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填空1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2甲骨卜辞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短散文,可以算是散文的萌芽。3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4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5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6中国文学史上的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7建安之杰:曹植。8墨子时论: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9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1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1孔雀东南飞最早出处:玉台新咏。12史记体例:纪传体。1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成一家之言。14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汉书。二、解释词语略三、名词解释。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为了协调劳动劳作,鼓舞唠叨情绪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多用重章迭句
3、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和阐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像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
4、的故事。九歌:九歌,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是依据神话故事及当世流传的一些巫觋祭歌写成的一组抒情诗。从其内容和情调来看,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系沿用古曲之名,“九歌”是夏启时的乐曲。九者,数之极,故九歌不限于九篇,而是十一篇。除了最后的礼魂依王夫之说是送神曲子之外,前十篇都是每一篇写一位神灵。楚国江南民间不可能同时祭祀这么多的神祇,这大概是屈原把民间分别使用的祭祀乐歌集中起来,经过改作而成的大型的综合乐章,并以“九歌”作为标题。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
5、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四、简答题。关于诗经编辑的两个途径:一是采诗,周王朝设有专门采诗的“行人”,他们四处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所失,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一是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唐宋以来的散文家无不推崇史记为圭臬,如韩愈、欧阳修等的散文手法与格调都很明
6、显地受到史记的影响。2.史记对我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首先,史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为我国古典小说所承袭。其次,史记组织故事,安排情节,刻画人物、铺叙场面、描写细节,也都给后世小说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3.史记也是我国古典戏曲题材的重要来源。史记极善于提炼历史题材,把许多历史故事,描写得腾挪跌宕,充满着矛盾冲突,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极易改编为戏曲。因此,我国古典戏曲,无论元杂剧。明清传奇,还是地方戏的传统,故事取材于史记的极多。五、论述题。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而最可宝贵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反抗封建家长的坚强意志,她不堪忍受焦母的虐待,宁肯牺牲
7、个人幸福,主动要求离开焦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土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不顺从兄长的摆布,不为富贵所动,不为强暴所屈:“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了她的反抗。这种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古代反抗封建家长制妇女的典型。焦仲卿:焦仲卿也是一个忠于爱情,站在兰芝一边,与焦母抗争,还回绝了焦母关于“东家有贤女”的引诱。他起初对自己的母亲还抱有幻想,希望母亲可以回心转意,他能把兰芝接回家中,在这点上他不如兰芝对局势看得清楚。他对兰芝的处境也不能做到理解,所以对兰芝有过“贺卿得高迁”的嘲讽。但残酷的事实使他认清了矛盾的不可调和
8、,最后以死明志进行抗争,他也是一个反封建家长统治的正面人物。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解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
9、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结尾四句由写
10、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解析:本诗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
11、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我们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
12、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西厢记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
13、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
14、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穷困也不肯屈事权贵的精神在当时已经为人称道。可以说他为后世士大夫树立了一个耿介正直、孤高伟岸的人格模范,具有相当动人的示范力量。唐代诗人高适不愿拜迎长官、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都与陶渊明的精神可谓是一脉相承。二、陶渊明的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世文人都把桃花源理想境界看做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对立或不同的社会
15、加以憧憬,本身就具有否定黑暗现实的意义。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的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大量地发掘这一生活素材,并且在艺术上卓有成效。四、陶渊明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使他影响不衰的重要原因。他创作中所渗透的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后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一、名词解释。 1.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 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
16、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4.骈文:文体名。与散文相对。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藻饰华丽,多用典故。句式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为骈文中的一体。5.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
17、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6.互现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
18、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7.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8.新体诗: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二、填空。1.秦代唯一著名的散文家是李斯,其代表性作品是谏逐客书,中心观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辞
19、赋,但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成就的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诗歌中乐府的民间歌辞和由中下层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3汉赋发展的第一阶段是西汉初期,汉赋形成期,代表作家贾谊、枚乘;第二阶段是西汉中期,是汉赋的鼎盛时期,主要代表作家有刘彻、司马相如、班固;第三阶段是西汉后期到东汉中叶,汉赋转换期;第四阶段是东汉中叶至末年,是汉赋的衰落期,代表作家张衡、赵一、祢衡、蔡邕。 4.司马迁,字字长,出生于前145或前135,卒于前87。他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散文报任安书,赋悲士不遇赋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
20、多字的巨著,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写人物为主的。 6.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100篇,分为120卷,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其中著名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7.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其中保存汉代民歌主要有:十五从军征、江南、陌上桑 8.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其名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9.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文学理论,第二时期是文学批判。第一时期又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晋代文学,东晋南北
21、朝诗歌创作经历了山水诗、玄言诗、宫体诗的变化过程。 10.建安时期的文学中心在魏国,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植和曹丕,“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和刘桢。 11. 现在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共三篇。最可信为蔡琰所作的悲愤诗。 12. 正始时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起代表作品为其散文大人先生传诗歌咏怀诗散文赠兄秀才入军诗歌幽愤诗。 13.太康时代最享盛名的作家是陆机和潘岳。唯一表现出刚健质朴风格,也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诗人是左思,其
22、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辞赋”名作三都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洛阳为三纸贵” 1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365年,卒于427年,谥号靖节,陶靖节。因为他曾做过彭泽令,所以后人称他为陶彭泽。他的诗歌可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古诗。后一类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他的散文辞赋名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 15. 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词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叫作“新体诗”。声律和对偶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在永明年间创立,所以又叫“永明体”,代表作家除沈约外,
23、成就较高的还有谢朓、何逊、阴铿。16.南朝的乐府民歌约486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声歌326首,西曲歌142首,神弦歌18首;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70首,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南朝民歌中最长的一首著名抒情诗是西洲曲。17.我国现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论是曹丕的论文,在本篇中作者把文学题材分为四类,即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和诗赋欲丽。18.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5篇总纲、20篇文体论、19篇创作论、5篇文学批评论,最后一篇是序志
24、。19.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著作是诗品,作者是钟嵘,作品评价了汉至梁的122位诗人以及古诗十九首分为上、中、下三品。三.简答1.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写作史记有何密切关系。答:a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b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c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d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e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答:内容:大致反映了汉末的下层士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25、,一类是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其情感一以贯之,即以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的描写,表现出浓重的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这种情绪虽然是消极没落的,但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亦是当时政治黑暗的一种反映。艺术特色:a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b通过生活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又如西北有高楼
26、,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c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d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打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 试述“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答:a.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质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b.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丽,讲究对偶,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
27、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少壮活泼。c.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百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情,诗风清丽哀婉,风格鲜弱。4.举例阐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答: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
28、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5.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答: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a.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b.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C.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6.比较“大小谢”山水诗的异同。答:相同点:a.景物描写,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
29、点b.语言风格上,他们都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 不同点:a.景物描写上,大榭注重 “文贵形似”,“寓目辄书”,“穷形尽相”,而小谢则注重人境内的物态,使景情完美融合;b.在章法结构上,大谢山水诗是严整的三段式结构,有玄言的尾巴,而小谢山水诗则章法圆融,首尾相贯,浑然一体;c.语言风格上,小谢一改大谢雕刻骈俪,用词繁富的风格,而显得平易自然,圆美流畅。这体现出小谢的山水诗对大谢山水诗的发展。7.赏析西洲曲。答: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
30、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8.赏析左思咏史其二。答: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前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
31、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紧扣咏史这一诗题。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中间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首诗中后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9.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答:a.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悦和宁静b.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c.诗人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