.译文: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5.答案1.D2.C3.B4.A5.C6.D7.C6.介推拒禄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7.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天未绝晋不食其食A灭绝俸禄B绝望粮食C断绝吃D截断给吃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必将有主主晋祀者推从者怜之五蛇从之A与相同,与也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B于是入朝见威王C大王见,臣列观D才美不外见8.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能如是,与若俱隐盍亦求之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亦使知之ABCD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9.译文: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一个二个的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便隐居到死去。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10.答案1.A2.C3.C4.D5.B6.B7.A8.D1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12.1、“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中“辄”的含义是A、就B、总是C、喜欢D、不能2、“迁徙之,亦以病矣”中“病”的含义是A、生病B、困苦C、变坏D、疾病3、“苟能起,又不艾”中的“艾”的读音和含义是A、i衰落 B、i停止C、y悔改D、y割草4、文中形容词用作使动词的有A、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B、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C、遇货不避,以厚其室。D、蝜蝂者,善负小虫也。5、关于本文主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是一篇短小警策、生动幽默的寓言式杂文。B、作者描写了小爬虫贪得无厌、好向上爬的特性。C、作者对小人充满了同情,劝告他们不要太贪心。D、作者讽刺了腐朽的官吏,指出他们必然自取灭亡。13.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困难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跌倒(最后)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是有名的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14.答案1.B2.B3.C4.C5.C15.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爱、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将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感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16.1、“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中“备”的含义是A、准备B、预备C、拥有D、储备2、“非愚之所感言也”中“愚”的含义是A、愚蠢B、愚蠢的人C、我们D、我3、“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中“本”的含义是A、根基B、本钱C、本领D、本身4、“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翻译成白话文是A、把普通老百姓没有受到他的恩泽视为耻辱。B、把普通老百姓没有被他所恩泽视为耻辱。C、耻辱啊,普通老百姓没有被他所恩泽。D、把贫贱夫妻没有受到他的恩泽视为耻辱。5、关于文中“圣人之道”说法错误的是A、钻研经史,讲究经世致用。B、好古多闻,讲究性情心性。C、强调孔子孟子的实践精神。D、研究实学,躬身履践。17.译文:我所说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样的呢?是“博学多文”,是“行己有耻”。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以至到天下国家,都是应当学习的事情;从和子弟臣友交往以及出进来往、辞官授官,取物受物,都是包含有耻和无耻的事。“知耻比人活着更重要。”不以粗衣淡饭为耻,而以普通百姓没有受到自己的恩惠为耻。所以说,“即使万物都为我备好了,也要反身自省诚实是否。”呜呼!士人不先谈耻,则是无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诗书礼乐和丰富的见闻,那么是空虚的学问,依无根本的人而讲空虚的学问,我看见他们每天都在做离圣人越来越远的事。即使如此,也不是我敢断言的,姑且把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给同道的说说,以求得启发和帮助。18.答案1.C2.D3.A4.A5.B19.2/24/20242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